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古诗两首 江上渔者教案及作业题新教材西师版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3)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难点:(1)诗歌意境的感悟。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江上渔者的画面。
(2)提问:请问同学们对这幅画面有什么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江上渔者》。
2. 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江上渔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江上渔者》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习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景色,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江上渔者的印象和想象。
2. 情景再现(10分钟)- 向学生朗读《江上渔者》古诗,注重语调和韵律。
- 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 解释生词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 提问学生古诗中的关键词、意象和修辞手法。
-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与表达(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与古诗相关的画作或写一段与古诗相关的短文。
-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水彩、素描、诗歌等形式进行表达。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5. 拓展活动(10分钟)- 鼓励学生寻找其他与自然景色相关的古诗,进行朗读和比较。
-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或背诵,展示给全班同学。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 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古诗《江上渔者》的文本和朗读音频。
2. 描述江上渔者景色的图片或视频。
3. 水彩、素描纸、铅笔等绘画工具。
4. 学生创作的画作或短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创作的画作或短文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古诗和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教案备选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对古诗的朗读比赛。
2. 学生合作创作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小剧场表演。
3. 学生进行古诗的改编创作,以现代语言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生分组名单。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生字词学习:教授生字词,让学生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巩固学习。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上渔者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3.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义。
4. 课文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江上渔者的画。
江上渔者的教案

江上渔者的教案
江上渔者的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 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的
1. 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 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简介作者
(二)理解全诗
1. 揭示诗题初识诗意
2. 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忆上首古诗学习方法
(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
(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
3. 熟读全诗,体会感情
(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
(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练习背诵
(三)巩固练习
1. 听写本课生字词
2. 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
江上()_________________
()鲈鱼美_______________
()风波里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有答案-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_古诗两首_江上渔者》同步练习卷

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古诗两首江上渔者》同步练习卷一、基础题)1. 根据诗意写诗句。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________2. 根据诗意写诗句。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________3. 阅读短文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首诗用作色彩描写的词语是哪四个?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4.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辣椒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
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
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
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
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
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
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
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1)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在下面画横线。
(2)把文章分成三段,在段尾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3)读下面句子,在横线上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________②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
________5. 快乐阅读。
《江上渔者》课文教案

《江上渔者》课文教案江上渔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江上渔者》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掌握《江上渔者》的词语理解和句子分析。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江上渔者》的复印件。
2. 讲解课文的PPT。
3. 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江上渔者》。
2. 讲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并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三、课文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课文中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分析和讨论。
四、拓展阅读(15分钟)1. 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文章,探讨与《江上渔者》相似的主题和意象。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与大自然、人生哲理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在课后做读后感。
五、表达能力培养(25分钟)1. 针对课文中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2. 给学生一些表达题目,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或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2.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朗诵比赛或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的美和内涵。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同时,给学生拓展阅读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体验渔者的艰辛和江上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渔者辛勤劳动的尊重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体验渔者的艰辛和江上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江上渔者》的文本。
(2)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诗歌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江上渔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出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形象。
4. 诗歌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渔者在江上的辛勤劳动和美丽的景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江上渔者》,注意生字的书写和笔画。
2. 结合诗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劳动情景。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积极参与。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24 古诗两首

24 古诗两首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会写1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古诗,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诗句,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1、指名读第一句。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古诗两首 江上渔者教案及作业题(新教
材西师版)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生
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根据诗句,
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感悟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根据诗
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感悟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1. 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 大家都知
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
读) “鱼”和“渔”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
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
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
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江上渔者》(范仲淹) 2.多媒体展示古诗《江上渔者》,学生
自由朗读。 3.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
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
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
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
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
方。 2.多媒体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
读准字音。注意:“没”读mò,“波”读bō。 (2)自由读,圈出不
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
小组交流。 4. 书写指导。 “君”,偏旁是口,教师范写,学生书
空、描红、仿写。教师指导。 5.检查交流情况。 (1)指名朗读,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
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①往来人:来来往往的人。 ②
但:只。 ③美:鲜美。 ④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⑤
风波:风浪。 (3)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学生集体交流诗句
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
不见,多么惊险啊! 6.学生熟读古诗,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
桌读。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
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
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
吗?学生猜测。 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
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
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
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
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
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 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
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
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
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
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
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
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
船,看到了汹涌的波涛。 “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
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卷”
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
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
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 学生朗读三、四两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句。 三、朗读诗歌,升华情感。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
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
时有可能翻沉……农民劳动很辛苦。 1.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
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
的人说。请试着说一说。 2.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
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
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
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四、拓展延伸,
积累实践。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学生自选
作业。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江上渔者》。 2.根据诗意
写诗句。 (1)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
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2)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
美。 3. 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作业新
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
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3.
(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
渔人疾苦的同情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
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课后反思】 《江上渔者》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特别对于三年级的
小朋友,如何教、如何把握尺度值得探讨。老师能把低年级古诗教学
作为公开课,这种迎难而上的教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整个教学课堂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研素材。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是宋朝诗人
范仲淹的名作。全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
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
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
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老师在教学
中,采用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步骤。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
诗中所蕴涵的意境,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以诵读古诗为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 一、识字
教学生动活泼。 在此环节中,教师教学手段灵活,积极调动了学生
的兴趣,巩固生字效果较好。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
以后,通过三步的朗读层层推进。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
上进行识字;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也就是读出节奏美;第
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
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
学环节中,教师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
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
要意思,即“模糊解读”。符合了一年级古诗教学的特点。 二、启
发想象悟诗情。 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着力营造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
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
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
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
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观看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大风大浪里的一叶舟,
体会渔民的危险和艰辛。第二步,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
什么?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不
足之处及建议。 1、教师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感觉课堂上教师讲解过多,学生的感受有的牵强。本首诗的重点应放
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理解上,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等。 2、
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
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
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珍惜劳动成果方面说说今后
的打算,提升课堂的教学价值。 3、细节上的不足。 时间把握上不
够,出现前松后紧。个人认为前面的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过长,重点要
放在古诗的感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