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题分解:第22课_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学设计

D.军机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皇权专制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4)右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你
认为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是( )
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观察下图,此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6)如果以“明清加强专制集权”为一学习主题,那么可以纳入此主题下的材料有()
①锦衣卫、东厂②文字狱
③设丞相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二中字所代表的内容。
(2)图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认识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并培养了学生们的民主意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正确 评价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重点)
2、知道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史实。(难点) 3、正确评价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难点)
一、君主独裁
明太祖朱元璋
建立政权后,对功 臣严加防范,不久就大 开杀戒,把与他一起起 兵反元的文臣武将几乎 全部清除,其中波及面 最广的是“胡蓝之狱” 。
C、设军机处
D、建立中央册封制度
明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朝
3、实行廷杖制度(朱元璋)
4、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帝)
清朝
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思想
八股取士 厉行文字狱
举 子 看 榜 图
这是一张科举考生看榜图,你知道科举制 到明清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1)时间: 明清时期
(2)内容: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
经”的 范围内命题
(3)形式: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
八
即“八股文”。
股 取
(4)表现: 考生从小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
士
明清时期统治者未能利用统一
(5)消极影响 :规范、高 效率的教育选拔机 制,脱离社会发展大势,阻碍
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 做过造反的贼。于是把他杀了。
明清两朝为加强皇 权共采取了哪些 措施?
提示:1)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来思考。 2) 以二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加强皇权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2、设立厂卫制度 3、设立廷杖制度 4、设立军机处
5、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知识点练习四十四第1题【单选题】某班四位同学撰写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趣谈孔子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创建》B、《论唐太宗时期安史之乱的影响》C、《从交子看北宋的商品经济》D、《论清代军机大臣的历史作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君臣礼仪:图1到图3是君主权力的强化,最能体现君权达到顶峰的的朝代( )A、汉B、宋C、秦D、清【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初孤军坚守扬州城的著名爱国将领是( )A、岳飞B、戚继光C、史可法D、左宝贵【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
”文中空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C、宋元D、明清【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1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1)文帝──文景之治(2)( )──康乾盛世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隋唐的科举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明朝宰相胡惟庸素材 北师大版精编版

明朝宰相胡惟庸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胡惟庸(?—1380),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和州,始归附,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
尔后,任宁国县主簿,进知县。
做宁国县令,可以说是他起家的开始。
当时太师李善长柄政,胡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行贿于李善长,从此青云直上,先迁吉安通判;至正二十四年(1364),设湖广行省,又擢为湖广佥事。
朱元璋称吴王,由于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升为太常寺卿。
洪武建国后,更是曲谨市宠,几年后便位极人臣。
洪武三年,入中书省,拜中书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汪广洋因“无所建白”出迁广东参政。
从这时到同年七月,“帝难其人,久不置相”,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独尊省事”数月,七月代替汪广洋升为右丞相。
洪武十年九月,又迁左丞相,汪广洋仍为右丞相。
从洪武六年汪广洋第一次罢相后,中书省的大权实际上由胡惟庸一人独揽,到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被杀为止,任相达七年之久。
徐达、刘基对胡惟庸的人品极为鄙视,徐达“深疾其奸”,曾多次“从容言于帝”。
为此,胡惟庸一度想与徐达结好,但徐达憎恶他的为人,不予理睬。
胡惟庸又变换手法,企图贿赂徐家守门人福寿来加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徐达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向他问罪,只是向朱元璋进言,胡惟庸不够资格做丞相。
洪武初年,朱元璋曾与刘基论相,当问到胡惟庸是否可为丞相时,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并说,天下何患无才,只要明主全心全意地求访,便可得到,就目前的人选来看,确实没有可以胜任的。
但朱元璋并没有接受刘基的意见,不久便擢胡惟庸为相,刘基悲叹道:“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胡惟庸任相时,淮西集团的政敌杨宪已经在洪武三年被诛,胡惟庸独相数年。
尽管汪广洋在洪武十年与他同居相位,但汪为人“宽和自守,居相位默默无可否”,在中书省仅仅是“浮沉守位而已”,因此,除了皇帝以外,在政治上胡惟庸感到唯一有些威胁的人便是刘基。
由于刘基曾与朱元璋论相,胡惟庸更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七年级下册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课件资料

试?
0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0 0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0
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
0
举0 子看榜图
0
0
八股取士危害:八股取 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 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 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 的发展。
探究
0
想一想:秦朝、西汉、明朝、清朝为加强思想控 制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秦朝 “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 八股取士
0
清朝 文字狱
0 0
0
明朝 清朝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时间 内容 危害
0 0
君主独裁
明清皇权膨 胀与文化专
制 八股取士
0
0
文字狱
时间 目的 内六部
0
0 0
0
1.朱元璋在位时,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_宰__相____制度,使六部直接 受__皇__帝__指挥。 2.朱元璋为加强对百官和京城百姓的控制,设立__锦_衣__卫___。明成祖时 ,又设立特务机构__东__厂__,任用宦官掌管。东厂和锦衣卫合成“厂卫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清朝皇帝继承明朝制度,雍正时,在中央设立_军__机__处__。 4.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__四_书___”“五经”的范围内命题。采用 __八_股__取__士__制度。 5.明清统治者0 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 “__文_字__狱_0 __”,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
0
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你是明朝 0 0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北师大版案例说明对应教材“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旨在使学生了解明清两代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材料、分析教材,概括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表现;通过史料解析,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君主独裁(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教师补充“胡蓝之狱“的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大举打击开国功臣、并进行血腥屠杀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的行政体系。
教师可展示中央的行政制度示意图,介绍内阁与宰相权力性质的根本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体制之中皇权膨胀是如何体现的,并思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学生了解“胡蓝之狱”的史实,认识朱元璋在统治之初所采取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生解读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了解各部门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及其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示意图,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得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图示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2.设立厂卫制度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按照时序演示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具体构成。
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如介绍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讲明当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
在介绍特务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思考明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构成。
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设立廷杖制度此部分可以略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即可,使学生认识到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了主仆之间的关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从胡惟庸案看明朝皇权的加强素材 北师大版精

从胡惟庸案看明朝皇权的加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说到凤阳,大家都知道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
那么到了凤阳,鼓楼和明皇陵就是必游之地了。
我们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到了凤阳,把行李往宾馆一撂,就立即赶往凤阳鼓楼。
初见鼓楼完全被它那种高耸的威严给震慑住了,站在鼓楼下,抬头望见鼓楼正面上书“万世根本”四个大字,完全可以感觉到当时万民仰望帝皇的那种臣服感。
参观了明皇陵后,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不是朱元璋对父母拳拳的孝顺之心,而是不管是绵羊还是狮子老虎各种猛兽,还有太监和文武大臣的那种俯首帖耳的温顺。
这就不得不说朱元璋高超的政治手段了,现在我们就胡惟庸案来看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皇权,建立起鼎盛的大明皇朝。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
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胡惟庸,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年),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胡惟庸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
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
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习题北师大版

1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全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3、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加强团结 4、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时候(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京官与妻子感情深厚 B、京官朝政繁重 C、当时战事频繁 D、皇权膨胀,京官生命时时受到威胁 6、下面关于明清时期“文字狱”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皇权膨胀的表现 B、是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D、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 7、明清两朝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 ①废宰相 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区 ③设立廷杖制度化 ④设立军机处理 ⑤实行八股取士 ⑥推行“文字狱” A、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下面围绕明清加强皇权的一段话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明太祖时,废太尉,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清雍正帝时,设立锦衣卫,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三、观察图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16中考题分解: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选择题 1.(2016·江苏泰州·35)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 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2.(2016·湖南郴州·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3.(2016·黑龙江大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C 4.(2016·广东省·6)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同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答案:B 5.(2016·湖北孝感·6)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D 6.(2016·山东聊城·9)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7.(2016·广西玉林·2)下列机构的设置,能体现清朝制度创新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D 8.(2016·湖南岳阳·32)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权力的增大 答案:B 9.(2016·湖南湘西州·7)“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习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答案:B 10.(2016·天津市·4)如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所在地。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答案:B 11.(2016·福建莆田·6)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设立该机构的皇帝是(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光绪 答案:B 二、改错题 12.(2016·江西省·1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乾隆帝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错误: 订正: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答案:错误: 乾隆 订正: 雍正 三、非选择题 13.(2016·山东临沂·27)(14分)下列材料摘编自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1923年12月21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三十年以前的学生,他们有一种立志,就是在闭户自读的时候,总想入学、中举、点翰林,以后还要做大官。我今天希望诸君的,不是那种旧思想的立志,是比那入学、中举、点翰林、做大官的志还要更大。中国几千年以来,有志的人本不少,但是他们那种立志的旧思想,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和近代的思想大不相合。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 (1)材料一中“中举、点翰林”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孙中山希望学生在“立志”时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2分) 材料二 我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道世界极有名的人,不全是从政治事业一方面做成功的;有在政权上一时极有势力的人,后来并不知名的;有极知名的人,完全是在政治范围之外的,简单的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2)在材料二中,孙中山劝学生们应该如何立志?(1分)请从中外科技发展历史上各举出一位“名望高大”的人物。(2分)孙中山一生所做的“大事”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事事都要派人到外国去学,这还不是件耻辱的大事吗?中国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最先的是到美国,次是到欧洲各国,最多的是在日本。极盛的时候,人数有三万多。因为世界上无论哪一国,都没有在同时候派往到一国的学生,有这样多的人数。怎么样去图国家的富强?我们要图国家富强,必须要自己振作精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向前去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只知道要自己到什么地位,不知道国家到什么地位。这个要中国富强的事务,就是诸君的责任;要诸君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的希望。 (3)当时中国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为什么“最多的是在日本”?(3分)结合材料三,谈谈怎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这一目的。(2分) 答案:(14分)(1)变化:规定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卷文体为八股文。(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答出“八股取士”也可)思想: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2分) (2)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1分)例子:举出中外科技名家各一位即可(2分)大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答成“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亦可) (3)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强国,比中国先进;(2分)日本是中国的近邻。(1分)不可事事都要派人到外国去学;要自己振作精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要主动担负国家发展的责任;要大力创新,积极为祖国发展作贡献。(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4.(2016·湖北荆门·10)(7分)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 材料二 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 (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谁创立的?(1分)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特点。(1分) (2)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1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2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材料一到材料四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1分) 答案:(1)秦始皇。(1分)皇权至上(或皇帝一人掌握政权)(1分) (2)加强君权。(1分) (3)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1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 (5)专制走向民主(或人治走向法治)(1分) 15.(2016·山东泰安·41)(14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发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1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4分)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2分)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