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2)

合集下载

2019年新人教版本部编本初中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苏轼《定风波》学习教案

2019年新人教版本部编本初中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苏轼《定风波》学习教案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定风波》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感觉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认识苏轼平生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累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率的人生态度,冷静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高学生的人生观。

【教课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领会旷达渺远的境界和作者豪迈的胸怀。

【教课方法】朗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研究法【教课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希望人长远》,创造教课气氛。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 ,你们知道方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

苏轼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他是宋朝豪迈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他究竟是一个如何的人呢?他有着如何的阔大胸怀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定风波》去找寻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认识背景。

苏轼:北宋有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隐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迈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前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期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缺点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又支持变法,遇到了两方的排斥和打击,一世宦途崎岖,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履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责备和嘲讽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陷将他以“谤讪新政”、“诋毁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出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 20 多人遇到牵涉,坐牢103 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好北宋期间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医生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1 2 、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1 2 、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3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 、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 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 。

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

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

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 (《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_17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_17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用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方法;2、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内容。

2、分组探讨,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作的评价;2、引导学生准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人们常说诗人苏轼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他的许多词作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你们来说我们之前学过苏轼的词有哪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定风波》,感受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知其意(一)整体感知1、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可通过注重语音中的轻重、长短、升降调等方式突出情感)2、学生自由朗诵;3、小组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并实行示范朗诵。

4、欣赏名家的朗诵。

(播放视频)5、再次集体朗读文本。

(二)细读感悟1、圈画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2、请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小序、上片、下片的内容。

上片:冒雨徐行的景物与随想;下片:雨过天晴后景象与感受。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重点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4、优秀作业展示。

三、品读,寻形象1、从词的上片可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他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

2、下片雨过酒醒后的苏轼又是怎样的形象?(1)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希望(抓住“斜阳”“迎”)(2)回收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醒”东坡的形象四、悟读,诗意美思考:苏轼的人生中遇到过“风雨”吗?(链接苏轼个人生平)师:自然中的风雨常常是不期而遇的,而人生路上的风雨更是突如其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一、课题:《定风波》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内容:
1. 《定风波》的简介:
《定风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定风的小偷被奉为宝贝的故事,他把自己的悲剧命运带到了一个古老的家庭,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爱。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爱情与友情,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是20世
纪中国文坛上的经典作品。

2. 《定风波》的重要内容:
(1)定风的悲剧命运:定风是一个可怜的小偷,他的父亲去
世后,他被迫把自己的悲剧命运带到一个古老的家庭,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爱。

(2)定风的精神成长:定风在古老家庭中受到了爱的熏陶,
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了解社会的不公,并开始反抗它。

(3)定风的革命思想:定风在古老家庭中的精神成长使他领
悟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他把革命思想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并最终成为了一名革命家。

四、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让学生体会定风的悲剧命运,感受定风的精神成长,理解定风的革命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五、教学重点:
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1课时•周次:第10周•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3.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4.能够朗读、理解诗歌。

二、教学重点•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环节通过问学生的方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杜甫和杜甫的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听诗歌《登高》的朗读。

(二)呈现课文让学生跟读杜甫《登高》中“定风波”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了解诗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三)学习课文1.学习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成就;2.学习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包括:借景抒情、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3.学习《登高》中的“定风波”这句诗的含义,了解杜甫在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诗歌《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杜甫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分析这首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才子佳人、汶水泛舟以及屈原祠等具体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五)梳理知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对杜甫的人生及其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杜甫在《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学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复述和概括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以及重点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逐字解读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首诗,分段注解、整理作者背景和文学背景;3.引导学生在课后多多欣赏和朗诵杜甫的其它诗歌,加深对杜甫及唐代文学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使用以下板书设计:杜甫唐代诗人登高定风波形象语言修辞手法才子佳人汶水泛舟屈原祠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还掌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尤其是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立体全面认识苏轼。

2、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3、体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豪迈的人生哲理。

反观自我,塑造健全人格,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教学重点】:探究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鉴赏指导法学法: 1、师生合作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和录音【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分钟)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三月是春季中最美的一个月,我们习惯上叫“阳春三月”。

但是“天有不测风雨”,即使在如此美好的三月,在路上偶尔也会碰到潇潇春雨,却没有伞,而且迎面还会吹来阵阵料峭春风。

那么,你们面对春天突如其来的大雨时,你会怎么做呢?是的,我们一般人几乎都会选择躲啊,跑啊这类的,近千年前的大文豪苏轼也遇到了这样的场合,那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苏轼的定风波吧!一读(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4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苏词的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
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后所得导入。

二、诵读
1.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讲解。

2.点评背诵并范读。

3.根据提示再次诵读,边诵边在脑海中勾勒词所描绘的场景。

三、赏析
以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为线索,借助学生自绘场景图片,结合文本中东坡的形象,进行具体赏析。

1.场景形成的重要条件:雨。

由雨引出小序的讲解。

从小序中能得到的信息:
时间:1082年3月7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2.展示学生课前所绘场景,引出抒情主人公。

问:大家在绘图时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主人公呢?为什么?
3.讲解学生遗漏的地方。

答案设定: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明写词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他在面对逆境时仍泰然处之,由此可见其胸怀的开阔和气度的从容。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中“轻胜马”有着更深的含义,马一般是达官贵人骑的,所以这句话包含着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即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与高官厚禄的华贵生活。

词人认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悠闲和潇洒,并不比轻车肥马的富贵生活差,平平淡淡才是真。

(3)“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这里的“一蓑”不仅是遇雨时身上所披的蓑衣,而且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狂风暴雨的困境中,词人也要坦然面对、从容度过。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既是写景,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但无论怎样,在逆境中会有希望,在寒冷中会有温暖,在忧患中会有喜悦。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头去看刚才下雨刮风的地方,云开雾散,太阳落山,风雨和阳光都消失了,整个世界恢复了平静、正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实则是指词人对于人生的沉浮变换、喜乐哀愁
已全不放在心上,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4.小结
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的状况下,独苏轼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可见其豁达洒脱。

四、写法借鉴
词人在表达其人生态度的时候,其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1.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2. 以小见大,以生活中遇雨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3. 情景交融,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

五、课堂小结
《定风波》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洒脱旷达的苏轼,进一步领略了他的豪放词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通过这节课,我们便领略到了其词的豪放,也知苏轼的豪放在于其胸怀。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苏轼词两首。

2.预习辛弃疾词两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