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思想中的“利”
论墨子思想中的_利_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利益。为了得到利 , 并保证 得利 的公 平性、 合理 性 , 需要 兼 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节用 、 节葬 、 明鬼 、 天 志 等的支撑。其思想暗合 了现 代和谐 社会 的本质 , 即 在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 的基础 上 , 妥善 处理 好各方 面的 利益关 系 ,
4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容 , 后人称之为 十事 。这 十事 , 正 是墨子 为使黎 民百姓 得到各自的 利 益 , 达到 饥 者得 食、 寒者 得 衣、 劳者 得 息 的状 态 , 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思考的结果。 兼爱 , 在墨子这里指 无差别、 无等 级、 无亲 疏的博 爱。 这一思想旨在保 障利益 获得 , 尤 其是 社会下 层的 利益获 得。 因为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 强必执弱 , 富必侮贫 , 贵必傲 贱 , 诈 必欺愚 ( 兼 爱中 ! ) 。其 结果 必然是 弱势 群体的 利益 受到 侵犯 , 社会不得安 宁。而若遵从墨子的兼 爱思想 , 人 人相爱 , 就会实现 夫爱人者 , 人亦从而爱之 ; 利人者 , 人亦从 而利之 ( 兼爱下 ! ) 。墨子谈到天下之乱 , 认为 是起自 不相爱 ; 而不 相爱的结果 , 是人人 自利 , 引发 利益之争。爱是表面形 式 , 利 是实质内 容 , 爱之 后必有利 , 爱是利的途径。依据这 一逻辑 , 墨子才提出 天下兼相 爱则治 , 交相 恶则乱 。在 墨子看 来 , 爱不是空洞 抽 象的 , 不 是 口头 的、 虚伪 的 , 而 是有 实 质 内容 的 , 那便是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墨子称兼 爱为 此圣王之 道 , 而万民之大利也 ( 兼爱下 ! ) 。 非攻 中的 攻 即 攻伐 , 或 战争。墨 子把 利 当 做反 对战争的理由 , 作为区分战争正义与 否的标准。一 般意义上 讲 , 墨子认为战争是凶事。无论是从春 夏秋冬的四 个季节条 件 , 从怠误 农时、 影响 耕种收 割 , 还 是从战 争所用 的武器、 牛 马、 粮草及百 姓的 生命 安 全来 看 , 战 争都 是残 酷 而不 义 的。 因此说 , 非 攻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它 夺 民之 用 , 废 民 之利 ( 非攻中 ! ) 。当然 , 两 利相 交取 其大 , 两 害相 交取 其小 , 以 承受小害来消除大害 , 以得到大利而付 出小利的战 争是正义 的战争 , 称为 诛 。以 利 为标 准 , 墨 子支 持 诛 , 而 反对 攻 。 尚贤 之 所以 是政 之本 , 因 为贤 者执 政 , 能使 国 家治 则刑法正 , 官府 实则万 民富 ( 尚贤 中 ! ), 能使天 下皆 得其 利。 尚贤 就是要 虽在农与 工肆 之人 , 有能 则举 之。高予 之爵 , 重予之禄 , 任之以事 , 断予 之令 ( 尚贤 上 ! ) 。利益是 尚贤原因 , 又是尚贤的具体方式。 尚同 就是要全国上下尚 同一义 , 明辨是非善恶 , 中圣王 之道 , 国家百姓之利。 节用 中谈到 用 财不费 , 民德不劳 , 其兴利多 矣 ( 节 用上 ! ), 意 思是只有用财不浪费 , 百姓不劳苦 , 兴起的利益才 会多。因此 , 要 去无用 之费 , 奉行节 俭实用。 针对厚 葬久 丧的习俗 , 墨子提出 了 节 葬 的 思想。他 深 刻指 出 : 细计 厚葬 , 为多埋赋 之财 者也 ; 计 久丧 , 为 久禁 从 事者 也。 ( 节 葬下 ! ) 他认为 , 厚葬埋下的是社会财富 , 久丧耽误耕种 工作 , 都是要反对的。 非乐 是指为乐虽 然能使 身安、 口甘、 目 美、 耳乐 , 但它 的危害更大 , 既耽误耕作 , 亏 夺民衣食 之财 , 不中 万民之 利 , 又不能满足百姓利益 , 浪费社会财富 , 应当禁止 。 非命 要求人们不要相信 有命 说 , 而要 强力行 事 , 争 取自己的利益。 天志 和 明鬼 是把 天 和 鬼 作为超阶级的力量和 一切是非善 恶的 评判标 准 , 其目的 是借 助 天 和 鬼 的力 量 , 为统治者立规矩、 明法度 , 要求和监 督统治者为 天下百姓 兴利除害。 总之 , 墨子的思 想都 是 利 在 社会 生 活不 同 领域 的投 射 , 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利益的公平 实现。墨子充 分肯定了 利 的重要性 , 把 是否有 利 作 为对 社会事 物进 行取 舍评 判的标准。他 鼓励人们去创造财 富 , 节约资 源 , 争取 利益 , 并 提出了自己的 主张和建议 , 来促使利益 分配变得更 加公正合 理。 二、 利益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利益关系 问题是人 类社 会的 永恒主 题。利益 是人 类社 会生存发展的 前提和 基础。社 会主 体只有 在一 定的 生产基 础上获得对社会产品的 占有和享用 , 才 能实现自身 的生存和 发展。社会就是由生产 关系及政治、 文 化等社会关 系组成的 一个巨大的关 系系统 ; 而在 这一 切关系 之中 , 利 益关 系是核 心 , 其他社会关系是利益关系在不同 领域的投 射。每一个社 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 为利益表现出来 , 政治关系 尤其体现 了这一点。它首先是为 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 政治 权力不过 是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在当今社会 , 利益已 经开始分 化 , 利益主 体开始 多元化 的时候 , 社 会、 政 府的各 种决策 , 在 很大程度上已 经是不 同社 会利益 主体 博弈的 过程。 对利益 的追求是社会 前进的不竭动力 , 利益关 系的失调是 一切社会 矛盾和社会问 题的源头。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 人们 奋斗所争 取的一切都与 他们的利益有关 , 利益总 是或隐或显 地驱动或 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正是因为社 会个体对 利益的不懈 追求 , 人们才保持昂 扬的斗志、 奋斗的热情 , 进而 使社会充满 活力 , 并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 面 , 在 人们围绕 利益展开的角 逐之中 , 如果 得不 到有效 的调 节和 规范 , 必然 引发经济社会 矛盾 , 从而破坏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是针对 利益关 系不协 调的社会 现实 提出来 的。如今我国利益关系 不协调问题比 较突出。首先 , 城乡发 展不协调。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 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 全国 13 亿人口 , 近 60% 生活在农 村。城乡差 距持续 扩大 , 已 经成为 当前社会经济 发展中 的突 出矛盾。 城乡差 距的 本质 内涵是 农村居民的利 益得不 到有 效保障。 中国社 会科 学院 最近发 布的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 2008) !指出 , 过去的 17 年 , 我国城 乡居民人均年 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 了近 12 倍 ; 数据 显示 , 1978 年 ~ 2007 年 , 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 收入增加 了 7 . 5 倍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 3 倍 ; 2007 年 , 城 镇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 已降为 36. 3 % , 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 1% , 后者比前 者高 了近 7 个百分 点 ; 同期 城乡 居民 人均 收入相差高达 近万元。城乡差距的拉大 , 势必影响 农村经济 社会的发展 , 进而影 响和制 约整 个国民 经济 的发 展 , 影响整 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 , 区域发展不 均衡。由于市场 经济体制 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 因 , 我国东、 中、 西部地区发 展存在着 较 大差 距。东部 已经 率先 发 展起 来 , 如东 部五 个省 的 GDP 占全国 GDP 总量的 50 % , 西部 12 个 省 GDP 仅 占全 国 GDP 总量的 18 % , 上海和贵州的人均 GD P 相差 13 倍。国家统计 局科研所发布 的 2008 中 国地 区经 济监 测报 告 ! 显 示 , 2007 年 , 中国区域经济明显地呈现中部崛 起特征。但从 总体水平 上看 , 由高到低的东 、 中、 西阶梯经济结 构依然存在。西部地
先秦儒墨义利关系分析

先秦儒墨义利关系分析作者:罗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摘要:义利关系问题是贯穿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问题,在先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占有显赫地位。
作为先秦显学的儒墨两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儒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墨家“义利统一,尚义重利”,二者皆具有代表性和前驱性。
从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与墨家代表墨子在“义”与“利”上的取舍出发,比较他们在义利问题上的异同,进一步分析儒墨两家的义利观。
关键词:先秦儒家墨家义利关系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34-02儒墨作为先秦显学,义利关系更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比较他们在义利问题上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儒墨两家的义利观,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者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1.孔子:重义而罕言利儒家注重个体道德价值的构建和完善,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十分重要的。
在其整个的思想体系中,“义”处于道德准则的显著地位,孔子甚至将其作为评价个人行为、是非对错等的标准。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由此可知义有非常高的地位,是君子的内在本质和立身之本,因此也就有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见,成为君子的要求就是追求义;孔子又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即君子之所以要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从而亦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符合道义的则为之,不符合道义的则舍之。
“义”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而对于“利”的态度,孔子则是“罕言”。
但“罕言”并不意味着孔子“不言”利,更不是代表着孔子全盘地否定“利”。
孔子认为,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公利和私利。
公利以实现大的集体利益为主,私利倾向于关注小的个体利益,公利的实现要优先于私利。
公利层面上,集体利益的“民利”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公利。
孔子曾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他承认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认为在君主用民时应当因利而“利之”,唯有这样,才能运用民对利益追求的本性去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从私利上看,孔子对正当追求而来的“利”也持肯定态度,“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争夺 、谋杀 、篡弑 、政变 以及战争正是 因礼乐制度 的崩溃 ,要 复兴必须实施仁 政德治 : “ 之 以德 ,齐 之 以礼 ,有 耻 且 格 ” 为政 以德 譬 如北 辰 ,居 其所 而众 星共 之 ” (《 道 ,“ 论
语・ 为政 》 。在这 里 ,孔 子 的仁礼 都 在一 定 程 度 上 表 现 为 义 。他 提 出 的仁 政 德 治 反 映 出 ) 孔 子 在 治 国安邦 中 同样 重 义 。
论 孔 子 、 墨 子 义 利 观 及 现 实 意 义
张 宗 磊
( 东理 工大 学 宣传 部 ,山 东 淄博 山 254) 5 0 9
[ 摘要 ]本文通过对 孔子重义罕言利 和墨子 尚利贵义 的两种义 利观的分析 比较 ,指 出孔子 的义利 观统一在义 上 ,
义 为 核 心 ;墨 子 的义 利 观 是 以 利 为本 ,义 利 并 举 ;同 时 指 出 两 种义 利 观 在 中 国 人 观 念 上 的 影 响 。对 如 何处 理 现 实 生
活中的义和利 的关系 ,提 出几 点建议 :1 义和利都 要兼顾 ;2 把义 和利有机地 结合起来 ;3 重视 和发挥义 的 内在 . . .
价值的功能 。 [ 关键词 ] ;利 ;义利 观 [ 中图分类号 ]B 2 . ;B 2 222 2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3 2 (0 2 2 o 8 0 2 8 8 20 )O —o 6 _6
义 和利 的关 系 问题 是 中国社 会发 展 过 程 中经 常遇 到 的 问题 。 自先秦 以来 ,不 同 的思 想家 从 各 自的立 场 出发 ,提 出 了不 同 的义 利 观 ,孔 子 重 义罕 言利 的义利 观 和墨 子 尚利 贵
义 的义利 观 ,较 具代 表 性 。 当代 中国正 处 在剧 烈 的社 会 变革 时期 ,义利关 系 问题 又成 为 普遍 关 注 的焦点 。本 文试 从孔 子 、墨子 的义利 观 比较 出发 ,结合 现 实 ,就 义利 关 系谈 几
“孔墨杨”义利观之差异及启示

孔子从仁爱的角度出发 , 义 ” 把“ 看作仁心外化 的道德行为, 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与要求 ; 把
收 稿 日期 : 0 1 1 - 9 2 1 - 0 2
作者 简介 : 林彦虎 , 西南大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硕士研 究生 , 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社会 主义发展 ; 男, 研 邵鹏科 , 甘 男, 肃省会 宁县 实验 中学, 究方 向为农村初等教育 。 研
社 会 影响 。研 究三 家义利 观之 差异 , 判地 吸收 和借 鉴其 积 极 因素 , 批 正确 处理 “ 与 “ 、 义” 利” 私利
与公利等方面的关系, 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孔子; 墨子; 杨朱; 义利观 ; 和谐社会
d i 03 6 /.s. 0 — 3 92 1 .6 1 o: . 9j s 1 9 0 3 .0 1 . 6 1 9 in 0 0 0
[ 中图分类号] 2 K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90 3 (0 10— 00 0 10 — 39 2 1 )6 07 —6
义 利观是 中国哲 学史 上 的一个 重要 范 畴 。“ ” 义
“ 看作是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 利” 是人们从事社
会活动的重要 目的。在义利关系上, 孔子更看重义 ,
间的矛盾尖锐化。倘若人与人、 诸侯国之间能够“ 兼
相爱 , 交相利”社会秩序就会 良 。故日:故兼者 , , 好 “
圣王之道也 , 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 民衣食之所以 万 足也 。”t又 日: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 [ 3 3 5 “ 当兼相爱 , 交相利。印 因而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 ” 墨子主张交相利。
7 0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中国哲学简史指导老师:枫林姓名:万丁学号:1510101310年级:2015摘要:墨子尚利贵义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儒家的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的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
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容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
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 以“兼爱”为前提,主“义”“利”统一;并以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墨子的一切主也均以“义利”为归宿。
研究墨子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天下之利一、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天子官学与诸子思潮的文化冲突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新事物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变更的时期。
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荡。
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的政治统治逐渐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慢慢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兴阶级利益的文化容和形式——诸子思潮。
这就是当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来,“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处士横议”的社会现象是西周官学和诸子思潮文化冲突的外部表象,“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西周官学是以天命为本,以神德为宗。
祝宗卜史是其文化活动的主体,用筮蓍方式将天有十日和人有十等联成一个固定形式框架是他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
而诸子思潮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自己的理论使命,讲求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万事万物的真、善、美。
所以,以天命、神德、礼乐为核心容,以八卦为外在思维方式的西周官学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
天命之于道论,神德之于人性,群体之于个体,迷信之于理性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基本点。
第四章 墨家的政治思想兼爱公利

墨子思想代表了贵族世袭制度井田制度瓦解以 后,下层民间社会从下层知识分子到农民手工 业者以及流民盗匪阶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一句 话,是贱民意识的空前集中体现。 首先、《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同情贱人的。 孔子将贱人视为小人,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小 人在《论语》中20余次,都是贬义。“贱人” 在墨子出现10余次,没有一次是贬义的,相反 作者极力为贱人辩护。民有三苦“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公利:但墨子不是狭隘功利主义, 他说的利是公利。台湾宋淑萍“墨子所重 视的利是天下之利,是公利,为了公利, 私利可以牺牲” (3)互利:交相利的起点是保障每个人 的“生利”,即生存的权利。“衣食者, 人之生利也”(节葬下)。认为“饥者不 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 上),是人民三大巨患。
交相利的基础是珍惜财物。凡财物应尽其 用不要浪费。 (4)墨子重利,是“贱人”固有特征。 齐思和“儒家之讳言利,即今人之所谓 ‘不打算盘’,‘不计较’之态度,墨子 好眼力既善于打算盘,善于计较之态度也。 由此两种态度,亦足证儒墨两家所代表之 社会阶级之不一。儒家思想根本为贵族之 政治哲学。
(二)功利主义的博爱观:
1、墨子兼爱的特点: 第一、投桃报李的功利博爱观:“即欲人之爱利 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胡爱利 人之亲,然后人之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 李,此即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兼爱下) 小生产者的交换关系扩大化。“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 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亲事上)“今天下 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为贤之道奈何?曰有力者 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儒家的爱是超功利的、无条件的,墨家的爱是现实的有 条件的。不是出自内心的仁,而是外在互利的“义”。 儒家的仁爱是人的本质与目的,墨家爱是手段
论先秦儒墨的“义利”理路

品位•经典乂化纵横论先秦儒墨的“义利”理路O孔颖(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在先秦儒家中,“义”和“利”被解释为两个相互对抗的范畴,“舍生取义”一直是儒家哲学的传统,“义”于儒家哲学中具有极高的道德地位。
但是,与其说“义”和“利”是两个对立的范畴,其实,义、利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关系。
这就要涉及“公”与“私”。
就这一层面而言,义利之间存在着这样的逻辑理路:一旦“利”被分配于“公”,那么“公利”就是“义”;而一旦“利”只是被集中于“私”,那么就是“私利”,而个人之“私利”集合起来,也就是“公利”。
也就是“义”,即遵循这样一条理路:义与利之间量质变的度就是“公”与“私”。
【关键词】义利;公私;量质变;度“功利主义”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代名词,故而虽是义利并行于天下,却是造成“谈义必细利”的现象。
其实,从实然层面来讲,“义”的形成是以“利”为基础的,没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转换关系,那么义也就没有了其践行的实在意义,就成为一种空洞的、束之高阁的道德标准。
先秦墨家正是由于对于过高的道德标准的追求,从而落入“俭而难遵”(《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境地。
那么,如此之“义”只有理论逻辑,从而缺乏实践的现实性。
一、量变之“利”量变一般被理解为事物的规定性发生变化,量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规模、速度等用数量可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呵刘。
于本文中所论及的“利”的量变,需为其先限定一个范围:是指利益的数量的积累,即多个个体的利益的集合。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中,明显将“利”置入了较为次一等的位置,其中,以孔子思想中“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然后取”(《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等的主张中就可以见得。
但是,孔子所谓的利是着眼于“私”的,一般指的是私利,指作为个人的单个个体的利欲。
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但是,孔子又不否认人们在正当的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个人私利。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墨子的“义利观”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墨子是一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并就此对墨子提出批判。
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通过分析墨子学说中对“利”的阐释,得出墨子思想中“利”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义”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出墨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标签:墨子;利;义;现实意义“义”和“利”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很重要的议题。
晏子曾提出“义,利之本也”的命题;孔子则在提出“见利思义”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以“喻于义”和“喻于利”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体现了一种道义论色彩的思想倾向。
相比之下,墨子作为战国初期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则提出了“义,利也”的命题,那么其“义利观”究竟如何?是不是真如很多人所说的“墨子重利轻义”,是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呢?下面我们便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墨子学说中的“利”墨子思想里“利”的内容包括物质丰富与政治安定两个方面。
从“利”的获得者来看,“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与天下人之利,下面便就三种“利”进行分析。
1.个人之利个人之“利”,即私利,墨子肯定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认为人之不同于禽兽在于人必需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拥有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而肯定了个人“赖其力而生”的正当权利。
此外,墨子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利”,都分别作了论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不仅承认人的“私利”,更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为人有私利,所以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才会有条不紊的运行。
这里也必须指出,墨子所说的个人之利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而不是损害别人利益得到的。
2.他人之利“利”还有一面就是他人之利。
墨子反对不通过自己劳动而获得利益的行为,还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行为才导致人心疏离,天下大乱。
此外,他还认为他人之利的重要性不小于个人之利。
只有肯定他人之利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才能不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友好,也可以改变混乱的社会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墨思想中的“利”
作者:杨瑞峰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7期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中“利”是指个人之利,一人之私利是与义相对立的。
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内容不仅包含物质丰富还包括政治安定等方面。
然而,从获利主体来讲,可以分为三方面,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及天下人之利。
孔子与墨子的“利”有所不同,孔子思想中的“利”仅仅是指个人之力、暂时之利、局部之利;而墨家的“利”更进一步分出了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
关键词:孔子;墨子;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天下之利
一、孔子思想中的“利”
1.在孔子的思想中“利”是指个人之利,一人之私利是与义相对立的
《论语·述而》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由此,许多人就认为孔子对“利”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他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而且他也承认了“富与贵是人所欲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论语·里仁》。
无怪乎他曾经感叹道:“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无所好”《论语·述而》,这即是说对个人之利的追求在不违背义的前提下,也是可以的。
从中,可以得到孔子并不反对对财富、利益的追求,并且他没有讳言对财富追求的强烈欲望,也认为人可以追求私利。
2.在对待“利”的问题上,孔子的思想与后来儒家正统派的思想明显不一样
虽然在孔子思想中比较轻利,孔子“罕言利”《子罕》,讲过“小人喻于利”《里仁》这样的话,但是也不能说明孔子反对求利,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这不正说明他以物质利益引导他的弟子们好好学习吗?他曾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尧曰》,这足以说明他是看中百姓的利益的,他认为应该给予百姓实际利益。
但是,他认为不能没有限制地追求个人私利,不是任何求富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二、墨子思想中的“利”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
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因此可以说,在墨子思想中不仅包括物质的丰富还包括政治的安定等方面。
但是,从获利主体来说,又可以将墨子思想中的“利”分为三方面,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和天下人之利。
1.私人之利,也称个人之利,即自利
墨子肯定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他是坚决不承认损人利己的自私之利,他强调私利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源泉。
墨子承认了正当的个人利益,提出人和禽兽的不同之处就是人能通过自己的必要劳动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从而肯定了个人“赖其力而生”的正当权力。
2.墨子思想中“利”的第二个方面即他人之“利”
他利,也称作利人。
在他的思想中,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利之也,故而墨子常言爱与利。
“爱”乃“利”之本质内容,“利”乃“爱”之表现形式,通过人人之利实现爱他人本心。
墨子认为,以利为出发点的他人之利才能称为私利,“先以事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这就是说既实现了他人之利又成全了个人私利,自己的利益也在其中得到了实现。
所以,也就使他人之利实现了扩大化,逐渐上升为孔子所说的最高的利的层面,即天下人之利,因为所有的他人统称为天下之人。
所以,墨子认为,他人之利是从个人之利到天下之利的过渡阶段,倡导他人之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之利。
3.墨子认为公利即天下之利
他的天下之利观念是强调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个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只是一部分,个人行动要服从群体行动,所有人只有维护好整体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他人之利与自我利益之间,应该以他人之利为出发点,最后回归到个人之利。
墨子思想中“利”的关键点在于天下之利,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墨子学说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天下之利”。
三、孔墨思想中“利”的比较
(1)孔子思想中的“利”仅仅是指个人之力、暂时之利、局部之利。
而墨子口中的“利”则显得更为多样化也更为广泛化,包括了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天下之利。
两者都不反对对“利”的追求,同时又共同反对对私利的不当追求。
这与两者在“义”的理解上的正当性是相契合的。
(2)墨家的“利”更进一步分出了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
主张的由利己到利人到利天下,同时与其兼爱思想相联系。
在墨子的思想中“利”不仅是一个需要谨慎追求的东西,更是一个只要给予适当手段就可以达到利天下目的的工具,与“义”一样都成了治国的手段之一。
墨子的“利”在孔子等先人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利”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表现出当时墨子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主义色彩。
所以相对而言,在对“利”的理解上墨子的思想更为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郭墨兰.孔、墨义利观比较论[J].齐鲁学刊,1995(3).
[2]邱竹,邹顺康.墨子义利观之考辨[J].道德与文明,2010(4).
[3]秦明,闫巍.论墨子思想中的“利”[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 2008(2).
[4]薛柏成,马海峰.近十年来儒墨对比问题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5]张云莲.对儒墨两家义利观的再认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孙波.论墨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