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台湾大专院校生命教育实践模式及其启示_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_殷成洁

近些年来,一次次天灾人祸的发生使得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大学校园投毒、自杀等恶性案件的增多,从昔日马家爵案、复旦投毒案到最近的台大毕业生张彦文情杀案,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在令人震惊和叹息的同时也引起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生命教育已成为两岸教育届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大陆地区自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开端,特别是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战略主题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对生命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台湾地区从1997年开始推动生命教育,2001年台湾教育当局宣布该年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可谓方兴未艾。
以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热心学者们更是将生命教育提升为反转教育的根本理念,大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开展,目前台湾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呈现日益多元和不断深化的趋势。
一、生命教育的意涵及取向关于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海峡两岸学者的观点百花齐放,众说纷纭。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探讨保持开放的态度,重视对不同声音的倾听,用社会建构的观点,打开了一个个理解生命形式的视窗,共同建构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共同体。
台湾生命教育计划和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孙效智教授针对技术时代、功利时代、物质主义时代人的心灵失衡,提出“人生三问”,认为生命教育要解决生命的核心议题,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应有的生命”。
生命教育是以“人生三问”为核心所开展的生命觉察、探索与实践之旅。
[1]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的推动主要贯穿这一理念,是台湾教育改革核心的重要内容。
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对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开展的启示

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对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开展的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对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开展的启示。
通过对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和教育方法的分析,提出了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强化学校与社会资源合作的三点启示。
最后强调了加强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教育质量并促进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启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合作,重要性,质量,发展1. 引言1.1 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特点台湾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赞扬。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台湾高校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素养。
在台湾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开展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人格基础。
台湾高校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生命教育课程在台湾的高校中被赋予了重要地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台湾高校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台湾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倡导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提倡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以其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以及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特点,为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2 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目前,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教育内容单一,主要侧重于学术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

台湾地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台湾地区实施生命教育的历史进程:1996 年,在美国系统实施生命教育 20 年后,台湾中小学校生命教育全面施行。
1997 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台中晓明女中设计课程,办理研习、训练师资。
1998 年,在全台湾地区初中实施,高中则于第二学期实施。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规定:2001 年为“生命教育年”,并组织生命教育委员会。
此计划将实施 4 年,以高中及初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阔至小学及大学。
台湾“教育部”计划在 40 所初中及 10 所高中首先设置生命教育中心。
( 1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背景:暴力与侵害生命安全①台湾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与暴力有关;②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③青少年的自残或自杀。
( 2 )台湾生命教育目标:(为了使每位学生)①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②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③有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团体;④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团体;⑤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⑥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⑦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追求生命的理想;⑧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 3 )台湾(国、中、小)生命教育课程教育内容① 1996 年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全面推行。
②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系统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③ 2005 年起,生命教育已列入为高中正式课程的选修课。
④高中生命教育类的八门选修课程 ( 各高中可选开其中一至两门课程 ) :《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⑤生命教育在“国中小”九年一贯课程中分别融入于语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健康与体育、艺术与人生及综合活动等七大领域,并分别从环境、两性、人权、信息、家政与生涯发展等六大议题教学让学生学习带得出校园的能力。
( 4 )台湾“生命教育课”的 12 项主要内容国一:第一,敬畏生命①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②协助学生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③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台湾经验与借鉴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台湾经验与借鉴摘要:台湾生命教育启动较早。
当前生命教育已成为大陆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
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研究与实践,可以借鉴台湾经验,从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教育目标、内容选择、教材体系、课程评价和课程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建构,并通过定位生命教育课程性质、培育生命教育师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浓郁生命化的校园氛围和重视家庭介入与社会参与,加以有效实施,推动生命教育进程。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台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1]。
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探索课程建构层面的问题。
高校生命教育的持续展开应以课程建设为基本着力点。
按照廖哲勋、田慧生对“课程”的界定,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有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功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2]。
本文探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课程”概念是广义的,其内涵包括课程设计原则、目标、结构、内容、评价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
伴随近年来生命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大陆高校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而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则起步较早,无论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施范围以及途径选择上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和参考之处。
一、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经验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死亡教育引入我国台湾。
随后,台湾中兴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心理辅导所等均已开设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相关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探究死亡,助益学生澄清生命价值的迷惘,提升挫折承担能力,促进个人以理性及庄严的态度面对死亡[3]。
台湾生命教育

台湾生命教育一、生命教育的提出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
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 1997 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
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内容具体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 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 宗教取向: 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职业取向: 着重认识自我, 培养技能, 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的的。
(3) 生活取向: 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4)生理健康取向: 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 增进生理、心理健康。
(5)生死取向: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并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1.教材选择方面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
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
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年第56卷第3期(总第236期)2011Vol.56No.3(General No.236)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①吴仁英(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摘要:通过对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实施方面具有如下特点,学科课程与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课程形式并存,关照现实生活与关怀人生终极目标的课程内容并重,正规培训教师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制度与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相结合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外部保障。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寻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行政与制度上的合法性,追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性,强调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关键词: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特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3-0114-04*收稿日期:2011-01-20作者简介:吴仁英,(1978—),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①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从理念到行动:道德教育视阈中高校生命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BEA08008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学习关爱自已、关爱他人及关爱大自然,并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探讨死亡问题,澄清生命的价值,提升青年大学生对于挫折的承担能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大学生命教育课程日臻完善,颇具特色,借鉴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对大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特色(一)生命教育课程的形式:学科课程与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课程并存目前国内外生命教育的课程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种类型:学科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综合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单一主题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
大陆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比较

大陆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比较摘要:台湾高校先于大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生命教育体系。
两岸虽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但大陆与台湾共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这也为大陆高校吸收借鉴台湾高校生命教育的经验提供了可能,对比分析台湾与大陆的生命教育实践,对大陆高校进一步深入开展生命教育、通识教育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实践;比较生命教育是伴随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古人有追问生命价值,反思个体与生命万物、天道自然的关系,今人的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之感。
进入21世纪后,生命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课题,一方面,伴随物质与精神的逐渐丰富,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多元社会思潮涌动使人们出现的价值迷失与生命无意义感。
相比大陆,台湾地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在制度保障、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中国推进生命教育的先行地区。
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文化与历史传统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根基,因此,对比大陆和台湾地区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为不同地区推行生命教育提供经验借鉴,共同促进我国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方兴未艾: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生命教育实践概况台湾的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民间团体,以宗教以及各界社会组织为主,针对青少年中的吸毒、暴力、性关系混乱乃至自杀和伤人等问题,但其实质是经济快速发展背后难以避免的社会理性缺失。
台湾政府教育部门于1997年在晓明女中内设立“伦理教育推广中心”而后更名为“生命教育推广中心”,并出版《台湾省国民中学八十七学年度生命教育教师手册》,开始尝试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当下,台湾高校生命教育推进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各类课程、社团、网站逐步建立与完善,然而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往往各执一方,这也成为当下台湾高校践行生命教育的困境。
台湾永平高中生命教育的几点启示

会 、情 绪 及 道 德 发 展 ,在 竞 争 的 同 实 效 倍 增 时 ,学 会 彼 此 合 作 ,进 而 尊 重 生 命 ,
为 自己 的生命 负责 。 1 识 生 命 ,学 会 爱 自己 . 认
台湾 教 师 的在 职 培 训 制 度 ,为 教
永 平 高 中在 一 名 高 二 学 生 自杀 事 师 的 可 持续 发 展 提 供 了保 障 。不 同年 件 发 生 后 ,在 科学 安 排 、妥 善 处 理 与 龄 段 的 教师 都 有 各 自的 培 训 重点 和要 家 长 、媒 体 的诸 多 棘 手 事 宜 的 同 时 , 求 。每 位 教 师 都 要 在 规定 的 时 限 内完
让 学 生 从 多 角 度认 识 生 命 的来 之 还 能 够 抓 住 教 育 时机 ,开 展 有 效 的 生 成 自我提 高 计 划 ,这 就从 制度 上 保 障 不 易 ,让 学 生 了解 从 一个 受 精 卵 的产 命 教 育 ,校 长利 用 结 业 式 对 学 生 进 行 了教师 队伍 的 高度 专业 化 和 现代 化 。
10 0 万人 死 于 自杀 。在 中 国 ,平 均 约 传 递 爱 ,爱 身 边 的每 个 人 ,进 而 爱 集 育 ,教育效果一定会卓有成效 。永平
每 两分 钟 就 有 一个 人 自杀 身亡 ,八 人 体 、爱 社会 。他 们 利 用 各 种 教 育 时 机 高 中有 一 支 高 素 质 的 教师 队伍 ,他 们 自杀 未 遂 。在 1 5岁 至 3 4岁 人 群 中 , 开 展 丰 富 多 彩 的 有 针 对 性 的 教 育 活 除 了有 高 超 的 教 学 本 领外 ,每 个 人 都 自杀是首 位死 因 , 别是青少 年群 体似 动 ,如参 与汶 川 大 地 震 赈 灾 活 动 、做 有一 套 利 用 课 堂教 学 进 行 生 命 教 育 的 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台湾学校生命教 育的历史沿革 为台湾的主流教育。 一 生命 教育 的 历 史 发 端 于 美 国 。 在加州创建 “ 阿南达村”学校 ,开始 19 68年 ,美国的杰 ・ 唐纳 ・ 华特士 年 ) 为蓬勃发展 阶段
以 19 9 7年台湾 “ 教育 部”成 立 珍惜个人 自我生命 价值 ,到他人 、社
等 问题 E益 严 重 ,且 年 龄 层 也 逐 渐 下 l
虽然 台湾学者对生命 教育 内涵 的 育 的本质是一致的—— 即通过生命 教
3进 入 2 . 1世纪 以来为 较 完 整 成 熟 认识有所不、自杀 、不尊重 与伤害他人生命 的 阶段
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 ,台 育使人认识 生命 ( 包括 自己和他人 ) ,
侧重 ,体现出不同年级和年龄特点。
倡导生命 教育的思 想。随后 ,生命教 “ 生命教育 推广 中心”为标 志。台湾 会乃 至 自然 、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 育 的 实践 在全 球 得到 迅速 发 展 。但 “ 教育部 ”组织 有关专家 、学校规 划 关系等大生命 的省 思。如吴庶深 、黄 生命教育就个体本身而言 “ 生命教育 (feuao ) 1e dctn ”这一概念 《 i i 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 ,设计生命教育 丽花认为,“ 名 称 起 于 17 9 9年 澳 洲 成 立 的 L e 课程 、编写 教材 、培 ̄l i f JN资等 。生命 是关 乎全人 的教育 ,目的在促进个人 i E uao et 。 台湾地 区学 校生命 教育 自 19 年开始针对全 台中学生实 生 理 、心理 、社 会 、灵 性 全 面 均 衡 之 d c i Cne tn r 98 教育 的兴起则有其 深刻 的社会背景 。 施 ,并得到 台湾各级 中等学校和辅仁 发展 ;就个体与外界的关系而言,是关 2 世纪 中叶台湾在经济与科技上获得 大学 、彰化师大等一批大学专家学 者 乎与他人、与 自然万物、与天 ( 0 宇宙主 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 匮乏 , 的积极响应 和参与 ,引发了台湾对生 宰 ) 之间,如何相处互动的教育” 。 但精神及心灵却空虚贫瘠 ,尤其是青 命教育探讨的热潮。 少 年的一些 反生命行 为 ,诸如吸毒 、
于 17 年从 E本 引入 ,主 要 由社 会 民 由此进入了一贯化 、完整 化 、全程化 度 、人格完善 、生理健康和死亡教育 96 l
间团体主动参与并逐步推广。个 别学 的发展 阶段 。目前 ,生命教育 已成为 等方面 ,在小学 、中学不同 阶段各有 校实施伦理课程 ,从 中涉及一些生命 遍及台湾地区的新的教育门类 。
降 ,由此引发台湾社会各界对生命教 湾 “ 教育部”于 20 00年 2 月宣布设立 进 而欣 赏 、肯 定 、爱惜并 尊重生命 , 育的关注与探讨 。台湾开展生命教育 “ 学校生命 教育专案小组” ,同年 8 以虔敬 、爱护 之心 活在天 、人 、物 、 月 的 目的,正如前 台湾教育厅长陈英豪 又正式成立 “教育部 ’生命 教育推动 我 的均衡关 系 中 ,增 进生活 的智 慧 , ‘ 所指出 ,“ 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 委员会” ,规定 20 年为台湾 的 “ 01 生 完善人格 ,自我超 越 ,追求 和展现生 ,发布 “ 生命教育 先导计 命的意义与永恒的价值 。 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 教育 ,却忽 命教育年 ” 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 的德性 、艺术 、 划” 。这项 生命教育计划将推动 4年 ,
维普资讯
宝岛传 真 ■
( )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与 二
本质
台湾学校
的现状及启示
口 项传 军 叶 一 舵
目前 ,台湾学者 因切人 的视角不
尽相 同 ,在 诠 释 和 界 定 生 命 教 育 的 内
涵时存在 多种观点。譬 如 ,蔡 明昌认 为 ,生命教育是 “ 观察与分享对生 、 从 老 、病 、死 之感受 的过程 中 ,体会生 命 的意义及存在 的价值 ,进 而培养尊 重和珍惜 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黄 清一 博士认 为生 命 教育是 “ 的教 爱 育——爱 中成 长 、认 识生命 、珍赏生 命 、活出生命 ” 。孙效智认 为 ,生命教 育 是一种全人 的教育 ,生命教育 的意 义是指 “ 化人 生观 、内化价 值观 、 深
11 7 ~19 年 为 兴起 阶段 .96 97
生为优先对 象 ,逐年推广到小学及大 等编撰的多种教材版本 ,分 为教师本 学 ,并计划在台湾 4 所 “ 0 国中”及 1 和学生本 ,但课程 内容取 向大多一致 , 0
台湾的生命 教育最早 由民间团体 所高 中设 置生命教育中心 。生命教育 涉及到宗教信仰 、道德伦理 、生 活态
人文之教 育… …知识技 能可 以成为 社会 将生命教育的理念 正式纳入 由小学至 学 校 生 命 教 育 在 台湾 地 区 的发 展 及
( )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 内容 三
台湾地 区学校 生命 教育课程现有
6 小学版 ) 、晓明女 的用处 ,而不是拿来戕害社会的工具” 大学 1 年 的学校教育体系中 ,以高 中 台湾基督教长老会 ( 。 “ 国中” ( 相当于大陆的初中 )学 子 高 级 中学 和 得 荣 基 金 会 ( 中学 版 )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
一
、
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教育 的理念 ,但生命教育一直未能成 整合 行动力 ”的一种有关人之所 以为 人的意义 、理想与 实践 的教育 。随着 命 教育 的 内涵 也越来越 广 ,从肯定 、
22 纪 9 代 末 ( 9 7~2 0 科学技术特别是生 物技术 的发展 ,生 .0世 0年 19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