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自己打败了——《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3篇

三一文库()/读后感〔阿房宫赋的读后感3篇〕《阿房宫赋》铿锵有力,把“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剖析得很微妙。
你有兴趣,不妨来看看《阿房宫赋》读后感,小编已经沏好茶,恭候多时。
▲《阿房宫赋》读后感篇一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
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
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
但是,秦也被打败了。
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
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
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
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an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X克杰、陈希x 同、胡长X清。
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阿房宫赋读后感2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200字
阿房宫赋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名篇,它以婉约的笔调,描绘了秦始皇的宫殿阿房宫的壮丽景观,展现了其繁华灿烂的盛世景象。
读完这篇诗,我深受感动,感慨万千。
首先,阿房宫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象。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阿房宫则是他的象征之一,它的壮丽和繁华,反映了当时的国力和文明程度。
通过阅读这篇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到了秦朝的兴盛和繁荣。
其次,阿房宫赋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诗中描绘的阿房宫,虽然繁华壮丽,却也充满了无常和虚幻。
作者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来表达了岁月变迁,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逝去。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当下的时光。
最后,阿房宫赋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杜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他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更表
达了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和力量,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更加珍惜文学带给我的美好体验。
总的来说,阿房宫赋是一篇充满了历史感、人生感和文学感的
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篇诗,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人
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生
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让我深深地感谢杜牧,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国
古典文学。
愿我们能够像杜牧一样,用心灵去感受历史,思考人生,品味文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和温暖。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之一,著名的汉代文学家杜牧所作。
这篇作品全篇叙述了赵王政治和文化的荣辱和衰落,并通过描述阿房宫和赵国名胜古迹的面貌,反映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篇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瑰宝,也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更重要的是,它不但留下了经典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文化积淀和启示意义。
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这篇作品的首段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峨眉北岳华山,霭霭秦楼楚馆。
群山环抱,而崇崖峻岭插中天,惊波骇浪,而雄城壮观于水。
亿兆一人,而瞰形于户牖之间。
虽无旁骖之劳,而役青娥之素手,倚湘川之媚姝,历览余音之所至,无因而不带之情也。
”这段描述让我扑面而来的是深刻而震撼人心的景象,其夸张和夸大之语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的气势更为宏大,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阿房宫的沉醉和激情,也可以看到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丰厚底蕴。
在阅读中,我不仅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的深邃,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精神的美丽。
在散文的写作中,杜牧找到了一种让人感受到其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方式,使人保持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感。
这篇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价值,同时也在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散文,这些散文都是文学名家们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媒介,体现了古代文化无穷无尽的魅力。
《阿房宫赋》不仅蕴含深刻的史地文化内涵,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诸如渲染情感,铺垫气氛,配合章法等技巧,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片瑰宝,使读者通过它进一步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学和文化,艺术和风情。
我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不仅是得到满足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运用文化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的方式。
正如我在这篇作品所看到的,作者以诗歌性的描写方式将文化的精髓通过写作的形式传递给读者,这是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一种积极自我展示。
最后,在创新思路和观点的方面,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我意识到,散文与其他文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界限,因为不同文体的混用不仅可以带来新的创新思想,同时也可以丰富文章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作者杜牧通过对秦代宏伟宫殿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耀和腐朽。
在阅读完这篇作品后,我深深被其所启发,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也从中受益匪浅。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一个巨大的宫殿群。
杜牧借助阿房宫的形象,用极其精妙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这个终将消亡的王朝的辉煌与虚幻。
他以繁华夺目的宴会场景开篇,形容了阿房宫内刺目的灯光和宴会的繁忙场景。
然而,在这个繁华的背后,杜牧揭示了秦代社会的不可避免的昏暗与腐败。
他以虚构的情节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宫廷中的奢侈与堕落,揭示了秦王政权统治下的内忧外患。
阅读《阿房宫赋》让我思考到了历史的循环和人性的弱点。
秦代宫殿宏观同样也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荣耀,但却同样蕴藏了其自身的弊端。
贪欲、奢侈、无度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覆灭。
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并怀疑着人性是否注定会走向自我毁灭。
在今天这个物质追求的时代,我们不禁要思考自己是否也会步入相同的误区。
阿房宫赋中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这句话,让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慎重。
帝国统治者在追求权力至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人民的关怀,互相厮杀、吞并土地和资源,最终却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悲剧。
而相较于夷狄民族,他们可以在更为自由自主的状态下生活。
这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当权者总是追求更多的掌控,却在过程中不断剥夺人民的自由。
阿房宫赋使我对于历史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认知。
我们不仅要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避免重蹈覆辙。
阅读这篇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千回百转,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所处的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异同。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的教训,努力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总结起来,《阿房宫赋》这篇作品在描述秦代宫殿的辉煌和腐朽的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读这篇作品,我明白了历史的循环和人性的弱点,在现代社会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由与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避免重蹈覆辙。
阿房宫赋读后感(精选3篇)

阿房宫赋读后感(精选3篇)《阿房宫赋》读后感篇一《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的华丽壮美,刻意夸张,刻画出骄奢*逸,尽情铺叙。
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六国粉黛齐聚一宫,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
最后揭出主题,告诫唐**的**者不要重蹈覆辙。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唐代一出现已立即引起哄动,相争诵读,士林惊叹。
文章不光是描述阿房宫富丽、帝王奢豪的彩艳浮华画面,还带出发人深省的题旨。
全文用词选字精炼,声韵铿锵,气势雄迈,是一篇极精采的文章。
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亦能载舟,也能覆舟。
一个**者不爱护百姓。
也只好让后人来哀痛他了。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
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
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才能战胜困难。
《阿房宫赋》读后感篇二《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有“小杜”称号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诗人。
这首《阿房宫赋》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写时他才***、四岁。
这本身让人对他的文学才华赞叹不已。
此篇在语言上骈散相行,韵律鲜明,词彩瑰丽,是唐代诗人中的杰作。
关于《阿房宫赋》的了解,我还是在念大专的书中见到的,那时由于情况不同,觉得紧张多一些,此时学习的心情就轻松的多了。
再加上黄**的讲解引人入胜,我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
阿房宫是秦始皇**六国之后建造的,其宏伟瑰丽的程度可以说是历代建筑都不能企及的。
但是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有人说太可惜了,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不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其实,几千年的风云变换,即使不被项羽烧掉,也会被其他的人给毁掉。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古诗,描写的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场景和气势。
这篇古诗结构优美,语言流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威严。
读完《阿房宫赋》,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在诗中,杜牧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时的壮举和气势。
他用“千门万户曾识盼,瞬息万变皆如是”来形容宫殿的繁华和复杂程度,以及建筑师的天才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他以“损益记于垂纶者”来描述秦始皇那种极致的求胜心态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表现为一种超越自我和一切困难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种以胜利为目的的努力,更是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文化所具备的特质之一。
历史上,中国人忠诚敬畏天地,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让人们在追求进步时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智慧。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和灿烂,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杜牧的叙述方式也很有趣。
他用六律的方式,先描绘宫殿外的美景,再刻画宫殿内的景象,最后对秦始皇进行了赞美。
整个古诗结构完整,内容层次分明,显示出作者在艺术层面上的强大掌握能力。
此外,杜牧的词句精妙绝伦,让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时的耕耘和成果。
在诗中,他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来描述宫殿历久不衰的景象,表现出宫殿作为人类文明的凝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化所展现出的格调和气势。
总之,《阿房宫赋》是一首展现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古诗。
它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壮美和悠久历史,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瑰丽和威严。
这篇古诗还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追求进步的精神,不仅仅是对胜利的追求,更是对理想和追求的表现。
它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
读《阿房宫赋》有感

读《阿房宫赋》有感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阿房宫赋》有感,希望大家喜欢!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一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
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
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
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
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
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
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这样的诗句: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 Gray)也写道: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阿房宫赋》读后感想

《阿房宫赋》读后感想《阿房宫赋》读后感想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
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
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
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
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
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被自己打败了——《阿房宫赋》读后感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
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
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
但是,秦也被打败了。
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
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
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
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
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
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
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
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