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开启心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英咀华 开启心智
──谈课文小论文的写作
王光立
课文小论文,其含义是对课文进行钻研的基础上所作的短小的文学评论和文
学鉴赏。学写课文小论文,是新材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
素质论者主张语文教学应“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如何“走个来回”
呢?现在,我们尝试以写课文小论文的形式促进阅读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和
提高大面积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了初步效果。
向前同学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说,课文小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大家平时
注重对课本的学习,并使我们认识到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而丰富
我们的文学素养,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一、按图索骥,披文见义,走进去。
同学们的写作,是以自读质疑、老师引导释疑为前提条件的。质疑,须自觉
运用自身积累的思想道德素养、综合知识和生活体验来体味作品。释疑,须体会
老师的解答思路:或把握典型问题,以点带面,提出自己独特见解;或抓住语言
特色,深钻细挖,寻求作品的最深刻、最丰富的含义。这“图”,是同学们自身
的积累,也是老师教给的方法。
例如阅读《守财奴》,同学们提出了“葛朗台和欧也妮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
样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我们讲解的时候,就抓住两人的对话描写展开分析,
逐层剖析出两人的冲突可以分解为对待物、事、人三个方面的态度不同,再进一
步概括出其冲突集中在情和理的坚决对立上,然后追究出这种冲突产生的社会根
源。这样,通过把握对话──剖析理解──概括认识的分析过程,葛朗台形象的
典型意义就自然明了了。
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走出来。
接下来就是同学们的创作了。精华就在教材里,试一试,你能自己走进去,
吸取它,再自己走出来吗?
怎么写?
小论文的观点可分两种类型。
①求同。就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或一般评论者的论述意见持赞同的态度。这类
小论文的写作要求有深度,尽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例如〖佳作一〗。
②求异。就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或一般评论者的论述持不同观点,这类小论文
要求有新意之外,还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例如〖佳作二〗。
2.小论文的写作有两点要求。
① 广泛阅读相关文章,包括不同学科的文章,以便于拓宽思路,纠正偏差。例
如分析信陵君形象,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理论指导,脱离了历史上其它同
类史实作比较,就很可能囿于节选的片断,而把信陵君的个人性格归结为自私、
平庸,从而忽略其性格的鲜明的社会内容,忽略其根本性格内容是大智大勇,并
否定其历史功绩。反之,则避免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见〖佳作三〗
② 议论角度要小,以便于掘深思路。因为论题太大往往流于空泛和肤浅,小则
易于把握。例如《谈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就不如《析“我真傻,真的„„”》,
《谈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就不如《“还不是穷死的”浅析》等。见〖佳作四〗。
如果说作家的写作是第一次创造,同学们的小论文的写作则是含英咀华的再
创造。牢牢记住那句话吧:“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① 引自南海出版社《中学生座右铭》。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年作文大
全》作:“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
缘故。”

信陵君是否自私之我见
刘 岚
语文课上,有同学认为信陵君的种种行为体现了他的自私,对此说法我不敢
苟同。
首先,如何看待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有同学认为:信陵君礼贤下士不过
是为自己着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陵君既能招致那么多贤人,为何不向魏
王举荐几个,像赵缪贤那样,以求便利国家呢?话是不错的,只是能否任用能人,
最关键的还在于是否有明君采纳。而魏王是否是一个明君呢?让我们先来看《史
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天信陵君与魏王下棋时有急报传来说赵人
要来攻打魏国。魏王立时心急如焚,而信陵君由于事先已得门客的情报便告诉魏
王赵王是来打猎的。后面传来的情报也证实了信陵君的说法。但从此之后,魏王
却因为害怕公子过于贤能而不敢委以重任。作为一国之君,不能求贤若渴,识人
任人,可见魏王之昏。一方面信陵君自身都得不到信任,又何来机会举荐他人?
那么信陵君“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此招来众多有才能的人而成就大
业,也才因此得到侯赢、朱亥等人的帮助而解了赵国之围,并且因为信陵君的礼
贤下士,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可见魏是直接的受益者。这样看来,信陵君
的“礼贤下士”怎么不是一种大智的表现呢?
第二,如何认识信陵君对待侯赢北乡自刭的态度。根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
关系可知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一定的意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物质条件下,人们
推崇的是由其所决定的封建道德,而侯赢北乡自刭的依据便是这其中的“忠”、
“义”──忠君、报主。同时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人们的意识中,道”是重于
生命的,孔子不就有“朝闻道, 夕死可也”的话吗?孟子不也有“舍生取义”
之说吗?而侯赢替公子出窃符下策已是欺君,而报知遇之恩的思想又使他不能坐
视信陵君的危急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自刭在当时看来是不足为怪,或许还
是为人称道的。这样的局限性和悲剧性是信陵君、侯赢所不能避免的,这不仅是
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可见,以此来评价魏公子,认为他未能
阻止侯赢自杀便是自私的表现,理由并不充分。
第三,怎样认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动机。还有同学认为信陵君之所以窃符救
赵是因为平原君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和“独不怜公子姊邪”前激后劝,
正说明他窃符救赵一是为了沽名钓誉,二是为了救他的姐姐。但让人奇怪的是信
陵君用得着拿生命去沽名钓誉吗?以客往赴秦军自不必说,再看窃符救赵,从窃
符到击杀晋鄙,再到与秦军交战,真是无时而非可死:夺兵权不成,可能因此丧
命,又达不到目的;与秦军战败,难逃一死,还得遭世人唾骂而身败名裂„„更
何况他苦劝魏王虽不成终还能落个贤臣的名声,又何苦冒这样的风险?再看第二
说,骨肉亲情乃人之常情,信陵君“患之”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就
此认为他窃符救赵不过是为了救姐姐又未免有失偏颇。具体分析一下信陵君窃符
的原因。在当时,秦国已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鹤立群雄,虎视眈眈;而
其它诸侯国在此之前就相继衰落了,连其中比较强大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也一蹶
不振,它们都丧失了独立对抗秦国的能力。《过秦论》中不就有“诸侯恐惧,会
盟而谋弱秦”的记载吗?文中还提到当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
君,魏有信陵君„„约从离衡”,可见信陵君是知道这种情况的。而如今秦军兵
围邯郸意在灭赵,终究也难逃灭亡的命运。与此同时赵又是魏的门户,魏的合纵
盟国。盟国有难,理应相救,而秦王一威胁,魏王就害怕了,而留军壁邺,这不
但将陷魏于不义,恐怕魏还会由此随赵而亡。信陵君正是因为深知上面和道理,
所以才置个人安危、名利于不顾,窃符救赵的。
当然,今天我们可以认识到不管怎么说信陵君封建地主阶级,是为统治阶级
利益服务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人作为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历史背景
的影响和制约,任何割断历史,想要把人物孤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做法和说法都
是行不通的,同样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衡量2000多年前的信陵君恐怕也是
不现实的。分析历史人物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历史大环境下来评定功过是非,这才
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信陵君的所作所为在他所处的那个纷争四起的时代对抵御强
国入侵、保存国家完整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大智与大勇正使得他
不失为历史长河中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形象。

破译周朴园心声的密码
──从一句“不会吧!”谈起
陈 怡
在课文《雷雨》中,周朴园还不清楚侍萍真实身份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对话。
周朴园表示要把侍萍的坟墓修一修,侍萍告诉他用不着了。
周:怎么?
鲁: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惊愕)什么?
鲁:她没有死。
周:她还在?不会吧!„„
这里很容易让人一晃而过,但仔细琢磨“不会吧!”三个字,里头其实大有
文章。在这里,周朴园不是问“真的吗!”而是讲“不会吧!”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体会: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某人如果告诉了你一件事,你希望这件
事是真的,并为此高兴,想进一步证实,便会迫不及待地问:“真的吗?”而只
有在不希望这件事情出现的情况下,才会有“不会吧!”的反应,希望对方给你
否定的回答。周朴园就是这种情况。他说“不会吧!”,是因为他已亲见侍萍河
边上的衣服与她的绝命书,肯定侍萍是死了的。又正是因为这,所以他能装出一
副温情脉脉的样子来。如:十几年来,他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一切都按照侍萍
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保留侍萍要关窗的习惯;十几年后,又拐弯抹角地打
听侍萍的死的情况。但是,突然有人告诉他,她还活着,周朴园不相信,更重要
的,他不愿意相信,他不希望侍萍还活着。从“不会吧”这三个字上面,我们是
体会不到一点惊喜的体会到的只是心慌与恐惧。周朴园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首
先应该从他对侍萍的感情上找原因。周朴园表现出的对侍萍的种种“怀念”都建
立在一个前提上──他确认侍萍已死了,对他已构不成任何损害。那么,他来“怀
念”她,既可自欺欺人,填补自己空虚的感情世界,又可扮演成一位重情义者以
赢来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因此,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极其虚假的,那么他会
说“不会吧!”也就不足为怪了。你看,周朴园对“伪君子”这三个字还真当之
无愧。
周朴园建立在虚无基础上的“怀念”一旦与他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便充分
暴露出它的本质,显得毫无价值。本以为鲁侍萍已死,而她却又还活着,这对他
周朴园可就大大的不妙。首先,她会来敲诈,一次次到周家来吵闹,很有可能把
他从前的事给抖出去。想想堂堂周老爷,少时竟与一个丫环找下门来闹,这事要
传出去,我周朴园如何为人夫为人父?在社会上还有何脸面立足?脱口而出的一
句没有任何包装的“不会吧?”撕去了周朴园一切的伪装,是周朴园最真实的内
心世界的显露。随着“不会吧!”愿望的破灭,周朴园马上改换了一副面孔,他
先是试着用虚情假义来打动侍萍;接着,又严厉地喝斥,暴露出他的急躁不安;
然后不断用自己的阴险的心理揣测侍萍的来意来“满足”她,一心要把她打发走。
末了,还不放心地说了句极不近人情的话“以后鲁家的人不能再到周家来„„”
其实无需多言,那短短的“不会吧!”三个字,已充分暴露出他的冷酷无情了。
正如曹禺先生自己所说,周朴园是一个坏到连他自己都不认为坏的人,那么,
他对侍萍的感情,在他自己看来,肯定是“真”的,只是这真情万万比不上金钱、
地位与道貌岸然的尊荣罢了!──如果这种感情也被称作真的,“真情”二字也
未免太过廉价。从周朴园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旧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本性:伪善、
冷酷。曹禺先生创作的目的恐怕也就在于此吧。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阶级的代表
不可能对别人产生真正的感情,看来,要周朴园对侍萍的还活着问一句“真的
吗!”,的确有点“强人所难”。

苦命的祥林嫂
刘 杰
在《祝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描写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
个破碗,空的。”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是为了强调一个“空”字。如果
把原句改为“内中一个空破碗”,那表达效果就明显差多了。作者这小小一个“空”
字表现了很深层次的含义。
一、这“空”字表现了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
的玩物。鲁镇的人认为她是背了一世的罪名,所以并不同情她,因而极少施舍食
物给她,这一点在祥林嫂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这个“空”字也表现了当时人们不仅是麻木不仁,也含有一丝对不幸的
兴趣。他们把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看作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但当他
们满足之后,便烦厌和唾弃起来,施以又尖又冷的笑。
三、从这“空”中,我们也可以隐约地感觉到小说中的“我”内心的失落。
因为“我”在刚到鲁镇时就与鲁四老爷毫无共同语言,接着又面对鲁四老爷的书
房以及鲁镇的一切守旧落后,感到压抑,于是才有了下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
计要走了”。“我”并不能改变鲁镇人们的精神面貌,只能取逃避的态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的必
然性。

“‘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浅析
贺兰珍
祥林嫂终于在祝福前不久逝去了,当“我”满怀不安地问冲茶的短工,“怎
么死的?”他竟“淡然的”回答:“还不是穷死的?”
从“淡然”一词,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死,在这个短工看来,是与自己毫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