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23小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认为意境是“情”“景”交融,但这种解释是从近代开始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唐代XXX曾说:“境生于象外。
”这种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与西方古代艺术家追求逼真不同,中国艺术家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XXX《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并非所有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XXX曾比较XXX的诗和XXX的诗,他认为XXX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而XXX诗则能取之象外,因此他说XXX是“工”,XXX是“妙”。
境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它包含了人生感和历史感,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江西省临川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发展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3分)〔原文没有区分“致中和”层次的高低,这属于无中生有。
〕2.C(3分)〔援引《大学》语句的目的是证明达到“致中和”的境界都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
〕3.B(3分)〔A项:根据原文“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可知,“逐渐积累”是“贯通”的唯一条件,而选项中“生活实践”是“贯通”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不符合原文意思。
C项: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
D项:“有趋向”模棱两可,应明确“趋向”何种情况。
原文是“在个人修身养性过程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4.C (3分)〔“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
小说倒数第3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气愤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5. (1)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的壮小伙子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2)他“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子欺负小孩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3)他没有说“中国人是无望的”,“也没喝那么一碗茶,便走了”,而平时“中国人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6分,每点2分。
)〔以言行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是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方法。
作答时,应先在文中找出这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再选择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词汇来组织答案。
〕6.(1)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2)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子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3)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17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物理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共10小题.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 分,选不全的得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两个可自由移动的点电荷分别放在A 、B 两处,如图所示,A 处的电荷带正电Q 1,B 处的电荷带负电Q 2,且Q 2=4Q 1,现另取一个可以自由移动的点电荷Q 3,放在过AB 的直线上,并使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则A .Q 3为负电荷,且位于A 的左方B .Q 3为负电荷,且位于B 的右方C .Q 3为正电荷,且位于AB 之间D .Q 3为正电荷,且位于B 的右方2.两长直通电导线互相平行,电流方向相同,其截面处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A 、B 处,如图所示,两通电导线在C 处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 ,则C 处的总磁感应强度为( )A. B. B C. 0 D. 2B 3.如图3所示,在同一铁芯上绕着两个线圈,单刀双掷开关原来接在1位置,现在它从1打向2,试判断此过程中,通过R 的电流方向是 ( )A .先由P 到Q ,再由Q 到PB .先由Q 到P ,再由P 到QC .始终是由Q 到PD .始终是由P 到Q4.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变阻器R 3的滑动触头P 向a 端移动时( )A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B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C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D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5.如图所示,有一个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小球停在绝缘的水平面上,并且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向纸内的匀强磁场中,为了使小球能飘离平面,现将匀强磁场平行于纸面运动,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应该是 ( )A .大小为,方向向右B .大小为,方向向上C .大小为,方向向左D .大小为,方向向下 6.关于楞次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B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必受磁场阻碍作用C 、原磁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磁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D 、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跟原磁场反向,阻碍原磁场 7. 如图所示,圆形线圈垂直放在匀强磁场里,第1秒内磁场方向指向纸里,如图(b ).若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 ),那么,下面关于线圈中感应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图()A、在第1秒内感应电流增大,电流方向为逆时针B、在第2秒内感应电流大小不变,电流方向为顺时针C、在第3秒内感应电流减小,电流方向为顺时针D、在第4秒内感应电流大小不变,电流方向为顺时针8. 如图所示,在条形磁铁的S极附近悬挂一个圆形线圈,线圈平面与水平放置的磁铁在同一平面内,当线圈中通以图示逆时针方向的电流时,从上往下看,线圈将()A.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靠近磁极B.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离开磁极C.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离开磁极D.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靠近磁极9. 长0.1m的直导线在B=1T的匀强磁场中,以10m/s的速度运动,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A)一定是1V (B)可能是0.5V(C)可能为零(D)最大值为1V10.三个速度大小不同的同种带电粒子,沿同一方向从图中长方形区域的匀强磁场上边缘射入,当它们从下边缘飞出时对入射方向的偏角分别为90°、60°、30°,则它们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A.1:1:1 B.1:2:3C.1::D.3:2:1二、填空题:4小题,(共20分)11.(4分)图示是一个双量程电压表,表头是一个内阻Rg=500Ω,满刻度电流为Ig=1mA的毫安表,现接成量程分别为10V和100V的两个量程,则所串联的电阻R1=______Ω,R2=______Ω。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

4.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B.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D
【解析】“63名委员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30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故D正确;A和B是新中国成立意义;C是三大改造。
①这两首歌谣应是1856年后流传开来的
②反映的是天京变乱的历史事实
③前一首说明了农民阶级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④后一首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太平天国内乱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开始衰落;农民阶级为主的穷人;清王朝的嘲讽,看到了太平军的内讧和衰败。故D项正确,符合题意。
A.改变社会风气
B.恢复汉族传统
C.废除专制统治
D.革除满清恶俗
【答案】C
【解析】辫发之争表面看来是社会习俗之争,实质是专治与民主之争,在孙中山先生看来,满清入关强迫汉人蓄辫易服,实际上是行专制统治,力倡剪辫就是废除专制统治之革命行为,故答案选C,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5.有民谣道:“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清方记载则是:“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统,依旧让咸丰。”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英语 试题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英语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1.What did the woman do today?A.She played tennis.B. She played football.C. She went running.2.Why did Judy break up with her boyfriend?A.He didn’t get his parents’ approval.B.He couldn’t afford an apartment.C.He doesn’t want to live with her parents.3.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Husband and wife.B. Father and daughter.C. Brother and sister4.What does the woman has to do?A.Write a reportB. Cancel the picnic.C. Buy an umbrella.5.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A.She has to check her schedule first.B.The man should sign up quicklyC.Voluntary work requires devotion of tim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For what was the football match put off?A.The playgroundB. The weather.C. Some players.7.What will the man do this evening?A.Eat Chinese foodB. Meet some old friends.C. Read about some football players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说明:1.该卷由卷Ⅰ、Ⅱ两部分组成;2.答案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内。
第Ⅰ卷(阅读题共62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题3分)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
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
这些神经元排成六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
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
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
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近视,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
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十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
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
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
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
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临川高三语文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二)

2018届临川高三语文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二)
5 c 江西省临川 15 题。
雨中再赋海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 非复当年单父③台。
[注]①曾登过海楼,写过《登海楼诗》。
②陈与义南宋诗人。
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
孔丘的学生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西治,后人思之,因名其台日琴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句描写远眺海楼之景,通过辽阔的大海衬托海楼,更见海楼之高耸。
B领联中,“天影”是远景,“潮”“春容”“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景富有层次。
c颔联写景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随潮人”“带雨”化静态为动态。
D颈联中的“还”“却”在诗中构成了转折,使诗人感情的抒发抑扬顿挫、迁回曲折。
E诗中最物描写雄浑壮阔,和志在报国的豪情相映衬,形成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15尾联暗用了杜甫的《昔游》一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
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运用这一典故,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输入法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如宋王灼所言“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也”。
关于歌谣的起源,清人刘毓崧说“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
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考证歌谣的发生、发展史,因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已经相当完备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歌谣,如抒情歌谣、仪式歌谣、故事歌谣、时政歌谣、史诗、风俗歌谣等,而且其艺术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高度。
歌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对歌谣都非常重视,并将歌谣视为完善礼制、考察政治、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更为突出的是,歌谣甚至从古代开始,就被默认为是君民上下沟通的渠道,正如《毛诗序》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
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
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
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依然强调说:“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
”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但是,在仁人志士的眼中,歌谣始终具有“达下情而宣上德”的功能。
另外,歌谣还常被看做是政治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往往仅从歌谣就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的朝代书写政治,并对其做出评价,如《宋书·乐志》所载:“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歌)”。
宋陈旸也说:“一物不得其乐未足以为乐之至,一人不得其和未足以为和之至。
舜之治功大成而以乐形容之,百兽至于率舞,则无一物之不得其乐者矣。
”在古人看来,政治的成功必然反映在其歌谣之中;反之,政治的失败,也可以透过歌谣见其端倪。
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摘编自王娟《“歌”、“谣”、“诵”小考》,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所以,其产生、发展史难以考证。
B. 《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之初,其形式与内容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C. 在古代,歌谣是传达民情的渠道,通过征集歌谣观察风俗、了解政治得失、自我修正,是历朝利用歌谣的重要方式。
D. 古代民众借助歌谣抒发情感、反映社会问题、点评时政得失,传达到官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因此触犯官府而获罪。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言志”,在圣人贤士看来,歌谣“言情达意”“达下情宣上德”的功能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
B. 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
C. 文中举《宋书》中“黄帝、帝尧”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歌谣在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D. 歌谣与产生它的时代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时代治理的好坏,多多少少总会在歌谣中显出苗头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歌谣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早期的歌谣全靠口耳相传,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艺术手法已极为纯熟。
B. 歌谣既是民众委婉劝谏统治者的手段,统治者也借之教化百姓,歌谣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C. 先秦采诗观风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谣的重视,说明他们意识到了歌谣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D. 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
【答案】1. A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作息筛选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表述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表达口头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就已经相当完备了。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加大此类题要速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在文中找到选项内容所在,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比,判断正误。
B项,“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原文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D项,“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表述不够准确。
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是“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巷10号夏阳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
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
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
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
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
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
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
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
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
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
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
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
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
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
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
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曰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
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老太太说:“现在知遒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
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
买卖做大了,賺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
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
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
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宫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
”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
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
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徹微发酵。
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
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
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
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
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主任沉默不语。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5.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4. C 5. ①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