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白毛女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摘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
其中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次在延安的公开演出,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形式的成熟。
它为中国民族歌剧怎样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做了很好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他歌剧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对中国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
本文分别对《白毛女》的诞生、历史意义、它对当代中国歌剧的影响以及中国歌剧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中国歌剧;白毛女;里程碑;发展前言上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出了第一片嫩芽,经过30年代的探寻与摸索之后,终于在40年代,一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歌剧——《白毛女》诞生了,它使中国歌剧走上了新的发展期。
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孕育出了《白毛女》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萌芽期由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音乐作为启蒙性开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对西方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歌剧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体裁形式。
包括:山东省立剧院的历史题材歌剧《岳飞》、《荆轲》;以抗日根据地为原型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40年代的以《秋子》最为著名,它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佳作。
在延安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种形式的歌舞剧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一、《白毛女》的产生歌剧《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
一九四五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
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
《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白毛女》全剧共五幕。
第一幕有四场,课文只选了第一场和第二场。
第一幕是剧情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间(1935年冬,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和地点(河北某县杨格村,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提供了本剧主人公生活、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在头两场戏里,剧中的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显示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
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
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
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
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
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川剧《白毛女》改编而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音乐剧作品。
该歌剧以渲染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时代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为主线,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歌剧的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郭文景采用了抒情主义的音乐风格,深情款款地展现了白毛女和阿里等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中融入了川剧的元素,使整个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感。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歌剧《白毛女》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妙的音乐艺术。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设计和表演也非常独特。
舞台上充满了川剧的色彩和特点,舞台布景以川剧的舞台形式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灯光、后期特效等手段,创造了逼真的农村景观和战火纷飞的战场。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自然,舞动曲线优美,充分展现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生动地演绎了作品中的各个角色,使观众更易于投入到剧情中去,产生共鸣。
剧本在表现农民起义和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思想。
剧中通过展现白毛女和阿里的爱情故事、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剧本结构合理,情感饱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关注作品所表达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歌剧《白毛女》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政治色彩,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艺术创作的导向。
该剧首演于1951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需要宣传和弘扬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人民英雄,歌剧《白毛女》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农民起义的揭示,体现了人民战胜困难、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歌剧《白毛女》通过独特的音乐、舞台表演、剧本和时代氛围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展现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命运。
这些创作艺术特征使得《白毛女》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白毛女》2000字

赏析《白毛女》2000字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剧演抗战期间贫农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由于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因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喜儿被掳去当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
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卖给人贩。
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大春带八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露和控诉,表现了万分悲愤的感情。
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摘要:歌剧《白毛女》是在总结了自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周子山》等经验的础上,采用北方民间晋乐曲调,吸收戏曲晋乐和北方秧歌为‘新秧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借鉴西欧歌剧的创咋经验,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晨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其思想内容的战斗性和艺术上的创新与民族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戏剧、晋乐吏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重要地位歌剧《白毛女》是在1943年延安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部新歌剧。
它创作与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
《白毛女》的作者总结了自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周子山》的经验为创造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新型的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后来人们都称这部歌剧为“新歌剧”的主要原因。
这部歌剧是作者根据“1935年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时被地主黄世仁逼死。
闺女喜儿被抢到黄家,受尽虐待。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地主狗腿子穆仁智后,投奔八路军。
荒淫无耻的黄世仁奸污了喜儿,还要将她卖掉以灭罪迹。
经女仆张二婶帮助,喜儿逃往深山野林,苦熬了三年,头发也变白了。
她坚信苦日子总会熬到头。
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队来到杨各庄,把喜儿从山洞中救出,并发动群众清算了黄世仁的罪恶,为喜儿和千千万万的受苦人报了仇”。
一、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背景1945年4月底《白毛女》在延安首演30余场。
《白毛女》就是在我国阶级矛盾由非对抗性转为对抗性矛盾这历史背景下,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迫害及农民的反抗。
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缩影,它适应了20世纪40年代后半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
这部具有深刻现实感,又有华美幻想的歌剧,足以代表那个时代崭新艺术世界的典范之作,其诗意的语言和浓郁的民族音调,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露在20世纪40年代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使亿万人民为之振奋。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
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
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关于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电影《白毛女》之音乐分析

电影《白毛女》之音乐分析电影《白毛女》之音乐分析电影《白毛女》是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王滨、水华执导,据1938年开始流传于晋察冀地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奇为题材来源,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以喜儿的命运为中心主线链接人物关系,展开的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它是第一部在新中国引起全国轰动的电影,上映时,国内首轮观众即达600余万,创中外影片最高纪录。
50年代这部影片先后在30多个国家、地区映出。
1951年7月荣获捷克斯洛伐克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电影《白毛女》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其一,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剔除了原故事对于“白毛仙姑”种种诡异色彩的渲染,而是在阶级观念的主导下,深刻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阶级意蕴,最终提炼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现实主题。
其二,对原歌剧的故事情节进行增删改编,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真实合理,采用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方法,出色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运用比兴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烘托了人物性格和命运,深化了主题。
其三,大量使用了原歌剧中优美动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片段在中国家喻户晓;合唱《太阳出来了》酣畅淋漓宣泄了受压迫劳动者的心声,获得了观众的精神认可;《剪喜字》片段,把一个待嫁闺中的少女的羞涩、甜蜜和对爱情的憧憬描写得惟妙惟肖。
在下文中,笔者试图分析电影《白毛女》中的音乐,以期达到重温经典、感受经典、挖掘经典、学习经典、赶超经典的目的。
一、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音乐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相当深刻而有意义的,最珍贵的是《白毛女》开始尝试用音乐的语汇去细致描绘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于几个主人公的音乐设计都做到了符合人物性格并富有特点,贴合事件发生时人物的心理活动。
女主角喜儿,她的主题音乐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廖承志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作品,由歌剧与话剧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
这部歌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在舞台设置、角色刻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从音乐表现上来看,《白毛女》歌剧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
廖承志在作曲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京剧、山西民歌、西北民歌等,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在《白毛女》中,廖承志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如管弦乐队、钢琴等,使得音乐既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舞台设置上,《白毛女》歌剧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在歌剧的开篇,廖承志采用了幕布的形式展现了草原上的壮丽景色,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
在后续的场景中,舞台设计以及灯光效果的运用都使得整部歌剧的舞台效果更加出色,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感人,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在人物角色刻画上,《白毛女》歌剧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主要人物包括白毛女、田福、田玉英、陈世美等,这些角色在歌剧中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
白毛女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田福勇敢善良,田玉英聪明伶俐,陈世美狡诈自私。
在唱腔、动作以及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所承载的命运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整部歌剧的内涵。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的展现,这部歌剧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的音乐艺术风格,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时代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今后在观赏《白毛女》歌剧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创作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10904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名:***学号:************指导教师:贾波讲师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业:音乐学完成日期:2015年4月10日学士学位论文浅析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名:***学号:************指导教师:贾波讲师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业:音乐学完成日期:2015年4月10日摘要《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一部歌剧,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歌剧,是民族歌剧的典范之作。
作品在毛泽东文艺方针指引下,总结历史经验和成果以及凝聚了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的集体结晶。
其主要运用北方民族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吸取河北山西等地方的民族与戏曲的音乐元素,并加入西洋歌剧音乐形式。
民族歌剧《白毛女》之所以受到广大民众如此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它潜在的民间文化的人物类型、故事类型和主题,与大众文化相吻合的审美观,而被接受并深受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出现的新歌剧《刘胡兰》、《赤叶河》、《江姐》等,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创作的新歌剧《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文革”后出现的新歌剧《伤逝》、《原野》等,都与歌剧《白毛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带着上述问题探析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及其在歌剧创作中运用。
【关键词】民族歌剧;白毛女;音乐创作特点;成功经验AbstractWhite-haired girl is based on a Chinese folk tale adapted from the Opera, is fusion of poetry, song, and dance three National Opera is the National Opera of a model for.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o Zedong's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inciples, summing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results, as well as gather a collective Crystal Yanan Lu Xun Art Academy. Its main use of folk and traditional music of the North for the material, lessons of Shanxi, Hebei and other parts of the nation and the musical elements of Opera, and joined the Western Opera music. National Opera of the white-haired girl is loved by the masses so, mainly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for character types, style, story and theme of folk culture, coincide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of aesthetics, accepted and loved by the impact.Liberation war period (1945-1949) appeared of new Opera Liu Hulan, and Red Hakawa, and Jiang Jie,, again to new China established yihou (1949) creation of new Opera honghu Red Guard, and Xiao erhei married,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Hou appeared of new Opera mourning, and wilderness,, are and Opera white hair female has ties of contact.【Key words】National Opera; the white-haired girl; music creation features success stories目录绪论 (1)第1章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1.1歌剧《白毛女》的来源 (1)1.2歌剧《白毛女》的初次创作 (1)第2章《白毛女》剧中人物形象的音乐特点2.1民间音乐素材在歌剧创作中的运用 (2)2.1.1《小白菜》与《北风吹》 (2)2.1.2《扎红头绳》 (3)2.1.3《太阳出来了》 (3)2.2《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4)第3章歌剧《白毛女》对其后歌剧创作的影响3.1歌剧《白毛女》以后的歌剧创作概况 (5)3.2歌剧创作的特征分析 (6)3.2.1歌剧中的调式调性 (6)3.2.2歌剧中的演唱形式 (6)3.2.3歌剧的音乐创作特点 (7)3.3《白毛女》的历史价值 (9)总结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绪论中国民族歌剧是巧妙地将音乐、戏剧、文学和舞台美术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歌剧。
它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这三个重要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新歌剧分别是《白毛女》、《江姐》、《原野》。
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功表演标志着我国民族歌剧的成熟,也是后期新歌剧创作的奠基石。
它们的内容是深刻而又丰富的,这种艺术观念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艺术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为后世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歌剧的题材在结合现实生活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艺术,不仅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和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还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属于中国民族歌剧自己的歌剧。
第1章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1.1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来源《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作者是河北作家李满天,原名李春芳,笔名林漫。
1914年生于甘肃。
1942年在平山西部山区采访时,听到了有关“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黄世仁是《白毛女》中的恶霸地主,他一心想霸占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
除夕之夜,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被迫喝卤水自杀。
此后,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
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
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两年后大春随部队回乡,找到喜儿,伸冤报仇。
两人结婚,过着翻身幸福的生活。
1.2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初次创作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负责针对性的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民间歌剧《白毛女》就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
中国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在创作过程中第一个大的困难就是歌剧唱段中的第一唱段《北风吹》,它的谱曲过程困难重重,最终决定由张鲁根对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完成了现在人人皆知的《北风吹》,虽然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后期的创作也并不是很顺利,经历了接近一年的创作、改编、排练,终于在1945年初作于延安。
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成功演出。
就这样,广大人民带着对地主阶级的满腔仇恨,一股强势的《白毛女》旋风迅速席卷了延安,席卷了陕北,席卷了解放区,最终席卷了整个中国。
第2章《白毛女》剧中人物形象的音乐特点2.1民间音乐素材在歌剧创作中的运用2.1.1《小白菜》和《北风吹》《白毛女》中的主要角色有喜儿、黄世仁、杨白劳等,剧中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且富有个性,更重要的是作曲家根据人物的性格发展需要和歌剧中情节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的加以选择、改编和发展的同时又加入了传统戏曲元素在里面,不仅增加了戏剧的冲突,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戏剧表现力。
剧中的主演喜儿的音乐随着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以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的主题为主的《北风吹》,节奏是四三拍,极具表现活泼、善良、可爱的喜儿,后期又加入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曲调,充分表现出喜儿的青春无邪。
再后来由于喜儿遭受了黄家的侮辱和践踏,音乐主题就换成了以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的曲调为主,曲调高亢而嘹亮。
2.1.2《扎红头绳》歌剧《扎红头绳》的片段,对喜儿与爹爹短暂欢聚的描写中,运用了明朗欢快的对唱法,它在反映出喜儿的天真活泼的同时也表达出杨白劳对女儿深深的爱,这段音乐与后来两位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1.3《太阳出来了》还有剧中的合唱《太阳出来了》,这是在整个歌剧结束前,群众一起演唱的合唱,它唱出了被解放人民的坚强、豪放、激情与喜悦的心情,同时也唱出了对喜儿命运悲惨的深深同情和愤怒,浓厚的阶级情感如真如实的被呈现出来,尤其是合唱中对全剧的中心思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反复渲染,它的成功演唱对歌剧主题的突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剧中主演喜儿的父亲杨白劳是旧社会农村典型的农民形象的代表,他憨厚朴实却胆小懦弱,在他身上发生的不幸让我们深表同情,也让我们对旧社会的剥削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当杨白劳出现时的主题是根据山西秧歌《捡麦根》改编的曲调为主,从而使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绪变化更明显,更形象深刻。
还有剧中主演的黄世仁是心狠手辣、虚伪狡诈的大恶霸,为了能满足自己的私欲,毫不留情的将杨白劳逼上了绝路,从而达到了自己罪恶的目的,他的罪恶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黄世仁的丑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旧社会中地主是如何用凶狠恶毒的嘴脸对待善良无辜的贫民百姓。
他的罪恶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他的出现主题主要是根据眉户戏‘冈调’和河北花鼓改编而成的。
旋律中有很多的向上的跳进音阶,乐器的演奏也是相当赋予跳跃性。
使歌剧中的人物更加生动和鲜明。
2.2白毛女的艺术特点在音乐设计方面,《白毛女》全剧的展开,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也不是板腔戏或宫调戏。
它借鉴了西方歌剧注重角色表演的处理方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人的表现特征。
在歌剧表演方面,《白毛女》在人物关系中处理非常好,作为一个成功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不同于戏剧,但也与高度发达的西方歌剧是不同的。
它是指传统戏曲音乐和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独白与音乐紧密相连,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充满情感。
在这方面,情感的变化起着转折的作用,或是剧情的高峰,作为一种形式的歌剧的修在音乐设计方面,民族歌剧《白毛女》运用了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不是民间戏饰而不是呆板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