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简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

Sport年月总第期2013464简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吴 江,夏春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浙江 绍兴 312000)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3)04-094-02投稿日期:2013-03-06作者简介:吴江(1965~),副教授。
研究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及体育锻炼习惯为重要途径,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空间为主要活动场所,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含校园体育物质、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3个方面内容,见图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2.1 教育导向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不易察觉,是广大师生在运动学习、生活中长期积累、不断升华的结果,是锻炼过程中无意的心理反应。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并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
他们在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与美感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学、团队协作、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无意中接受了体育文化的显性教育,发挥出了体育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2.2 凝聚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一特点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拓宽人际沟通与交往的空间,从而使校园内形成一种团结奋进、团结协作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例如,校园体育竞赛文化活动,可以使广大师生形成一种振奋人心、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表现在校内是班级、院(系)的凝聚力,在校外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凝聚力。
2.3 娱乐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娱乐吸引力。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管是竞赛还是健身休闲,其都普遍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

2012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2期)Total No .312收稿日期:2012—08—20作者简介:张鹏(1972—),男,江苏江都人。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张鹏(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一系列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现状;改进措施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079—02一、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一)课程指导思想不明确在高职院校课程中,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指导思想不统一、不科学、不明确的特点,甚至在很多教师心中并没有将指导思想当做一个需要学习的东西认真对待。
指导思想是一门学科的灵魂,在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下,课程结构才能布局合理,教师和学生才能明白上课究竟是为了什么。
因而,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有其存在的必要。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如何改进教育观念,适应学生的新要求成为教师授课的当务之急。
陈旧的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思路的灵活性降低,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必然存在不理解甚至偏见,遇见突发的新情况无法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学生选课时,普遍存在想选的课没有设置或者人数过多无法选,有的课程想选却发现人数太少无法开课的尴尬现象。
甚至有的学校在应该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期放弃开设或者无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的开设“缺斤短两”。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试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在校生做为未来高级技术分子,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相关对策【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3-01一、受竞技体育影响过重的教材体系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我们的体育教材从小学到大学,竞技运动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
但同时又有很多奇怪的现象:作为运动项目的素材非常有限,小学教、中学有、大学还在学的重复的教材内容比比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也多是这样,而且受我国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前苏联体育理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把运动技能和竞技技术的传授当作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全部,把本应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媒介的体育变成了一切为了掌握、发展技术和“竞技比赛”。
对策:我们应遵循继承与发展结合的原则,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纷繁众多的知识技能做结构化处理,对教材尽量删繁就简,保留其中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
所谓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需具有如下特点: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原理容易掌握、理解;有较高的目前和长远的健身价值;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之,在教材的编选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具体地讲,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的、技能的、心理的、文化的、娱乐的需要。
注意吸纳娱乐、健身项目,进一步加大学生自选教材比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教材中适当吸纳如跳绳、踢毽子、健身舞、旱冰、拔河、武术等娱乐性较强又简单易学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选入加上原有教材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的自选教材,可以让学生在选项目中有更大的自由性,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 当前我 国高职体育存在的 问题
11 体 育教 育模 式 陈 旧 .
学生全 面发展 的主要途径 ,忽视 了学生 身心 和个性发展 的规 律 ,过分强调人体运 动的生物机 能 ,轻视 培养学 生理论联 系 实 际的能力 ,这造成 了学 生在 校期 间学 习的内容 和知识 缺乏
折 。我赶 紧联 系校 车将学 生送 到医院。通过 了解得知 ,在上
课前 ,学生 提前 到操 场后 ,自己攀爬 高单杠 不慎摔下 ,造成 受伤 。 反思: 在平时 的教 学 中,体 育教师应经 常教育学生提 高
然 。二 、定期协 同体育器材管理员检查维护体育器材 ,及 时
进 行油漆 和焊接 ,排 除隐患。 案例三 全区的 中小学生 田径运 动会 临近 ,各校都在 紧
合理化建议 。相信校领导会给予采纳 ,以此来保证体育教学 的安全进行 。二 、协调好各个训练项 目之 间的关 系,与其他
我和其他队员赶忙跑过去 ,发现在边线草坪 内有一雨水冲刷
造成 的很隐秘的暗坑 ,刚才王 中涛就是不慎踩进暗坑 。后来 虽经及 时救 治 ,但还是 由于脚踝部 韧带撕裂成 为板凳球 员。 由于缺少 了这样一个锋线人物 ,战术被打乱 ,比赛临近 ,队 伍显得很被动 。后来虽然完成 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但离 自己 预想 的成绩差之甚远 。
Ti h U 20 9. Yu S iYO 0 5
着 眼 ,从小 处着手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教师最大 的责任 !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稷 下 中学)
.
7 3
●
问题 探讨
制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2 高职 体 育 课 程 的 现 状 分 析
坚持以生为本,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管理

坚持以生为本,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管理摘要:教育工作者要对高职体育教学与管理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体育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对体育生的要求。
关键词:以生为本体育管理体育能力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可以在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并运用具备的素养能力找到理想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现代高职院校必须以体育学生为本,根据自身特点,探求以生为本原则下的体育管理的新方法与新策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需要的各种体育能力。
1.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1.1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栋梁之才,高职院校也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该能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这个目标要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等特点,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体育教学与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竞争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从企业的需求看,团队合作、良性竞争、有效沟通、善于表达等都是相当重要的员工素养。
在常规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要组织各种群体体育比赛,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团队合作,还需要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如此才能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1.2职业素养能力。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以下素养。
1.2.1增强学生体质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高职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良好发育,提高学生的身体免疫力,提高适应各种环境需要具备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教学管理,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2.2提高职业需要的各种素养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开拓、永不放弃的精神,发展良好的个性,并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部分岗位所需的特殊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分析

221作者简介:潘哲(1988—),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分析潘哲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摘要: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应改革和创新体育课程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改革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地位随之提升,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使体育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创新改革,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和身体发展要求。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需要完善和健全体育课程教学,这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可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1]。
当前,社会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所以,学校教育教学应培养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让学生们可以在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压力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一)未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式存在极大的问题,认为体育课程只是学生放松的时间,体育教师在教授完基本体育内容之后就会让学生自由活动,甚至直接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未重视体育教学,这种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甚至容易因为自由活动而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体育课程学习不再抱有期待,进而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诸多学生都是由中专直接空降到学校的,还有部分学生是学校通过招生进入的,这种教育对象的组成和调整会使体育教学对象变得十分复杂且烦琐,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初中与职中毕业生不再是体育教育的对象;其二为诸多体育教育对象都本校学生;其三还有部分体育教育对象是新生,是直接从高中毕业进入到学校的。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更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健康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对改革策略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未来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分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2.探讨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方法;3.研究改革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估和反馈,总结改革效果;4.深入探讨教学改革的难点和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高职高专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及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略论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摘要:目前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与学生的职业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对高职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定位,全面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能够高效服务社会。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现状;改革一、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首先从教授内容上来看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理论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并没有很长的历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专项教育的现状是,中国人才济济,尽管体育专项教育是一件从小抓起的项目,但是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有着敏锐的专业判断力,并不是每个受教者都可以通过勤奋的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一些硬性的指标,便盲目的选择拥有暂时好成绩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有潜在开发和专项优势的学生。
其次是教授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学校的体育教育没有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只是参考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
这些对于理论的重点理解完全影响了以实践为最终目的的职高体育教学。
大学高中的体育教材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与简单的实践方法和规则,而职高体育教育只为了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这其中包括体育项目的职业选手,也包括参与体育项目的其他边缘人才。
教材的盲目选择导致了教育目标混乱,影响了学生专业发展。
再次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高职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也没有结合高职学校的教学性质的特点,更没有考虑到受教的学生群体与其他学校的差别,因而就不会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也更不会考虑到,高职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关的体育工作或项目,而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理论。
内容的普遍和理论化让高职教育毫无高职可言。
第四是体育教学评价不科学。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育中很关键的一个部分,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才能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与长处,这样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但是高职学校的教学评价还是停留在关注体能阶段,并没有开始重视心理素质和发展,并且没有对于学生教学结果的反馈与沟通,身心发展不平衡,也没有教学中心,不利于发现与开发学生自身的专项潜能与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育 教 学 的 人 文 性 , 质 上 代 表 着 一 种 对 “ 义 ” 育 的 本 真 体 回 归 思 潮 , 时 也 反 映 了时 代 发展 对 “ ” 呼 唤 和 人 不 断认 同 人 的 识 自我 的强 烈 意 识 。人 类 所 走 过 的 2 0世 纪 , 济 在 一 定 程 经
【 图 分 类 号 ] G 0 中 87
一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4 5 (0 8 O — O 9 — 0 0 8. 0 3 2 0 )9 10 2 -
材 内 容 和 当 代 大 学 生 的健 身 需 求 不 相 适 应 : 教 学 手 段 和 方 在 法 上 , 用 的是 竞 技 运 动 的 训 练 手 段 和 方 法 , 师 花 相 当多 采 教 的 时 间 传 授 运 动 技 术 与技 能 , 们 把 体 育 教 学 等 同 于 运 动 技 他 术教学。新的体育与健康课 程 , 帮助学生摒弃“ 技第一 ” 应 竞 的 指 导 思 想 , 牢树 立 “ 康 第 一 ” 观念 , 更 多 实 用 的 、 牢 健 的 将 健 身 价 值 高 的 运 动 项 目引进 到 我 们 的 教 学 中来 。 新 的 体 育 课 程 目标 将 包 括 运 动 参 与 目 标 、 动 技 能 目 运 标 、 体 健 康 目标 、 理 健 康 目标 和 社 会 适 应 目标 等 五 个 有 身 心 机 组 成 部 分 。课 程 目标 的转 变 必 然 要 求 , 与新 体 育 课 程 目标 相 配 套 的 课 程 内 容 和 教 学 方 法 需 要 作 出 相 应 的 调 整 。 使 以 “ 康 第 一 ” 指 导 思 想 落 实 到 教 学 课 、 动 课 和课 外 体 育 锻 健 的 活 炼等整个体育教育环节 之中。
二 、 状 分 析 现
研 究 表 明在 充 分 肯 定 我 国 高 职 体 育 与 健 康 教 育 对 强 身 健体 起 了积 极 的历 史 作 用 的 同 时 , 实 也 存 在 着 一 些 需 要 研 确 究 的 问题 。作 为 传 统 体 育 教 育 的一 个 致 命 伤 是 : 生 学 了几 学 年 的体 育 , 他 们 走 出校 门 后 , 与 体 育 分 手 了 。这 无 疑 是 在 竟
2. 文 化 人
、
引 言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 于 深 化 教 育 改 革 ,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关 全 育 的决 定 > 明确 指 出 : 健 康 体 魄是 青 少 年 为 祖 国 和 人 民服 中 “ 务 的基 本 前 提 , 中华 民族 旺 盛 生 命 力 的 体 现 。学 校 教 育 要 是
20 0 8年第 9期 ( 第 l 第 9期 ) 0卷 பைடு நூலகம்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L a n n mi itai n C l g o r a i o i g Ad n sr t o l e o o e
No 9, 0 8 . 2 0
( o. 0 N . ) V 11. o9
度 上 得 到 了飞 速 发展 , 同时 也 造 就 了 “ 以物 为 本 ” 社 会 关 系 的
体 育 教 育 的失 败 !传 统 体 育 教 育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 能 全 未 面 发展 受 教 育 者 的体 育 知 识 和体 育 能 力 , 身 保 健 意 识 和 行 健 为 习 惯 也没 有 形 成 ; 能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的个 体 需 求 , 能 把 未 未 对 学 生 的生 活 和终 身 锻 炼 有 作 用 的运 动 项 目“ 进 ” 们 的 请 我 课堂 ; 育显性课程教育质量较差 , 体 隐性 课 程 建 设 重 视 不 够 ; 未 能 摒 弃 “ 技 体 育 ” 指 导 思 想 , 出 健 康 教 育 的重 要 性 。 竞 的 突 根 据 国 家教 育 部 20 0 2年 8月 新 颁 布 的 《 国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全 体 育 课 程 教 学指 导 纲 要 》 神 , 来 高 职 体 育 与 健 康 教 育 无 精 未
窗觋∞ 曰勉曰圃 目 屈四鳃
包 勇
( 通 商 贸 高 等 职 业 学校 , 苏 南 通 2 6 1 ) 南 江 2 0 1
【 摘 要】 本 文 运 用 文 献 资 料 等 研 究方 法 , 析 了 目前 高职 体 育教 育 的 现 状 , 未 来 高 职 体 育 的 发 展 进 行 了探 讨 。提 出在 分 对 新 形 式 下 , 职 体 育 与健 康教 育 在 坚 持 “ 康 第 一 ” 指 导 思 想 下 , 呈 现 出健 康 化 、 文 化 、 身 化 、 性 化 、 会 化 和 评 价 方 高 健 的 将 人 终 个 社 法 的科 学化 等 趋 势 。 [ 键词】 关 高职 ; 育教 育 ; 状 ; 势 体 现 趋
树 立 健 康 第 一 的 指 导 思 想 , 实 加 强 体 育 工 作 , 学 生 掌 握 切 使 基 本 的运 动 技 能 , 成 坚 持锻 炼 身 体 的 良好 习 惯 。 教 育 部 体 养 ” 卫 艺 司 根 据 《 定 > 神 和 我 国 学 校 体 育 的 实 际 , 原 有 的体 决 精 将 育 课 更 名 为 “ 育 与 健 康 课 ” 这 是 我 国学 校体 育 教 育 改 革 进 体 , 入 一 个 新 的 里 程 碑 。 面 I 的 教 育 观 念 、 的 环 境 、 的 要 临新 新 新 求 , 职 校体 育 教 育 如 何 深 化 改 革 , 应 素 质 教 育 发 展 的 需 高 适 求 , 们 必 须深 入 调 查 研 究 , 握 我 国 高 职 校 体 育 教 育 改 革 我 掌 与 发展 的实 际 情 况 , 分析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 取 有 效 措 施 , 采 推 进 高职 体 育 教 育 以适 应 新 世 纪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好 地 为祖 更 国 培养 高素 质 的各 类 人 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