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
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
“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
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
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
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
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等级
教育非常重视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 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古儒学校:教学内容《吠陀经》;教学方式体罚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区别 教育场所:寺院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教学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方式:初级(口述背诵)高级(争辩议论)女子教育 时间 古代 东方文明 古国 发展的 特点 特征 教学内容 教学机构 教学方法 教师 发展 简单 体罚盛行 最早 等级性和阶级性 丰富 包括智育 德育和宗教教育等 种类繁多 形态各殊 实行个别施教 地位高 源远流长 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时间 文字 古巴比伦 教育 学校 教育内容 教学方式 评价 时间 文字 公元前3500年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泥板书舍 初等教育 主要教授读写 中等教育 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师徒传授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是教育的起点 公元前3000年 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
外国教育史

二战后
主要教育思想 (1)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形成 中的作用,提出“白板论 ”,知识来源于经验,是西 方教育史上“外铄论”这一 教育理论的宗师;(2)提出 教育目的培养具有“道德、 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 质的绅士; (3)强调儿童 德、智、体多方面发展,对 德育、智育和体育进行详细 论述。
思想家的贡献
19世纪
学校:拿破仑时期的中央集权式 教育管理体制; 初等教育在巴黎公 社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免费义务 初等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包括国 立中学和市立中学;高等叫表现为 一批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及巴黎高 涂尔干 等师范学校。思潮:国民教育发展 的义务免费与世俗化三原则 。 成就:既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 体制,又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 各类教育事业也都获得了教育的发 展。
福泽谕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了新的政 治 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战略,使教 20世纪前期 无 育的发展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紧密 联系起来。 日本
日本
学校1、《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 育法》。2、20世纪50.60年代的教 育改革。《产业教育振兴法》、国 民收入倍增计划》等促进高中、高 等教育,出现“应试教育”问题, 3.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小 学教育,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 代,为适应日本经济发展和世界全 球化进程推进的需要。4、日本掀起 了新的教育开课浪潮。这次浪潮以 20世纪后期 无 教育的个性化,自由化和国际化为 标准进行的。5、20世纪90年代的教 育改革。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 来,日本政府陆续推出许多新措 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 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审议会提 出了关于高等教育个性化高水平化 经营管理灵活化的改革建议。 思潮:无 成就:教育开课浪潮
国家
时间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古代)一、教育起源论(名、选、填、判)(一)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二)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课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在劳动中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教育活动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教育起源于劳动。
苏联教育史家米丁斯基《世界教育史》。
该学说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为依据,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
二、古埃及的教育(一)宫廷学校: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这些贵族青年除在宫廷学习书写和计算,还到政府部门见习,接受实际业务锻炼,然后分别充任官吏。
(二)职官学校:也称书吏学校,是一种由政府各部门创建的培养政府各机关合格职官的学校。
职官学校学生大约从5岁开始学习,延续12年,教师往往是以学校所从属的政府机关的官吏。
(三)寺庙学校:在中王国时期,为培训宗教的和专业的人员,寺庙设立很多学校。
这些学校除传习一般知识外,还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较为高深的科学技术。
(四)文士学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因为文士不是世袭的,而充任职官的文士乃是地位高和待遇优的人员。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许多文士便设校招生。
这种私人开设的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和有关律令的知识。
水平高的学校还传授数学、天文学、医学。
由于学校的水平不同,学生修业年限也参差不齐。
文士学校起着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古代埃及在学校诞生以前,儿童的教育都由家庭负责。
母亲教养4岁以前的子女,父亲教育4岁以后的男儿。
生产和文化发展以后,他们便在家中以父子传承的方式,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古印度教育(一)婆罗门教育1.早期的家庭教育传统7岁以前在家庭里受教育,8到16岁在学校,以后便在高深的学府。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
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
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
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
P356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是由哲学王领导的正义的国家。
外国教育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目的: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教育主要内容:①忍耐劳苦训练②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③道德教育(神话、传说、祭神、竞技),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4.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创建“皮肯希尔学校” (Beconhill) (19271934) 招收2-10岁的儿童,按年龄分组进行教育。 强调“爱的教育”和“自由教育 ”和更多 地发展个人主义。
现代教育的四大趋势
1、教育制度民主化 2、教育内容实用化 3、教育方法自由化 4、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保 持同步。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 局限。 3、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 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 改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抨击,加速了进步教育 的衰落进程。
进步教育运动中 几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教育实验和教育方法
(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Quincy plan) (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Organic school) (三)沃特的葛雷制(Gary system,Gary plan) (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Dalton plan) (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Winnetka plan) (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
帕克与昆西教学法
“进步教育之父”帕克主持了昆西学校 实验和库克师范学校教育改革实验。创 造了“昆西教学法”。其特点是: 1、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3、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新精神。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1907年,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费尔霍普创办 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 闻名。约翰逊借用了亨德森一本书中的术语。 亨德森提出需要“有机教育”,其目标是发 展人的整个机体。约翰逊认为她的教育方法 是有机的,因为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学校 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需的作 业和活动。“生活班”的整个课程以活动为 主。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
第二节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
“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 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 新思潮。又叫“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运动
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开始 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 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 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 教育和社会事务。他们揭露公立学校中存在 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学校教育适 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要。
进步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 成型——1918-1929 转折——1929-1943 衰落——1944-1957
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
19世纪末,帕克在昆西市和库克师范学校进行 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杜威 称他为“进步教育之父”。 莱斯撰写有关美国教育的文章,揭露学校教育 中存在的弊端,引起全国对教育的关注。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之后,许 多进步教育实验得以开展,主要有:“有机教 育学校”、“道尔顿计划”、“葛雷计划”。
1929年大萧条影响了进步教育的发展。进步教育 开始转型,表现在: 1、以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自由发展,以后更加 注重学校的社会职能。 2、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 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开始出现内部分裂,“改造 主义”
衰落——1944-1957
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 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刊,标志着美国 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阿博茨霍尔姆
学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 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
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 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 力和手工技巧。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影响
1893年,巴德利在英国苏塞克斯建立贝 达尔斯学校。实行男女合校,倾向与培 养创造者,关心教学过程,管理更加民 主。 1897年赫伯特(Lionel Helbert,18701919)西高地学校(West Downs)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培养四种理想的品性:活力、勇气、敏 感和理智。
(三)衰落时期(1944-1966)
(1)教育议题的变化:教育重建 (2)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
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
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德莫林—罗歇斯学校
1899年,法国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 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重视体 力劳动、小组游戏和体育运动。罗歇斯 学校有被称为“运动学校”。
其他类型的新学校
(a)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b)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c)凯兴斯坦纳的劳作学校 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 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 ,提出 新教育7项原则:
1)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
2)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3)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 4)鼓励儿童自治;
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7)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 。 这7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运动”也叫“新学校运动(New Schools Movement)”,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 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 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 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新教育的范围
新教育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 以后扩展到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 荷兰、奥地利等国家。
新教育联谊会历次重要会议一览表
序号 1 2 3 时间 1921 1923 1925 地点 法国加莱 瑞土蒙特勒 德国海德堡 人数 100 370 450 主题 儿童创造性的自 我表现 教育与创造性 儿童创造性的培 养 教育中自由之内 涵 新心理学与课程 教育与社会变革 教育自由与社会 教育与社会重建 为国际社会的生 存而教育 教育改革与新教 育
4 5 6 7 8 9
1927 1929 1932 1936 1941 1945
瑞士洛加诺 英国爱尔希诺 法国尼斯 英国切尔腾纳姆 美国安阿伯 英国多塞特
1100 1800 1800 900 1800 130
10
1946
法国巴黎
1OO0
爱伦· 凯——“瑞典的智慧女神”
(1)《儿童的世纪》——新教育的经典著作 (2)教育思想: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 (3)作用:推动教育改革,推动儿童中心思 潮
(d)教学内容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重视学习现代语言、人文科学和最先进的自 然科学知识,重视活动和经验。
(e)教学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 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和 个性的全面发展。
(f)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 趣与思维把学生的各种活动 与学习融为一体,向儿童灌输民主、合作的观 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沃特的葛雷制
1907年,美国教育家沃特在印第安纳州葛雷 市推行进步主义性质的教学制度,以“葛雷 制”著称。又叫“二部制”或“分团学制”。 葛雷学校分为四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 厂和礼堂。 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即将全校学 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 分在体育场、工厂、商店活动,上下午对调, 废除寒暑假,昼夜开放。
(h)整个制度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精神。
(二)发展时期(1914-1944)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 校局”,成为欧洲各国新学校的联络中心。
1921年,法国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新时期 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和儿童自由完善 发展。 1932年后,新教育联谊会在欧、亚和非建立了分会。
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
进步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 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受到现代 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后期,受到杜威的思想对进步教育运动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是美国的公 立学校。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 育,更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视 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
利茨—乡村之家
1898年的利茨在伊尔森堡创建了德国第 一所乡村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在 他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 模式的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 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 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 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 展。
进步教育协会行动纲领
1.自然发展的自由; 2.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 3.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 4.科学研究儿童的发展; 5.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 6.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学校与家庭应进行 合作; 7 .进步主义学校应当成为为教育运动的领导者
转折——1929-1943
成型——1918-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步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 1919年科布发起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 ( (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 称PEA) )。 1920年,协会提出改进初等教育的七点目标, 实际上是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 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哥伦比亚大 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