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探析

基于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探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安全工程变得愈发重要。
工程安全专业硕士培养实践的探索和研究,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探索成为了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理念理解和拓展,在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中进行探讨,以期为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二、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但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在培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对实际工程项目和团队协作经验不足,而且传统的硕士培养模式以单一学术视角为主,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行为,这种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模式,借鉴协同创新理念,探讨如何改进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体系,完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
1.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从事真实的工程项目,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
学生也能够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了解实际行业需求,培养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2.引进协同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能力培养的关注。
引进协同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协同教育模式,学生能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效应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连接, 尤 位的实践平台, 将从整体上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 其是动态的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 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共同 平。以协同理论审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 我们可以看
的发展目标。协同理论反映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即指“ 大 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 提高人 才培养 水平 和质量 的思想 观 出,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 困难。其中 1 . 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 学科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科学知识和 学基于集成 、 合作、 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 谋求创新, 以更 两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新人才培养 的协 同机 制 , 已经成 为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的重点 。创新型人 才培 养必须优 化 高校校 内资 源, 打破 学科 专业建制化
的 阻隔, 有 效汇聚可利 用资源和要 素 , 形成跨 学科 、 面向社会 需求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关键词 : 协 同理论 ; 创 新型人才培养 ; 学科 壁垒 ; 协 同机 制
中图分类号 : G 6 4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7 ) 0 8— 0 1 2 3— 0 3
转变高等教育理念 , 协同高校学科资源、 专业资源, 探索 创新和组织创新 , 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功能。 高校与社会组织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
以期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一
力 J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 很大的不足。现阶段, 高校人才培养的资源与要素仍然掌握
在不同学科主体手中, 封闭分立的教育模式不利于综合性人
、
协 同理 论与 我 国高校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审视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企业高校双主导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实际上就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该成为主流。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应用,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处于商业活动的第一线,更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科技活动的前沿,科技成果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由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文献综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整体研究。
程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主要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1]。
龚玉霞、腾秀仪和塞尔沃对国内外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理念、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毕业要求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2]。
孙怀林和肖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
李伟和闫广芬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4]。
二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鲁万波和董春对统计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5]。
程永波和秦伟平通过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如何提高商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6]。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作者:季青春考宏涛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8期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战略,从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校所)协同、其他协同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作者简介:季青春(1984-),男,江苏海门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讲师;考宏涛(1969-),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江苏南京210009)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YB2012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5-02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而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因此,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同时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实现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该计划是继“211”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
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需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
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是长效机制,没有固定的考核指标,而科研可以具体量化,因此高校在目前的体制下更加侧重科学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胡小清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
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
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校际协同创新,不断促进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集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协同创新的含义“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具体地说,“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同一目标,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通过深层次交流、深度合作,来整合、共享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并组织开展创新行为的一种战略合作方式,是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2 高校协同创新的作用2.1 有助于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分别对“推进协同创新”作出了战略部署。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要求高校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同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201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为我国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各高校突破传统运行机制,主动与相关高校、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四大职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综合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基于“四维协同”理念的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四维协同”理念下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度合作 ,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并针对
在高等教育新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逐步由规模扩
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产学协同视域下研究生培养模式 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提出了以质量为
改革的若干建议[4];杨慧珍(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 ,针对当 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以深度国际化为方向等一系列新要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6.002
摘 要 该文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趋 势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出“研究生—教师— 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新理念, 强化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纵向协同,学院之间、学院与学校 职 能 部 门 之 间 的 内 部 协 同 以 及 学 校 与 政 府 、企 业 、兄 弟 院 校、海外资源等外部资源的横向协同,并通过上述主体之间 的 内 部 联 动 、内 外 联 动 机 制 ,以 有 效 激 发 研 究 生 的 创 新 活 力、深度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协 同效应。 关键词 四维协同;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Multi-direction Linkage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Four-di⁃ mensional Coordination”// CHEN Wei,ZHANG Yang,GUAN Zili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objec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world-class”construction, the reform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student-tutor-universitysociety”four-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training mode is put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作者:林涛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林涛(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广东广州510632)收稿日期:2012-08-05作者简介:林涛(1981—),男,广东湛江人,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创新与标准竞争融合研究:机制、路径与能力构建”(编号09YJC630101)和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策略研究——以资源共享为视域”(编号:2011TJK298)的阶段成果.摘要:本文在探究协同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研究表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作用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动力,随机涨落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
关键词:协同学;高校;协同创新;机理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
尤其随着2012年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启动,协同创新将是国家当今乃至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任何事物要取得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套内在机理,诚如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教授所说,协同创新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有赖于科教资源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创新链条上多个环节的衔接,服务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基于协同理论

量交 换 的情 况下 , 如 何 通 过 自己 内部 协 同 作 用 , 自发
治教 育 。将 协 同理论 引进 研究 生思 想 政治 教育 研究
地 出现 时间 、 空 间 和 功 能上 的有 序 结 构 。协 同理 论 主要 包 括协 同效 应 、 伺 服原 理 和 自组织 原理 等 内容 。 “ 协 同效 应 ” , 即 由于 协 同作 用 而产 生 的结果 , 是指 复
推 进研 究 生培 养机 制改 革是 提高 研究 生 培养 质 量 的关 键 。《 国家 中 长期 教 育 改 革 和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 0 1 0 —2 0 2 0 ) 》 明确 指 出要 大力 推 进 研 究 生 培 养 机
图加 特大 学 教授 H. Ha k e先生 提 出 系统 协 同思 想 , 认 为 自然 界和 人类 社 会 的各 种 事 物 普遍 存 在 有 序 、 无序 的现 象 , 一 定 的条件 下 , 有序 和无 序之 间会 相互
生 产 中就存 在着 分工 与合 作 , 即协 调 ; 在工 业化 大 生
产 时期 , 这 种关 系 表现 得 更 为 明显 ; 后工业时代 , 协 同 内涵 更加 丰 富 和 多 元 , 包括 人与人之 间、 人 与 系 统、 人 与 自然 、 科技 与传 统之 间 等全方 位 的协 同 。
量、 资源 、 要 素等进 行科 学合 理 排列 、 组合 , 以实现 共 同任 务或 目标 。协 同管 理 是 一 种 基 于 敏 捷 开 发 模 式、 以虚 拟企 业为 对象 的管 理理 论l 2 ] , 主要 应用 于 由 多 子 系统组 成 的系 统环 境 中 , 通 过对 系统 中各 个 子 系 统进 行时 间 、 空 间和功 能结构 的重组 , 产 生一种 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随着社 会 、 科 技 和 经济 的高速 发 展 , 现 代 国家 之 间 的竞 争 归根 结 底是 高层 次 创新 人 才 的竞 争 。研 究生 教 育作 为 我 国最高层次的教育 , 培养高素质 、 高层次 的创造型人才责无 旁贷 。继 “ 十一 五 ” 规 划 中提 出 提高 自主创 新能 力 战略 任 务 后, 教 育 部在 教 育 “ 十二五” 规 划 中指 出 提 高人 才 培 养 质 量 尤 其加 强对 创新 人才 的培 养是 重 中之重 。因此 , 加快 高校研 究 生创 新 教育 的改 革 , 突 出创 新能 力 培养 , 是 提高 研究 生 培 养 质量 的关 键 , 也 是时 代赋 予我们 的使 命 。 目前 国 内研究 生创 新能 力的现 状及 原 因 通 过对 研 究生 创 新 能力 现状 的实例 分 析 l 1 . , 结果 表 明 , 与 国外 发 达 国家相 比 ,我 国研 究 生 存在 创 新精 神 和创 新 意 识 缺乏 , 创新 技 能不 足 等状 况 。而 究其 原 因 , 除 了研 究 生 自 身原因、 经 费投 入 和硬件 建 设 方 面等 原 因外 , 主要存 在 以下
一
协 同创新 , 以学 院 已有 的省 级 、 校 级优 秀实 习教 学基 地 为依 托, 构建 产学研 协 同创新平 台与模 式 。具体 包括 以下几个 方
面。
、
两 个方 面[ 2 - 5 ] :
1 . 培 养体 制 的问题 , 这是 导致 研究 生创 新 能力 差 的首要 原 因 。我 国的研 究生 选拔 培养 机制 基本 上是 “ 严进 宽 出 ” , 这 种 制度 下培 养 的研 究 生 质量 令 人堪 忧 。 中 国教 育 在线 2 0 1 1 年 全 国研 究 生 招 生数 据 调 查 报 告 旧 中显 示 , 截止  ̄ 1 2 0 0 9 年, 我 国研 究生 的招 生 规模 已经跨 人 教 育大 国的行 列 ,与 美 国 2 1 世 纪 初水 平相 当 。我 国2 0 0 1 -2 0 0 6 年间, 博士 学位授 予人 数 与博 士研 究 生基 本 持平 , 自2 0 0 7 年起 , 博 士学 位授 予 人数 则 略超 过博 士研 究 生毕 业 人数 ,而硕 士 学位 授 予人 数 一直 超过 硕 士研究 生毕 业人 数 。这说 明我 国研 究生 教育 与本 、 专 科教 育 的相似 , 在“ 严进 ” 的 同时 , 未能实 现 “ 严 出” 。同时 , 研 究生 培 养 的课程 设 置不 合 理也 是 目前 的一个 主 要 问题 。大 部分 省 属 院校 的课 程设 置 中缺 乏跨 学 科选 修 课 程 、方 法论 性质 的课 程 、相 关学 科 前沿 性 课程 以及创 新课 程 讲 座 等创 新课程 , 而 只有 基 础课 和 专业 选修 课 等 , 这 对 培养 研 究生 的 创 新 能力 非常不 利 。这一 点在 我 院的培 养 中尤其 明显 。 2 . 指 导 老师 的原 因 。目前我 国研究 生 的招生 规模 在不 断 扩大 , 从1 9 7 8 年 正 式恢 复 研究 生 教育 开 始 录取 1 0 7 0 8 人 已经 发展  ̄2 0 1 3 年计 划招 收 的6 0 . 8 万, 增 长 了近6 0 倍 。这 种 大 规 模 的扩招 , 引发 了一系 列 问题 。扩招 使导 师学 生 比例严 重失 调, 客 观上 导师 不 能充 分指 导 所有 研 究生 , 使研 究 生科 研 水 平 和论 文质 量 下降 。同时 , 省属 高校 中 的非 强势 学科 专业 的 导师所 主 持 的大 型 的 、 可延 续 的科 研 项 目不 多 , 在 缺乏 科 研 经 费 支持下 培养 的学 生很 难做 出创 造性成 果 。此外 , 有些导 师 本身 的创 新 意识 不强 、 创新 素养 不够 , 因 而很 难指 导 学生 创 新 。 因而 , 本文 针对 目前研 究 生 存在 的课 程 体 系不 合理 、 研究 生 自 律 性 较差 、实 践 性较 弱 等 问题 ,引入 协 同创新 理 论, 开展 研 究生 创新 能力培 养 的研究 。 二、 基 于协 同理论 的创 新能 力培 养措 施 要 解 决上 述 问题 ,本文 从 学校 内部 协 同创 新 和 校外 协 同创新 两 个类 别 分别 进行 研 究 ,内部协 同创新 是 在本 学 院 内部 以及 院 系 中形 成 知识 、 导 师等 分享 机 制 , 建 立 相 近学科 之 间 的跨 学科 培养 ;外部 协 同创 新 的 主要形 式 就 是产 学研
聪
长沙 4 1 0 0 0 4 )
摘要 : 针 对 目前 长 沙 ̄ _ r - 3 v 学 汽车 与机 械 工程 学院研 究 生培 养 中由 于课 程 体 系不 合 理 、 研 究生 自 律 性 较差 、 实践 性较 弱 等原因, 开展 协 同创新 机 制 下研 究生 创 新 能力 培 养的 研 究 , 探 讨研 究 生协 同创新 机 制 中 的课 程体 系、 导师 指 导模 式 、 实践 环 节 方 面的新 举措 , 建 立一 个符 合 我 院 实际 的创 新人 才培 养 体 系。本研 究 对提 高我 校研 究 生创 新能 力 具有 重要 意 义。
2013 : g-1 1 月
教
g - 5 t 2 芋 论 坛
NOV. ZUl 3
第 4 8 期
E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N O. 48
基 于协 同理论 的研究 生创新培养体系
王 向红 , 胡宏伟 , 张志勇 , 毛
( 长 沙理 工大 学 汽 车与 机械 工程 学院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