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 …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作品,这首词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及注释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系列:宋词三百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4罗衾(音亲):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6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赏析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

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宋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拼音及解释整理

宋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拼音及解释整理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衰退,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穷世.
·
,,
.
,.
,,
.
,.
一.原文译文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十国时代李煜《南唐二主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时代,抒发了由皇帝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掉落感,以及对南唐祖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听,深入地表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阶下囚之悲,活泼地描绘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拜别它是轻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苦.
像流掉的江水凋零的红花跟春天一路归去也,今昔比较,一是天上一是人世.
二.词句说明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十国时代李煜《南唐二主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
1.浪淘沙令:唐教坊曲,别名《浪淘沙》.《卖花声》等.
2.潺潺:形容雨声.
3.衰退:衰残.一作“将阑”.
4.罗衾(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帘外雨潺潺,
春意衰退,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穷山河,
别时轻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世.
门帘别传来雨声潺潺,
浓烈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落自身是羁旅之客,
才干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雕栏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失去的无穷山河,心中便会泛起无穷伤感.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阶下囚.
6.一晌(shǎng):一会儿,少焉.一作“饷(xiǎng)”.贪欢:指贪恋梦乡中的欢快.

浪淘沙李煜窗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的译文

浪淘沙李煜窗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的译文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注释: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3。

别时容易见时难4。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5。

【注释】1.《草堂诗馀》、《古今诗馀醉》等调下题作《怀旧》。

2.潺潺:本水流貌。

这里形容细雨声。

阑珊:一作“将阑”,凋落、衰残。

3.莫:又作暮(见玄览斋本《花间集》、《全唐诗·附词》)。

俞平伯先生认为“下片从‘凭栏’出生,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上,转入沉思境界,作‘暮’字自好”(《唐宋词选释》)。

4.别时容易见时难:《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

”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

”5.天上人间:极言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张泌《浣溪沙》:“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

”故有春归何处之意。

【译文】帘外雨声如泉声潺潺春意凋残。

薄薄的被子耐不住五更的严寒。

唉!梦里不知自己已是囚客,尚兀自贪恋那片刻之欢。

独自不要去登高倚栏,哪儿还有故国的万里江山?与故土相别容易,再见时真难。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春天已是如此的遥远,永隔天上与人间。

【赏析】此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均为后主绝笔之作,同写回首故国之哀、感慨人生之痛。

《虞美人》当写于明月当空的夜晚,由看到一轮秋月而悲从心来,诗思驰涌,《浪淘沙》则当吟诵于夜阑清晓。

词人自成为囚徒后,整日以泪洗面,更惧怕夜长无寐的孤独,“夜长人奈何!”此次词人却睡在梦里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故国,又回到了“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的君王生活的氛围里,也许是在与小周后幽会,“一晌偎人颤”,“教君恣意怜”,却被帘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千头万绪,各种酸楚的滋味齐上心头,于是,吟出此词。

上片从惊醒其梦的雨声写起,先之以衰飒悲凉之气,想到高墙外的世界,该已是春意凋残了吧!不知又吹落了几多春花,此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的泛爱;再写“罗衾不耐五更寒”,点明此际之时间,并以其“寒”反比墙外之季候,暗示其囚徒身份。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李煜原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4、罗衾(音qīn):绸被子。

5、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6、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7、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

8、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9、凭栏:靠着栏杆。

10、江山:指南唐河山。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五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创作背景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鉴赏】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 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 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 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 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 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 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 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 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 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 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 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 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 大致上说,晚唐多小曲,北宋多新声,柳永是 以他的创作使慢词流行。苏轼将词当作诗来写 (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派。后来辛弃疾继 承开拓发展,世称苏辛。辛弃疾以文为词。词 至南宋,婉约词大加发展,蔚为大观。
参考书目: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中华 书局版,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5年版,书店里介绍词学的书不少。詹安 泰《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 版,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中有《南唐二主 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已收入《夏承焘文 集》。工具书:乾隆间《钦t;广东人民出 版社1981年版
【注释】
•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 《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 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 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 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 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词,原叫曲子词。每首词都有一个特定的曲子, 便于演唱。这首词的曲子名,就是词调、词牌。词人 写词时必须严格按照此词牌规定的曲子填写词句,如 词中有多少句、每句词中各字的平仄以及押韵等。每 一词牌分属一定的宫调,其创制和演唱都必须依其宫 调。这是词与绝句、律诗演唱时的重要区别。因此, 词中各句的字数长短不一,押韵不拘平仄。据研究, 词的平仄也大体遵格律诗的平仄规律,而个别句子则 由两个合符平仄的规范的片断组成。至于每首词是否 一韵到底要看演唱习惯而定。
• 明清时期有人以词的字数来划分为小令、 中调、长调。如清代毛先舒《填词名 解》:“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 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 调”。对此分法不必拘泥。个别短小的 词不分阕。阕又叫片,即音乐奏完一遍 (相当一个乐章)。多数词分上、下阕, 也有多至四阕的,如吴文英《莺啼序》 共240字。
• 古宫调七音是宫、商、角、徵、羽、变 宫、变徵,大约相当于现代音阶的七音。 其十二律则是相当于西洋乐的固定音律 的十二级。中晚唐时期,官场宴会或京 师交际等场合,教坊歌妓在应付宫廷外, 还频繁外出赴贵族甚至民间等歌筵舞席 以娱宾客,曲子词因此流行成风尚。北 宋开国后,宫廷尤好词乐,乃至鼎盛。 这是曲子词这一文体早期所赖以产生和 发展乃至后来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
简析
•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 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 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 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 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 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 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 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 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 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 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 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 白居易《长安道》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 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 来”。唐代诗文集和其他史料都记载许多达官 贵人的家里有蓄歌舞妓女的习俗。唐代西域音 乐不断传入,其中流行的小曲逐渐被歌妓演唱, 诗人也逐步喜欢以流行小曲或改编大曲的片段 创为词曲,甚至自创新曲。词的繁荣是与文人 和皇帝喜好而成社会风尚密切相关。概而言之, 唐代的皇帝喜欢大曲和近体诗(如以诗赋取 士),晚唐和宋代皇帝喜欢小曲的创作和演唱。
•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 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 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 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 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 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 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 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 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 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 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 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 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 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 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 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 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 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 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 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 首。其中较著名的二十几首以前已由晓拂等人输入, 我这次做了校对,并予补足,大体按写作的时间顺 序排列。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 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 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 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 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 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 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再 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