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确认版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护理发表时间:2018-07-13T14:11:54.60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作者:熊颖万艳[导读] 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N)是指出生体重<1500g,胎龄<33周的早产儿。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330006摘要: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N)是指出生体重<1500g,胎龄<33周的早产儿。
由于胎龄小、体重低、机体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低,吸吮能力极其低下,吞咽反射弱,死亡率高[1]。
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VLBWN存活率逐渐提高,合理喂养在VLBWN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科2012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25例VLBWN喂养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关键词:极低出生;喂养护理;喂养方法;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5例VLBWN,胎龄26~34w,出生体重1050~1500g,入院时日龄为生后2h~9d,平均住院28d~41d,出院体重1650g~2250g。
1.2 护理方法1.2.1 喂养时间一般主张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2]。
临床实践证明,肠蠕动开始和胎粪排出是开始喂养的指征。
通常于出生后6~35小时即可开始试喂糖水,吞咽功能差者可适当延长时间再试喂。
喂养间隔时间因体差异而具体对待。
体重越低,喂养次越,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耐受情况。
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可执行按需哺乳。
1.2.2喂养时间一般主张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2]。
无论何种喂养方式,均应提倡应用母乳。
但因条件限制,我科现采用雀巢公司产的早产儿配方奶粉,该奶粉蛋白质含量高,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类似母乳,适合低体重儿喂养,经这两年的试用,患儿体重增加明显,大便类似母乳喂养儿,无不良反应。
1.2.3 喂养量? 对于VLBWN的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程度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一般以每日所需总能量和总液量计算。
极低体重儿的营养需求与喂养策略

极低体重儿的营养需求与喂养策略极低体重儿,通常指出生时体重低于1500克(3.3磅)的新生儿。
这个群体的生存率和健康状况通常较为脆弱,因此他们的营养需求和
喂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极低体重儿的营养需求,并
提供相应的喂养策略,以确保他们得到最好的护理。
**1. 极低体重儿的营养需求**
极低体重儿由于早产或胎儿发育受限等原因,其生长和发育通常滞后,因此其营养需求更为特殊和敏感。
- **热量需求**:极低体重儿的热量需求较高,以满足生长和体温
维持的需求。
通常,他们每天需要更多的卡路里,相对于同龄足月儿。
- **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极低体重儿尤为重要。
他们需要高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器官和组织
的发育。
- **脂肪需求**:脂肪对于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极低体重儿需要足
够的脂肪来支持神经系统的发育。
-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维持健康发育所必需的。
特别是维生素D、铁、锌和钙等元素对于极低体重儿的发育至关重要。
**2. 喂养策略**
为了满足极低体重儿的特殊营养需求,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喂养策略:
- **母乳喂养**:母乳是最佳的喂养方式,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免疫物质。
对于无法直接吸吮的婴儿,母乳可以通过泵出来,然后通过胃管喂给婴儿。
- **人工喂养**:在一些情况下,母乳不可用或不足以满足需求,这时可以采用特殊的预混合配方奶粉。
这些奶粉经过精心。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9; 47: 508-510
科学评估三要素
使用校正年龄
掌握生长曲线
定期随访评估
校正年龄(CA, Corrected Age)
例如:早产儿宝宝出生至今已经5个月了,但早产了3个月,因此在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时,应被视为2个月大,即校正年龄2个月。
Fomon SJ, in Nutrition of Normal Infants 1977Wojcik, KY ET AL. J Am Dieter Assoc 2009O’Connor ET AL., Pediatrics 121;766, 2008
蛋白质
g/100 k cal
钙
mg/100 k cal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
根据出生胎龄,可分为: 早期早产儿:< 32 整周 中期早产儿:32 ~ 34 周 晚期早产儿:34 ~ 36 周 根据出生体重,可分为: 低出生体重儿:< 2500克 极低出生体重儿:< 1500克 超低出生体重儿:< 1000克
早产儿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
铁
钙
钙剂和铁剂不能和奶一起吃,要在两次喂哺中间给予。两者也不能同时服用。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9; 47: 508-510
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早产儿/低体重儿生后应补充800-1000国际单位/天,3个月后改为400国际单位/天,直至2岁如果使用出院后配方奶粉喂养*,3个月后奶量达到900毫升以上时可不再额外补充,否则应当予以额外给予
出院后配方奶粉
请向临床医师或营养师咨询早产儿宝宝出院后的营养建议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高风险人群,面临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等问题,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在评价早产儿体格生长时,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
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早产儿的追赶生长应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
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应根据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
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可以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以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详见表2.SGA儿童的喂养策略应该根据胎龄而非出生体重来制定,以促进适度生长,特别是线性生长,从而确保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并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对于早产SGA儿童,喂养应考虑到不同胎龄的成熟度来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
对于胎龄小于34周的SGA早产儿,他们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应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以促进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到P10以上,特别是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有利于远期健康。
对于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其成熟度、生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
为了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母乳喂养是首选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母乳喂养对于SGA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

早产儿黄疸
NICU早产儿有肉眼可见的黄疸即可予光 疗干预。
21
谢谢!
22
2
一.体温管理
由于其体表面积大,皮肤薄,热量易丧 失,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很不足,因 此,一旦娩出,应立即将已经准备好的 温暖,干燥,柔软的毛巾将其体表的水 份迅速吸干,既放入预热好的暖箱,如 需复苏则可在开放式保暖床上进行。原 则上极地体重儿应该安置在箱式暖箱内, 给以中性温度以保证体温的正常和稳定。
11
CLD:早产儿,极地体重儿尤其合并表面 活性物质缺乏者,在纠正胎龄>36周时 仍需 吸氧或用氧依赖时>28天和/或伴有持续胸片 异常。主要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CPIP) 和Wilson-Mikity综合征,其中BPD最常见, 主要发病机制是早产儿本身肺发育不成熟; 原发性肺损伤;机械通气中容量伤、气压 伤和氧中毒;炎症损伤。液体容量过多、 PDA、肺部感染可诱发或加重BPD。根据早 产儿需机械通气,临床过程和X线胸片特点 作出诊断。
17
八.早产儿视网膜病(ROP)
早产和氧疗是其最大的危险素。国际上根据病 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对本病进行描述, 病变部位的定位分三个区域(Zonel;Zone ll;Zone lll),范围以时钟钟点表示,病变程度分 五期。对胎龄<35周曾用氧气治疗者或胎龄<32 周者常规在生后4周进行筛查,由眼科医生专 职负责。ROP的自然病程在临床上分三个阶段: (1)病变发展期,血管痉挛变细变窄,常常 在生后数周;(2)活动高峰期,广泛性血管增生; (3)退化期,增生血管开始退化,视网膜剥离。 治疗可采用冷冻或激光,服用vitE可能有一定 的疗效。 18
10
NRDS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临床以 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典型X线表 现为诊断依据,其主要的并发症为动脉导 管未闭,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肺出血.颅内出血和肺部感染,治疗:表面活 性物质替代,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常频通气,高频通气),合并肺动脉高压时, 可采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出生前可应用 皮质激素或氨溴索预防,出生后应立即应 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可使NRDS的发生 率减少。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管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贲晓明一、早产儿管理早产儿概念发生重大变化,胎龄、出生体重范围扩大:胎龄由<37 周扩展到<28 周到目前的<24 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治。
以前认为胎龄<2500g 为早产儿,<1500g 为低出生体重儿,<1000g 为超极低出生体重儿,<500g 为需要重点抢救的早产儿。
(一)早产儿概念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指出生体重< 1500 g ,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指出生体重<1000 克,超未成熟儿、极早早产儿(EPI) 指胎龄< 28 周。
(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发展70 年代以前,死亡率90~100% ,围产儿死亡不包括。
70~80 年代呼吸管理技术提高,存活增多。
90 年代发达国家死亡率20~30 % 。
二、体温管理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未成熟,加上棕色脂肪组织过少,产热不足。
在分娩室的复苏抢救在保温条件下,体温大约每 5 分钟下降1 ℃。
将分娩室或手术室的温度升高,必须特别注意用温暖的柔软毛巾将新生儿体表的水分迅速轻巧地吸干。
一旦低体温复升过慢,立即会因低体温促使末梢血管收缩引起酸中毒加剧,而导致肺血管痉挛并进入恶性循环。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处臵不能停留在分娩室的保温床上,应尽可能将其迅速转移至充分加温加湿的暖箱内,然后进行各种处理。
为了减少皮肤水分的丧失,必须保持80-90 %以上的高湿度。
没有加湿的情况下即使暖箱温度在38~39 ℃也不能保证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的上升。
这种情况下,皮肤温度可以受暖箱温度的影响达到38 ~39 ℃,而躯干深部温度仅37 ℃上下的体温表里倒臵现象。
体温管理的第二个方面,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指在维持体温恒定耗氧量最小的时候,我们通常所讲的中性温度概念,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就是胎龄体重就是出生以后日数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暖箱里面最适宜的温度是指使皮肤表面温度能维持在36.5度。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是指孕期不足37周的婴儿,而低出生体重儿则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出院后喂养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帮助父母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过程中保持宝宝的健康。
1.母乳喂养优先:母乳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提供宝宝所需要的免疫保护因子。
尽量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如果宝宝无法立即吸吮,可以尝试使用乳汁采集器收集母乳,然后通过医院提供的管道给宝宝喂食。
同时,妈妈要保持充足的液体摄入来促进母乳产量。
2.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比足月婴儿更多的热量和营养来支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通常,医生会推荐在喂奶中添加高能量配方奶粉或膳食补充剂。
确保宝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满足他们独特的营养需求。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在准确称量和计算后喂养宝宝。
3.坚持规律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小更频繁的进食,因为他们的胃容量较小。
起初,每次喂食量可能只有几毫升,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喂食量会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宝宝的能量需求,夜间喂食也很重要。
确保与婴儿医生或营养师一起制定喂食计划,并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调整。
4.睡前喂饱:在孩子睡觉之前喂饱他们尤为重要。
给予宝宝充足的食物和热量,可以使他们在夜间有更长的睡眠时间。
这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发育和恢复,同时也可以让父母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
5.喂养环境: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一个温暖、安静、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刺激宝宝,确保喂食时间专心致志。
确保你和宝宝的胸背部分贴服,让宝宝感受到安全和亲近的感觉。
6.加强卫生:由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比足月婴儿更容易感染。
因此,喂养前务必洗手,确保餐具和奶瓶清洁。
避免将奶瓶放在嘴里,减少传播细菌的可能性。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在出院后需要特别的喂养关注和建议。
由于他们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或未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这些婴儿需要额外的关注和照顾来保证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建议如下:1.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可以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尽量鼓励母亲提供乳汁,如果母亲无法产生足够的乳汁,可以尝试使用乳房泵来刺激乳腺。
如果没有足够的母乳供应,可以考虑使用婴儿配方奶粉。
2.频繁而小量地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胃容量较小,所以需要更频繁但是量更小的喂养。
通常每天需要喂养8-12次,每次喂养的量根据婴儿的体重和健康状况而定。
刚出生的早产儿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来喂养,但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可以逐渐过渡到吸吮乳汁。
3.定时喂养和观察:为了保持婴儿的稳定营养供应和促进生长,建议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来喂养。
同时,观察婴儿的饥饿和饱腹信号,例如舔唇、张口和吮吸手指等。
这样可以确保婴儿在正确的时间和适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足。
7.提供安静和舒适的喂养环境: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刺激。
为了促进婴儿吃饭时的舒适感和集中精力,提供一个安静、温暖和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嘈杂声音和刺激性物品。
8.家庭支持和婴儿关爱: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婴儿的喂养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
定期带婴儿接受儿科医生和营养师的检查,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摘要:尽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早产儿管理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领域。
最佳营养能改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且能降低脓毒症发病率,甚至可能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
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新生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观点具有很大差异。
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一个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列出了很多关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系统评估文献,严格提出询证依据,最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指南。
这些指南为技术水平的评估建立了基础。
这个评估涉及非营养喂养,营养喂养,配方,特殊情况的喂养,喂养耐受的评估及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甘油灌肠的处理。
关键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评估1.引言足够的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
肠内营养可避免血管导管插入,脓毒症,全静脉营养不良反应及禁食相关的并发症,因而优于全部肠道外营养(TPN)。
早期肠外营养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在早产儿营养方案中夜也至关重要,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总体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同时保持最佳的增长和营养状态,并且避免喂养速度过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并且争议很多。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个由新生儿学专家、研究员、营养学家、全科护士、护士、泌乳顾问及职业临床医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工作组开展了结构化文献查阅,严格提出询证依据,通过新生儿科医生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实用性建议,这也是评估的基础。
有些地方证据有限,在专家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方法。
我们尽可能按照询证医学中心的标准标注出了证据级别(LOE)。
证据级别分类如下:1a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同质性)1b 置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研究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2b 单个队列研究和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3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4 病例系列报道、低质量队列研究和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5 没有明确评价的专家意见如果一个负号作为后缀(比如1a-或者1b-),它表示一个研究具有广泛地置信区间或者表示一个系统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2.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2.1. 建议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喂养目标是生后2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50~180 ml/(kg•d)],1 000~1 500 g 的早产儿目标是生后1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
但是个别早产儿,特别是某些出生体重<1 000g 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大量胃肠内喂养(比如180ml/(kg•d)或者更多),因此这一目标仍需要个体化评估。
2.2. 依据较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能更快地在早期拔除血管置管,减少脓毒症发生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LOE 2b)[2–4] 。
标准化喂养方案能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在一项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周内可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达到170ml/(kg•d)的中位时间是7天,且并不增加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3. 喂奶频次3.1. 建议建议出生体重1 250 g 以上的早产儿每3小时喂奶1次[7] 。
对于出生体重<1 250 g 的早产儿,尚无足够证据决定选择每2或3小时喂奶1次。
3.2. 依据在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中,92例出生体重<1 75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小时、3小时喂奶1次。
两组间喂养不耐受、窒息、低血糖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率并没有显著差异,而3小时喂奶1次的喂奶护理时间显著减少(LOE 2b)。
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2小时和3小时喂奶1次的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组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肠道发病率、住院时间和生长参数并没有显著差异[8]。
另一个研究发现,出生体重<1 200 g 的早产儿2小时喂奶1次与3小时喂奶1次相比,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更短,全静脉营养的时间减少,并且更不易发生加奶困难。
[9]将这些有限的资料整合在一起,我们建议出生体重1 250 g 以上的早产儿每3小时喂奶1次,而出生体重<1 250 g 的早产儿选择每2小时喂奶1次.4. 非营养喂养:开始的时间、喂养量、持续时间4.1. 建议非营养性喂养定义为最小喂养量[10~15 ml/(kg•d)]。
建议生后24 h 内开始非营养性喂养,对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及生长发育受限早产儿可适当谨慎处理。
若生后24~48 h 仍无母乳(包括捐赠母乳),可考虑配方奶喂养。
尚无足够证据可对营养性喂养前的非营养性喂养最长持续时间提出推荐。
4.2. 依据在一个包括9项研究,7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系统性综述中,非营养性喂养的实际喂养量是10-25 ml/(kg•d)不等;并且是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喂养[10]。
早期非营养喂养与早期禁食相比,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平均差-1.05天(95%CI-2.61,0.51))(LOE 1a-),且NEC的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
需要更多的研究总结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及生长发育受限早产儿的喂养建议。
目前还没有亚组来分析配方奶喂养。
关于早产儿配方奶提供非营养喂养的两个研究中提出(LOE 1b-)[11,12]。
两组相比,非营养喂养发生喂养耐受少,能更快达到全胃肠喂养,且NEC的发生率没有增加。
因此,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们也可选择配方奶喂养。
我们建议等待母乳或者捐赠母乳的合理时间是生后24~48 h。
另外一项系统性评价(包括7个实验,9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开始进行营养性喂养的时间和预防NEC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认为早期逐步肠内喂养(生后1-2天),NEC 的发生风险(RR0.92(95%CI0.64,1.34),病死率(RR1.26(95%CI0.78,2.01))及喂养耐受并没有增加(LOE 1a-)[13]。
建议在临床上逐步引入肠内喂养之前非营养喂养的最长时间为生后1-2天。
5. 非营养喂养的禁忌症5.1. 建议肠梗阻或可能出现肠梗阻时应停止喂养。
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低血压、血糖代谢紊乱、机械通气、脐血管置管均不是非营养性喂养的禁忌证。
5.2. 依据一项荟萃分析指出,极低出生体重儿伴有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低血压、血糖代谢紊乱、机械通气、脐血管置管,没有任何其他的不良反应增加(LOE 1a-)[10]。
6. 营养性喂养: 开始的时间, 喂养量, 喂养频次, 增加量6.1. 建议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可从15~20 ml/(kg•d)开始营养性喂养,每天增加15~20ml/kg,观察2~3d,如果可以耐受,再考虑提高加奶的速度。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可从30 ml/(kg•d)开始营养性喂养,每天加奶30 ml/(kg•d)。
6.2. 依据一个荟萃分析(包括4个随机对照研究,588个样本)比较每天缓慢增加奶量(15~20 ml/(kg•d))和每天快速增加奶量(30~35 ml/(kg•d)[14],发现快速增加奶量不会增加NEC (混合RR0.97(95%CI0.54,1.74))、死亡率(混合RR1.41(95%CI0.81,2.74))或喂养中断(混合RR1.29(95%CI0.90,1.85))的风险。
.这个实验单独报道了每天快速增加喂养量组能较快地恢复出生时的体重及达到完全肠内喂养。
因为暂时还没有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亚组研究,所以在没有更多的研究报道之前,我们建议极低出生体重儿应该以一个较小的喂养量开始喂养,喂养量应控制在15~20 ml/(kg•d)。
7. 开始喂养的乳品选择7.1. 建议首选亲母挤出母乳或者初乳。
最好是新鲜的;如果不是,选用之前挤出的冻存母乳。
次选捐赠母乳。
若均无法获得,最后则可选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
7.2. 依据刚挤出的新鲜母乳对早产儿有很多益处[15]。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比较新鲜母乳和冷冻母乳间的差异,但是我们还是推荐选用新鲜母乳,因为冷冻时会消耗母乳中的共生物、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酶的活性。
母乳喂养(亲母母乳或捐赠母乳加母乳来源的强化剂)的早产儿与那些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加牛乳来源强化剂喂养的早产儿相比较,NEC的发病率显著降低(LOE 1b)[16]。
在另外一个随机对照实验中,以专用母乳喂养(捐赠母乳和母乳加母乳强化剂)与以配方奶喂养或人乳加牛乳来源增强剂喂养的早产儿比较,NEC 的发病率低(21%比3%,P=0.08)且行外科手术的NEC也减少(P-0.04)[17]。
选用捐赠母乳同时加用牛乳强化剂喂养与配方奶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相比,NEC的发病率并没有减少[18]。
母乳强化剂的昂贵常常被认为是纯母乳喂养的阻碍;然而一个成本效益分析表明,纯母乳喂养能减少NEC的发病率,从而可减少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平均减少3.9天),且每个极早早产儿能节省8167美元的医疗费用(P<0.0001)[19]。
8. 伴或不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的小于胎龄儿的喂养8.1.建议.如果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可在生后24 h 内开始喂养,采用每日加奶量的最低值,应谨慎加奶。
胎龄<29 周的小于胎龄儿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者,生后10 d内应极其缓慢地加奶。
应尽可能选择母乳,特别是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胎龄<29 周的小于胎龄儿。
8.2.依据Mihatsch[20]等采用标准方案(LOE2b)研究12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其中35例早产儿伴有宫内生长发育迟缓)。
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组与非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组相比,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
一个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脐动脉阻力、脑保护反射、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及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并不能预测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
在一个随机对照实验中,胎龄27-34周出生的小于胎龄儿伴有产前脐血流多普勒检查异常,其期喂养(n=42,中位数年龄2d)和延迟喂养(n=42,中位数7d)比较,NEC 的发病率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35,0.53)(LOE 2b)[21]。
另一项早产小于胎龄儿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比较微量肠内喂养和禁食5天,发现NEC 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76),且微量肠内喂养组可有缩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时间的趋势(LOE 2b)(P=0.2)[22]。
一项名字为肠内多普勒异常试验(ADEPT)随机对照研究中,402例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及脑血流再分配的早产小于胎龄儿(胎龄<35周,出生体重<第十百分位数)随机分配给予早期肠内喂养(生后第2天)或者晚期肠内喂养(生后第6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