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影响
低体重儿的标准分类

低体重儿的标准分类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
根据出生体重的不同,低体重儿可以进一步分为极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非常低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1499克)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2499克)三种。
低体重儿的诊断通常是通过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来判断。
低体重儿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如早产、孕期营养不足、母亲吸烟及其他母亲疾病等。
低体重儿的风险包括呼吸窘迫、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低出生体重是一个重要的婴儿卫生问题,需要妥善的管理和治疗。
下面分别介绍三种低体重儿的标准分类:1. 极低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婴儿。
此类婴儿的生存率较低,且存在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和内出血等。
由于这类婴儿的器官和组织均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特别的母婴护理。
2. 非常低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非常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克之间的婴儿。
这类婴儿同样需要特别的医疗护理,风险也较高,如肠坏死和视网膜病变等。
3. 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s,LBW)低出生体重儿是出生体重在1500-2499克之间的婴儿。
这类婴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和呼吸窘迫等,并且也需要特别的护理和监测。
低体重儿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是评估婴儿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需要进行定期测量和监测。
对于低体重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和非常低体重儿,医生和护士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降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帮助患者尽可能早地回归健康。
低体重儿的管理和治疗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 健康管理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保证胎儿和婴儿的养分摄取和生长发育。
增加膳食中蛋白质、铁、维生素等养分的摄取量,同时避免吸烟、饮酒和使用药物等对婴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低出生体重儿(1000 1499 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 1499 克之间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由于出生体重较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存和健康面临诸多挑战。
他们在营养需求、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特殊的护理需求,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精心照料,以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早产孕妇的子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子宫颈过早扩张,无法承受胎儿的重量,从而引发早产。
孕妇的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早产。
孕妇在孕期进行剧烈的运动或受到严重的外伤,可能直接刺激子宫,引发早产。
2. 宫内生长受限孕妇在怀孕期间患有严重的贫血,导致自身和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儿的脐带异常,如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等,限制了胎儿从胎盘获取营养和氧气,导致生长受限。
胎儿自身存在基因缺陷或染色体异常,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导致出生体重过低。
3. 胎盘因素胎盘早剥,即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严重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营养摄取。
胎盘血管瘤,占据了胎盘的一部分空间,影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交换。
三、临床表现1. 体温不稳定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热量散失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难以维持正常体温,容易出现低体温或体温波动较大。
2. 呼吸系统问题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肌力量弱,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发育不完善,增加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3. 消化系统问题胃肠道蠕动功能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吸吮和吞咽能力差,容易出现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胃食管反流等。
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差,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
4.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细胞数量少,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弱,极易感染各种病原体,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不易控制。
酪酸梭菌活菌散用于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分析

虞黎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200030摘要:对酪酸梭菌活菌散用于不同喂养方式对极其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0(NEC )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
方法:以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间所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喂养方式分别人工奶喂养组及母乳喂养组,将该两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照组不使用。
对不同喂养方式不同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以及NEC 的发生率及严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人工奶喂养组及母乳喂养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人工奶喂养观察组及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母乳喂养观察组及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
母乳喂养组NEC 发生率及严重率均显著少于人工奶喂养组,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观察组患者NEC 发生率及严重率均少于对照组,人工奶喂养组NEC 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严重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采取母乳喂养为最佳的喂养方式,同时对母乳喂养者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能有效降低患儿NEC 发生率及严重率,对人工奶喂养者能有效降低患儿NEC 严重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酪酸梭菌活菌散;母乳喂养;人工奶喂养;NEC 发生率;对比分析引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指肠粘膜的炎症,该疾病大多发生于早产儿,由于早产儿体质较差会导致小肠内的供血不足使得细菌等侵入患儿肠壁并在肠壁之间产生气体。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腹泻以及呕吐和急性腹痛等,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甚至腹膜炎及败血症等,导致患者出现死亡。
因此对该疾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尽可能降低患儿发病率以及严重率是极为关键且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间所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NEC 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女39例,胎龄均在29.76±1.41周之间。
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疼痛、生长发育及母乳喂养的影响

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疼痛、生长发育及母乳喂养的影响作者:高冬雁刘玲玲来源:《健康之友·下半月》2020年第05期【摘要】目的:对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分析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疼痛及母乳喂养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10月,共选择早产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
参照组予以一般护理,研究组实施袋鼠式护理。
比较两组早产儿护理效果。
结果:参照组NIPS评分与研究组比较显著更高,P<0.05;参照组头围、身长、体质量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参照组母乳喂养率与研究组比较显著更低,P<0.05。
结论:针对早产儿采用袋鼠式護理模式,有利于缓解患儿疼痛,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早产儿;疼痛;生产法语;母乳喂养【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261-02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临床医学逐渐由“治愈”向“关怀照顾”转变,重视患者心理和生理状态变化,与社会环境有效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人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临床重点思考的问题[1]。
对于新生儿来讲,出生后接受采足跟血、注射疫苗、血糖监测、皮下与肌肉注射等多种操作,均会产生一定操作性疼痛,加上患儿耐受性较低,极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显著生理变化,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2]。
此外,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也对其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鉴于此,有必要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本文以106例早产儿为例,就袋鼠式护理的临床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10月,共选择早产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
参照组(53例)女30例,男23例;平均胎龄(31.25±2.16)周。
研究组(53例)女28例,男25例;平均胎龄(31.68±2.11)周。
0_6个月婴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变化调查分析

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计划免疫工作,实行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制度,对预防接种人员进行培训合格上岗,提高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完成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全民的健康的素质作贡献。
0~6个月婴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变化调查分析董 燕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湖南 怀化 418400摘要 目的:了解婴儿喂养方式,为开展提倡母乳喂养教育与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婴儿3~6个月体检时,着重测体重,连续动态地进行观察,同时对乳母进行口头询问,认真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0~6个月婴儿294名的喂养情况,其中母乳喂养182人,混合喂养49人,人工喂养63人。
经统计学处理,母乳喂养比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婴儿,新生儿、3月龄、6月龄体重达标值与未达标值均有差异。
结论: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明显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必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婴儿健康教育,提高婴儿母乳喂养水平。
关键词 婴儿喂养方式;体重变化;干预措施do:i 10.3969/.j issn .1006-1959.2010.09.03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33-02 母乳喂养是母婴保健重要环节。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母乳喂养作为保护儿童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全力倡导母乳喂养。
本文通过对靖州县0~6个月婴儿体重的评价,分析靖州县母乳喂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母乳喂养率,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1.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纳入本调查的294例婴幼儿均为2009年1~12月出生,并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体检的3~6个月龄婴儿,其中男161例,女133例。
294例婴幼儿均为足月产健康婴儿,均未合并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疾病,婴儿母亲均为本县城市常住人口。
1.2 调查内容: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6个月的喂养方式、体重变化,母乳喂养知晓率,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近年早产儿管理已成为新生儿病房的重要问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小早产儿病死率仍然较高,临床处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讨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些主要临床问题及管理。
一、保暖出生后即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6~28oC,湿度50~60%,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立即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3~35oC左右,暖箱相对湿度70~80%,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湿度要80-90%。
为保持暖箱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二、呼吸管理1、头罩或鼻导管吸氧:吸室内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5%者,应给予吸氧,一般用头罩吸氧,应尽可能采用有空氧混合的头罩气源,总流量为4-6L/min,根据Sp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氧浓度,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1.0L/分。
要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将SpO2维持在90%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压力以3-5cmH2O为宜,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低一些,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PaO2下降,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如常频通气效果不理想,可改用高频通气。
4、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
剂量每次100mg/kg左右,按需给药,如吸入氧浓度>0.4或平均气道压>0.78 kPa (8 cmH2O),可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有些病例需给2-3次。
早产儿喂养

03
在极早产儿使用 PDHM前,仍需 告知其父母,并 签署接受PDHM 知情同意书。
经巴氏消毒的捐献人乳对早产儿同样有免疫保护和改善预后的益处,可显著降低近远期的合并症,包 括肠内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NEC等,以及出院后再住院和远期神经发育落后等。 9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推行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1):13-16.
13
喂养禁忌症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原因所致的消化道梗阻
*怀疑或诊断NEC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需要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
物多巴胺>5μg/kg/min,PDA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
结扎、各种原因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下暂缓
喂养
14
肠内营养途径
1、经口喂养: 适用于胎龄≥ 32~34 周以上,吸吮、吞咽和呼吸功能 协调的新生儿。 2、管饲喂养适应证 ①胎龄<32~34周; 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口喂养者; 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口喂养者;
7
NICU 母乳喂养原则
首选亲生母亲的 母乳喂养:但早 产儿在什么早期 稳定后,应尽早 开始肠内营养支 持。 如果亲生母亲无 法提供母乳喂养 时,有条件者, 可应用经巴氏消 毒的捐献者乳汁; 新鲜的亲生母亲 母乳是目前NICU 早产儿肠内营养 的首要选择。
如果以上两种都 无法获得时,才 选择早产儿配方 奶喂养。
喂养指征
*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患、血流 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尽早开奶 *出生体重>1000g者可于生后12h内开始 喂养 *有严重围产窒息(阿氏评分5分钟<4 分)、脐动脉插管或出生体重<1000g可 适当延迟至24-48h开奶。
蔡威.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临床儿科杂志.2013,12:11771182
指南_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_2009

奶液不必稀释。如能耐受则逐渐加量,大约在5—7 d内(即
万方数据
・509・
转变期结束时)加到20 ml/(kg・d)。这种微量喂养方式是 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帮助尽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喂 养为目标。 4.非营养性吸吮:主张早产儿在管饲喂养期间采用,有
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2.母乳+母乳强化剂: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尤其出院
ml/(kg・d),能量摄入为128—144 kcal/(1【g・d)
kcal/100
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
重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三)强化营养的时间 早产儿出院后强化营养是指以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 和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进行喂养的方法。根据目前循证医 学的原则,出院后强化营养可以应用至校正年龄3个月到校 正年龄l岁,但临床医生也可根据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中 营养状况及其体格发育监测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的生 长曲线是否正常等进行判断,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结合临床 资料、国外有关学术机构的推荐和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加强营养生化学以及神经运动发育等监 测,以便为评估强化喂养的效果积累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四)其他食物的引入¨41
(按热卡密度80 计算)。
ml的强化母乳或早产配方奶
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以后的喂养一4列 目前早产儿的出院标准是体重达2000 g左右并持续增 长,完全经口喂养,在室温下体温和各项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但此时大多数胎龄小的早产儿还未到预产期(胎龄40周), 有些并发症多的早产几由出生时的适于胎龄儿成为小于胎 龄儿,即发生EUGR。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EUGR发生 率越高。这种不理想的生长状态将影响远期健康和增加成 人期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既往的营养支持策略重视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营养,而当其达出院标准时即转为 未经强化的母乳或足月配方奶喂养。但这种营养方案不能 填补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在能量和蛋白质方面的累 计缺失,不能满足追赶性生长的需求。国外有关学术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经我院随访的低出生体重儿90例,其中母乳喂养(母乳组)45例、人工喂养(人工组)45例,对比两组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母乳组1月、3月时体重与身高增值均明显高于人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人工喂养,母乳喂养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低出生体重儿在身高与体重方面的
快速增长,能够使婴儿的生长发育更为健康,具有广泛提倡普及的价值。
【关键词】喂养方式;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身高
低出生体重儿在临床上作为高危新生儿,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较高的关注。
在新型代乳品不断开发上市及妇女逐渐追求工作权力的今天,母乳喂养已逐渐出现减少趋势[1]。
因此本文作者对不同喂养方式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观察,以对比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经我院随访的低出生体重儿90例,其中男婴47例、女婴43例,胎龄35.82±1.27周,体重2086±134g。
所有病例均为出生时体重﹤2500g,且经过我院随访具有完整、详细的相关资料;排除中途因失去联系或死亡等原因中断随访者、喂养方式混乱无法统计者及无法按要求定期检查者。
所有婴儿家长均了解随访调查内容及意义,均自愿配合调查
并服从检查安排。
1.2分组将90例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其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母乳组)45例,其中男婴25例、女婴20例,胎龄35.91±1.18周,体重2105±117g;人工喂养(人工组)45例,其中男婴22例、女婴23例,胎龄35.73±1.21周,体重2074±122g。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婴儿的性别构成、胎龄结构及体重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及观察指标对所有低出生体重儿在1月、3月时的体重、身高进行测量,并相比出生时体重、身高计算其增值,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母乳组1月、3月时体重与身高增值均明显高于人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临床高危新生儿,其高死亡率一直妇产科及相关工作人员所关注的热点。
因为医疗技术和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存活率已经得到大幅提高。
而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健康理念的提高及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增加,这类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逐渐受到重视,临床上对影响生长发育的各类因素
也逐步展开相关研究[2]。
由于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转变及代乳品大量充溢市场,母乳喂养的比率正处于逐年下降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喂养能够更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成为各界人士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母乳中富含各种dha与aa,能够保障新生儿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吸取量;同时亦含有免疫球蛋白、激素等可以为新生儿提供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并促进其早期的快速生长;而其中的神经、上皮、胰岛素样各种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在体格、智力等各个方面的正常发育[3]。
这些营养成分与蛋白因子是代乳品所无法添加提供的,因此代乳品无法全面替代母乳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母乳组1月、3月时体重与身高增值均明显高于人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相比人工喂养,母乳喂养能够更为有效的促进低出生体重儿在身高与体重方面的快速增长,能够使婴儿的生长发育更为健康,具有广泛提倡普及的价值。
因此应当提倡母乳喂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
同时亦应注意对母乳所缺乏的钙、锌等营养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谢佐卿,潘爱琴,陈少莹,等.两种喂养方式在极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7):60-61,76.
[2]韩芳.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
2290-2292.
[3]王金会,张红爱,王文静,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4):47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