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及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及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配合护理干预方法,对患儿早期建立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促进生长发育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7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喂养配合护理干预),与对照组(晚喂养组)。
比较两组患儿在体重增长、奶量增加、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等几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在患儿体重增长、奶量增加、住院天数、高胆红素血症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外,早喂养组生后8 h 开始微量胃肠喂养。
晚喂养组于出生后48 h开始微量胃肠喂养,均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采取间歇胃管喂养或滴管喂养。
早喂养组开始奶量为0.5~4 ml/(kg·次),每3 h一次,并配合护理干预在每天喂奶前进行非营养性吸吮(nns)锻炼吞咽功能,喂奶后30 min给予腹部按摩3/4次/d,每次10~15 min,每天肛管刺激排便1~2次,并依据患儿残余奶量、腹胀、排便情况、缓慢加奶,1~7 d可增加5~10 ml/(kg·d),直至达全量喂养。
晚喂养组开始奶量为0.5~4 ml/(kg·次),每3 h一次,依据自身胃肠调节情况进行适量加奶,对出现腹胀的患儿可行肛管排便或温生理盐水灌肠,直至达全量喂养。
两组患儿不足部分均采取胃肠外静脉营养供给。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vlbwi患儿每日增加奶量、残余奶量、日腹胀次数、日排便次数、日体重增长量、住院天数、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数,喂养不耐受情况。
2 结果2组vlbwi胃肠功能比较,早喂养组每日增加奶量(15.3±3.4)ml,残余奶量(0.8±0.2)ml,日腹胀次数(0.7±0.5)次/d,日排便次数(3.8±1.7)次/d,日体重增长量(16.5±6.0)g,住院天数(16.8±2.5)d,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6例(29.5%),晚喂养不耐受者24例(27.3%)。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滴服喂养疗效论文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滴服喂养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滴服喂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3例,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2例。
观察两组奶量增加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对照组增快(p<0.05),奶量增加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1),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
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4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胃出血、口腔炎、呼吸暂停、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早期滴服喂养能较快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滴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已显著提高。
同时早产儿的喂养和早产儿的营养需求成为新生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既往采用延迟开奶及限制奶量的喂养方式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宫外发育迟缓,长时间胃肠外营养亦有发生高血糖、胆汁瘀积症的风险。
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等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我院采用早期滴服喂养治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5例,男23例,女22例。
均符合下列条件:①胎龄≤34周;②体质量<1500g;③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
④生命体征尚稳定。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3例,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2例。
两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头围、身长、入院时间、apgar评分方面差异均无均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临床分析论文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2008-01---2012-01收治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n=21)和对照组(按需喂养及静脉营养组)(n=21),观察组自生后6小时开始微量喂养(0.5-1ml/kg.d)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按需喂养及静脉营养补充能量,根据肠道耐受情况渐增奶量。
观察两组体重增长、胃肠损害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短,胃肠损害发生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 05)。
排除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宫内窘迫史及出生窒息史、心肺疾病患儿。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外,微量喂养采取经鼻胃管间歇输注法喂养。
生后4小时内先喂1-2m1水,观察2小时后如无呕吐、腹胀等症状,改为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
观察组根据病儿具体情况,奶量0.5---1ml/kg/h。
5~10天内持续不变,应用过程中如出现喂养不耐受,则减少奶量或改间歇喂养为持续喂养,将胃管外端与输液器相连,每日奶量于24小时匀速滴入。
随着胃肠功能改善,增加奶量每日每次0.5~3 ml,喂养期间给予不定时的非营养性吸吮。
同时以静脉营养补充肠内营养的不足,葡萄糖10~20 g/(kg·d),输注浓度不超过12.5%,氨基酸生后第1天0.5 g(/kg·d),每日增加0.5~1 g/kg,直至3 g/(kg·d),脂肪乳从第3天开始0.5 g(/kg·d),按生理需要量补充钾、钠、氯和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各种营养素配制成“全合一”营养液,于24小时内匀速泵入。
生后1周内营养供给主要靠肠道外营养,以后随肠内营养量的增加静脉营养量逐渐减量,直至达足量肠内营养量(即经口完成120 ml·kg-1·d-1的奶量)时,停止静脉营养。
极低体重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研究进展

而协调 , 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长 度、 压力 随孕 龄 ( 胎龄 十出生后
日龄 ) 的增加而增加 J 。早产儿 胃十二指肠的协 同运 动随胎
龄的增加而不断完 善。此外 , 小肠 的动 力随胎龄 的增 加也有
一
(E ) N C 的发生 。同时也有研究 显示虽 然母乳 喂养有很 多 优点 , 但存在蛋 白与矿物质不 足的缺点 , 应给予母乳 强化剂 ,
研 究 进 展 综述 如 下 。
1 V B 消 化道 特点 L WI
3 1 选择适合 的乳类 .
母乳 中蛋 白质成 分独特 , 乳清蛋 白比
例 比配方乳高 , 乳清蛋 白更 有利于消化 和 胃排空 。与 配方 乳 喂养相比 , 喂母乳后 胃排空更快 。母 乳 中的低 聚糖 可 以阻 止
李
琴
极 低 出生 体 重 儿 ( L WI 是 指 出 生 体 重 ≤10 、 龄 VB ) 50g 胎 <3 3周 的早 产 儿 ” 。 随 着 围 生 医学 及 新 生 儿 急 救 技 术 的 发 J
情 况 下 , 每 天 每 公 斤 体 重 消 耗 2 9 2 2 10 J热 量 计 按 0 . 0~ 5 . 4k
报 道有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波, 以极低 出生体 重儿 胃排 空延迟 ; 2周早 产儿 十二 指 所 <3 肠缺乏消 化 间期移 行 性运 动复合 波 的传 播 J 。同 时 , 由于
VB L WI胃酸 p H低 、 蛋白酶活性低 、 黏膜 渗透性高 、I 水 肠 s
平 低 和 动力 障 碍 , 使早 产 儿 发 生 坏 死 性 小肠 结 肠 炎 的 危 险 性
增加 。
2 V B 特殊 的营 养 代 谢 和 需 求 L WI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研究

d neo at itsn tlrn ew srse t ey 6 .%(23 ) n 47 53 ) o t l ru e c g r net a i oea c a , p ci l, 4 f s o il n e v 7 2 /4 a d 1 .%(/4 i cnr o p n og a d bevt ngo pa dte iee c a i ic t < . ) o ae i o t l ru , e i n srai u ,n f rn e s g f a ( O 5 . mp dwt c nr o p t met o o r h d w s ni n P 0 C r h og h t o
实用临床 医学 2 1 0 2年第 l 3卷第 7期
n w P a ta C i ia M e i i rcc l l c l d e t i
— —
—
,
2 1 Vo 3, 0 2, l1 No 7
—
・
6 ・ 9
极低 出生体 质量儿 早期微 量喂养 的临床研 究
陈观 伟 , 付 华, 陈小 燕 , 吴家 友 ( 湛江 市妇 幼保健 院新 生儿科 , 东 湛江 5 4 3 ) 广 2 0 8
生后 l 内给予微量 喂养 。 周 观察组在 常规静 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 2 - 2h内经 口或鼻饲喂养 , 4 7 比较 2组 胃肠不耐 受的发生率 、 胎粪 完全排尽时间 、 复出生体质量时间 以及达 到完 全喂养量的时间 。结果 恢 对照组 与观察组 喂养不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管喂养的护理

2 1 喂养前 的准备 . 2 1 1 环境 .. 温 暖、 安静 、 黑暗环境能促进 V B 的消化和吸 L WI 收 J新生儿 室尽量保持安静 , , 光线 调暗 , 正在使 用的 医疗 仪器 尽可能 降低音量 。 2 12 胃管 的选择 . . 极低 出生体重儿鼻孔细小 , 导管 内径不宜 太粗 , 采用d J 头皮静脉穿 刺针 的硅胶 管代替 胃管 , ,L 该管 较细 软, 插管顺利 , 于固定 。 便
每 隔 3h要抽取 胃残余 奶量 , 正常为每
公斤体 重 0~2 l超过正 常量时 , m, 应减慢 持续输入 的速度 或减
2 3 喂 养 后 的 观 察及 处 理 .
、 、 、 》、 0 s s 0 、 0 0 、 ; ≯
参
考
文
献
度污 染新生儿洗 胃预防咽下综合 征 临床观 察 [ ] 护 士进修 J.
胆红素血症 2例 ; 死亡 3例中 , 胃出血 1例 , 坏死性小肠 炎 1例 ,
工 作 单 位 :3 20 洪 湖 湖 北省 洪 湖 市人 民 医 院儿 科 4 3 0 收稿 日期 :0 1 O一 3 2 1 —1 2
≯ p ≯
2 24 观察 胃残 留量 ..
少 输 入 的总 量 。
本 院 20 0 7年 1 一2 l 3月住 院的极低 出生体重儿 2 月 0 1年 8 例 , 中男 1 其 8例 , 1 , 女 O例 出生体 重 10 10~10 , 均 体重 5 0g 平
( 30±10 10 5 )g, 胎龄 2 9~3 , 均胎龄 ( 0±1 8 周 。所有 3周 平 3 .) 病例入 院时均无严 重并发症 。
2 护 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经口微量喂养23例临床护理

月, 为减 少 V B 的喂 养不 耐受 和其 他并 发症 的发 生 , 们 L WI 我
对2 3例有吸 吮反射 的患儿采用无 菌棉 签蘸奶 液后 , 放入其 口
中 , 炼 其 吸 吮反 射 能 力 , 行 早 期 经 口微 量 喂 养 , 得 满 意 锻 进 取 效 果 。现 报 告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见 表 2 。
制 的无 菌 棉 签 蘸 奶 液 后 让 患 儿 尽 早 吸 吮 , 始 先 用 5 葡 萄 糖 开 %
表 2 两 组 患 儿 喂 养 中不 良反 应 比较 ( ± ) s
水 0 5~1m , 2 h1次 , 2次糖水后 改 为 1 . l每 喂 :l稀释早 产 儿配方奶 , 然后逐 渐过 渡至 全奶 , 有母 乳后 则 喂母乳 , 日增 每
验组 2 3例和 对照组 2 2例 , 实验组无 菌棉 签蘸奶 液后 让患儿吸吮 ; 对照组给 予鼻 胃管喂养。观察 首次经 口喂 奶 时间、 达
全 口喂 养 时 间 、 重 增 长情 况 、 粪 完 全排 出时 间 、 疗 时 间 、 院 时 间 以及 并发 症 和 不 良反 应 。 结 果 : 体 胎 光 住 实验 组 首 次 喂 奶
12 3 观察指标 ..
观察 两组 患儿生 理性体 重下降率 、 复出 恢
生体重时间 、 开始经奶 头喂 养时 间 、 全 口喂养 时间 ( 日经 达 每 口喂奶量达 10~10 mV g 不需 静脉 营养 和补 液的时 间 ) 5 8 k , 、 胎粪完全排 出时 间以及 喂养不耐受情况 、 并发症 的发生等 。 13 统计学方法 . 所得 资料 用 S S I0统计软件包统计 分 P SI .
极 低 出 生 体 重 儿 ( L WI 是 指 出 生 时 体 重 小 于 或 等 于 VB ) 150 g的 新 生 儿 , 见 于胎 龄 小 于 3 0 多 2周 的 早 产 儿 。 随 着 围 生 医学 及 新 生 儿 急 救 技 术 的提 高 , L WI V B 的存 活 率 越 来 越 高 , 其 中 胃肠 道 营 养 的 改 善 非 常 重 要 。2 0 0 8年 1月 ~ 09年 1 20 0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21两组肠 内喂 养的 有效性 的 比较 .
两组 患儿 光 疗时 间 、 复完 全 胃肠 营 养 时 间 、 院 天数 恢 住
表 2 两组 V B I 疗 后 观 察 指 标 比 较 ( LW 治
中有 1 出现 喂养不 耐受情 况 , 4例 表现 为呕吐 4例 , 胀 3 , 腹 例 咖 啡样潴 留物 3例 , 汁潴 留 4例 。两组 患 儿喂 养不 耐 受情 奶 况 比较 ,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81 ,< .1。 差 x .9 P O0 )
21 0 0年 1 2月 第 1 7卷第 3 6期
临床研究
极低 出生体重 儿早期 胃肠母 乳微量 喂养 的临床观察
李 朝 晖
( 山东 省 济宁市 第 一人 民 医院儿 科 , 山东济 宁
22 1 ) 7 0 1
【 要】目的 : 究早 期 胃肠母 乳微 量 喂养 对极 低 出生体 重儿 ( L WI生 长发 育 、 摘 研 V B ) 胃肠 耐受 的影 响 , V B 为 L WI的早期 微量 喂养 提供 科学 依据 。方法 : 2 0 将 0 8年 2月~ 0 0年 2月 济 宁市 第一 人 民医 院 NIU住 院 的符 合入 选标 准 的 6 21 C 5 例 V B 随 机分 为 实验 组 ( 期 胃肠 母乳 微 量 喂养 ) L WI 早 及对 照 组 ( 后 2 生 4h开 始 喂养 ) 对 两组 患儿 的生 长发 育 与 喂 , 养耐受 、 发症 进行 监测 。 并 结果 : 组光 疗 时间 、 复完 全 胃肠营 养时 间 、 院天数 、 两 恢 住 对喂 养耐 受情 况 、 并发 症 等相 比 ,
死 性小 肠 结肠 炎 ( E : 照 组 发生 败 血 症 2例 , 谢 性 酸 N C) 对 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代谢及需求的分析,对其的喂养时间、喂养方法以及喂养不耐受的预防进行总结,寻求一种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方法,使其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及护理,满足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在体格和智力发育上不落后于足月儿。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胎龄32周,出生1h以内≤1500g的早产儿[1]。
随着围生医学的迅速发展,VLBWI存活率逐渐提高,合理喂养VLBWI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 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代谢特点及需求VLBWI的心、脑、肝等器官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在蛋白质合成转化率高;脑神经系统和血管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必需脂肪酸(EFA)的需求也增加;为满足脑的代谢和能量需求,对糖的需求也增加。
VLBWI 的内外环境均不稳定,血糖极易波动,不显性失水增加,经常从尿液中排出大量溶质和水分。
而VLBWI的能量储备低,在没有外源性能量供给的情况下,体重1kg的早产儿的能量储备可维持4天,2kg的早产儿也只能维持12天,在多种应急状况(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存在时,可维持的时间更短。
因此VLBWI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尤其是脑的发育[2]。
2 喂养方法2.1 乳类的选择 (1)早产儿母乳:母乳有利于改善VLBWI的免疫、营养、生理状态。
母乳中的磷脂肪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构成脑组织的重要成分,牛乳中不含有。
但应同时采用添加了相应营养成分的母乳强化剂以纠正。
(2)早产儿配方乳:早产儿配方乳根据34周早产儿生理特点设计,补充了母乳中营养成分的不足。
但早产儿配方乳中缺乏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及其植物油成分不易吸收、蛋白质含量高易导致高氨基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配方乳喂养的早产儿NEC发病率是母乳喂养的6~10倍[3]。
(3)早产儿混合乳:用新鲜早产儿母乳与早产儿配方乳混合喂养,满足营养需要的同时还可提供免疫活性物质。
2.2 开始喂养的时间现在一般主张早期微量喂养,早开奶可早期促进肠胃功能成熟,逐渐增加对胃肠喂养的耐受性,胃肠道喂养开始越晚,不耐受性的危险性越大[4]。
临床实践证明,肠蠕动开始和胎粪排出是开始喂养的指征。
可于生后24h后开始喂养。
但如有机械通气、腹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和败血症等,可适当推迟喂养时间,也应尽可能在出生3天内开始喂养。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少量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黏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肝肠循环,可早期达到足量胃肠喂养,减少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存活质量[5,6]。
2.3 喂养方式早期微量喂养方式(ING)、持续胃管喂养(CNG)、经幽门喂养3种。
ING操作简便,费用低,能较快地促进肠道成熟,但由于短时间内快速注入乳汁,易导致胃过度扩张,脑血流波动和低氧血症;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CNG需要微量输液泵费用高,有营养的吸附损失,微生物的感染增加,但其达到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较短,喂养不耐受比例降低,直接胆红素较低,静脉补液时间缩短。
CNG更适合不能耐受间歇喂养、有严重呼吸疾病并伴有胃排空延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7]。
近来有报道可用一次性吊瓶输液器连接胃管行持续胃管喂养[8],该法经济实惠,解决了微量输液泵费用高的问题。
早期微量喂养一般指胃管喂养,但也有报道认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橡皮奶头、奶瓶或滴管早期经口微量喂养方法比鼻饲较为安全有效[9]。
非营养性吸吮:不能接受经口喂养者,在采用胃管喂养的同时予安慰奶头吸吮,每次鼻饲喂奶前15min用无孔奶头刺激患儿吸吮。
这种非营养性吸吮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可使胃排空加快,缩短胃肠道运转时间,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
有研究报道,早产儿低体重儿最佳的营养供给方式为早期(24h)静脉营养配以间断胃管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并以非营养性吸吮[10]。
临床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法。
2.4 奶量与奶量的增加过大的喂养量及过快的喂养增加速度,可影响胃肠道血流和氧消耗,导致发生坏死性小肠炎(NEC)的危险性增高。
因此,早期微量喂养(MEN)目的不是利用其营养作用而是利用其生物学作用,MEN时肠道神经系统接受了来自肠黏膜受体的信息和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从而促进胃肠道动力成熟,并有助于改善喂养耐受性。
对VLBWI予以10~20ml/(kg·d)的喂养量,即可达此目的。
最初喂入量10~30ml/(kg·d),分为2~3h一次,出生孕周小者间隔时间可缩短一些。
如耐受此喂入量,奶量可逐渐增加:ELBWI 0.5~2ml/次,1至数天,VLBWI 2~5ml/次,1至数天。
3 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处理机喂养的护理由于低出生体重儿的特殊生理特点,使得其在肠道喂养过程中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因此要设法改善不耐受的因素,尽可能缩短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到全肠营养的时间,积极预防和处理喂养不耐受,使之能安全渡过喂养关。
有学者认为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1)延迟喂奶(3d);(2)腹胀(24h腹围增大1.5cm。
伴有肠型);(3)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2ml/kg体重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h 的量;(4)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5)胃内有咖啡样物(大便潜血阳性);(6)排便不畅;(7)大便稀薄,还原物超过2(乳糖营养不良);(8)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增加;(9)体重不增(10d后15g/d)。
3.1 乳类选择最好选择母乳[11]。
早产儿母亲的乳汁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乳糖和牛磺酸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原料都比牛奶高,为早产儿大脑发育提供了营养保证,而且所含有的维生素E的量也比牛奶高数倍[12],特别是早产儿对母亲的早期乳较成熟乳易耐受。
专家建议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早(生后24h 内、无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宜在出生后6h)开始肠道微量喂养,奶浓度由1/3稀释开始,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安全奶浓度[13]。
3.2 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经口胃管由于奶液不经鼻腔流入胃内患儿易于接受表现较为安静、舒适,不易发生呕吐,减少了窒息的危险。
体重1250g的早产儿多能耐受间歇管饲,为低出生体重儿常用的喂养方法。
对少数不能耐受间歇管饲,每天奶量均匀输入。
经以上方法仍不能耐受者,则改用幽门喂养。
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及严重喂养不耐受患儿可试用持续泵入与间歇交替喂养,即每天的奶量由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h,当极低出生体重儿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ml/kg体重时将2h喂养1次改为3h喂1次。
管饲同时赋予非营养性吸吮,每次10~15min。
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建立起有节律的吸吮模式。
3.3 减少禁食次数和持续时间、缓慢增加奶量近期有学者认为对于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尽可能保持微量喂养,谨慎禁食,如必须禁食也应缩短时间,以维持对消化道的促成熟作用,避免胆汁淤积和喂养不耐受的形成。
喂养初期应注意限制奶量及加奶速度,开始1~3ml/kg体重。
若能耐受,以后每日每次递增1~2ml/kg体重,10天以上每日奶量不超过体重的1/5。
3.4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对其施行保护性隔离,采用暖箱保暖,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期监测血糖浓度和血生化。
低出生体重儿的血糖调节能力极差,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
反复发作的中等程度的低血糖与日后的体格及智力明显相关。
因此建议将0.45g/(2.5mmoI/L)作为低血糖的标准较为合适。
3.5 腹部抚摸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肠蠕动缓慢,排便无力,可对其进行腹部抚摸,在喂奶30~40min以手掌心触抚腹部,并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进行按顺时针方向抚摸,力度适宜,3~4次/d,10~15min/次。
若患儿腹胀,抚摸时间适当延长。
腹部抚摸直接刺激患儿胃肠道,促进肠蠕动,增加进奶量,增加每日排便次数及排便量,使腹胀便秘的患儿明显减少[14]。
3.6 体位俯卧位不仅能改善低出生体重儿的肺功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而且能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胃排空时间缩短。
对于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低出生体重儿,俯卧位也能使肺部气血比例趋于合理,血氧分压增加。
胃肠道缺血、缺氧状态得以纠正,功能得到改善。
同样,俯卧位也可防止反流物吸入,安全性高。
俯卧位是改善消化功能的适宜体位,能提高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
斜坡卧位亦为不错的选择,可与俯卧位交替使用。
3.7 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每日至少测量体重1次,记录喂养类型和耐受情况。
3.8 对于喂养不耐受的处理方法为暂停喂养、减少或改变喂养方式,若症状仍存在,需摄腹部平片,观察胃管位置,并除外NEC。
对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肌注苯丙酸诺龙2mg/(kg·次),每周2次,连用2~3W,可增加患儿食欲,减轻早产儿贫血,尽快过渡到胃肠营养[15]。
今年发现红霉素有促胃动力作用[16],可用3~5mg/(kg·d)红霉素加入5%或10%GS2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早期(出生4h内)胃肠减压[9],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4 小结每一个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法都个体化。
喂养的基本原则是以出生体重为基础,应尽早喂养,从少量开始,不要操之过急,避免疲劳。
在喂养过程中注意防止食物的反流及吸入。
喂养方法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间歇胃管法,亦可选择持续性胃管法或鼻十二指肠喂养、经口喂养等。
并且,当肠道喂养不能满足低体重儿的营养需要时,应酌情行静脉营养补充。
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很复杂,如何使低出生体重儿得到科学合理的喂养,满足他们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是当今儿科专家和营养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 崔焱.儿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6.2 张玉侠.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技术.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7-508.3 崔其亮.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方法.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1984-1985.4 杨筱池,顾梅兰,刘志英,等.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与体重增长情况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2):863-864.5 韦秋文,王琳琳,李小容,等.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肠胃喂养的临床研究. 广西医学,2005,27(9):1334-1337.6 廉德花,方咏梅,张秀萍,等. 早期胃肠减压及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52-654.7 王雅苹. 极低出生体重儿持续与间断鼻饲喂养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中旬版,2005,19(9):1836-1837.8 袁远,邵凤鸣. 一次性吊瓶输液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卫生,2005,6(17):76.9 霍尔力,苏卫东,黄育丹,等. 滴服喂养和胃肠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90-91.10 白雪梅,刘正娟.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4):200-202.11 高莉,何沿红. 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5):324-326.12 宪花,杨震英,陈震.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的临床研究.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535-536.13 姚玉娟.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预防与护理现状.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7-939.14 王惠量,陆宁浩,赵晓静,等.触抚对新生儿发育影响的研讨. 上海护理,2006,6(1):54-55.15 贾雁平,石霖. 苯丙酸龙对早产婴喂养不耐受及贫血的干预治疗.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3):81,87.16 汤小园,王有成,黄艾美. 小计量红霉素治疗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