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

合集下载

《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音乐表现手法比较

《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音乐表现手法比较

河南农业2015年第7期(下)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完美结合的作品。

其时,摹声写音之诗俯抬皆是,有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霓裳羽衣舞歌》、元稹的《琵琶歌》和《连昌宫词》、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张祜的《观宋州于使君家乐琶琶》等等。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摹声写乐新颖奇特、撼人心魄,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反复吟咏品读,不难发现,三诗在表现音乐的手法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三诗之同三首诗都采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拟声方法,从正面描写了音乐的音质、音调、节奏与旋律,展示了音乐的“曲内境界”;又都“以感写声”,“移情于物”,从侧面烘托了音乐的强烈效果,展示了音乐的“曲外境界”。

在诗人的笔下,音乐成了可以听、可以观、可以感的东西。

(一)以声写声,诉诸人的听觉这三首诗,尽管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这几位作者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了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促成了听众对音乐的体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先是“昵昵儿女语”的轻柔细屑,再是“勇士赴敌场”的昂扬激越,开始是“百鸟喧啾”的喧哗,之后是“孤凤凰”的“失势千丈”;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一会儿“嘈嘈如急雨”,一会儿“切切如私语”,一会儿“间关莺语花底滑”,一会儿“幽咽泉流冰下难”,一会儿“无声胜有声”,一会儿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至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时而“昆山玉碎”,众弦齐鸣,时而凤凰鸣叫,响遏行云:在这些作者的笔下,这音乐,都有清和与激越,都有单调与复音,有跌宕,有起伏,有诗意,有韵味。

几位作者在描摹时,都似乎不约而同地借助“鸟鸣声”与“人语声”及临战前“战士出征声”来拟声:或“百鸟”齐鸣,或“凤凰”引吭,或“莺”语花底;或“勇士赴敌场”,或“铁骑突出”鸣“刀枪”;或“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或“小弦切切如私语”。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箜篌的音乐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山上的白云都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被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得就像昆仑山的美玉被击碎,凤凰在鸣叫;时而又像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清冷的乐声让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帝王的心弦也被乐声打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引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看见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中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2、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解析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形象塑造

解析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形象塑造

解析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形象塑造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李白悲凉的命运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和对李白的赞美之情。

其中,诗人通过描写李白弹奏箜篌的场景,塑造了独特的音乐形象。

本文将对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形象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整首诗的意义。

首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箜篌的声音表现得生动而具体。

诗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几句描述了箜篌的声音如何穿越山谷传扬开来,给人一种耳边萦绕的感觉。

箜篌的声音像是撕裂了时空,让人的心灵能够与之共鸣。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自聆听到箜篌的美妙音韵,感受其中蕴含的悲壮与凄美。

其次,诗人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李白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几句描写了李白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

李白坐在江边,目睹着时光的流转,却不被岁月的磨砺所困扰。

箜篌的音乐将他的思绪带到了古往今来的种种人事中,他用笑谈将一切事物化作了尘埃。

箜篌的音乐成为了他坚韧不拔的力量源泉,让他能够从容面对人生的种种坎坷。

此外,诗人还通过箜篌的音乐形象,展示了李白的豪情壮志。

诗中描写了李白挥洒豪情的场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几句表达了李白的追求自由和超越常人的精神。

箜篌的音乐仿佛随着他的豪情起舞,使他的心境跳跃而激昂。

李白凭借箜篌的音乐,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实现他内心中的宏伟理想。

综上所述,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形象塑造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描写,箜篌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和魅力,并将读者的思绪带往了远方。

这种音乐形象的塑造使得整首诗更具艺术魅力,并且凸显了李白坚韧、豪情的个性。

箜篌的音乐成为了李白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象征,在这首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由于箜篌的音乐形象,使得李凭箜篌引成为了一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佳作。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描写音乐,可以正面描写,还可以侧面烘托。
用听众的反映来体现音乐的艺术魅力。《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归客人不发都是因为深深地被音乐吸引。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这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作者认为“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女第三次演奏后,用“满座重闻皆掩泣”从面上写出音乐感人至深的力量;用“江州司马青衫湿”从点上写出音乐能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共鸣,让诗人情不自禁感慨万千,泣涕唏嘘。笔者认为,从侧面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比正面描摹乐声更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艺术上的空白更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这可与《省试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无定法,除了上述技巧外,还可以从音乐的抑扬顿挫、高低急徐的角度描写音乐。《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都写出了音乐歌声从低到高,从舒缓到急促,并在高潮后戛然而止的跌宕起伏的过程。
高明的文学家就如同高明的乐师,他们以语言为琴瑟,懂得在恰切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巧拨动读者内心深处的琴弦,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如听仙乐,如遇知音绝妙感觉和审美享受,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慨。
描写音乐,还可以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叫移觉。最典型的莫过于刘鹗《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段。王小玉初唱时,人们听来“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获得美妙歌声的听觉转化为“熨过”“伏贴”的感觉和吃了人参果而畅快的味觉;王小玉“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视觉形象,抛入天际的钢丝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了歌声的尖细而高亢。“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也是用视觉形象把旋律的跌宕起伏,歌声的千回百转表现出来。这两个例子是赋声以形的通感。王小玉唱到高潮时,“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从视觉的角度写听觉,不仅有烟火之形,还有绚烂之色,把歌者声形色兼备的高超技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人用露滴残荷的形象(“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盛开如笑靥的兰花(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神奇构思,真是形神兼备。以感觉写感觉的通感修辞手法调动了听众的所有感官,让他们潜心投入到欣赏这天籁之音的意境当中。

以形写声

以形写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也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用骤然而至的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用窃窃而谈的私语来比喻小弦的声韵,用“大珠小珠落,用冰下泉流来比喻乐声的冷涩,用银盆乍破来比喻乐声的突发,用刀枪齐鸣来比喻乐声的激越。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音乐形象的丰富多彩,使人有如亲耳所闻,身临其境之感。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以形写声的手法,完整地再现了一个演奏的过程,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以及动人肺俯的音乐效果,极其细致地描摩出来。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在他的笔下,琴声时而轻柔,像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时而激越,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气势非凡;时而轻逸像空中的白云柳絮;时而喧腾,像林中的百鸟朝凤;时而高扬,像攀登千仞陡峰;时万里下跌,像落进万丈深渊——作者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或比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
以形写声各得其妙——浅析《琵琶行》等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
唐代是一个诗歌的时代,也是一个音乐的时代,在这里,诗歌和音乐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也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诗歌被谱之以曲,可以随意演唱;而音乐也成了诗人们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精品,清人方扶南推此三者为“摹写声音至文”。
与韩诗不同的是,白诗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并不在意,而对音乐形象的刻划,则尽心竭力。更重要的是,白诗不仅再现了音乐形象,而且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
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摩写,则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在诗人笔下,乐声竟然使空山行云为之驻足,使江娥素女为之啼愁,竟然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使老鱼瘦蛟为之起舞,使吴刚为之深夜不眠——经过诗人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铺陈渲染,艺术家弹奏的乐声也就美妙无比,充满了艺术魅力,使人大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了。

李凭箜篌引 听颖师弹琴 两首音乐诗 比较阅读

李凭箜篌引 听颖师弹琴  两首音乐诗  比较阅读

具体赏析:
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又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诗国乐声别具一格 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进 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琵琶行》 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 《李凭箜篌引》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白居易——侧重于音乐的形象描写 李 贺——侧重于音乐的效果描写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效果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具体赏析: 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 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 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韩愈白居易李贺摹写声音之文自成一家【论文摘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三朵奇葩。

三首诗既有音乐本身描写,又有音乐效果之描写,有的两者得兼。

三诗虽是同写音乐之文,却各有千秋,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本文在艺术构思、创作方法、意境创造、形象描绘、语言风格上揭示了这三首诗之不同处,并分析了“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奥妙。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这三首诗作了比较,认为它们“皆摹写声音至文”。

可是又有很大不同:“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换言之,也就是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

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

韩愈诗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耀人心目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

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

(一)音乐,是无声的形象,听之有声,视之无形,如何表现这无形的形象呢?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在这美妙的王国里,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大的艺术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珍存起来。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把音乐准确地记录下来,并随时可以把它再现出来。

古代,虽然缺少录音技术,但前人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自己的诗文里,日后打开书卷,乐声就如同在耳边回响。

因此,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千年古乐的现场实况,观赏到了古代音苑的美丽风光,从而分享到了当年听众的无穷乐趣。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谈李贺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谈李贺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 中典故所展示 的事物 和形象 , 不 论是 日月星辰 、 是 神仙鬼
怪, 是有生命 的 , 还是无生命的 , 展 现给人们 的是诗人极度 丰
富的情感世界 , 蕴含着的是他无 法抑制的激情 。 二、 以形 喻乐
素女也为之充满忧 愁 。乐声 清脆 动 听得就 像昆仑 美玉 被击 碎, 凤凰 呜叫 ;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 中饮 泣 , 时而使香兰 开怀欢
需要进一 步说 明 的是 , 李 贺是一 位 富有 激情 的浪 漫诗 人, 他那些 描写音乐 的诗 篇 , 都 带有 强烈 的主体色 彩。 由于

以典喻乐
李贺善于用典故来表现音乐的感人效果 , 营造 一个神话 传 说中的天上人 间 、 仙境与 凡 间交织 而成 的艺术境 界 , 把人 们 引入 一个 色彩斑斓 的神 奇的音乐世界 。清人方扶南评 说 :
笑。这清脆神 奇 的乐声 , 消融 了长 安 城十 二 门前 的 清冷 之
为了把本来无形的难 以言说的音乐变得触 手可及 , 李贺
艺术表现手法 。

奏技 艺向神妪传授 。乐声使得老鱼在波涛 中兴奋地跳跃 , 瘦
蛟也为之翩翩起舞 , 就 连月宫 中吴刚也 被乐声 吸 引, 倚 着桂 树倾 听 , 彻夜未眠 。深夜的露水 已打湿 了蹲 伏一旁 的月宫玉 兔, 它还在那凝神谛 听。诗人对 音乐 的描写 , 连用 了 “ 娥皇 、 女英 泪下 沾竹” 、 “ 素女鼓 瑟” 、 “ 成 夫人 好乐 弹箜篌 ” 、 “ 女 娲 炼五 色石 补天” 、 “ 传说月宫 中吴 刚、 玉 兔” 等神话传 说 , 以典 喻乐 , 其神奇感人的效果可谓 “ 天地神人 , 山川灵物 , 无不 感 动鼓舞 ” 。 在诗人的笔 下 , 这 音乐仿佛是 来 自天界 的仙乐 。 这里虽然是 以神喻人 , 以虚 喻实 , 却 能让 人体 会到李 凭弹 箜 篌的精湛技艺及神 奇美 妙的音乐效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处 。
韩 愈的《 听颖 师 弹 琴 》 一诗 , 对 音 乐 的 描 写 足 见 其 手 法 之 高妙 , 可 以看 出 他 既 不 为 前 辈 诗 人 的 框 框 所 束 缚 , 又 不 与 同时 代 的诗 人 雷 同 。 在诗 中, 诗人 用 了多 种 手 法 写 音 乐 , 如 用 比喻 、 联想 、 正 面 描 写 和侧 面烘 托 , 自成 特 色 。 诗 中, 诗人运用形象思 维 , 通 过 各 种 非 常 贴 切 而 生 动 的 比 喻极力摹写琴声的抑扬顿挫 、 富 于变 化 。 如 开 始 的 “ 呢 昵 儿 女 语 ,恩 怨 相 尔 汝 ” 把 弹 琴 者 初 弹 时 的 情 景 形 容 得 真 切 而 有 情 昧, 琴声 的轻 柔 细 碎 仿 佛 也 飘 进 读 者 的耳 中 。接 着 。 琴 声 突 然 发 生 了变 化 “ 划然变轩 昂, 勇士赴敌场” , 那 昂 扬 杂 沓 的 声 音 骤 然使听者紧张起来 , 这 两 句 不 仅 传 神 地 写 出 了琴 声 的激 昂 . 而 且 融 进 了 听 者 的 神态 , 真 可 谓 一语 胜 干 言 。 接着 琴 声 忽 然 变 得 悠扬 , 像柳絮在漫天飞扬 , 像浮云在长空飘荡 , 纵横变化 , 使 人 捉摸不定 , 听 者 的 感 情 也 随 之悠 忽飘 荡 。 正 当 听者 沉 醉 于 悠 扬 的琴声时 , “ 喧啾百鸟群 , 忽见孤凤凰 ” , 忽然间 . 琴 声 又 随 之 变 化, 使人觉得在百 鸟和鸣中 , 分 明 有 一 只凤 凰 在 引 吭 高 唱 , 声 音 无 比嘹亮 。 接 下 来琴 声越 来 越 高 , 就 像 爬 山人 在 一 分 一 寸 地 艰 难 向 着顶 峰攀 登 。正 在 这 琴 声 越 尖 越 细 、 难 以为 继 的 时 刻 : “ 失势一落千丈强” , 仿佛有人从顶巅失足跌下万丈深渊 , 使 听 者 的 心 情也 随之 猛 然 一 振 , 琴声越来越低 , 直 至悠 然 而 止 。 这 些描写 , 作 者 用 了贴 切 比 喻 , 运用 具体可感 的形象 。 把 琴 声 的 变 幻莫 测 展 现 在 读 者 眼前 , 并 且 产 生 了巨 大 的 感 染 力 量 . 使 人 产 生 了无 穷 联 想 , 同 时淋 漓 尽 致 地 体 现 了 琴 师 高 超 的技 艺 。 在 描写中 , 作者极尽抑扬顿挫 、 腾挪 变化之能 事 。 为我们再现 了 美 妙 的琴 声 。 诗 最 后 通 过 作 者 听 了音 乐 的感 受 及 产 生 的效 果 极 力 赞 扬 颖 师技艺之高 , “ 推 手遽止之 , 湿衣 泪滂滂” . 作 者 表 示 自 己感 动得 受 不 了 , 而泪下沾衣。作者听他的演奏 。 好 像 一会 儿 寒 冰 人肠 , 一 会儿 火炭 人 肚 , 一会儿浑身冰凉 , 一会儿热血沸腾 . 实 在 受 不 了 。“ 无以冰炭置我肠 ” 的 比喻 简 直 异 想 天 开 . 闻所 未 闻 。在 这 里 , 却 显 得 形 象 而 又贴 切 , 使 人 不 免 叹服 作 者 表 达 上 的技 巧 。这 是 作 者 通 过 深 刻 感 受 和 强 烈 反 应 赞 扬 颖 师 的高 超 技艺 . 比正 面赞 扬 的效 果 好 得 多 可 以说 , 这是一篇描写音乐的杰出诗篇。的 比喻 为 我 们 再 现 了美 妙 的音 乐 .又 用
前 四句 点 明 弹 箜 篌 的 事 实 , 而 先用 凝 云 不 流 、 神 女 愁 啼 的特 异 景象作烘托 , 然后 引出“ 李 凭 中 国弹 箜 篌 ” , 一 句 话 就 显 得 有 千 钧之力 , 中 国六 句 , 正面描写乐声 , 同样 运用 比喻 和联 想 , 却 超 出于 常 情 之外 , 玉碎 凤 叫 , 谁 曾听 到 ? 蓉 泣 兰笑 , 谁 曾见 过 ? 作 者 所用这些 , 使 音 乐 的清 脆 激 越 、 曲调 的 幽 咽 与 欢 快 自然 呈 现 于 读者面前 , 而乐 声 融 化 了寒 气 , 感动了天地 , 甚 至震 裂 天空 , 洒 下淅淅沥沥的秋雨 , 想 象 的飞 跃 让 人 有 所 思 。 但 诗 人 还 不 以此
其外该诗十四句中运用形象比拟竟有十六处之多基本上是前半写箜篌的声调后半写声调传神之妙在于生出一个新的境界比拟中江娥素女昆山凤凰女娲神山等均非现实中的事物其他如芙蓉香兰十二门二十三弦虽是现实事物但诗人予以拟人化或让其同超现实事物结合成为另外一种理想中的事物用暗示和象征手法集中反映所要描写的现实事物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
—墨
余 永 梅
( 遵 义 师 范学 院 , 贵州 遵义 摘 要 : 本 文分 析 了两 首 诗 对 音 乐各 具 特 色的描 写 : 《 听 颖师 弹琴 》 中作 者运 用 多种 手 法 写音 乐 , 如 比喻 、 联 想、 正 面描 写和 侧 面 烘 托 , 再 现 了 美妙 的音 乐 , 赞 扬 了琴 师技 艺 的 高超 。 风 格 自成 特 色 , 具 有 很 强的 感 染 力 量 。 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 以 意境的奇瑰取胜 , 体 现 其 在 艺术 上 的 独到 之 处 。 诗 中作 者 用 了 比喻 、 丰 富 的联 想 和 大 胆 的 夸 张 , 超 出于常情之 外 . 真 正 体 现 出 了他 的 浪 漫 主 义 、 想 若 天 外 的 艺 术 风 格 。 这 两 首 诗 各 擅 其 妙. 情味 各 一 . 实为音 乐诗 作 之 佳 品 关键词 : 《 听 颖 师 弹 琴》 《 李 凭 箜篌 引 》 音 乐描 写 5 6 3 0 0 2 )

浅析《 听颖 师 弹琴 》 《 李 凭 箜 篌 引》 的 音 乐 描 写
独 特 的 表 现 手法 赞扬 了琴 师技 艺 的 高超 ,同 时具 有 很 强 的 感 染力量 , 使 人 无 不 叹 服作 者高 超 的艺 术 手 法 这 首诗 对 音 乐 的 描写 主要 是 用 丰 富 的想 象 和 生 动 的 比喻 描 摹 原声 , 达 到 细 致 人微 的程 度 。 作 者用 以作 为 比喻 和 联 想 的 材料 , 如儿女私语 、 勇士赴敌等 , 都 还 属 于 生 活 中的 习 见 现 象 . 所 以 给人 的感 觉 是 精 妙 而 非 神 奇 。
李 贺的《 李 凭箜篌引》 纯然 以意境的奇瑰取 胜 , 对 这 一 点
不 容置 疑 。 诗 中作 者 用 了大 量 比喻 、 丰 富 联想 和 大 胆 夸 张 . 都 超 出于 常情 , 真正 体 现 出 了他 的浪 漫 主 义 、 想 若 天 外 的 艺 术风 格 诗 的
《 听颖 师 弹 琴 》 、 《 李凭箜篌 引》 这 两 首 诗 都 是 唐 代 有 名 的 诗作 , 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都相当成功 , 又各 有 特 色 和 独 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