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24、寓言两则教材版本苏教版教案属性共 2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修注栏一、导入课文1.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板书:鹬)看了这个字,大家一定知道“鹬”是一种鸟类。

来看看这鹬究竟长着啥样?(出示课文插图)发现鹬有什么特点了吗?就是这张长嘴,特别贪吃,小鱼、小虾、一些贝类,它都爱吃。

3.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那就是“蚌”(板书:蚌)见过蚌吗?它有什么特点?是啊,当蚌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就会把它的壳紧紧地合上。

4.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补齐课题】二、预习导学●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1.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导学★啄肉夹住(1)这两个词都表示什么?啄肉是谁的动作?夹住呢?(2)用动作演示。

【手臂是长嘴,手掌是蚌壳】★威胁要挟(1)选一选:结合语境,理解“威胁”的意思。

★毫不示弱(1)你能不能读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呢?(2)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导学:读好鹬和蚌之间的对话。

(学生难读的地方教师示范朗读)三、自主先学1.【学习单1】①默读课文,思考问题: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②你能根据提示填写完整吗?出示: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生猜。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课前预习,查词典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笑逐颜开”③故事的主要内容,咱们还可以再简单一些,用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④自学时间:2分钟2.巡视、观察学生自主学习。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
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 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好书推荐:《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2.用自己的话把《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讲 给朋友或家人听。
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汪丽君 审核:滕春友 责编:朱卫国 曾正玲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 “楚国在南边,你 怎么往北走呀?” 他(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 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 越远了吗?” 他(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 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 呀!” 他( )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 的盘缠多。”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哪儿
把式
盘缠
硬要
默读课文,边读边琢磨:用“_____”
画出朋友是怎么问话的,用“~~”画
出坐车人又是怎么回答的。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去 呀!”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 “楚国在南边, 你怎么往北走呀?”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 吗?”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 呀!”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理解词句
1、小组互助,理解字词的含义,体会文章大意。 之、乃、引、且、安、遂、亡
2、讨论:(1)他们为什么要画蛇呢? (2)“一人蛇先成”说明了什么呢?这个人是不 是该喝这杯酒呢? (3)“一人之蛇成,夺其卮”句子中的“一人” 同前一句中的“一人”是同一个人吗?“其”是 什么意思?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这句话中 “亡”是什么意思呢?同现在意思一样吗?
课前检测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 故事。 2、重点句子释义: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
疏通字词
1、自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卮பைடு நூலகம்遂
2、听录音,练习朗读。 (1)学生自读,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缺点。 (2)学生大声朗读,并用符号标出文章中的停 顿,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亡”是失掉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 死亡,古今异义。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终亡其酒”呢?
总结大意
通过以上的分析,同学们对文章有 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你们能尝试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理解寓意
1、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说一说: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会 碰到这的事情呢?
布置作业
一、翻译句子的意思。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二、结合实际说一说《画蛇添足》这个寓 言故事给你的启示。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学生用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学生用
★★我的收获:
1.比较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几次对话的心理。
2.运用下列关联词语造句:
即使……也……
如果……就是……
……竟……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4.课文阅读《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
四年级语文预学案(学生用)
年级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内容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
(1)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扁鹊拜见理睬肠胃敷烫骨髓疼痛
(2)解释: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2.默读课文,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思考: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我的疑惑:
★★我会做: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继续学习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体会人物特
点,理解不要讳疾忌医的寓意。 2.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对人物的理
解。 3.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
起来。 4.了解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
响。
扁鹊治病
扁鹊:本名秦越人,春秋战国时 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 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 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 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 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 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 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请扁 鹊给他治病。
辨析组词:
肠( ) 睬( ) 汤( ) 踩( ) 济( ) 胃( ) 剂( ) 谓( )
读读下列字词,试着解释:
一声不响: 一点声音也没有。
理睬: 理会。
敷:
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 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扁鹊第 次见蔡桓公,指出
,蔡桓公
蔡桓公 次拒绝了扁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 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 发展。”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 就掉头跑了。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 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 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 为力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件

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 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长。”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 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 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 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把禾苗一棵一棵 往高里拔。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 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 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 截。”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 些什么知识?请和你的同桌 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假如我是农夫的儿子, 我会这样对父亲说……
假如我是这个农夫, 我会这样长叹道……









我可没我朋
性 究 竟 有
友那么粗心, 撞到树上去, 让他在那等 着吧,嘿嘿!



活动二:学习、探究《守株待兔》。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并思考: A: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B: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c:结果怎么样? D:这个人做得对吗? 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 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4、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 收获?
ya`
揠苗助长









我可没我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 究 竟 有
友那么粗心, 撞到树上去, 让他在那等 着吧,嘿嘿!



yù jiāo chuǎn
寓言 焦急 喘气
jié shǒu
一大截 守株待兔
cuàn zhuàng
窜出来 撞在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巧妙引领活化思维——《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学反思《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双方争狠斗气,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用上图片,小黑板等普通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朴实简单的课堂中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跟在我后面读课文,学课文,理解课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多个环节中体味课文,玩味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让孩子们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一、利用各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抓住了课文中“威胁”“毫不示弱”这个重点词语。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对鹬和蚌心态的理解,总之,只要是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为学生充分理解相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讲故事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

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

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

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丰富拓展知识。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由寓意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也有这样的事情,两者相争,让第三者获利。

同时,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鹬蚌相争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评价不够充分,环节设置还欠考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研讨,让学生有一个更生动的课堂。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宣 传
下半部“亘”注意横画间要写紧 凑,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讲讲《守株待兔》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 夫看见一只兔子撞 在树桩上死了,他 便放下手里的农具 在那里等待,希望 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shù
滥竽充数
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寓言,
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
生字。给不理解的画个小问号, 已经了解的,画个感叹号。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 士逃。
齐宣王根本都没想过要 去严格考验南郭先生。南郭 先生“请为王”吹竽,连想 都没想就答应了。
讲一讲
1. 你 从 这 个 故 事 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 联系生 活认知 , 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 “滥竽充数”的例子。 3.续编故事。
守株
评价标准: 1、书写正确。 2、结构合理,大小适中。 3、书写工整、美观。
说:读作“yuè”,喜爱的意思。

xuān
ɡuō



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 出来了,形状像现在 的笙。发音和“于”相同 ,读二声。
课文主要讲述了谁的故事呢?
南郭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 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 为处士,这里带有嘲 讽意味。
读句子 齐宣王和齐湣王两个人在听吹 竽的时候都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 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下来。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从这两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立:皇帝即位。 好:喜欢,爱好。
想一想 认真研读前句话, 想一想:齐宣王是怎 样 对 待 南 郭 先 生 的? 自己是从哪些地方看 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面哪句话送给大树最合适? ( B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骄兵必败。
返回
C.众人拾柴火焰高。
用尽力气 威胁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干死 也会 饿死
6. “两败俱伤” 结合鹬、蚌这个词语是什 么意思?
一个干死,一个饿死
7.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能结合最后 一段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寓言故事:童话体裁的寓言故事,是编出来
的,暗示我们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因为这是一 些傻的角色,笨的做法,假如直接说人,自然他会 不乐意的,所以就用小动物们来讲故事,说道理。
四、感受经典,激发兴趣。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 视之,苗则槁矣。
释义: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 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 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 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 战争。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 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 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 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 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 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 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 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
返回
一、感知寓意,积累语言。
1.自己边读边想, 读懂故事,有疑问提出。 2.要讲好故事,先把课文读熟,记住了才 能讲出来。三分钟边读边记,看谁的记忆 力好。 3.想一想,怎样能把故事讲生动。
(1)这段话中有几个词写出了鹬 蚌的动作,标出来。
“猛地、牢牢地”
(1)鹬、蚌谁也不让谁,这叫作 相持
(2)鹬、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找出关键词语。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 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 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 了。”赵惠文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 燕国的打算。
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 的魅力。历史上有许多人正是记住了这个故事的道 理,而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祸患。
1.照样子,写词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视(表示“看”的词语) :____仰_ _视____凝_望____观__赏
炽热(表示“热”的词语) :____炎_ _热____炙_热____火__热__
2.给最后一自然段空缺的地方加上标点。
:“ , 。” , 。
3. 大树为什么会目空一切?最后它为什么不敢再吹嘘了?
它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后来它发现还有比自己力量更大的。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揠苗助长》中农夫为了让禾苗_快___速__生__长__,将禾苗都 ___拔__高__了____,结果禾苗都_枯___死____了。这个故事告诉人 们:__不__能___违__背__事___物__的__生___长__规__律__________。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因为___相__持__不___下_____,最后让渔 翁一齐捉住了。这叫____鹬__蚌___相__争___,____渔___翁__得__利_____。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_双__方__争___利__,互___不__相__让___,可__能___会__两__败___— —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四、阅读直通车
___________ 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一天,它对 大地说:“谁也没有我的本领大。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 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 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搭秋千, 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 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的矮小、大地的低 下,自认为伟大无比。人们经常在它的脚上浇水,在它的树荫下 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于是它更加飘飘然,目 空一切。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 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2020/9/12
(1)表示心情的词语
巴望、焦急、纳闷、兴致勃勃
(2)表示疲劳的词语
筋疲力尽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 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 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鹬蚌相争
问: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 答:鹬和蚌相互争吵
问: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答: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
它们是怎样争吵的?
结果怎样了?
返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 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拓展阅读寓言故事,开展讲寓言故事比赛,丰富自己的积累。
4.细读故事,体会人物(角色)的内心想法,生动地、创造性地 讲述故事。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明白“鹬、蚌”傻在 哪儿,进而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 俱伤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毫不示 弱
_s_òng
宋朝
_j_iāo
k_ū_
焦急
枯死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截:A.切断,割断(长条形的东西);B.量词,段;C.阻拦;D.截止。
这一大截. ( B )绳子被他轻轻松松地截. ( A )成了两段。
2.尽:A.完;B.全,都;C.全部用出;D.死亡。
(1)跑完了5000米,同学们个个筋疲力尽. 。( A ) (2)他拿起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 D ) (3)经过二十多年尽. 心尽( C )力的奋斗,我们不再贫穷落后。 (4)商店的货架上各种你想要的物品应有尽. ( B )有。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返回
课后多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把自己阅读的 寓言故事和同学交流,阅读课上召开“寓言 故事会”。
返回


相争

(互不相让)

返回
教材第140页第4题。
一、将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z_é_
两则
m_èn__
闷 闷不乐
_r_uò
四、阅读直通车
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 说:“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 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
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大风暴。大树一看, 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 到它下面来避风雨。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大树在风雨中 抖动着,它慌得不知所措,但怕人讥笑,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 不一会儿,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脚跟松动了。它羞愧地对大 地说 真没想到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 从此 它再 也不敢吹嘘了。
二、回顾故事
说说寓言中的农夫、鹬、蚌傻在哪里。你觉 得他们应该怎样做?
三、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傻”的做法呢? 2.如果上天再给鹬和蚌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 一个矛盾呢?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 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如果 一方做出让步,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