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京师全图
北京内外城全图

现存最早的一幅绢地彩绘《北京内外城全图》孙 果 清在国家图书馆宏富的中文古典文献中有一幅《北京内外城全图》。
该图是绢地彩色手绘本,图幅纵240厘米,横180厘米,方位上北下南。
绘图手法采用传统的平面、立体相结合的形象画法,绘出了清中叶北京内外城的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的分布以及宫殿苑囿、官署仓场、王公府第、祠坛寺庙等各类建筑物的位置(见图一)。
该图绘成后,一直深藏库中,秘不示人。
因此,该图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是一件珍贵的地图文物。
从地图内容、规模、绘制技术等方面看,它绝非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必然是在官府的主持下,组织绘图人员、利用内务府档案资料,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绘制而成的。
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北京内外城全图》的绘制年代图上未标注地图名称、作者姓名及绘制年代。
现在的图名是作者根据该图的内容、范围而命名的。
经详细检阅之后,发现图上所有的“寧”字,均写作“寧”字,例如:万寧寺、崇寧寺、坤寧宫、寧寿宫、广寧伯街 、广寧门等。
显而易见,这是因避讳清道光皇帝名字中的“寧”(宁)字所致。
图中没有绘出咸丰元年(1851)所封的“恭王府”、咸丰初年签订并施工建设的各国“公使馆”和“总理衙门”、“总税务司署”等官署。
由此推测,这幅图应绘于道光年间。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幅图的具体绘制时间,现将图中绘出的部分王公府第名称提捡出来,并查阅有关资料加以对照分析,以便为考证这幅图的绘制年代,找到可靠的根据。
清朝,王公府第的大小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由于受封者的住所是王室颁赐的,因此,当官位出现升降或恩宠发生变化时,其府第即有可能改换主人,所以府第的名称或宅居主人的官阶有着鲜明的时间性。
图中对王公府第的名称、位置有较详细的勾绘,或画出立体的门楼,或标注出王府、公府、贝勒府等名称。
这些绘有爵号的府第,表示主人仍袭有原爵位。
无爵号的府第,表示其主人可能是不太受宠的王公,或其先人曾被封爵,但在这幅地图绘制时,府第的主人已不享有封爵待遇。
从古地图看宋、辽、金、元的北京

古地图与中国历史期末作业(从古地图看宋、辽、金、元的北京)姓 名 陈炎梁学 号 3120622034专业班级 建筑122开题日期 5月20日宁波理工学院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北京”一词在宋朝。
宋朝的首都是开封,北京指的是今天邯郸管辖的大名,不是现在的北京。
现在的北京在宋朝是辽国的领土。
历史基础——唐王朝以长安为京都,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河北道辖25州,包括幽州。
唐玄宗时,沿边设10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是其中之一,治所在幽州,控制奚,契丹,不久分范阳节度使,置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控制室韦、株羯(女真前身)。
安禄山即以范阳节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区为基地,起兵叛乱。
白居易“渔阳毖鼓动地来”,即指此。
后来藩镇割据期间,范阳节度使改名幽州节度使,又名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领幽、蓟、易、定、沧等9州,直至唐末,为李克用所兼并。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处于分裂,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中国北方契丹各部,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916年建年号,947年辽太宗定国号为“辽”。
1125年为金朝所灭。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属后梁、后唐管辖。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叛变,企图篡位夺权,勾结契丹主耶律德光,取得他的军事支持,拜他为父,并由德光册立为帝,史称“儿皇帝”,建国称后晋。
交换的条件:割幽云16州与契丹,这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西南)、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原属北京怀来,今为北京延庆官厅水库库区)、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并向契丹称儿皇帝。
从此,北京地区成了辽国的领土。
北宋都大梁,即开封,称东京。
自此以北至河间府,一片平原,无险可守。
辽占燕云16州,对宋是一大威胁。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0032.《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

0032.《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2011年8月8日,小生有幸拜读了“白英雄”先生在他的新浪博客“朗日轩清代宫廷画之家”中发表的《平定西域战图》一文。
初看此文,欣喜异常。
细细研读,感觉图册排序不对。
于是,小生上网检索相关资料。
经辨析,“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发表的《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一文比较翔实,且此文已经由“锋晖”先生编辑过,故而采信之。
经校对《平定西域战图》和《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二文,小生做了以下编辑工作。
(1)采信《平定西域战图》的图册。
(2)以《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文字为底本,重新编辑命名为《赏析〈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
(3)根据《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重新排定图册的顺序。
(4)根据《平定西域战图》上的乾隆御笔原文题字,修正《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里的各分册错误名称。
(5)增加二级标题:“三、艺术赏析”。
(6)此文并非小生原创,故归类于“【转载】清东陵资料”。
在此,特别鸣谢“白英雄”先生和“锋晖”先生的辛勤工作!赏析《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清代最大的边患莫过于西域准噶尔部之乱,其首领噶尔丹与沙俄勾结以伊犁为中心,攻略喀尔喀蒙古,袭击青海、西藏,侵扰哈萨克、布鲁特,准噶尔部之乱先后历时70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动用举国之力并多次亲征才予以剿灭,之后,新疆南部的大小和卓又揭竿而起,在天山南北进行武装叛乱,清政府又动用重兵历时二年作战才平息。
在平定西域准噶尔部之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伊犁将军明瑞奏请乾隆皇帝调拨东北锡伯官兵西迁至伊犁驻防,完成清政府在西域的国防战略部署,由此1764年锡伯族的大西迁便拉开了序幕。
关于这段历史,乾隆皇帝曾令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西域战图,同时为永传后人将此画制成铜版画,形成今日的西域战图册铜版画,此画又称《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每幅纵55.4厘米、横90.8厘米,共16幅,真实再现了当年清军平定内乱,统一疆土的宏伟场面,生动地反映了锡伯族西迁英雄史诗的历史背景。
北京内外城全图

现存最早的一幅绢地彩绘《北京内外城全图》孙 果 清在国家图书馆宏富的中文古典文献中有一幅《北京内外城全图》。
该图是绢地彩色手绘本,图幅纵240厘米,横180厘米,方位上北下南。
绘图手法采用传统的平面、立体相结合的形象画法,绘出了清中叶北京内外城的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的分布以及宫殿苑囿、官署仓场、王公府第、祠坛寺庙等各类建筑物的位置(见图一)。
该图绘成后,一直深藏库中,秘不示人。
因此,该图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是一件珍贵的地图文物。
从地图内容、规模、绘制技术等方面看,它绝非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必然是在官府的主持下,组织绘图人员、利用内务府档案资料,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绘制而成的。
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北京内外城全图》的绘制年代图上未标注地图名称、作者姓名及绘制年代。
现在的图名是作者根据该图的内容、范围而命名的。
经详细检阅之后,发现图上所有的“寧”字,均写作“寧”字,例如:万寧寺、崇寧寺、坤寧宫、寧寿宫、广寧伯街 、广寧门等。
显而易见,这是因避讳清道光皇帝名字中的“寧”(宁)字所致。
图中没有绘出咸丰元年(1851)所封的“恭王府”、咸丰初年签订并施工建设的各国“公使馆”和“总理衙门”、“总税务司署”等官署。
由此推测,这幅图应绘于道光年间。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幅图的具体绘制时间,现将图中绘出的部分王公府第名称提捡出来,并查阅有关资料加以对照分析,以便为考证这幅图的绘制年代,找到可靠的根据。
清朝,王公府第的大小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由于受封者的住所是王室颁赐的,因此,当官位出现升降或恩宠发生变化时,其府第即有可能改换主人,所以府第的名称或宅居主人的官阶有着鲜明的时间性。
图中对王公府第的名称、位置有较详细的勾绘,或画出立体的门楼,或标注出王府、公府、贝勒府等名称。
这些绘有爵号的府第,表示主人仍袭有原爵位。
无爵号的府第,表示其主人可能是不太受宠的王公,或其先人曾被封爵,但在这幅地图绘制时,府第的主人已不享有封爵待遇。
颐和园一、 乾隆与清漪园2

惠 山 园
惠山园(谐趣园)
位于万寿山东麓的这个小小的园 林,初建时叫作惠山园,在嘉庆年 间,被改名为谐趣园,是乾隆皇帝 仿造无锡锡惠公园中的寄畅园建造 的,乾隆六下江南,七次游寄畅园, 最后一次下江南时曾二次游寄畅园。 谐趣园是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是 我国北方地区最具江南园林特色的 园林。
惠山园(谐趣园)
南湖岛上的望蟾阁
• 乾隆年间,南湖岛上的望蟾阁是一座仿武昌黄 鹤楼的三层建筑,寓意此处为月宫仙境。
武昌黄鹤楼
南湖岛上的望蟾阁
每当夕阳西下,登万寿山远眺南湖 岛,澄辉雾霭中,巍峨的望蟾阁隐现 在天光水色中,虚无缥缈,颇为壮观。 只可惜,英法联军一把火将仙山琼阁 般的望蟾阁烧得精光,而如今的涵虚 堂虽踞于高台,但其气魄比起当年的 望蟾阁则相去甚远了!
现在南湖岛上的涵虚堂
涵虚堂正面
涵虚堂正面
涵虚堂北侧
后山的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
南湖岛 十七孔桥
廓如亭
南湖岛 十七孔桥
廓如亭
• 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从中间向左右两 侧数,都是九个桥孔,九为最大,象征皇家的尊 严,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 子,石狮共有544只,比起卢沟桥还多了59只。
十七孔桥石狮
北京卢沟桥
北京卢沟桥
北京卢沟桥
园林设计还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韵
昆明湖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寓意着 神话传说中东海上的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 “ 海上仙山 ” ,比喻园林如同人间仙境。
“一池三山”
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并于以 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 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 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 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 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 然共生。
辅国公奇通阿宅金靖

辅国公奇通阿宅文 | 金靖爱新觉罗∙奇通阿,辅国公巴赛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曾孙。
初授辅国将军,于雍正四年(1726)封三等辅国将军,雍正九年袭不入八分辅国公。
乾隆十七年(1752)袭和硕简亲王,在《乾隆京城全图》绘制时,他以辅国公的身份住在馓子胡同辅国公宅。
坐落、辅国公奇通阿宅坐落在西单北大街东侧的馓子胡同(现东槐里胡同),具体位置在灵境胡同以南,堂子胡同以北。
馓子胡同北侧是府中主要建筑群,南侧是散差们的住所。
辅国公宅的规制不大,分前后三进院。
正门面阔三间,大殿面阔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因图已缺损而间数不详,后寝七间,东西各有配房三间。
居者、爱新觉罗∙奇通阿,康熙四十年(1701)生,为巴赛第十子。
雍正四年封三等辅国将军。
雍正九年袭不入八分辅国公。
雍正十年授散秩大臣。
乾隆元年授正红旗满洲都统。
乾隆二年兼管满洲火器营。
乾隆三年授领侍卫内大臣。
乾隆四年兼正红旗满洲都统。
乾隆十七年袭和硕简亲王。
简亲王的爵位,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从第二代郑亲王起,被顺治皇帝改号为简亲王。
乾隆十七年,第七袭第四代简仪亲王德沛去世,因为德沛是济尔哈朗的弟弟费扬武的曾孙,并不是济尔哈朗的直系后代,所以同年十月,乾隆皇帝降命,由济尔哈朗的曾孙奇通阿承袭简亲王爵,是为简勤亲王。
(世袭表见“郑亲王府”文) 简勤亲王奇通阿,乾隆二十一年授宗人府宗令。
乾隆二十二年充玉碟馆总裁。
乾隆二十八年卒,年63岁,谥曰勤。
妻妾:嫡福晋舒穆禄氏,佐领额尔格之女;侧福晋司氏,那三泰之女;庶福晋白佳氏,黑斗之女。
图2:《乾隆京城全图》中辅国公奇通阿宅的位置子嗣:长子丰讷亨,雍正元年生,母嫡福晋舒穆禄氏;乾隆七年授三等侍卫;乾隆八年封三等辅国将军;乾隆十六年授侍卫班领;乾隆二十四年授镶白旗满州副都统;乾隆二十七年因军功赏给云骑尉;乾隆二十八年授镶蓝旗护军统领;乾隆二十八年十月,袭和硕简亲王,授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二十九年授管理火器营大臣;乾隆三十年授盟长;乾隆三十年授正红旗满洲都统;乾隆三十三年缘事革去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三十四年署理领侍卫内大臣,授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三十八年授领侍卫内大臣,管理宗人府事务,总管正白旗觉罗学;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缘事革去管理宗人府事务;乾隆四十年薨,年53岁,谥曰恪;次子富隆阿,雍正四年生,母嫡福晋舒穆禄氏;雍正八年卒,年5岁;三子世禄保,雍正八年生,母嫡福晋舒穆禄氏;乾隆十一年卒,年17岁;第四子经讷亨,乾隆八年生,母侧福晋司氏;乾隆三十年袭不入八分辅国公,授散秩大臣;乾隆四十年卒,年33岁;同治三年追封和硕郑亲王;第五子登讷亨,乾隆二十八年生,母庶福晋白佳氏;乾隆二十九年卒,年2岁。
北京老地图集锦1562-2010

北京老地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地图
北京老地图-2010年北京地图
以上皆为链接
北京老地图-1562年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嘉靖四十一年
北京老地图-1573年明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684年京城图
北京老地图-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
北京老地图-1752年北京皇城図
北京老地图-1765年北京全景图
北京老地图-1767京师生春诗意图乾隆三十二年
北京老地图-1800京师城内首善全图
北京老地图-1802年唐土名勝圖會
北京老地图-1894年北京甲午日军军用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0年北京八国联军用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0年京师九城全图
北京老地图-1901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3年北京全图
北京老地图-1907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详细帝京舆图
北京老地图-1914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15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1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2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3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9年北京军用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0年新测实用北平都市全图
北京老地图-1934年北平全市详图
北京老地图-1934年北平旅遊便覽
北京老地图-1936年北京风俗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7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8年北京市最新详细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8昭和十三年日版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43年北京航拍图
北京老地图-1947年北平内外城全图
北京老地图-194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
北京老地图-1948年北平名勝遊覽地圖
北京老地图-1950年北京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