24、寓言两则
24 寓言两则

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3、理解人物的言行所包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理解感悟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揠苗助长》1、什么是寓言?借助一个短小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寓言有什么特点?寓言生动形象,寓意抽象,概括手法讽刺夸张,语言简洁明快!二、自学课文要求: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焦急:十分着急。
巴望:盼望。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兴致勃勃:兴致高,精神足。
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
3、讨论交流(1)什么是“揠苗助长”?(2)农夫怎么想起要助长的呢?(3)可结果如何?(4)说明什么?小结: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秧苗的生长有其规律,绝非人的主观意志可随意改变。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结果更糟。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3、理解人物的言行所包含的意义。
教学进程:一、引出“尺码”,回顾全篇。
1、那个想为自己买新鞋的郑国人最相信尺码?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郑国人最相信尺码?要点:(1那个郑国人要去集市买鞋明确要先比着自己的脚量好尺码。
(2那个郑国人到集市,发现忘了带尺码,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却要回家取尺码。
(3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他却坚持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二、围绕“尺码”,探究原委1、“尺码”基本意义是什么?(尺寸)2、“尺码”有没有另外的意义?(标准)3、难个郑国人的尺码是怎么来的?是那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先比着自己的脚量出来的尺寸。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482)

小学三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主备:汪成香修编:刘海平
学习内容
24、寓言两则(第2课时) 上课时间: 总64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弱、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能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难点: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学习过程
复备栏
一、学情调查
1、听写词语
筋疲力尽用尽力气鹬蚌相争喜笑颜开
2、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合作探究
◎学习导引 (一)——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一)合作探究——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学习引导(1):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三、达标检测
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苏教版三语下册]24《寓言两则》
![[苏教版三语下册]24《寓言两则》](https://img.taocdn.com/s3/m/49fb952bed630b1c59eeb512.png)
成语链接: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事与愿违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兴致勃勃 急于求成 适得其反 欲速则不达
得意洋洋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 坐收渔人之利
谢谢合作
寓言两则
徐州市荆山小学 周厚勇
寓言:
就是运用比喻的手法,讲述一个有趣 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 到启发。
揠苗助长
读课文,讲故事。
农夫很关心他的庄稼,从文章中找出表 现他心情变化的词语或成语。 • 十分焦急
• 兴致勃勃
农夫的想法是不是好的?他错在哪里? 你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只凭自己的愿望,不顾事物自身的发展 规律,急于求成,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 简言之: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鹬蚌相争
读寓言,讲故事,知寓意
读读品品
鹬怎么做的? 威
胁
蚌怕它吗? 毫不示弱
想想:鹬和蚌这样僵持着,结果会怎么 样?为什么?
双方为了眼前的利益互不想让,结果只 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简言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生活中的“拔苗助长”
生活中的“鹬蚌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2.2.13迈阿密客场挑战老鹰,詹姆斯背后杀出,漂亮地补两球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齐读1、2段,文中写了鹬和蚌, 他们分别想什么?也会说什么?体 会它们的心情?(自由发挥题) 比一比 看谁说的棒
学习3、4自然段,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毫不示弱,互不谦让的语气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渔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你现在明白上面的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的肉,被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打鱼的人来了,把它们两个都捉住了。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早上暖暖的太阳照着河面,河水泛着银光,他 们 。 午后,骄阳似火,大地像火炉一样,他 们 。 晚上,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看着大地,他 们 。
……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 从中得利。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 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鹬 蚌 相 争
蚌
鹬
鹬
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 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 捕吃小鱼、贝类等。
蚌
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 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鹬 蚌 肉 顿 每餐 啄 毫不费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fan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有谁?他 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毫不示弱: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 表示态度强硬 。
得意洋洋: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本文指……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 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 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二年级寓言二则原文

二年级寓言二则原文
寓言两则一: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寓言两则二: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小古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小古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小古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小古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1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4课《寓言二则》。
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2、学生各抒己见。
3、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抽读。
字理学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巴望筋疲力尽白费一大截纳闷兴致勃勃(3)分组分段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三、师生对话,感悟寓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你读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语去理解的?(2)“巴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5)指导朗读。
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2、默读二、三段。
(1)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语句读懂的?“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6)指导朗读。
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语文三下《揠苗助长》课件2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跑回家。
我帮禾苗 长高了一 大截!
啊!
?
禾苗 长高 了, 我看 看去!
呜 … 呜
枯死了! 枯死了! 为什么? 为什么呢?
违反了事物的 发展规律,急于求 成,反而会误了大 事!
如果我是那个人的儿子,我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 我得想 说: 。
怎么 没长 高
个办法 帮它们 长。
?
同学们观察图画: 农夫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 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 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农夫看着禾苗长高了,心情 怎么样?
哈哈! 我真是太 聪明了!
如果我是那个人的邻居,我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被拔高的禾苗,我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费 望 算
yù
24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寓言:“寓”,寄托; “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 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 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作品。
yà
jiāo
揠苗助长 巴望 焦急 筋疲力尽
chu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ié
bó
mèn
喘气 一大截 兴致勃勃
纳闷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 巴望 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天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24课《寓言两则》
2
△ 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揠是什么意思?) 4、 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学生十分钟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 2、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生字词。 3、 检查字音 出示: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强调读音: “闷”是前鼻音、 “则”是平舌音 5、 同学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再去读一读课文,读通课文,不丢字、 不漏字。 6、 检查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指导长句、难句。 7、同学们, 《揠苗助长》这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谁能 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 三、讲读课文 1、 生说第一节 这个农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焦急、巴望、天天到田边看) 2、 这位心急的农夫就这样等下去了吗?谁接下去说?(生把故事说完? 3、 那“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第 2 节 说一说) 4、 结果如何?现在,你觉得农夫是什么样的人? 5、 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可采访: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方法?现在后悔了吗?说 说想法。 ) 6、 同学们,我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你会怎样劝说这 位农夫呢? 四、生字教学 指导字形:疲、勃、寓 学生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 2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鹬和蚌(教师相机简介鹬、蚌) 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却在两者之间 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讲解生字及字音) 2、解题 谁说说“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鹬和蚌相互争斗)
第八单元24课《寓言两则》124 寓言两则 文本分析
主备人:殷浩隽
主要内容: 《揠苗助长》描写了一位农夫巴望自家的禾苗迅速长高,于是迫不及待 的下田往上拔苗,结果造成禾苗枯死《鹬蚌相争》描写蚌张开壳晒太阳,鹤 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文章主题: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如果不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强求速成,那就会效益反 损的。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双方正吃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 中获得利益。 写作特点: 两则寓言是一种文体,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字 作品,有时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短小精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 “宋、则”是平舌音,也是后鼻音。 “郑”后鼻音要读准。 “闷”是 前鼻音。 2、 理解重点句: (1)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2) 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3)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 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4)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 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5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做事要 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寓言《揠苗助长》中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懂得寓言《揠苗助长》的所蕴含的道理。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古诗、诗歌和童话等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 种新体裁的课文它就是寓言。谁能大家介绍一下寓言吗?(板书寓言,指 导读音,老师简单介绍寓言这一文体。 ) 2、 在咱们中国有许多寓言故事,我们就要来学习两则(板书两则,指导 读音。《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揠苗 助长》 。 3、 出示课题。 指导读课题。
第八单元
24课《寓言两则》
3
那他们俩究竟在斗什么呢? 二、学文明理。 1.过渡:当然答案就在课文中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答案找出来。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3.解题并概括大意。 鹬蚌相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找到了吗?谁能说说?(及时表扬) 4.品析语言 这篇课文很有趣, 请你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或段读一读, 也可以读给你的 同座位听听,但读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指导品析重点句子: (1)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 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 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3)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 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 分角色朗读,并试着演一演 (5)小结:同学们多投入呀,这都归功于这些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们 写作文时也应当去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的文章别人才 爱读。 学生十分钟 三、小练笔。 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吧! 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鹬、 蚌那时的 语言、动作和神态。 学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寓意。 其实,这篇课文是则(板书“则”:一篇的意思)寓言故事。 出示:(指读)寓言:通过一个假想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说明某 个道理或教训,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那《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默读课文,完成填 空。 出示填空题: 1。《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 ,没想到的是 ,“鹬蚌相争”用作比喻双方拼 死相争,却让第三者得利 2.请你再写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掩耳盗铃、 、 、 、 、 (比比看谁写得最多) 导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