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用法一览表

合集下载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瑰宝,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们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下面将提供一份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

1. 防风通草配方:适应症: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鼻炎、过敏性咳嗽等。

使用方法:将防风、薄荷、荆芥、黄芩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

2. 四物汤配方:适应症:月经不调、经期疼痛、产后血虚等。

使用方法:将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3. 小柴胡汤配方:适应症:发热、寒热往来、郁闷、嗜睡等。

使用方法:将柴胡、黄芩、生姜、人参等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4. 六味地黄丸配方:适应症: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

使用方法:将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熟地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每日2次。

5. 消食导滞汤配方:适应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胀闷腹痛等。

使用方法:将炙甘草、枳实、木香、陈皮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6. 逍遥散配方:适应症:焦虑、烦躁、失眠、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龙骨、牡蛎、茯苓、木香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克,每日2次。

7. 清热解毒汤配方:适应症:热毒性疾病、口舌生疮、急性扁桃体炎等。

使用方法:将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8. 补气养血汤配方:适应症: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白术、党参、熟地、枸杞子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通过上述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并非万能之药,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草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中草药配方秘籍是传统中医药的珍贵财富,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 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5-10g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 5-10g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5-10g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3-10g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6-12g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5-10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 3-10g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 5-15g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10-15g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 10-15g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0-30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 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治咽喉肿痛药射干 6-10g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完整版)中药用量

(完整版)中药用量

<中药用量总表>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4.5~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藁本---煎服,3~9g苍耳子---煎服,3~9g.。

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

中药学表格第九版全

中药学表格第九版全
10—15花粉,白药,栝楼粉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6—15苦竹叶
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6—10地竹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15—30耳环草,水竹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6—10
清肝泻火,明目,消肿散结
9—15六月干,棒槌草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9—15假绿豆,还童子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15—45乌麦,开金锁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9—15红藤,血木通,八卦藤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6-15苦菜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3—10寸干,紫金牛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3—6中药,解毒,花木蓝
清肺利咽,止血
2—6灰包,肾菌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5—10橄榄
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1—3千层纸,云故纸
3—10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1—5宜后下或焗服;研服1—2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2—5石虎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3—6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八角茴香)3—6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1—3或研敷;公丁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3—6
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3—6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0.6—1.5研服白川,黑川
泻下逐水,破血消瘤;外用疗廨蚀疣
1—2去壳去油,多入丸散;续随子
『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3—10长生草,毛当归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馥
6—10铁扫帚
祛风止痛,止痛,止痒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一、草本植物类1.甘草:一般用量为3-9克,但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炙用。

2.黄芪:一般用量为9-30克,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3.白术:一般用量为9-15克,益气健脾宜炒用,固表止汗宜生用。

4.茯苓:一般用量为9-15克,利水渗湿宜生用,健脾宁心宜炙用。

5.当归:一般用量为9-15克,补血活血宜酒炙用,活血行瘀宜生用。

6.川芎: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行气宜生用,止痛宜酒炙用。

7.菊花:一般用量为3-9克,疏散风热宜生用,平肝明目宜黄菊花或白菊花。

8.葛根:一般用量为9-15克,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9.羌活:一般用量为3-9克,散寒祛风宜生用,止痛宜炒用。

10.白芍:一般用量为9-15克,平肝敛阴宜生用,养血调经宜炒用。

二、灌木植物类1.玫瑰花:一般用量为3-6克,疏肝解郁宜生用,活血散瘀宜醋制。

2.木棉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利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3.款冬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4.腊梅花:一般用量为3-9克,解暑生津宜生用,止咳化痰宜蒸用。

5.夏枯草: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肝明目宜生用,解毒消肿宜炒用。

6.金银花:一般用量为3-9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解表疏风宜蜜炙用。

7.茵陈:一般用量为9-15克,利胆退黄宜生用,祛湿止痒宜茵陈蒿。

8.枇杷叶: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肺止咳宜蜜炙用。

9.蒲公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解毒宜生用,消痈散结宜醋炙用。

10.红花: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通经宜生用。

三、藤本植物类1.雷公藤:一般用量为3-6克,祛风除湿宜生用,消肿止痛宜炙用。

2.天南星:一般用量为3-9克,化痰止呕宜生用,祛风定惊宜制用。

3.何首乌:一般用量为9-15克,补益精血宜生用,解毒截疟宜制用。

4.络石藤:一般用量为6-12克,祛风通络宜生用。

5.钩藤:一般用量为3-12克,平肝熄风止痉宜生用。

6.桑寄生:一般用量为9-15克,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宜生用。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玉竹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6~12g莲子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6~15g百合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然。

用法用量: 6~12g芡实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9~15g薏苡仁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9~30g山药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只,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红枣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6~15g枸杞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聪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6~12g龙眼肉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缺少,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9 ~15g党参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衰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当归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害。

赤小豆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 9 ~30g。

外用适当,研末调敷菊花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一、常用中草药功效分类1.清热解毒药: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肺炎、流感等病症,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2.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如丹参、川芎、当归等。

3.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如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4.化痰止咳药: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病症,如桔梗、半夏、陈皮等。

5.安神养心药:用于治疗失眠、心悸等病症,如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等。

6.补益药:用于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二、中草药煎煮方法1.容器选择:选用砂锅或瓦煲,避免使用金属锅具。

2.药材浸泡: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药材充分吸水膨胀。

3.煎煮火候: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时间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第一煎煮30分钟左右,第二煎煮20分钟左右。

4.过滤药渣:将煎好的药液倒入过滤网中,将药渣过滤掉。

5.储存药液:将药液储存于保温杯中,待凉后饮用。

三、中草药用量规范1.草药用量要适当:根据病症和个体差异,用量要适当,不可过多或过少。

2.煎煮草药要适量:煎煮草药时,水量要适量,一般以淹过草药为宜。

3.中草药配伍要合理:配伍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4.使用中草药要遵循医嘱:使用中草药时要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医嘱,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配伍。

四、中草药配伍禁忌1.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如人参与莱菔子合用会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

2.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

如甘草与甘遂合用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

3.妊娠禁忌:指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害或可能导致流产。

如红花、大戟等。

五、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草药来源:使用中草药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草药的质量和安全。

2.注意草药储存:储存草药时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确保草药不变质。

3.注意草药使用时间:使用草药时要遵循医嘱或中药师的指导,不可随意更改使用时间和剂量。

必记中药用法用量.docx

必记中药用法用量.docx
安息香
丸散剂0.3~1.5
人参
煎服5~9g,大剂量15~30g
山药
煎服9~30g
甘草
3~9g煎服
西洋参
3~6g兑服
大枣
3~12枚,或9~30g
太子参
9~30g煎服
白扁豆
9~20g煎服
蜂蜜
冲服,或丸剂、膏剂15~30g
鹿茸
1~3g冲服
益智仁
煎服3~6g
蛤蚧
煎服6~9g,冲服1~2g,浸酒1~2对;
紫河车
中药
服用方法及剂量
中药
服用方法及剂量
细辛
外用1~3g
石膏
内服15~60g
牛黄
内服0.2~0.5g
青黛
散剂或作丸服1.5~3g
山豆根
煎汤或磨汁服或含漱3~6g
土茯苓
煎服15~60g
熊胆
内服丸散剂1~2.5g
芦荟
丸散剂1~2g
鸦胆子
疟疾10~15粒,治痢10~30粒
番泻叶
缓下1.5~3g攻下5~9g
甘遂
轻粉
丸散剂或胶囊0.1~0.2g
明矾
丸散剂0.6~1.5g
斑蝥
丸散剂0.03~0.06g
蟾蜍
丸散剂0.015~0.03g
马钱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丸散剂0.3~0.9g
儿茶
丸散剂或包煎1~3g
砒石
丸散剂0.002~0.004g
硼砂
丸散剂1~3g
精品文档资料
丸散剂每次0.5~1g
巴豆
丸散剂0.1~0.3g
京大戟
煎服1.5~3g,散剂1g
红大戟
煎服1.5~3g,散剂1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