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
一场战争催生现代迫击炮

一场战争催生现代迫击炮作者:陈一川来源:《兵器》2016年第03期随着西线战事进入堑壕战泥潭,协约国和同盟国逐渐认识到研制新型堑壕火炮的重要性。
在战争前期的马恩河、凡尔登等战役中,旧式加农炮和重型榴弹炮暴露出机动性差,无法伴随突击部队的弱点。
虽然军用制图术、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前线炮兵观察员与后方的联系更为紧密,间瞄火炮支援射击的反应速度大为提高,但为了支援步兵突破堑壕防御体系,各国不约而同开始研究新型堑壕火炮。
这些新型号新武器的问世,最终影响了炮兵的发展方向。
不用火药的压缩空气迫击炮“布朗德”这个名字,在不少兵器迷的眼里就是迫击炮的代名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布朗德是谁,也很少有人清楚最早的布朗德迫击炮竟然是一种不用火药的武器。
在一战中的灿若繁星的堑壕武器发明家中,埃德加·布朗德的职业应该是与武器设计关系最远的。
一战爆发时,年轻却已声名远扬的法国铁艺制作家布朗德应征入伍。
在军队的日子里,他构思了一种特殊的迫击炮:不用火药,而是用压缩空气作为发射弹丸的动力。
布朗德回到巴黎后,便在自己的铁艺工作室制成了样炮。
法国军方对这种火炮颇感兴趣,在1915年11月便将其投入批量生产。
最初,布朗德60毫米压缩空气迫击炮被配发给某些营的37毫米平射炮分队,每队装备2门,作为对1916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的补充。
1915年式布朗德压缩空气迫击炮的构造颇不符合今天我们对于迫击炮的印象。
该炮口径为60毫米,采用后膛装填;炮闩上有两个孔洞,一个连接为迫击炮发射提供压缩空气的高压瓶,另一个则装有安全塞。
迫击炮发射的动力来源可以采用手摇气泵或压缩空气瓶,采用空气瓶发射时射速可达到在当时颇为惊人的18发/分。
炮身安装在三脚架上,可以旋转俯仰,整体造型与后来的无后坐力炮相当类似。
60毫米压缩空气迫击炮射程的调节由调整射角和发射气压两方面组成。
迫击炮的射角不能随意调整,而是只有20度、30度、42度与60度四种角度可以调节,其中42度的射角最常使用。
无后坐力炮原理

无后坐力炮原理
无后坐力炮原理是通过减少或消除枪管后方产生的后坐力来实现的。
后坐力是指发射火药后,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往后猛冲,导致枪身向后反冲的力量。
后坐力的大小与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和火药的质量有关。
实现无后坐力炮的常见方法是采用反冲减缓、减轻或消除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
1. 长枪管设计:采用较长的枪管来延长气体冲击时间,从而减小后坐力的作用时间和冲击力。
2. 减少火药负荷:使用较少的火药量来减少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从而降低后坐力。
3. 枪管内衬:在枪管内安装特殊的衬里,如橡胶或金属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气体冲击并减小后坐力。
4. 回转重量平衡:通过在枪身中设置回转式的重量平衡装置,在枪口和枪尾之间平衡重量,从而减小后坐力的影响。
5. 其他技术:如磁悬浮、电磁脉冲等非常规技术也可以用于实现无后坐力炮。
总之,无后坐力炮的原理是通过减少或消除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压力对枪身的冲击力,从而实现无后坐力效果。
这样可以
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并降低对射击环境和设备的损坏。
兵种介绍之炮兵 军事知识教学课件

88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
战斗全重:32吨 最大射程:39公里 高低射界:-3度~+72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30度 配备弹种:榴弹、底部排气弹、 发烟弹和照明弹
203毫米加榴炮
主要战术性能:
口径: 炮管长度: 203.3毫米 9235毫米
最大射程: 40公里(底凹榴弹) 50公里(底排榴弹) 牵引速度: 90公里/小时(公路) 50公里/小时(越野)
105自行式无后坐力炮
(四)炮弹分类
按作战用途分 主用弹:杀伤榴弹、穿甲弹、破甲弹、 碎甲弹、混凝土破坏弹、 榴霰弹和毒气弹等; 特种弹:发烟弹、燃烧弹、照明弹、 信号弹、曳光弹、干扰弹 和宣传弹等; 辅助弹:教练弹、演习弹、试验弹 和空包弹等。
1、榴弹
引信
弹体
辅助元件 发射药 底火
定装式
药筒
分装式
压制炮兵 (主体) 按 担 负 任 务 反坦克炮兵 反坦克导弹分队
战役战术导弹部(分)队
5、基本任务
(1)压制、摧毁敌炮兵、导弹和指挥、控制、通信、 情报系统,特别是核、化学武器; (2)击毁敌坦克和其它装甲战斗车辆以及水面舰艇; (3)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 (4)破坏、封锁敌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直升机 停机场、空降场、桥梁和渡口; (5)破坏敌工程设施、仓库及其它重要目标; (6)必要时,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
大将军
佛郎机
2、炮兵的形成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神机营” 16世纪俄国及欧州国家出现野战炮兵
3、我军炮兵的发展过程 一是红军时期 三是解放战争时期 二是抗日战争时期
3、我军炮兵的发展
红军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建国以后
4、炮兵组成
按 隶 属 关 系 预备炮兵(直属战略区以上) 队属炮兵(编入集团军、师、旅、团、营建制内) 加农炮 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 迫击炮 火箭炮
现代火炮种类

现代火炮种类火炮是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上利用火药气体的能量,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统称。
现代火炮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性能先进、种类繁多、各有特点的火炮。
现代火炮按其性能的不同,通常分为加农炮、迫击炮、榴弹炮、无坐力炮、火箭炮和高射炮等。
分述如下:1、加农炮:炮身常为口径的40倍以上,初速通常为700米/秒以上。
它是一种飞行速度快,弹道低伸,射程远的火炮。
在战场上可用它射击敌人的快速装甲目标,摧毁敌人各种垂直坚固目标和远距离上的目标。
2、迫击炮:是一种弹道十分弯曲的火炮。
它以座板承受火炮后坐力,采取炮口装填、滑膛迫击发火的装填发射方式。
它享有重量轻、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
利用改变装药、变换射角的方式来改变弹道的形状,来消灭藏在隐蔽物、洼地内和堑壕里的敌人。
在近距离上还可以高角度抵近射击。
3、榴弹炮:是介于加农炮和迫击炮之间的火炮。
由于榴弹炮有许多号数装药,可用改变装药方式来改变弹道的形状。
要弹道弯曲些,就用药量少的小号装药;要弹道平直些,就用装药量多的大号装药。
因此,榴弹炮即可曲射,又可平射。
有些榴弹炮可以把炮身加长,成为“加农榴弹炮”,它比同口径的榴弹炮打的更远,这样有利于压制敌炮兵和远距离目标、破坏敌野战防御工事、重型坦克等。
4、无坐力炮:是一种小型轻便火炮。
它利用射击时炮尾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来抵消火炮后坐力的,因此,它不需要反后座装置。
它的特点是构造简单、轻便,运动灵活,是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一般作为步兵的伴随火炮。
5、火箭炮:大都是车炮一体的自行火炮,有多轨式、多管式和多框式等几种类型,能在10秒钟左右将几十发火箭炮发射出去,在空中排列成一长串好似奔腾的火龙,落到地面形成一片火海。
火箭炮威力大,是杀伤和破坏大面积目标,如步兵集团、坦克集群的有力武器。
6、高射炮:是一种基本的防空武器,具有战斗准备时间短、转动灵活、起落快的特点。
有自动装置高射炮,用雷达和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并通过电气联动自行瞄准射击。
迫击炮

迫击炮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
其名称来源由于它可以“迫近射击”。
特点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小大卫迫击炮,口径为91.4厘米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
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历史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
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
俄国炮兵军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臼炮,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
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
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厘米。
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
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
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战德军火炮种类

战德军火炮种类、型号综述一、防空炮(antiaircraft gun)20毫米Flak 2820毫米Flak 3020毫米Flak 3620毫米FlaK 3820毫米Flak20毫米Gebirgsflak 3820毫米MG 151/20 Drilling30毫米Flak 103/3830毫米MK 30337毫米Flak 1837毫米Flak 3637毫米Flak40毫米Bofors model 2850毫米Flak 21450毫米Flak 4188毫米Flak 1888毫米Flak 3688毫米Flak 37/4188毫米Flak 3788毫米Flak 4188毫米Flak 4288毫米Flak Jaboschreck Zwilling (128毫米Flak 40,由该型号的88毫米炮发展出来的) 105毫米Flak 38105毫米Flak 39128毫米Flak 40 Zwilling128毫米Flak 40二、反坦克炮(antitank gun )28毫米s. Panzerbüchse 41 auf leichter Feldlafette28毫米s. Panzerbuchse 4128毫米sPB 41 F37毫米Pak 3642毫米Panzerjägerkanone 4150毫米Pak 2.06/83550毫米Pak 3866毫米Pak 5/80075毫米Kwk 40 L/4875毫米PaK 3975毫米PaK 40/175毫米PaK 40/375毫米PAK 4075毫米Pak 4175毫米Pak 4475毫米Pak 5075毫米Pak 6/86075毫米Pak 97/3875毫米Pak 97/4075毫米PAK80毫米Panzerabwehrwerfer 60080毫米PAW 60080毫米PAW80毫米PAW 8H6380毫米PWK 8H6380毫米Pak 97/4088毫米Pak 43/288毫米Pak 43/4188毫米Pak 43100毫米Panzerabwehrwerfer 600100毫米PAW 600100毫米PWK 10H64100毫米10H64 (PWK)128毫米Pak 44三、野战炮、野炮(field gun)75毫米leichter Feldkanone 1675毫米leFK3875毫米Feldkanone 4075毫米FK 4075毫米FK 7M 8575毫米le. FK 16 n.A.75毫米le. FK 1675毫米le. FK 1875毫米leicher Feldkanone 3875毫米leichter Feldkanone 16 neuer Art 75毫米leichter Feldkanone 1877毫米le. FK 96/1688毫米FK 43100毫米leichter Kanone 41100毫米s. K 10cm schwerer Kanone 105毫米le. K 41128毫米K 81/1128毫米K 81/2四、重炮(heavy gun)100毫米K 18100毫米s. K 18/40100毫米schwerer Kanone 18/40100毫米schwerer Kanone 18100毫米schwerer Kanone 42105毫米K 18105毫米s. K 18128毫米K 43128毫米K 44120毫米Kanone 43120毫米Kanone 44150毫米K 16150毫米K 18150毫米K 39150毫米Kanone 16150毫米Kanone 18150毫米Kanone 39170毫米170毫米K18210毫米K 38210毫米K 39/40210毫米K 39/41210毫米Kanone 38210毫米L/50210毫米210毫米K 52210毫米K38/41240毫米K3240毫米K 3240毫米Kanone 3240毫米L/46240毫米240毫米K4五、重型臼炮(heavy mortar)210毫米Langer Mörser210毫米Mörser 18210毫米Mörser 39210毫米Mörser 18lange 210毫米Mörser420毫米Gamma Gerät以下为500毫米以上口径Gerät 040Gerät 041600毫米Karl (卡尔臼炮——绰号“雷神之锤”)Thor六、榴弹炮(Howitzer)105毫米le. FH 44105毫米leichte Feld-Haubitze 16105毫米leichte Feld-Haubitze 18/42 105毫米leichte Feld-Haubitze 18 105毫米leichte Feld-Haubitze 42 105毫米Geb.-Haubitze105毫米Gebirgshaubitze 40105毫米GH 40105毫米le. FH 16105毫米le. FH 18 M105毫米le. FH 18/40105毫米le. FH 18/42105毫米le. FH 18105毫米le. FH 42105毫米leichter Feldhaubitze 18 M 105毫米leichter Feldhaubitze 18/40 105毫米StuH 42/2150毫米s. FH 13150毫米s. FH 18/40150毫米s. FH 18M150毫米s. FH 40150毫米s. FH 43150毫米s. FH 44150毫米s. FH. 18150毫米schwerer Feldhaubitze 13 150毫米schwerer Feldhaubitze 40 150毫米sFH13/1150毫米s. FH. 18150毫米s. FH. 36150毫米schwere Feld-Haubitze 18/40 150毫米schwere Feld-Haubitze 43 150毫米schwere Feld-Haubitze 44 150毫米schwere Feldhautize 18M 355毫米Haubitzen-Mörser 1355毫米M1七、步兵炮(infantry gun)75毫米Infanterie-Geschütz 3775毫米Pak 3775毫米IG 3775毫米IG 42 nA75毫米IG 4275毫米le. IG 1875毫米le. IG 18F75毫米leichte Infanterie Geschütz 18 IG 37 (75毫米)Pak 37 (75毫米)150毫米s. IG. 33/1150毫米s. IG. 33150毫米schwere Infanterie Geschütz 33 150毫米sIG 33/2八、中口径火炮(medium gun)75毫米Kwk 40 L/4388毫米S 201九、臼炮/迫击炮(mortar)80毫米Granatwerfer 6780毫米Granatwerfer 7381毫米Granatwerfer 73380毫米Raketenwerfer 61Sturmmörser十、山炮(mountain gun)75毫米Gebirg Geschütz 3675毫米Gebirgsgeschütz 4375毫米Gebirgskanone 1575毫米Gebirgskanone75毫米le. Gebirg IG 18Gebhard Gerät 99十一、列车炮(railroad gun )150毫米K (E)150毫米Kanone (E)170毫米K (E)170毫米Kanone (E)200毫米Kanone (E)203毫米K (E)210毫米K12 (E)240毫米K (E)280毫米Bruno280毫米K (E)280毫米K5 on rail280毫米280毫米K5 auf Eisenbahnlafette380毫米K (E)400毫米Kanone Adolf (E)406毫米K (E)800毫米on railroad (多拉)已命名的列车炮的级别:AdolfDoraGerman gun on railroadGustavKurze BrunoLange BrunoNeue BrunoSchwere BrunoSiegfriedTheodor BrunoTheodor十二、无后坐力炮(Recoilless gun)75毫米Leichtgeschütz 1/37075毫米LG 1/300 7,5cm LG 175毫米Leichte Geschütz 4075毫米LG 1/37075毫米LG 4088毫米PAW 4388毫米Raketenwerfer 4388毫米RW 43 Püppchen105毫米LG 2/350105毫米LG 2/370105毫米LG 2/540105毫米LG 2/550105毫米LG 40105毫米LG 42105毫米LG 43150毫米LG 240150毫米LG 290150毫米LG 42十三、火箭/火箭筒(rocket)150毫米WGr.150毫米Wurfgranate210毫米W.Gr. 42280毫米Wurf-Körper-Spreng320毫米Wurf-Körper Flamm320毫米M F1 50 Wurfgeschoße十四、火箭发射车(rocket launcher)80毫米Vielfachwerfer der SS28/320毫米Nebelwerfer 41300毫米Raketen-Werfer 56500毫米Raketten-Werfer850毫米Raketten-WerferDo-Gerät 38Gebirgs-Rakettenwerfer 43Himmler-OrgelMaikäferMoaning MinnieNebelwerfer 41Raketten-Gebirgswerfer Rakettenwerferschwerer Wurfrahmen 40 schweres Wurfgerät 40 (Holz) schweres Wurfgerät 41 (Stahl) Wurfgerät十五、舰炮(ship gun )88毫米C/35170毫米SK L/40十六、坦克炮(tank gun)20毫米Kwk 3020毫米Kwk 3820毫米KwK37毫米Kwk 38 (t)37毫米KwK L/4537毫米Kwk50毫米Kwk 3850毫米Kwk 3975毫米Kwk 3775毫米Kwk 4075毫米Kwk 4275毫米Kwk 4475毫米StuK 3775毫米StuK 40 L/4375毫米StuK 40 L/4875毫米StuK 4288毫米Kwk 3688毫米Kwk 4388毫米KwK128毫米KwK 44150毫米KwK 44。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简介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简介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是伴随第一线步兵作战的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主要用于击毁敌人轻、中型的坦克。
自行火炮和各类型的装甲车辆,歼灭和压制敌人暴露的有生力量;摧毁敌人的土木防御与发射点工事;该炮是一种连属火炮,现在仍有装备部队。
该炮炮身由滑膛身管、圆柱形扩大药室、炮尾、带左右喷孔炮闩、击发的机构等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炮架为管腿三脚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结合,必要时可不用炮架,实施肩扛炮身射击;采用直瞄和间瞄光学瞄准镜,另配有微光瞄准镜。
口径:82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30千克
炮身重:21.5千克
炮架重:7.5千克
炮身长:1540毫米
火线高:304-680毫米
全弹重:
破甲弹:3.85千克
榴弹:4.625千克
破甲弹破甲厚度:
120毫米/65度
弹药基数:30发
初速:
破甲弹:247米/秒
杀伤爆破榴弹:175米/秒
射速:5-6发/分
最大射程:
榴弹:1750米
直射距离:
破甲弹:300米
高低射界:-5度-30度
方向射界:45度
炮班人数:8人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在不变换阵地的情况下,可对360度范围出现的目标实施火力机动;
它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对越反击战中,我们充
分发挥他的这些特点,为我军的胜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中国无后坐力炮及用弹“王国”

中国无后坐力炮及用弹“王国”我国的轻武器大都是从仿苏制武器开始发展的,而无后坐力炮则是从仿制美国产品开始的。
抗战时期,美国曾援助国民党军队一些M18、M20无后坐力炮。
解放战争中,这些美制武器及国民党军队所仿制的产品与资料被解放军缴获。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工部门在缴获的相关实物的基础上开始仿制。
我国无后坐力炮同样走过了一条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发展之路。
仿制的无后坐力炮及炮弹建国后,我国军工部门对缴获的无后坐力炮与炮弹的技术资料及相关实物进行了研制、试验,成功仿制出1952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仿美M18 57mm无后坐力炮)和1952年式75mm无后坐力炮(仿美M20 75mm无后坐力炮),并及时列装部队。
这些武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美援朝等战场上,无后坐力炮作为我军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取得了可喜战绩。
尤其是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步兵在某次受到印军碉堡火力压制时,用一门无后坐力炮对准碉堡,首发命中并将其摧毁,随后也次次有效,使印军感到非常恐慌。
战争的实践验证了无后坐力炮能有效对付各种不同目标、特别适应山地作战的特点。
继1952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和1952年式75mm无后坐力炮仿制成功后,我国军工部门又将后者改进成1956年式75mm无后坐力炮。
随后,在美国M40A1 106mm无后坐力炮和M40A1C106mm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我国成功仿制出1975年式105mm无后坐力炮。
仿制的这几种无后坐力炮配用的主用弹种为杀伤榴弹和破甲弹。
1952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及用弹1952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由身管、药室、炮闩、炮架及瞄具组成。
从外观看,该无后坐力炮采用独特的三脚架,身管中部有一可伸缩的撑杆,药室呈圆柱形,这些外形特点是该炮区别于其他无后坐力炮的显著之处。
该无后坐力炮全炮质量28.8kg,炮身质量2kg,全炮长1570mm,高低射角7°,方向射界10°,战斗射速6~8发/分,喷火危险角34°、长45m,行军战斗转换时间约50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2迫击炮类型迫击炮原产国美国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38-1970年代用户美国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韩战越战生产历史研发者美国研发日期1920年代基本规格总重19.05公斤枪管长度72.6厘米(12.1倍径)炮弹60公厘炮架或载具种类圆形底板式三脚炮架最大射击仰角+40 - +85度最大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7度发射速率18发/分枪口初速158米/秒有效射程91米最大射程1815米装药类型M49A2榴弹(1.33kg)M302白磷弹(1.8kg)M83照明弹(1.68kg)美国于1920年代开始进行迫击炮规格审查,主要目的为进行新型步兵轻型支援武器测试,在经过各种迫炮的测试以后决定购买法国兵器工程师Edgar Brandt设计的轻型迫击炮,1940年1月第一批1500门迫击炮交付美军服役,由于这是美国陆军第二种采用的迫击炮,因此正式代号为M2迫击炮。
二战美军标准编制一个步兵团下辖27门60迫炮,使用单位除了团直属迫炮连之外,各步兵排也有直属迫炮班配发3门60迫炮提供火力支援。
二战中,M2迫击炮的地位为步兵排级支援武器,介于82迫击炮与手榴弹间的火力空白地带。
二战后到韩战期间M19迫击炮开始换装,不过M19的弹著精度美军认为不如M2,因此M2迫击炮一直留用到越战时期,到1980年代后才以M224迫击炮取代。
M2迫击炮于1940年装备部队,由于这是美军装备的第二种迫击炮,因此被命名为M2。
二战美军标准编制一个步兵团下辖27门60迫炮,使用单位除了团直属迫炮连之外,各步兵排也有直属迫炮班配发3门60迫炮提供火力支援。
重量:19.05kg身管长度:72.6cm(12.1倍口径)口径:60mm 炮架或载具种类:圆形底板式三脚炮架最大射击仰角:+40 - +85度最大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7度有效射程:91.5m最大射程:1815m使用弹种:M49A2榴弹,M302白磷弹,M83照明弹,训练时使用用M69训练弹M2化学迫击炮是在1928年定型的M1化学迫击炮基础上,参考了英国的Mk.I 4英寸迫击炮之后设计出的一种口径为4.2英寸的线膛迫击炮。
一般以化学迫击炮连的形式装备,每个连12门。
每个步兵师下辖两个化学迫击炮连。
也有M2被M3A1半履带运输车搭载,成为T21/T21E1自行迫击炮。
M2最后在1951年被M30迫击炮取代。
M224型60毫米迫击炮是一种由美军开发与生产的前装式滑膛迫击炮,主要用于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的炮火支援。
基本规格总重21.1 公斤枪管长度1,000 毫米操作人数 3口径60 毫米发射速率通常情况下每分钟20发,最大射速可达每分钟30发有效射程高爆榴弹:70—3,490 米供弹方式手动整个M224系统可以分解为M225型炮筒(14.4英磅/6.5千克),M170型支架(15.2英磅/6.9千克),M7型(14.4英磅/6.5千克通常状况下使用)或M8型底座(3.6英磅/1.6千克单手持握时使用),以及M64A1型光学瞄准系统(2.5英磅/1.1千克)。
这个迫击炮系统可以在支座或单手持握两种状态下使用,握把上还附有扳机,当发射角度太小,依靠炮弹自身重量无法触发引信时就可以使用扳机来发射炮弹。
M224的设计目标是替换二战中所使用的M2、M19等老旧型号。
M224可使用旧型号的炮弹,而其最大射程则达到了3500米。
M224 式60mm 迫击炮国别:美国类别:火炮迫击炮型号:M224 式发展过程: 美国陆军于1971 年开始研制,1972 年 4 月完成工程试验,1977 年7 月定型并命名为M224 式。
1978 年开始生产,1979 年装备美军步兵连、空中突击连和空降步兵连,主要用于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
性能特点:①机动灵活,重量轻,可分解成两部分,由人员携带,特别适合于山地作战。
②自备照明装置,可用于夜间作战。
③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主要改型:为了提高该炮的使用灵活性,在设计生产本炮的同时,还设计了单兵手提型,采用M8 式矩形小座钣,无双脚架,全重仅为7.8 公斤,最大射程1 公里。
基本数据:口径60 毫米初速237.7 米/秒最大射程3489 米最小射程50 米最大射速30 发/分钟持续射速15 发/分钟炮身长1016 毫米内膛结构滑膛全炮重20.8 千克配用弹种榴弹;发烟弹;照明弹M720 式榴弹重 1.8 千克杀伤面积15 × 15 米运动方式人携炮手人数2 人识别特征:①身管后半部有散热螺纹, 前半部光滑。
②采用两脚架,中心连杆与通过较长的横托架与炮身相连图片为车载型口径60 毫米初速237.7 米/秒最大射程3489 米最小射程50 米最大射速30 发/分钟持续射速15 发/分钟炮身长1016 毫米内膛结构滑膛全炮重20.8 千克配用弹种榴弹;发烟弹;照明弹M720 式榴弹重1.8 千克杀伤面积15 × 15 米运动方式人携炮手人数2 人识别特征:①身管后半部有散热螺纹, 前半部光滑。
②采用两脚架,中心连杆与通过较长的横托架与炮身相连为了提高该炮的使用灵活性,在设计生产本炮的同时,还设计了单兵手提型,采用M8 式矩形小座钣,无双脚架,全重仅为7.8 公斤,最大射程1 公里。
继承前辈“基因”迫击炮是从炮口装弹,以曲射为主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用以配合步兵小队作战,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M224式迫击炮于1978年开始生产,1979年装备美军步兵连、空中突击连和空降步兵连,是一种前装式轻型滑膛迫击炮,主要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炮火支援,在美军中有“步兵战神”之称。
该炮长1.016米,重20.8千克,采用滑膛结构,炮口初速每秒237.7米,最大射程3489米,最小射程50米,最大射速每分钟30发,持续射速每分钟15发。
从这些数据来看,它是一款性能优异的近战辅助武器。
M224迫击炮系统可分解为炮筒、支架、底座及光学瞄准系统。
该型迫击炮系统可以在支座或单手持握两种状态下使用。
处于支座状态时,需要2名炮手配合操作。
而当炮手单手持握,因发射角度过小,依靠炮弹自身重量无法触发引信,炮手可使用握把上的扳机来发射炮弹(直接用手扶着炮身射击即可)。
此外,该型迫击炮身管后半部有散热螺纹,采用两脚架、中心连杆和较长的横托架与炮身相连,较容易辨认。
美军之所以选择M224,主要还是因其可靠的性能。
首先,该型迫击炮重量轻,可分解,人员携带较方便,特别适合山地作战。
其次,它还装有照明装置,可用于夜间作战。
该炮的操作使用也较为简单:在发现并瞄准目标后,将迫击炮弹从炮口滑进炮管,依靠其自身重量使炮弹底火撞击炮管底部的撞针,或依靠其自身重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释放撞针后,撞击炮弹底部底火。
虽然炮弹与炮管间有一定间隙以便炮弹滑落,但弹体外部的闭气环仍能形成极大的膛内压力,推动炮弹高速飞出炮口。
不断改进性能事实上,迫击炮自问世以来,结构几无变化。
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从炮口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很像落伍的“老古董”,但其可靠的性能和简单的操作,却是普通火炮无法比拟的。
因此,迫击炮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武器。
与大多数武器一样,迫击炮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重及轻、由弱到强的过程。
以M224为例,其“鼻祖”是布兰德60毫米迫击炮,该炮全重虽然只有19.07千克,但最大射程仅1840米。
对布兰德迫击炮的改进却陷入一旦增加射程,重量也随之大增的尴尬,随后出现的美制M19迫击炮重量一度达到25千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M系列迫击炮的改进工作才获得新进展。
之后,美军又为其加装新型瞄准系统、研发射程更远的弹药,M224如虎添翼。
尽管M224式60毫米迫击炮集众技术所长,但美国从未停止对它的改进。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曾透露,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已于2012年5月装备新的M224A1型60毫米便携式迫击炮。
他们通过使用新材料和减少部件数量等方法,使炮身重量减轻20%,例如采用镍合金制造炮管,使用铝和钛等高性能材料制造支架,其中最轻的一种仅16.1千克,而射速、射程和炮管寿命仍与之前的迫击炮相当。
因此,M224的改进型迫击炮特别受美军欢迎。
据悉,M224的价格仅为1万美元,算得上美军目前最便宜的火炮。
美国81毫米M252式迫击炮英国1983年为美国研制,美国引进的英国L-16式迫击炮并加以改进的81毫米新式营属迫击炮,1987年装备美军,用以取代M-30式107毫米营属重迫击炮。
为快速部署部队和高速机动部队提供了近接火力支援。
该炮在英国81毫米L14式迫击炮上加装了炮口超压衰减装置。
该炮由炮身、座钣和炮架三大部件组成。
炮身采用镍铬钼钒高强度合金钢整体锻造,配有炮口超压衰减装置,特种钢制K形支架,全炮行军时可分解为3件人力驮载。
美海军陆战队计划将其载于LAV-M装甲运输车上改作自行炮,装备陆战队各轻坦克营(每营配属炮8门)。
火炮配用英制榴弹和新型迫击炮计算器。
现装备美军步兵营、空中机动营、空降营之迫击炮排,每排炮6门。
初速(L15A3式榴弹)250米/秒,最大射程(L15A3式榴弹)5660米,最小射程180米,最大射速30发/分,持续射速15发/分,炮重36.48千克,可由人背负。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口径81毫米初速250米/秒最大射程5775米最小射程100米方向射界11.4度高低射界+45 ̄85度最大射速30发/分炮身长1280毫米炮全重40公斤弹重4.47公斤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Carl Gustav recoilless rifle卡尔·古斯塔夫M2无后座力炮类型多用途(反装甲,反防御工事,人员杀伤,照明)无后座力炮原产国瑞典原产国瑞典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48年—现在用户参见使用国参与战役∙1982年马岛战争∙1999年卡吉尔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利比亚内战2013年拿笃冲突生产历史研发者∙雨果·艾布拉姆森(HugoAbramson)∙哈拉尔·将逊(HaraldJentzen)哈拉尔德·延森(Harald Jentzen)研发日期∙M1:1946年∙M2:1964年M3:1991年生产商∙波佛斯反装甲公司(原本)∙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丰和工业(特许生产)[1][2]衍生型∙M1∙M2(Grg m/48)∙M2-550M3(Grg m/86)基本规格总重∙空枪:∙M2:14.2 千克(31.31磅)∙M2-550:15 千克(33.07磅)∙M3:8.5 千克(18.74磅)两脚式支架:0.8 千克(1.76 磅)全长1,130 毫米(44.49 英吋)操作人数 2 人(炮手和装填手),亦可以单人操作使用,但射速会有所下降炮弹84 × 246 毫米R口径84 毫米(3.31 英吋)炮管 1 根,标准24 阳膛/阴膛缠距,右旋发射速率∙M2、M3:6 发/分钟M2-550:4 发/分钟枪口初速230—255 米/秒(754.61—836.63 英尺/秒)有效射程∙移动目标:400 米(437.45 码)∙大型固定目标:700 米(765.53码)大型固定目标、发射火箭助推弹药:1,000 米(1,093.61 码)最大射程∙高爆弹:1,100 米(1,202.97码)∙照明弹:2,300 米(2,515.31码)烟幕弹:1,300 米(1,421.7 码)供弹方式单发,后膛装填瞄准具型式∙机械瞄具:照门及准星∙光学瞄准镜:3 倍放大倍率∙激光测距仪热成像红外仪系统引爆方式引信“卡尔·古斯塔夫”武器系统第一代“卡尔·古斯塔夫”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于1948年装备瑞典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