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已变更),银行•【公布日期】2002.05.22•【文号】财库[2002]28号•【施行日期】2002.05.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2002年5月22日财库[2002]28号)中央各试点部门,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及2001年改革试点的实施情况,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01〕53号)停止执行。
本办法发布后,执行中如果发现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反映。
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用于办理纳入改革试点的财政性资金支付与清算;未纳入改革试点的财政性资金或改革试点实施前财政已拨付的资金,仍通过原账户支付和核算。
暂未实行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所使用的预算资金,由其上级预算单位按规定从零余额账户中划拨。
各试点单位可在财政部确定的代理银行所属分支机构内,自主选择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户银行。
附件: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附件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保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变化

三、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时间】:1993年
• 【背景】: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 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排除干扰,解放思想,又 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到1993年上半年, 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 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 【内容】: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党中 央果断做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 大决策,1993年提出了加强调控的16条措施,其 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 47.39%,有力地平衡了商品供求,保证了物价稳定。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 首先,控制需要大量补贴的产品出口,减少高亏商 品的出口,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 口商品结构;其次,对出口创汇企业实行税收等各 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扩大生产出口商品,实现国
• 其次,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取消了按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 税的做法,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和 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均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 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还取消了所得税前归还贷 款、上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的 规定。
• 再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应 纳税所得在原来六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计税方法上 采取分项征收。
方面通过征集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限制预算外资
金的规模,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另一
方面鼓励能有效地增加供给的生产投资,限制 “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 模。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中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政府财政改革措施,旨在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责关系,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利用。
自1994年启动以来,这一改革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1. 强化地方财政独立性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权责。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独立制定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计划,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2. 促进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财政资源,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经济等措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更有能力引导和支持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3. 加强地方财政能力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可以直接获取税收收入。
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地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4.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财政资源分配的模式,使得财政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间。
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整体综合效益。
5. 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直接收入税收,增加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发展的责任感。
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6. 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加灵活地安排财政支出,提高了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7. 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机制。
地方政府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8. 增强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分税制改革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财政政策,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PPT课件

1956-1979年中国财税体制的特点:
政府的公共财政与企业账务合一,组成统一的国家财政系 统
✓ 全国经济和企业受国家的统一计划和领导,纳入到统一的财政体系, 企业没有独立的财务。
中国财政与税收收入变化情况
250% 200% 150% 100%
50% 0%
-5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总量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财政收入增长率
中国财政与税收收入变化情况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中央专享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国家税局征收,地方专享税由地方 税务局征收。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 年)
财政支出结构由专注于生产建设领域逐步扩展至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优化调整
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逐步减少盈利性、经营性领域 投资,大力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把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 场,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
✓ 分成比例和补助数额确定后,五年内不变。在这五年中,地方收多了 可以多支,少收了少支,自行安排预算,自求收支平衡。
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
“财政包干”是1980年“分灶吃饭”制的继续和发展。它 将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全部纳入“ 包干体系”。
政府和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
我国当前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当前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补贴为推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国的财政补贴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补贴规模庞大、项目繁杂、缺乏弹性、不够公平等。
本文对我国财政补贴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财政补贴;存在问题;政策建议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某些特定的需要支付给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能够影响、改变产品和生产要素现有的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补贴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
它是财政调节经济过程中派生的一种经济形式,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的财政补贴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新的形势要求,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补贴存在的必要性(一)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的提供、竞争失灵或垄断、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影响下,往往导致市场失效,即成本不能完全体现和反应在价格中或者价格的确定偏离成本。
政府通常根据其产业政策,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就外部性、垄断性、经济波动性等情况采取财政补贴政策,从而使边际成本达到边际收益水平。
如关系到我们国计民生的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具有典型外部性,即存在收益的外溢,具有外部经济产品的产量将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对于此类产品通过财政补贴手段,可以提高产量以满足社会需求。
如在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存在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共事业领域。
政府为了不损害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往往对这些公共事业实行限价政策。
对于企业执行限价政策造成的利润损失,政府可以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适当补贴。
另外在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之间必然存在摩擦,尤其是各经济主体之间更容易发生利益冲突。
为了减少改革面临的社会阻力,运用财政补贴来协调这些矛盾是非常有效的。
在经济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情况下,政府需要运用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结构的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在本次会议中,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关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分析与重大举措。
为此,我查询了相关资料,以下是我对这次会议的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重申所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我对会议内容的几点概括:1、这次会议如会前预测的一样,主要还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
2、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是更市场化的方向,之前几年的国进民退局面会有所扭转,国有企业尽管控制力还会谈,但会鼓励民间资本的股权进入。
3、让农民富起来,缩小贫富差距是发力点,土地收益会进一步倾向农民,但缩小城乡的公共服务的差距可以提目标,但很难落地,城乡有差距是符合规律的。
4、超部门设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是顺应了趋势,便于顶层设计,但能否做实是个问题,这个改革小组的实权多大值得关注。
5、这次三中全会公报中没有提户籍等城镇化相关制度改革,其实是因为三中全会公报是更多是宏观原则,不会具体到具体政策。
但其中提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镇化体制就是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回应,户籍是名,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实。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十八届三中依旧围绕三农,经济体制,户口等热点问题作了相应调整,而以上几点也对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后奖金、津贴、补贴和保险福利问题的通知

劳动⼈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作⼈员⼯资制度改⾰后奖⾦、津贴、补贴和保险福利问题的通知⽂号:劳⼈薪[1985]33号颁布⽇期:1985-08-19执⾏⽇期:1985-08-19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在⼯资制度改⾰后,必须有效地控制消费基⾦的增长。
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现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作⼈员的奖⾦、津贴、补贴和保险福利问题通知如下:⼀、切实控制奖⾦的发放⼀九⼋五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作⼈员的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85〕6号和财政部(85)财⽂字第100号⽂件,已作了规定。
今年,凡有经济收⼊的事业单位,应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收⼊分成⽐例、各项基⾦⽐例和奖⾦限额。
超过规定奖⾦限额的,要交纳奖⾦税。
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商劳动⼈事部尽快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有关职⼯奖励升级仍按《国家⾏政机关⼯作⼈员升级奖励试⾏办法》的规定执⾏。
⼆、严格执⾏津贴、补贴办法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对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国务院⼯资制度改⾰⼩组、劳动⼈事部和财政部规定的地区⼯资补贴。
地区津贴、有毒有害保健津贴、中⼩学班主任津贴、取暖补贴等各项办法,都必须按规定执⾏,不得擅⾃扩⼤范围,提⾼标准。
各省、⾃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各部门⾃⾏建⽴的各种津贴、补贴,除国务院明⽂授权地⽅制定的仍可继续执⾏以外,都要按照国务院⼯资制度改⾰⼩组、劳动⼈事部劳⼈薪〔1985〕19号《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作⼈员⼯资制度改⾰⽅案若⼲问题的规定》第⼗条处理。
即国家⼀律不予承认,这次⼯资制度改⾰时,应进⾏清理和整顿。
凡是从⾏政、事业费开⽀的,应停⽌执⾏;从事业单位收⼊留成的奖励基⾦中开⽀的,不能列⼊⼯资基数。
今后超过规定限额多发的部分,应按规定交纳奖⾦税。
三、整顿劳动保险、福利制度⼲部、职⼯的退休费标准要按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件的规定执⾏。
参加了⼯资制度改⾰的⼈员,其退休费以本⼈的基础⼯资、职务⼯资和⼯龄津贴之和为基础计发。
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2、补贴对象存在非议、不够公平
我国财政补贴普遍存在重国企轻民企、重上市公司轻中小企业等分配 不公的现象。 以财政补贴的重国企轻民企为例,据全国政协委员高明华调研, 2001-2008年,虽然国有企业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但其 所获各类财政补贴却高达6万余亿元。再以“两桶油”为例,近7年来, 两家以炼油亏损为名获得政策性补贴即高达近2000亿元。与之相比, 民企尽管亦可享受财政补贴的雨露,但补贴金额却不可与国企同日而 语,补贴申请过程亦相对曲折。 再以财政补贴的重上市公司轻中小企业为例,根据相关统计, 2011年我国仅90家上市公司即获得财政补贴39亿元,平均每家 4500万元,2010年1454家上市公司总共获得财政补贴463.4亿元, 平均每家3187万元。与之相比,诸多中小企业却所得甚微,其即使 事实符合财政补贴的相关要求,具体申请亦往往艰难无比。
2、财政补贴改革去向
职工工资不能相应提高的情况下,财政补贴起到了保障人 民生活的作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补贴调节对象失当、 补贴方式选择欠妥,补贴杠杆运用过滥等现象,从而又使 财政补贴伴生了消极后果。近日,农业生产资料限价,日用 必需品的原材料用品价格调整等等,几乎都以财政补贴来 支撑价格的稳定,结果造成了价格的进一步扭曲。实践证 明,用不断扩大财政补贴来替代必要的价格调整,不但使财 政负担越来越重,而且会使被扭曲的价格结构和不合粤的 经济关系进一步僵化,使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增大价 格改革的难度,而且还会掩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许多矛盾。 因此,整顿和改革财政补贴具有重要意义。
谢谢倾听!ຫໍສະໝຸດ 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觉得我国财政补贴改革应 该往一下几个方面发展: (1)精简补贴种类,剔除不必要的补贴对象,缩 小补贴规模; (2)对于补贴对象要进行严格审核,做到公正公 平。必须将纳税人的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3)政府应当出台一套透明的能够兼顾国家、企 业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动态机制,要让公共了解 财政补贴对象产生的原因,消除公共的质疑; (4)根据市场经济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补贴政 策,改善以往缺乏弹性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8.88
380.80
510.24
373.77
444.96
321.64
411.29
299.30
366.22
314.47
327.77
364.89
单位:亿元
财政总支出 (E)
1398.84 2289.21 3852.87 4143.66 4625.73 5389.81 6658.20 8029.85
S/E(%)
18.0 22.1 24.9 21.3 16.6 13.2 10.2 8.6
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合计
250.14 507.19 959.68 884.01 766.60 710.59 680.69 69232.43
117.71
245.40
261.79
中国财政补贴制度 的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一)价格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
改革开放以后,价格补贴范围过宽、数额过 大,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
(二)企业亏损越补越亏
由于经营转换还不到位、预算约束软化等问 题,企业亏损补贴并没有从根本改善企业经 济效益。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效果
(一)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 (二)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通过理
顺价格,减轻了财政补贴负担 (三)建立“米袋子”、“菜蓝子”省市长
负责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补贴事权 (四)消化企业历史挂帐,对政策性挂帐安
排了专项消化资金,逐步减轻企业负担 (五)支持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用贴息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三、财政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贴数额大,领域广、环节多,国 家财政负担过重(见表1)
(二)补贴机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要求
(三)中央和地方在农副产品补贴领域的 事权及支出范围划分尚不十分明晰
四、点评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 财政补贴不应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
运行,应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 由于财政补贴的惯性,财政补贴还
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应尽量 少用; 解决财政补贴的问题,要靠深化改 革,完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