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深度挖掘

合集下载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环境,而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问,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但提问技巧是影响问题提出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巧妙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学习效果。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一、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提问教师在提问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问,让问题更具针对性和针对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深入探究问题。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即使是对于理论性较高的知识点,教师也要设法让问题更具趣味性,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注重问题的延展性教师在提问时,除了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外,还要注重问题的延展性,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索,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关同一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重视问题的引导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不仅要注重问题的引导性,还要注重问题的差异性。

即提问时,要避免简单的重复,要有差异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对同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差异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串起来的精彩——语文课堂“问题串”的思考与实践

串起来的精彩——语文课堂“问题串”的思考与实践

串起来的精彩——语文课堂“问题串”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语文教育不断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问题学习”的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而在语文教学中,有
一种实践非常有意义,这就是“问题串”教学法。

“问题串”教学法是一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考问题,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和整合。

其中,“串”意味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问题”则是
学生思维的主线和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个话题出发,对其进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拓展问题的过程,形成问题串。

比如,以《红楼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章回的情节和主题,挖掘出相关问题,如“王熙
凤的性格和命运”、“贾母权威的局限性”等等。

然后,通过分析
小说中相关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和讨论,从而形
成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串。

此外,还可以将问题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将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的问题向语文教学中引入,多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增强
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串”教学法的实践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
用多种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阅读笔记等等,不断丰富和
完善问题串,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深度、更有意义。

总之,“问题串”教学法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形式、提问的技巧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探究,希望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提问的目的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目的应当是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有计划地设置各种类型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提问的形式1.直接提问直接提问是指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提问直接有效,能够迅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直接提问也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才能得到思维锻炼,对其他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

在直接提问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入互动式提问,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点评,以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间接提问是指教师通过叙述问题的方式提醒学生思考,而不直接给出问题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通过间接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解谜语等方式进行间接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问的技巧1. 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语文课堂提问的顺序应当合理有序,循序渐进。

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安排提问的顺序。

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快速回答,增强学生的信心,然后逐渐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通用8篇)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通用8篇)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通用8篇〕篇1: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考虑、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开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满堂问”实际上只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罢了。

为此,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兴趣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

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才能而冲动、振奋,为探究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二、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防止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

部分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化地理解整体。

整体理解是根本目的,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的,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那么偏离或失去了目的。

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p 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拟区分、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

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才能的开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才能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络实际的问题,防止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

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归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p 考虑判断。

四、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开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程度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开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开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摘要:“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提问呢?一、注重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获得多种解答问题的方法,使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在具体的提问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提出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简单精练、难度与梯度并存。

比如说进行《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的教学时,围绕明天封不封阳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楼房为什么要设计阳台呢”?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就可以提出表扬。

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偏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家庭装修时,为什么先要封阳台呢”?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文章中主人公最初决定明天封阳台,为什么后来又对这一决定产生了疑问”?这样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文章主人公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这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关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浅谈一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是怎样的?她的性格和自己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引导性问题是一种带有明确方向的问题,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答案,避免了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迷失方向。

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何要跟玉皇大帝闹别扭?”,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关的线索,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启发性问题是一种在提问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对问题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论语》中的‘仁’和‘义’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仁义并举?”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综合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

综合性问题是一种将多种要素综合考虑在内的问题,它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问学生:“《水浒传》中宋江和晁盖两位领袖有何不同?请从他们的性格、行为举止和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课堂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姚春梅摘要:深度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入手对深度学习进行思考与探索,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为例,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深度发掘学生思维;以互动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多质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堂上充分练笔的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高段语文;互动教学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和熟练理解知识的内涵,做到举一反三的过程。

深度学习的显著特点一是学生主动学习,二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熟练。

所以,本文提出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深度发掘学生思维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问题法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在题干内容中设置悬念,通过创设出引起学生好奇的情境,从而让学生自发因为兴趣沉浸到对学习内容的探索中。

提问很容易,但是如何设置有趣又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却不容易。

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问题情境设置上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渐进式问题呈现问题从表象到内涵的思维过程,已达到深度挖掘学生思维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1“同学们看过《还珠格格》吗,还记得小燕子在蒙古时生活日常是怎样的吗?”学生会回答蒙古舞,或者篝火晚会,成功在学生大脑中构建出具体情境。

接着教师抛出问题2“大家谁去过草原上游玩,可以给大家分享你的经历吗?”通过让去过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分享去草原游玩的经历,让学生把自身角色投入到上一问的情境中。

接着进行第三问“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如果你去到草原,你会做些什么呢?”此问开始与课文关联,并作为本课教学目标代入课堂教学。

在课本内容教学之前和之后,让学生分别探讨自己对草原的印象,由此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记忆深刻,不同时间探索问题时产生的分歧也能自发形成对比,并进行深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进行探讨。

有效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背景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提问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本文选择有效提问作为研究主题,旨在探索有效提问的原则、策略和技巧,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通过这些方法,本文将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并总结出相关的原则、策略和技巧。

研究结果将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有效提问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发展。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等。

教师在课堂上主导教学进程,学生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传授,但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

课堂提问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发言机会。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和兴趣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

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反馈和引导,导致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日益丰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

教师往往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潜力。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提问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深度挖掘江苏省姜堰市大冯中学沈洪进内容摘要:“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

“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

”(注释①)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

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关键词:提问内容问题支撑点提问方法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提问”包含两个方内涵:“问什么”和“怎样提”,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提问内容首先,要知道如何从材料中挖掘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研读材料的自身素质是挖掘高质量问题的前提。

问题从材料中来,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对材料钻研力度的深不深,追求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材料时做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细读课文的习惯,强调“细”,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二是要有类读课文的耐心,注重挖掘与已学课文的联系,同一种写作特点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篇课文,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突出石潭的“石”;耐心回顾以前学过的类似写法,如七年级上册《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类读课文要舍得花工夫,收到的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三是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

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有可能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

其次,要挖掘材料中问题的支撑点。

那么,如何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呢?一般而言,抓住“五点十处”就可以了。

“五点”: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

其中,思维点多出现于议论性文章,主要有: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因果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

“十处”:变化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

其中“规律处”要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点来理解,将提问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词语方面如“限制性词语”、“强调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句子方面像使用比喻、拟人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品味语言时,把握以上规律性的技巧是一种解题思路。

第三、课堂提问的分类。

一节课,知能训练的量比较大且轻重不一,由此将提问分为六类: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1.回忆性提问,常见提问内容有:作者,朝代,选自何处,修辞,文体知识,重点词义,实词,虚词等,其特点是答案具体。

如:文章主人公是谁?回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理解性提问。

通过提问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都德的《最后一课》(1)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2)情节分为两大部分,上课之前和上课之间:上课之前写了两处地点,分别是哪两处?上课之间,讲了哪些内容?请从文中找出。

理解性提问好处是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理解,易于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性提问。

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分析字词句段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问时力图找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分析提问的效果才会明显。

都德的《最后一课》:(1)上学路上,小弗朗士有那些所见所闻,由此看出,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小男孩?(由表入里分析)。

(2)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分析这“最后一课”与平常有何不同之处。

试从老师、学生、教室气氛、后排板凳四个方面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3)人物描写主要有哪四类?刻画韩麦尔先生时,作者主要抓住韩麦尔先生那些方面进行描写?有何作用?(评价分析)(4)小说中出现几次“可怜”?联系语境思考分别是什么意思?(语境义分析)4.综合性提问。

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只有综合才能把握中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进行综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内容入手,主要有从解题入手,从分析背景入手,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从分析主体事件入手,从思路脉络入手等等;(2)从结构入手;(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如从分析抒情议论入手,分析对比映衬入手,分析折射暗示等。

《最后一课》: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的小学生,可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变化。

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吗?能说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5.评价性提问。

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

如肯定与否定思维,递进与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多侧面思维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

评价性提问主要有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结构,评价观点,评价表现技巧,评价表达方式等等。

6.运用性提问。

这种提问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并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例:品味下列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苏教版七年级)(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反复手法,强调盼春的急切心情。

(2)“只想着快打、快打!”(《夏》)(3)“你在那里呵,你在哪里!”(《周总理,你在哪里》)(4)“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上四句都采用反复修辞手法,效果均起强调作用。

二、提问方法“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

“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

”(注释①)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

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首先,从提问内容角度看,要做到四问四忌: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

重点出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

难点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散乱无序。

巩固性知识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其次,从提问对象角度看,做到四问四忌:高深或灵活性较大的题目问优生,他生复述,忌“枪枪卡壳”。

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

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

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忌“仓促上阵”。

第三,提问技巧丰富多样,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

”(注释②)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

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1.重问与轻问。

提问有难易、轻重之别,《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这说明重问与轻问的重要性。

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连环问、套问、反复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轻问是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不必细究。

2.正问与反问。

正问与反问可以促进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强化行为动机,深化主题,打动学生的心灵。

3.直问与曲问(注释③)。

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有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一上课便开门见山地问“孔乙己是谁的名字?大家试说说?”大多数学生被老师的这种曲问有些回不过神:“什么?孔乙己就是孔乙己的名字呗!”一下子便陷入了沉思接着一些同学似乎清醒过来说:“孔乙己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绰号。

”就在这时老师满意地点头说:“是啊!可见孔乙己是命运。

”这里,曲问为老师讲授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曲问就是拐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

4.追问与联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迫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5.设疑与悬念问。

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愤悱情境,激励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最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

当他们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再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比平铺直叙讲解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问题形式:连环式,比较式,扩展式,适合对优良学生提问;而选择式,填空式,求异式,则适合对后进学生进行提问。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7期第18页②《普教研究》1996年第5期第39页③台北市國民小學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資源檔目錄(教學行為:B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