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死亡使国人寿命减少5岁
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努力维护健康的心脏环境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全球每1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因心血管疾病造成。
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已经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热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400万。
为提醒人们的重视,使人人拥有健康的心,享受快乐人生,世界心脏联盟(WHF)确定了每年一次的“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WHD)。
1999年9月24日,第一个WHD正式设立,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从2011年开始在全球各地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定为WHD,以此来宣传心脏病的致病因素,鼓励人们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选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WHD永恒主题为“健康的心,快乐人生”。
WHF于今年8月6日宣布,2014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健康的心脏环境”。
WHF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生活和工作在利于心脏健康的环境中,并享有休闲和运动时间和场所。
WHF曾预计,至2025年前的全世界范围内,在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3个人就会有1人将罹患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堪称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
健康的心脏源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娱乐环境。
现在,舆论对个人的指责已经够多了,当一个人心脏发生问题,就会被指责抽烟,吃得太多,缺乏锻炼。
但是,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生活环境让人们更容易选择不健康的行为。
比如,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发现,含有过多的盐、糖、添加剂的加工食品远比天然健康食品的供应更多更丰富,缺乏时间和场所进行体育和休闲运动;而远离都市的人们往往无法享受最先进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且较少得到健康生活指导。
因此现在更迫切的是,人们需要认识到他们有权生活在利于心脏健康的环境中。
在2014年世界心脏日(9月29日)来临之际,作为长期奋斗在与心脏疾病抗争一线的心内科医生我们呼吁国家政府与百姓一起关注心脏健康,关注自己享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的权利。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
说起让人害怕的病很多人都会想到“癌症”但有一种病,比癌症还危险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那就是--「中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小编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YLL,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的多少,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数据来源:the Lancet值得关注的问题:1、中国人的前5大死因主要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
传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影响在不断下降,目前最影响国人健康的疾病基本都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
2、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的第3位爬到了第2位,死亡率增加了20.6%,而且仍在继续攀升。
这和老龄化有关,也和国人生活越来越富足、吃得多动得少,导致三高和肥胖增多有关。
3、肺癌正在成为新的健康杀手。
与1990年相比,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了28.2%,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通俗理解为因疾病早死和残疾损失的健康生命年)排名从当年不起眼的第14位骤然上升到了第4位。
这和空气污染、老龄化不无关系。
此外,肝癌也从第11位升至第7位。
4、高血压的威胁不可小觑。
光是2017年,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就有254万人,其中96.7%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5、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主要死因的第5名。
这也和老龄化、三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中风的一大后遗症就是血管性痴呆。
_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_概要_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 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 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中华糖尿病分会组织的 14 省市糖尿病 患病率调查≥20 岁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居民,测定了 空腹血糖和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年龄标化的总糖 尿病患病率 9. 7% ,明显高于 2002 年调查结果。糖尿病患病率 随年龄和体质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3. 5 超重 /肥胖
我国 10 省市 20 个城乡调查发现: 35 ~ 74 岁人群中慢性心 力衰竭发病率 0. 9%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 4. 6 外周血管病
外周血管病 的 患 病 率 根 据 研 究 人 群 的 不 同 有 较 大 区 别。 如在浙江舟山渔民为 2. 1% ,北京 35 岁以上自然人群为 6. 0% , 国内多地区自然人群调查为 2% ~ 4% ,北京 60 岁以上人群为 16. 4% ,糖尿病人群为19. 4% 。代谢综合征人群为 22. 5% ,高 血压人群为 27. 5% 。但相似的是外周血管病的患病率随增龄 而增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4. 7 心律失常
①我国起搏器植入量 2006 年达 2 万台。 ②我国射频消融例数 2006 年达 2 万例,呈增长态势。 ③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例数增加较快。 ④我国人群 1 年心脏性猝死率为 42 /10 万人。估计每年心 脏猝死 54 万人。 5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1969 年开始,首钢开展以控制高血压为切入点的人群防治 工作,结果使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下降( 下降 50% ) 。此后陆续开 展各种形式的心血管病防治项目。2006 年进行的上海高血压 疾病细节管理具 有 特 色,试 点 社 区 设 立 健 康 管 理 专 员,负 责 在 患者与医院之间沟通和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管理 1 年,管理 组血压达标率较对照组提高 47% ; 血总胆固醇水平、BMI 均低 于对照组。 6 心血管病治疗费用 6. 1 医院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 2008 年全国心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数为740 万人次,占同 期出院 总 人 数 的 10% ,其 中 心 脏 病 患 者 出 院 385 万 人 次 ( 占 5. 2% ) ,脑血管病 356 万人次( 占 4. 8% ) ,心脏病患者出院 人次超过脑血管病患者。 2008 年 心 血 管 病 患 者 出 院 人 次 数 中,缺 血 性 心 脏 病 ( 241 万人次) 和脑梗死( 200 万人次) 患者为主,其比重分别为 32. 5% 和 27. 1% ,其余为高血压( 124 万人次) 、糖尿病( 124 万 人次) ,颅内出血( 91 万人次) ,风湿性心脏病( 20 万人次) 。 1980 ~ 2008 年,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8. 28% ,高 于 同 期 出 院 总 人 数 的 年 平 均 增 长 速 度 ( 5. 27% ) 。平 均 增 长 速 度 排 位 糖 尿 病 ( 13. 57% ) 、脑 梗 死 ( 11. 19% ) 、高血压( 7. 11% ) 。 6. 2 心血管病住院费用 2008 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总费用为24. 5 亿元,颅内出血 80. 7 亿元,脑梗死 127. 0 亿元。自 2004 年以来,年平均增长速 度分别为 36. 5% ,26. 9% 和 31. 1% 。 2008 年次均住院费用急性心肌梗死为 12 566. 2 元,颅内出 血为 8 488. 5 元,脑梗死为 6 046. 6 元,自 2004 年以来,平均增 长速度分别为 9. 68% 、5. 70% 和 2. 69% 。 6. 3 心血管病药品市场 2009 年 中 国 开 展 100 张 床 位 以 上 医 院 药 品 总 购 药 额 为 2 566. 03 亿元; 其中,心血管病药品总购额为 303. 90 亿元。 ( 志谢: 感谢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心 血管病报告 2010》概要,并授权我刊刊载)
血管用多久,你就能活多久

血管用多久,你就能活多久!谨记这几种行为最伤血管!别大意!!!2016-01-18 10:33:36来源: 传统中医养生"人与动脉同寿”,意思是说,当人体动脉不断硬化阻塞,最后脏器(心脑)梗塞、坏死之日,就是人的寿终正寝之时。
像人的骨骼大约可用200年,但中国人的心脑血管平均使用年限目前大约为75年,所以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
要健康长寿,首要任务是让动脉血管能多用几年。
这些行为最让血管减寿!1、大油大肉,血管容易堵人摄入过多营养,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聚集在血管里。
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
2、吸烟伤血管,十年难恢复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谭宁博士表示,即使吸烟不多,10年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
即使戒烟后,要过10年才能完全修复血管内皮的损伤。
3、吃多盐和糖,血管壁变皱正常的血管就像装了清水的玻璃杯,是很清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里面装满蜂蜜呢?再加点盐呢?这水是不是就又稠又黏了?当人吃了过甜过咸的食物后,血管壁细胞变得皱皱巴巴的。
不光滑的血管壁更容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4、熬夜族,激素伤血管熬夜时,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血液流速变慢,血管表示“压力”很大。
5、不运动,垃圾囤积在血管如果缺乏运动,血液中的废物排不出去,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就会囤积在血液里,使血液变得浓稠肮脏,在血管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不定时炸弹”。
6、口腔细菌也伤血管口腔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
因此,大家千万别以为刷牙事小,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年洗牙,样样都不能少。
养护血管越早越好20岁后动脉血管平均每年以3%的比例堵塞,但血管堵塞70%以上才会有不适的感觉,所以,养护血管越早开始越好。
1、健血管:冷热水浴冷热水交替沐浴就像给血管做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
先用温热水洗,再用稍凉的水冲洗,特别是对着颈部两侧血管冲。
心脑血管疾病——人类致残、致死的“头号杀手”

轻化。可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相当大,一点不亚 于癌症。心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但目前
发现这病也年轻化状态,40岁左右有这方面的病也很多, 甚至二十几岁就有轻微病症,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 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
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 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 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
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 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服用可靠药 物长期防治脑中风的患者与停药
的患者相比,复发率要降低80%以上,死亡率降低90%以 上。长期用药超过三年以上的患者80%以上无复发危险, 极少数轻复发!当然,心脑血
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 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 脑血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
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心脑血管 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 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我国 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们国每年总死亡 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
管疾病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都很 大,心脑血管疾病应多注意预防。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甘露七十味珍珠丸 /qishiweizhenzhuwan/ ty79htvv
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分析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心脏骤停的疾病,其死亡率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研究显示,年龄是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将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分析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1. 引言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心脏骤停的疾病,其死亡率高达75%以上。
过去的研究表明,年龄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的研究数据的分析,探讨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心源性猝死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每年约有300万人因心源性猝死而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也在逐渐提高。
3. 年龄对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的影响多项研究显示,年龄是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根据某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20至29岁的年轻人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中的1人,30至39岁的中年人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中的6人,而50至59岁的中老年人心源性猝死死亡率则增加到每10万人中的32人。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4. 年龄与心源性猝死死亡原因的关联年龄与心源性猝死死亡原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一项研究的数据,年轻人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遗传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畸形等结构性心脏异常所导致,而中老年人则主要受到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影响。
这一结论与心脏病发病机制和生理变化的特点相吻合。
5. 年龄对心源性猝死救治的影响年龄对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越低。
这可能与心脏功能的逐渐减弱、急救延误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预防心源性猝死显得尤为重要。
6. 年龄与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评估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心源性猝死风险,一些研究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个体的患病风险。
心血管病成中国人病亡首要因素

心血管病成中国人病亡首要因素这样做能减少80%死亡2018-02-02 08:30:56 中国青年网最新的中国人心血管数据出炉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2.9 亿。
从死因构成分析而言,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 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为什么心血管病人这么多?1运动太少,心脏越来越弱!在我国,还有一个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危险因素,就是运动太少。
2010年中国慢性病检测项目显示,即便是每周运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多于10分钟的要求,也只有11.9%的人达到了。
体育锻炼必要吗?数据胜于一切。
上海男性健康研究的一项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量达到或超过每周走路4小时、运动2小时的人,总死亡的危险减少21%,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减少24%。
2吃得越来越油了!吃得越来越油了,估计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
吃得太油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
这也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急性心梗危险因素。
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公布,我国八成家庭对油的摄入量超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食用油的摄入量推荐是每人每天25-30克,而目前我国的水平是每人每天42克左右!油脂摄入过多,除了造成肥胖外,还会导致血液中脂肪酸过多。
脂肪酸过剩时主要以甘油三酯形式贮存,沉积在血管里造成动脉硬化,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蔬菜水果吃不够!维生素C(主要来源为新鲜蔬果和水果)摄入不够,会导致血管受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性疾病预防中心一项研究发现,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为1.73岁。
大多数人水果的日常摄取量,远低于每天200-350克的推荐标准,只有40.7克。
怎么才能远离心血管病?健康生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会长、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毕齐指出:“2016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明确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血管疾病和40%的肿瘤!”生活方式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并且不像药物、手术治疗一样存在适应症、禁忌症等,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开始、被任何人所利用的“治疗”方法。
血管的寿命决定人的寿命

血管的寿命决定人的寿命作者:暂无来源:《健康之友》 2021年第3期文/裴恩奎血管作为人体营养输送的重要管道,遍布全身各处。
一旦出现病变,会诱发各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致命。
血管不好,从头伤到脚头:影响认知。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吴明营表示,现代人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慢性病不请自来,脑袋里的大动脉血管壁上也悄悄产生了斑块。
斑块一点点长大,血压平稳时,还算相对安全。
若血压突然升高,斑块就会被“刺激”脱落,冲向细小动脉,导致脑梗死。
同时,血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个别地方还会产生“鼓包”(微小的动脉瘤),一旦破裂,就是脑出血。
大脑作为人体的“总司令部”,若是生病了,思维和行动也会跟着失灵,甚至诱发认知障碍。
颈:诱发卒中。
“颈动脉是一个流向大脑的血液通道,各种原因造成的该通道内部管径变小,就称作颈动脉狭窄。
”吴明营表示,最常见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颈动脉硬化,临床上80%以上的人都属于这个情况。
动脉硬化过程与水管中水锈形成非常类似:最初表现为动脉管壁上出现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一点点增大,最终形成颈动脉狭窄。
不仅如此,颈动脉狭窄还是导致脑缺血和脑卒中的“罪魁祸首”。
一方面,狭窄的颈动脉会导致脑组织无法获得足够血液,产生缺血症状;另一方面,颈动脉斑块若生长不均匀,可碎裂而产生碎屑,导致脑卒中。
如生活中经常出现头晕、发呆、无力,白天思维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等症状,建议去医院做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
若诊断明确,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胸: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心脏向全身输送动脉血的总通道,也是人体最粗的血管。
吴明营介绍,主动脉血管壁有内、中、外三层膜,正常情况它们紧贴在一起,共同承受血流压力。
若内膜出现裂口或溃疡,血液冲击便会沿着这个“缺口”进一步撕扯扩张,导致三层膜分离,形成主动脉夹层。
若不及时处理,外膜将单独承受血压,随时会发生致命性破裂,动脉血会直接涌入胸腔、腹腔甚至心包,造成大脑和内脏短时间内供血不足,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几秒钟之内就会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死亡使国人寿命减少5岁
医师报2014-05-04发表评论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等发现,心血管病死亡对我国人群寿命有很大影响,导致我国人群平均寿命缩短近5年。
如其他疾病相关死亡率保持不变,若想将我国人群寿命延长1年,心血管病死亡率至少要从当前水平降低27.4%。
[Biomed Environ Sci.2014,27: 162]
赵冬等指出,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因心血管病死亡丧失的寿命大于城市,且脑血管病死亡是寿命损失的最大原因,因此,“重点管理农村人群以及防治脑血管病是国家健康改善达标的重要途径。
”心血管病早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运动不足、饮食不健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其中高血压是导致我国成年人早死的最大可控危险因素。
因此,“防控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早死的重要策略,而限盐是我国高血压—级预防的有效途径。
”
研究者利用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数据,评估死亡率对我国人群寿命的影响。
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导致我国人群平均寿命缩短4.79年,其中中青年(25-64岁)早死是心血管病死亡相关寿命缩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我国男性中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但女性因心血管病死亡丧失的寿命高于男性,分别为4.97年和4.47年。
研究者报告,在因心血管病死亡丧失的寿命中,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占据了69.2%,其中脑血管病死亡是最大的“短命杀手”(图1)。
研究还显示,农村人群是心血管
病死亡“重灾区”,其
中脑血管病死亡是寿
命损失的最大原因,
占51.1%。
据估计,如
果其他疾病死亡率保
持不变,心血管病死
亡率降低27.4%,我国
人群寿命将会延长1
年。
2010年,我国人
群平均寿命为73.24
岁,高于2009年世界
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平均寿命(68岁);女性寿命比男性长,城市居民平均寿命高于农村居民。
相关阅读:
∙概要:2012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卒中治疗每延迟15分钟,健康寿命减少1个月
关键词:心血管死亡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