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

合集下载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三、(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

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1.胃肠道是否耐受2.返流及误吸3.胃潴留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5.教育需求四、评估(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1.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二)营养液类型(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五)胃肠道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2.有无胃潴留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四、干预措施五、(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肠内营养管理制度

肠内营养管理制度

南充市中心医院肠内营养管理制度1.患者肠内营养种类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2.留置鼻胃管患者,鼻饲前需抬高床头30-45°(特殊情况除外),持续至餐后30分钟;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的患者,要持续抬高床头。

3.确保喂养管位置安全有效,每日观察并记录喂养管置管刻度。

输注营养液前,应确定喂养管的位置,经胃内营养者,应用三种方法确认在胃。

4.规范固定各种肠内营养管道,更换固定贴时,要检查固定处的皮肤,避免粘膜和皮肤的损伤。

5.持续肠内营养输注使用专用营养输注器,放置床头,与其他管路区分;每24小时更换营养输注管及50ml肠内营养注射器。

6.根据营养液性质和患者耐受程度必要时使用加热器,选择最低加热温度为原则,做好防烫伤、电效能监测措施;使用期间,注意安全、加强巡视,控制好温度及摆放位置。

7.保证营养泵使用效能,应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测肠内营养泵、加热器的使用效能,能做到及时维修,有检修记录。

8.营养液开启后24h内有效;营养液单独使用,不加药物。

9.鼻饲药物要充分研磨,给药前后用10-30ml温水冲洗胃管,冲洗器容量应≥20ml。

10.使用连续喂食泵每4小时进行温开水常规脉冲式冲管,必要时增加管路冲洗频率,以防堵管。

11.鼻胃管营养患者应4-6小时回抽胃残余量,如潴留量小于200ml,维持原速度;如潴留量大于或等于200ml,应暂停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必要时按医嘱加用胃动力药。

12.若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似喂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即停止输注,应鼓励和刺激患者咳嗽,协助吸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气管镜下清除误吸物。

13、掌握确定鼻胃管在胃内的有三种方法。

胃肠减压患者留置鼻胃管如用一个方法无法确认,应2人或2人以上确认鼻胃管在胃内。

鼻饲患者留置鼻胃管时,需2人使用三种证实在胃内的方法,并在护理记录单内双签名,如有疑问,应行拍片证实在胃内。

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抽出胃液。

聊一聊肠内营养的途径与并发症

聊一聊肠内营养的途径与并发症

聊一聊肠内营养的途径与并发症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存在营养风险或者不良的患者,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

维持和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

1、肠内营养的途径1)鼻饲管鼻饲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用于短期进食障碍患者(一般短于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容易放置。

鼻饲管经鼻腔植入导管,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

根据其位置不同,分为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

鼻胃管喂养适用于胃肠道连续性完整的患者,缺点是存在反流与误吸的危险。

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是指导管前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主要适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胃瘘、幽门不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等)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患者。

此法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经鼻放置导管可导致鼻咽部溃疡,鼻中隔坏死、鼻窦炎、耳炎、声嘶以及声带麻痹等并发症。

聚氨酯或硅胶树脂制成的细芯导管比较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可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组织压迫坏死的风险,能保证鼻饲管的长期应用,尤其适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

从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即为喂养管到达胃部的长度,一般为55cm,再进30cm则表示可能已进入十二指肠。

置管操作可以在病患者床旁进行,也可在内镜或X线辅助下进行。

床旁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以先放鼻胃管,然后让其自行蠕动进入小肠。

置管前给予胃动力药有一定帮助。

导管位置可通过注射空气后听诊、抽取胃液或肠液、X线透视等方式加以确认。

内镜或X线辅助下放置鼻肠管的成功率可达85%~95%。

2)经消化道造口管饲经消化道造口管饲肠内营养避免了鼻腔刺激,而且可用于胃肠减压、pH监测、给药等。

适用于营养支持时间较长、消化道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或不耐受鼻饲管者。

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产品技术要求

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产品技术要求

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适用范围:用于肠内营养输注。

1.1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分类代号为SK,按输注动力不同分为重力输注式(分类标记:“G”)和泵输注式(分类标记:“P”),按连接方式不同分为穿刺式(分类标记:“C”)、卡式(分类标记:“K”)和袋式(分类标记:“D”),所有规格型号见表1。

表1:规格型号分类1.2材料: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主要由聚氯乙烯(PV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材料制成。

聚氯乙烯中使用的增塑剂是DINCH,不含DEHP1.3组成1.3.1穿刺连接式由瓶塞穿刺器、瓶塞穿刺器保护套、进气器件、管路、滴斗、硅胶管、二通、流量调节器、注射件、Y形三通、内圆锥接头、连接件及其保护套等各部件组成。

基本组成示意图见图1。

1-瓶塞穿刺器保护套 2-瓶塞穿刺器3-进气器件 4-滴斗 5-硅胶管 6-二通 7-流量调节器 8-管路 9-注射件 10-Y形三通11-内圆锥接头12-连接件13-保护套注:硅胶管可在其它位置,二通可为其它方式,重力式可不带硅胶管。

图1 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穿刺式)示例1.3.2袋式由储液袋、水止、管路、滴斗、硅胶管、二通、流量调节器、注射件、Y形三通、内圆锥接头、连接件及其保护套等各部件组成。

基本组成示意图见图2。

1-储液袋 2-水止 3-滴斗 4-硅胶管 5-二通 6-流量调节器 7-管路 8-注射件 9-Y形三通10-内圆锥接头 11-连接件 12-保护套注:硅胶管可在其它位置,二通可为其它方式,重力式可不带硅胶管。

图2 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输注器(袋式)示例1.3.3卡式由卡式连接件、进气器件、管路、滴斗、硅胶管、二通、流量调节器、注射件、Y形三通、内圆锥接头、连接件及其保护套等各部件组成。

基本组成示意图见图3。

1-进气器件 2-卡式连接件3-滴斗 4-硅胶管5-二通 6-流量调节器 7-管路8-注射件 9-Y形三通10-内圆锥接头 11-连接件12-保护套注:硅胶管可在其它位置,二通可为其它方式,重力式可不带硅胶管。

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产品技术要求灵泽医药

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产品技术要求灵泽医药

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适用范围:link-01-3(针式泵管)为营养输液泵配套使用,适用于肠内喂养。

link-01-4(针式重力)靠营养液重力输注,适用于肠内喂养。

1.1 产品的规格型号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规格型号包括:Link-01-3(针式泵管)和Link-01-4(针式重力),规格型号的组成如下所示:link(“连接”的英文单词)- 01(产品类别)- 1(产品序号)(规格型号的中文名称)1.2 产品组成及划分说明1.2.1 产品组成1.2.1.1 link-01-3(针式泵管):产品由塑插针和或通用型塑插针和或冲洗袋、软管、滴斗或液滴控制阀、硅胶管、磁性启动环或磁性启动环B、开关卡、流量调节器、三通(帽)、带翼二通、胃管接头(帽)组成。

1.2.1.2 link-01-4(针式重力):产品由塑插针或通用型塑插针、软管、滴斗、开关卡、流量调节器、三通(帽)、带翼二通、胃管接头(帽)组成。

两种型号的产品均采用增塑剂为DINCH的医用级PVC原料或增塑剂为TOTM的医用级PVC原料,两种PVC材质均不含DEHP。

1.2.2 产品规格型号及编码划分说明1.2.2.1规格型号划分说明:根据产品输注肠内营养液的方式进行划分,见表1:表1: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规格型号划分1.2.2.2产品编码划分说明,根据产品主要配置进行划分,具体产品编码及产品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

2.1冲洗袋2.1.1悬挂:应有悬挂或固定装置,装入附录A冲洗袋标称容量的水,悬挂24小时应不断裂或脱落。

2.1.2 容量:应能容纳附录A冲洗袋标称容量的水。

2.1.3袋体:内外表面应平整,在灭菌和贮存期间不应有粘连;热合线应透明、均匀。

2.2 通用型塑插针(适用于带有通用型塑插针的营养管路)2.2.1表面应无黑点、无毛刺、无飞边。

2.2.2由螺旋盖(进气器件)和穿刺针两部分组成,其中穿刺针与螺旋盖可拆开或旋紧固定。

2.2.3 应能与输液瓶或瓶装营养液连接紧密,输注过程无液体渗漏。

如何正确使用肠内营养管(将肠内营养管插入病人的肠道通过管道给予营养液)

如何正确使用肠内营养管(将肠内营养管插入病人的肠道通过管道给予营养液)

如何正确使用肠内营养管(将肠内营养管插入病人的肠道通过管道给予营养液)肠内营养管的正确使用方法肠内营养管(Enteric Nutrition Tube),是一种通过插入病人的肠道,通过管道给予营养液的方式,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下面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肠内营养管,以确保病人的健康与安全。

一、准备工作在插入肠内营养管之前,需要准备相关设备:1. 营养管:选择合适尺寸和长度的肠内营养管,以确保与病人的肠道完全适配。

2. 引导钳:用于辅助插入肠内营养管,保持通畅。

3. 滴定管:用来调整和控制给予营养液的速度。

4. 清洁用品:洗手液、消毒液、创可贴等。

5. 养料液:根据病人的需要准备相应的营养液。

二、操作步骤1. 预测插入位置: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如手术后、消化道问题等,确定插入的位置,通常选择肠道中段。

预测插入位置是确保成功插入的重要一步。

2. 消毒操作:使用消毒液对双手进行彻底清洁,并戴上洁净的手套。

同时,使用消毒液将插入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以预防感染。

3. 插入肠内营养管:将肠内营养管插入病人的鼻孔或口腔,并缓慢地沿着咽喉道、食管、胃,直至达到预测的插入位置。

在插入的过程中,使用引导钳辅助插入,并确保通畅。

4. 确认位置:插入肠内营养管后,利用X线、触摸或其他合适的方式,确认营养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目的在于确保进入的位置和是否与病人的需求相符。

5. 固定肠内营养管:在确认位置正确后,使用透明敷料或胶带固定肠内营养管,避免移位或脱落,同时还可防止感染。

6. 连接滴定管:根据病人需要予以营养液的量及速度,连接滴定管,并调整合适的滴定速度。

7. 监测与维护:插入肠内营养管后,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肠道是否通畅,如呼吸情况、体温、腹部是否胀痛等。

同时,保持肠内营养管的清洁,定期更换敷料,以预防感染。

三、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手卫生,保持清洁环境,避免感染交叉。

2. 病人在插入肠内营养管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适或咳嗽等反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护理。

3-肠内营养途径和术中置管方法

3-肠内营养途径和术中置管方法

肿瘤切除后,拉出胃管及营养管,
先吻合胃食管后壁
3
4
将营养管送入幽门以下
放置胃管
食管或贲门术中置管(吻
减压管(CH14)
合器)
1
2
术前胃管和十二指肠鼻饲管
鼻饲管 (CH10)
的固定,置入食管
3
肿瘤切除后,置入吻合器,胃食 管吻合
4
向下插入双管,放置十二 指肠鼻饲管吻合
放置十二指肠鼻饲管,鼻饲管通过 幽门,用手确认, 缝合吻合口 前壁,固定双管
耐受性更好 • 理想的内径/外径比,管道不易扭结,打折,不易
堵管,液体输出更理想 • 管道接口通用性更强 • 多种管径和长度,适合不同患者
• 双腔管
EN管种类
双腔管
• 优质聚氨酯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长期使用耐受性更好
• 集胃减压管和小肠营养管于一根管道。 直径约6mm,患者舒适性更好
• 小肠营养管头部具有螺旋型设计,有利于 在小肠中固定,不易脱出
有创置管技术
1. 微创(内镜下)消化道造口技术 (PEG/PEJ)
a. 胃造口(含经胃造口空肠置管) b. 十二指肠造口 c. 空肠造口
2. 手术造口技术
a. 胃造口 b. 空肠造口 c. 腹腔镜下空肠造口
EN管种类
• 复尔凯鼻肠管
复尔凯鼻肠管
• 管壁有刻度,含不透X线材料,操作、定位更容易 • 全新材料(聚氨酯),组织相容性好,长期使用
————选用鼻肠管
如何选择
• 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可能需要长期肠内喂养 • 术后需进一步辅助放化疗患者 • Ivor-Lewis手术预计经胸放置营养管困难者
————选用空肠造口
如何选择
• 鼻肠管简便易行 • 适合短期肠内喂养 • 鼻、咽部不适感明显 • 易脱落 • 部分患者喂养营养液时有返流

肠内营置管途径与导管介绍

肠内营置管途径与导管介绍

肠内营置管途径与导管介绍肠内营养符合生理,是胃肠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治疗手段,为患者选择正确的管饲途径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

经鼻插管管饲符合生理,是最早应用的管饲途径,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肉麻痹的患者,1910年Einhorn首次通过鼻胃通路进行十二指肠喂养,1918年Andersen 首次通过鼻胃通路进行空肠喂养。

各种消化道造口技术的发展也有近200年的历史,1837年Egeberg最先提出将胃造口用于肠内营养,1857年首次人体胃造口术成功;1878年Surmay施行首例空肠造口,1942年Panikow首次报道空肠穿刺造口术, 1979年Ponsky 和Gauderer首次报道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stan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1985年,Ponsky首次报道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腹腔镜下的空肠造口技术。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饲途径的越来越多,为不同疾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提供了个体化的选择。

肠内营养导管材质的也经历数百年演变,1617年出现银质喂养管,到1646年发明可弯曲的皮质喂养管,1879年软橡胶喂养管开始应用;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发明,也陆续被应用在肠内营养的导管上。

20世纪50年代,聚乙烯和硅胶喂养管的应用,极大改进了导管的耐受性,方便了接受肠内营养治疗患者的较长时间留置导管。

近年来,聚氨酯喂养管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聚乙烯及硅胶喂养管,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韧度,促进了肠内营养管路途径的发展。

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的选择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满足肠内营养需要;置管方式尽量简单、方便;尽量减少对患者损害;患者舒适和有利于长期带管。

肠内营养的管饲途径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创置管技术,主要指经鼻胃途径放置导管,根据病情需要,导管远端可放置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中;二是有创置管技术,根据创伤大小,再分为微创(内镜协助,如PEG、PEJ)和外科手术下的各类造口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性肠内营养供应管路
一国内首创通用型肠内营养管路
1.佰通管路针对不同剂型的营养制剂分为针式和袋式两种连接方式
2.佰通泵道可通用于众多不同品牌的营养泵
可通用泵有:佰通泵\复尔凯营养泵\雅培营养泵\诺华营养泵\浙大营养泵\袋鼠324营养泵
3.专利产品,国内首创
通用型结构设计,已经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02 2 33297.9
二材质及外面全面升级,更安全的肠内输注
1.使用不含DEHP的安全材质
2.颜色区分(防止误操作将制剂输入静脉)
3.配置红色标识(肠内营养输注)
三精益求精的细节设计,关注临床使用各方面需求
1.可忖气针式接口,兼容性强,与各种标准液体制剂快速连接,无需再使用导气针,导气孔附有空气滤膜有效防止空气污染
2.上部管路长度分为95/75厘米两种,分别适合天轨式与落地式输液架
3.下部管路配有国际标准三通(Y型)接口,利于给药或冲洗管路
4.标准尺寸的梯形伺管接着可拆卸,适合连接各种不同口径的喂饲管
产品禁忌症:
1、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
2、小肠广泛切除后的病人;
3、空肠造瘘的病人;
4、严重吸收不良综合症和衰弱的病人;
5、处于严重应激状态的病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