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35例)和无症状组(17例),根据超声回声分为软斑块20例,混合斑块18例,硬斑块14例。
比较斑块构成、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与管腔增强强度比值(ratio)及和造影增强程度分级。
结果:有症状组软斑块比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造影后EI及ratio值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软斑块造影Ⅲ级比例、EI及ratio值均高于混合斑块及硬斑块,而混合斑块造影Ⅲ级比例、EI及ratio值高于硬斑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可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而定量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颅内动脉严重栓塞是诱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其稳定性则是决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故准确评估斑块性质,对确诊、监测疾病进展及预防脑梗死发生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2]。
既往临床多选择常规超声、CT或MRI等方法分析斑块类型与脑梗死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斑块的稳定状态,但上述评估具有一定的偏差性[3-4]。
近些年超声造影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可通过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而评估其稳定性[5]。
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7月-2014年5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均采用常规颈动脉彩超检查予以确诊。
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2~75岁,平均(68.2±5.4)岁,根据是否出现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临床症状体征分为有症状组35例和无症状组17例。
1.2 方法1.2.1 常规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LOGIC9),探头检查频率7~12 MHz,全面扫查左右两侧颈动脉的横切和纵切面,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如单侧颈动脉检出斑块数量较多则选择体积最大者进行测量,如双侧均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者则选择出现临床症状的对侧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予以检测,详细记录所有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及超声检查的回声强度,IMT>1.2 mm认定为斑块。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ʌ综述ɔ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王㊀琦综述ꎬ闫国珍审校(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ꎬ内蒙古包头014010)㊀㊀DOI:10.16833/j.cnki.jbmc.2019.03.053㊀㊀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ꎬCEUS)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展开应用ꎬ从实质性脏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ꎬ到冠心病㊁心肌病的诊断鉴别ꎬ超声造影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ꎮ目前ꎬ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ꎮ本文拟就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等做一综述ꎮ1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评估的应用背景㊀㊀伴随社会进步而来过于富足的物质供应ꎬ也带了新的健康问题ꎬ据统计ꎬ国人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率逐年增长趋势ꎬ脑卒中发病率㊁患病率㊁和伤残调整生命年均呈上升趋势ꎬ防控形势比较严峻[1]ꎮ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ꎬCAS)是引起脑血管疾病众多致病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ꎮ大量实验研究证实[2-4]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的稳定性与如下因素关系密切:斑块硬化程度ꎬ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多少ꎬ脂质核心的大小ꎬ炎性改变的程度ꎻ斑块的稳定与否与斑块引发的继发改变(如斑块溃疡㊁内出血㊁破裂)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明确的正相关性ꎮ超声造影剂的本质是六氟化硫微气泡ꎬ造影剂微泡具有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相类似的血流动力学特征ꎬ微泡直径一般为2~6μmꎬ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ꎬ是一种有效的血管示踪剂ꎬ使得CEUS显示班块内新生血管成为可能ꎬCelletti等[5]进一步证实了新生血管是稳定块稳定性降低并继发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ꎮ因而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评估ꎬ辨识斑块稳定性ꎬ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效果ꎬ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非常重要意义ꎮ2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EUS半定量分析评价与二维超声评价的对比2.1㊀二维超声评价法㊀根据斑块二维声像图的回声特点ꎬ以动脉管壁回声为参照[6]分为四种ꎬ反映在图像上为灰度的变化:(1)低回声:图像显示斑块内部亮度低于内膜层ꎬ近似于黑色ꎬ且分布均匀ꎻ(2)中等回声:斑块内亮度与内膜层相对一致ꎬ相对近似于灰色ꎬ且分布相对均匀ꎻ(3)高回声:斑块内亮度等于或略高于外膜层ꎬ近似为浅灰色ꎬ且分布均匀ꎻ(4)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有20%以上部分亮度与其他部分回声不一致ꎬ部分强回声伴有呈近似黑色的宽大声影ꎮ参照斑块回声的特点㊁二维形态㊁表面纤维帽的状态[7]ꎬ作为判定斑块稳定性的依据(回声越低㊁形态不规则㊁有火山口样溃疡㊁纤维帽菲薄㊁不完整或无纤维帽等征象ꎬ都是斑块不稳定的有力支持)ꎮ2.2㊀超声造影(CEUS)半定量分析法㊀应用CEUS后获取的增强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ꎬ参阅国内外文献[7-9]ꎬ参考李超伦[8]等分级方法并与自身实验的经验相结合ꎬ归纳总结为四级分法:将斑块内部信号增强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斑块造影增强等级越高ꎬ其对应斑块内增强越明显ꎬ证明斑块的易损性性越强ꎬ继发改变风险越高)ꎮⅠ级:内部无增强或仅外膜增强ꎻⅡ级:内部或少许星点状增强或少许线状增强ꎻⅢ级:斑块内部及周边散在较密集点状㊁线样ꎬ短条状增强ꎬ少许线状增强可贯穿大部分斑块ꎬ或有血液流动症(即造影动态图像中可见斑块内增强区域内可以看到流动的造影剂微泡)ꎻⅣ级:斑块内部大片样增强㊁呈网格样增强或呈弥漫增强ꎮ㊀㊀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正相关的同时ꎬ部分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将病理结果与CEUS研究相结合ꎬ研究CEUS图像特征与新生血管的关系ꎬ魏立亚等[10]通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ꎬ取得斑块将病理结果与CEU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造影剂增强信号丰富的斑块在组织学上新生血管数量较多ꎬ二者结果具有一致性ꎬ且呈正相关ꎮ初步证实CEUS图像可反应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ꎬ进而反应斑块稳定性ꎬ张莹等[11]也将CEUS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CEUS检查能较好对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作出反应ꎬCEUS可以用于客观分析斑块的稳定性ꎻ该研究还从免疫学的角度ꎬ再一次证明了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比稳定斑块丰富ꎮ王超等[12]通过将CTA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结果(通过重建后观察斑块的形态㊁并与斑块的CT值相结合)与颈动脉斑块CEUS检查进行半定量分析得出稳定性结果进行对7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年3月第35卷第3期㊀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ꎬMarꎬ2019ꎬVol.35ꎬNo.3比ꎬ最终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对比ꎬ证实三者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ꎮ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是CEUS技术的优势ꎬ而CTA无法观察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分析ꎮ通过对CTA㊁CEUS进行联合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判断时:其诊断效能均高于CTA与CEUS单独进行分析评估ꎬ可使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ꎮ3㊀CEUS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㊀㊀CEUS定量分析法检查方法与半定量法相同ꎬ做定量分析是通过保存记录检查时保存的超声动态影像而实现的ꎬ采用检查仪器所配套CEUS定量分析软件脱机后进行数据分析ꎬ定量分析时ꎬ首先选取稳定的连续动态图像ꎬ选择适合的方式勾画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ꎬROI)ꎬ分别置于斑块作为评估区和置于管腔内作为对应的参考区ꎬ将二者匹配ꎬ依照斑块形状ꎬ沿着斑块的边界进行描迹ꎬ避免覆盖感兴趣区以外的区域ꎬ如斑块内有二维图像显示的强回声区ꎬ在描记感兴趣区时应避免覆盖以排除异常数据以免造成误差ꎮ另一参考区(管腔内)则使用矩形取样框ꎬ放置于斑块所在颈动脉管腔中部ꎮ启动分析软件ꎬ自动计算出斑块内评估区(斑块)及参考区(管腔内)的时间-强度曲线(TIC)ꎬ得相应时间-强度曲线(TIC)后ꎬ分别测得斑块内评估区和参考区的基础强度(BI)㊁增强后峰值强度(PI)㊁到达时间(AT)㊁达峰时间(TTP)㊁平均通过时间(MTT)㊁曲线下面积(ACU:反映了组织灌注量的多少)等相应数据ꎬ进行多种量化指标间的相关性ꎮ㊀㊀孙杰等[13]应用CEUS技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ꎬ并根据其斑块的增强情况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量性ꎮ应用软件划定RIO去获得斑块内时间-强度曲线ꎬ并依照斑块增强定量分析的结果与病理检查所测得的新生血管数量的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ꎬ证实二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ꎬ为定量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可靠性提供了支持ꎮ李超伦等[8]分别选取感兴趣斑和参考区的基础强度(BI)和峰值强度(PI)ꎬ利用两参数计算感兴趣斑及参考区的相对增强强度(EIꎬEI=PI-BI)ꎬ计算兴趣斑和参考区二者EI的比值(Ratio)并进行分析ꎬ研究结果表明ꎬ这两种评估方法进行CEUS半定量法分级与CESU定量分析所得定量参数中的部分参数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ꎬ并且与病理结果同样具有一致性ꎮ彭红艳等[14]通过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量化分析ꎬ高风险斑块的定量参数IMAX%(maximumintensityꎬ最大峰值强度比)㊁ACU与低风险斑块的的定量参数间存在差异ꎬ并探究定量分析结果与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相关性ꎮ证实CESU时间-强度曲线能量化分析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ꎬ评估斑块的稳定性ꎬ并与Hcy水平相结合可以对斑块的继发改变㊁CAD(coronaryarterydisease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出警示ꎬ对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ꎮ㊀㊀伴随多项研究的进展ꎬ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也逐渐被锁定ꎬ定量分析法也在向着更精准的方向前进ꎬ如李朝军等[15]研究结果发现部分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血压呈线性负相关ꎬ提示斑块CEUS定量参数受血压影响ꎬ在应用超CEUS定量分析检测斑块微血管密度㊁评估血流灌注情况时ꎬ应考虑血压对CEUS定量指标的影响ꎮ4㊀CEU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药物治疗后效果的评估㊀㊀他汀类降脂药能够降低血脂ꎬ与此同时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㊁抑制斑块进展㊁改善斑块稳定性ꎬ预防CAS斑块继发改变的发生ꎬ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ꎮ阿托伐他汀作为临床上首选他汀类药物[16]ꎬ研究表明[17]应用药物治疗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有效性可以应用CEUS技术评价ꎮ而韩燕妮等[18]研究证明部分CAS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治疗后的改善程度与血脂下降的速率并不具有一致性ꎬ因此不能用血脂作为指标来评估治疗后斑块稳定性变化从而检测治疗效果ꎬ而CEUS是通过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多少进行观察ꎬ更为直观ꎮCEUS在通过以增强结果反映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的同时反映稳定性ꎬ因此可以应用于间接评估不同药物治疗前后稳定性的变化ꎮCEUS定量分析的应用为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横向评价提供了更多参照ꎬ5㊀靶向微泡造影与超声介导的治疗㊀㊀靶向超声微泡在近几年被提出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ꎬ随着这项技术的成熟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介质ꎬ其特点是在投递药物进行治疗ꎬ同时可以实现病灶的分子成像ꎬ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信息ꎬ将诊断评估㊁检测治疗㊁特异性治疗结合于一身[19]ꎬ超声分子成像的重点是对微泡进行 导航 ꎬ从而找到并附着靶点ꎬ选取对疾病具有独立预测作用或影响作用的蛋白是较为通行的方式ꎮ有研究[20]选中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的IL-18作为 靶向目标 ꎮ结果证明靶向微泡组的CEUS增强明显强于裸微泡组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ꎬ证实了靶向微泡CEUS的优势ꎮ㊀㊀超声医学的未来发展很广阔ꎬ未来的方向不应该被限制于诊断评估ꎮ以CEUS为基础的新技术即靶向微泡将被应用于治疗领域ꎬ一些国外研究者已经在提出并开展有位点特异性的超声介导的药物投送研8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年3月第35卷第3期㊀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ꎬMarꎬ2019ꎬVol.35ꎬNo.3究[21]ꎮ超声介导的靶向治疗将成为未来超声医学众多分支中的重要一支ꎮ陈霞等[22]学者结合既往LOX-1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的研究ꎬ从LOX-1的激活通路出发ꎬ探究其始动因素和其表达产生的继发影响ꎬ从而探究利用介导特异性siRNA通过血液送达病灶ꎬ进入细胞并且使靶基因沉默停止表达ꎮ其团队制备了LOX-1-siRNA的运载微泡ꎬ证实利用靶向微泡携带通过超声介导可以到达靶细胞内部ꎬ下调LOX-1基因表达ꎬ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形成ꎬ对动脉硬化斑块起到改善作用ꎮ随着研究的进展靶向微泡技术能在临床普及使用ꎬ为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㊁并发症发挥作用ꎮ㊀㊀随着新检查技术㊁新微泡技术的不断进步ꎬCEUS技术更加普及和被重视ꎬ已经成为许多疾病检查评估的首选方法ꎮ但许多CEUS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ꎬ大数据有待完善ꎬ超声医学工作者只有认清现有技术的不足ꎬ通过不断的相关研究的补充ꎬ对各种假说求同存异ꎬ将CEUS相关技术标准化㊁详细化㊁准确化ꎬ并将该项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有机结合ꎬ才能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ꎮ参考文献[1]㊀甘勇ꎬ杨婷婷ꎬ刘建新ꎬ等.国内外脑卒中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医学杂志ꎬ2018ꎬ11(19):24-30.[2]㊀VirmaniRꎬKolodgieFDꎬBurkeAPꎬetal.Atheroscleroticplaqueprogressionandvulnerabilitytorupture:angiogenesisasasourceofintraplaquehemorrhage[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ꎬ2005ꎬ25(10):2054-2061. [3]㊀ChistiakovDAꎬOrekhovANꎬBobryshevYV.Contributionofneovascularizationandintraplaquehaemorrhagetoatheroscleroticplaqueprogressionandinstability[J].ActaPhysiol(Ofx)ꎬ2015ꎬ213(3):539-553.[4]㊀KolodgieFDꎬoldHKꎬBurkeAPꎬetal.Intraplaquehemor ̄rhageandprogressionofcoronaryatheroma[J].NEnglJMedꎬ2003ꎬ349(24):316-325.[5]㊀CellettiFLꎬHilfikerPRꎬGhafouriPꎬetal.Effectofhumanrecombinant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165onpro ̄gressionofatheroscleroticplaque[J].AmCollCardiolꎬ2001ꎬ37(8):2126-2130.[6]㊀华扬ꎬ惠品晶ꎬ邢瑛琦.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ꎬ2015ꎬ12(8):599-610.[7]㊀薛红元ꎬ叶玉泉ꎬ高丽ꎬ等.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ꎬ2016ꎬ32(6):491-493.[8]㊀李超伦ꎬ王文平ꎬ何婉媛ꎬ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ꎬ2013ꎬ10(2):139-142.[9]㊀ShahFꎬBalanPꎬWeinbergMꎬetal.Contrast-enhancedul ̄trasoundimagingofatheroscleroticcarotidplaqueneovascu ̄larization:anewsurrogatemarkerofatherosclerosis?[J].VascMedꎬ2007ꎬ12(4):291-297.[10]㊀魏立亚ꎬ何文ꎬ张红霞ꎬ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ꎬ2009ꎬ6(6):1095-1102.[11]㊀张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检查与术后病理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对比研究[C]//浙江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2014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ꎬ2014:217-218. [12]㊀王超ꎬ王启荣ꎬ李明春ꎬ等.多层螺旋CTA与超声造影联合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ꎬ2018ꎬ16(12):30-32ꎬ40.[13]㊀孙杰ꎬ邓又斌ꎬ刘琨ꎬ等.超声造影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ꎬ2013ꎬ29(8):1233-1236.[14]㊀彭红艳ꎬ李小晶ꎬ贾海珍ꎬ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J].重庆医学ꎬ2019ꎬ48(1):64-66. [15]㊀李朝军ꎬ杨青ꎬ白云ꎬ等.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其定量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ꎬ2018ꎬ20(8):522-525.[16]㊀王德河ꎬ王斯.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ꎬ2012ꎬ27(17):1562-1564.[17]㊀GiurgeaAGꎬMagetaCꎬMacaTꎬetal.Simvastatinreducesserumlevel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hyper ̄cholesterolemicpatients[J].JCardiovascPharmacolꎬ2006ꎬ47(1):30-36.[18]㊀韩燕妮ꎬ钟洁愉ꎬ董理聪ꎬ等.超声造影与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J].中国CT和MRI杂志ꎬ2017ꎬ15(2):31-33.[19]㊀张聪ꎬ王玉凤ꎬ李隆敏ꎬ等.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ꎬ2017ꎬ25(1):154-157.[20]㊀江珍珍ꎬ刘夏天ꎬ马彩叶ꎬ等.白细胞介素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斑块分子成像的实验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ꎬ2018ꎬ11(2):100-103.[21]㊀CastleJꎬButtsMꎬHealeyAꎬetal.Ultrasound-mediatedtargeteddrugdelivery:recentsuccessandremainingchal ̄lenges[J].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ꎬ2013ꎬ304(3):H350357.[22]㊀陈霞ꎬ肖煦.载LOX-1-siRNA靶向超声微泡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17ꎬ39(24):2359-2365.(收稿日期:2018 ̄12 ̄29)9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年3月第35卷第3期㊀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ꎬMarꎬ2019ꎬVol.35ꎬNo.3。
探讨超声影像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超声影像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检测技术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在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超声影像检查技术进行检测。
观察所有患者内膜厚度与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斑块位置和颈动脉的出血情况。
结果:经超声影像检查可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较容易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分别为颈总动脉分叉部位、颈动脉的起始部位和颈动脉主干部位。
使用超声影像技术检查出颈动脉硬化四种类型分别是:软斑,硬斑,扁平斑以及溃疡性斑。
临床治疗中采用CT检查确诊患有脑梗患者315例,占分析调查患者的36.2%,其中软斑及溃疡斑类型的动脉硬化更容易引发脑梗疾病。
结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超声影像检测技术可以及时检测出患者颈动脉部位是否产生粥样硬化病症,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能够及时避免患者脑部缺血产生猝死情况的发生,降低猝死率。
关键词:超声影像检测技术;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趋势越加明显,脑梗死疾病成为社会中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一旦患有脑梗死,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观其现状,脑部疾病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加剧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所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医疗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根据研究表明: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可以说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原因[1-2]。
本文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了分析超声影像检测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对我院收治的8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超声影像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如下探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2例,女性患者456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0-90岁之间,平均年龄(52.43±4.86)岁。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Ap pl i c a t i o n o f c on t r a s t - e n ha nc e d u l t r a s o und i ma g i ng i n s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a - t i o n f o r c a r o t i d a t h e r 0 s c l e r 0 t i c p l a que
降, 造 影 未 增 强率 明显 提 高 , 斑 块 峰 值 强度 明 显 降低 , 达 峰 时 间 明 显延 长 , 差 异 均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0 . 0 5 ) 。 结 论 超声 造 影 能够 为颈 动 脉粥样 硬 化斑块 稳 定性 的正确 评价 提 供可 靠依 据 。 『 关键词 】 超 声造 影 ; 颈 动脉 ; 粥样 硬化 斑块 ; 稳 定性 【 中 图分 类 号】R 5 4 3 . 4 [ 文献 标识 码】B 【 文 章编 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3) 0 8 — 0 0 7 9 — 0 2
Z HUO Y o n g P h y s i c a l Di a g n o s i s Br a n c h , F i r s t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Ch a n g d e Ci t y i n Hu n a n P r o v i n c e ,C h a n g d e 41 5 0 0 3, C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p r o b e i n t o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o f c o n t r a s t - e n h a n c e d u l t r a s o u n d i ma g i n g i n s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内容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采取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50块颈动脉斑块,包括硬斑21例、软斑14例和混合斑15例,斑块部位包括颈内动脉6块、颈动脉窦部35块和颈总动脉9块;超声检查发现,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P<0.05);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P<0.05)。
结论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脑卒中脑卒中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较高死亡率,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近几年来的文献研究表明,很多患者即使没有严重的颈动脉管腔狭窄依然会罹患缺血性脑卒中[1],有19%-35%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颈动脉易损斑块所导致的相应脑供血区域的血运障碍[2]。
因此,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不能片面的依靠对颈动脉斑块增大所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更要全面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这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脑卒中预防至关重要。
超声造影成像可更清晰显示及动脉斑块的大小、形态、斑块边缘和残余管腔,尤其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斑块稳定性。
采用超声造影为当前临床所广泛认可的一种检查颈部动脉病变方法,可直接探查到颈部动脉管腔内结构、颈部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3]。
本次研究对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采取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56~72岁,平均(65.2±3.5)岁。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探讨性研究分析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探讨性研究分析超声造影(CEUS)是一种通过超声波对血管进行成像的技术,可以明显改善传统超声检查的图像质量,提高对血管病变的检测和评估水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EUS在颈动脉病变的评估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的稳定性与是否会引起脑血管意外事件密切相关。
通过CEUS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CEUS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性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内膜下聚集的一种脂质沉积物,其主要由胆固醇晶体、平滑肌细胞、纤维素等组成。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斑块稳定性差时,易导致其破裂、溃疡形成,并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而引起脑血管意外事件,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不使用放射线,可以有效避免对患者的辐射伤害,并且价格相对较低,易于普及。
CEUS技术通过在超声检查中加入造影剂,可以实现对血流情况的动态观察,提高对局部血管灌注情况的检测水平。
特别是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CEUS可以清晰明确地观察斑块的形态、内部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做出临床治疗决策。
在临床实践中,CEUS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肝脏肿瘤等疾病的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CEUS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CEUS可以观察斑块表面的形态特征,如斑块的大小、形状、表面光滑度等。
稳定的斑块通常较小,表面光滑,形状规则,而不稳定的斑块往往较大,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CEUS可以观察斑块内部的结构,如内部回声、钙化、出血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

文章编号:1003-2754(2013)10-0924-04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孙晓峰1,李妍1,白洋1,邢英琦2,周杨杨2,于慧1,祝英乔1收稿日期:2013-08-13;修订日期:2013-10-09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No.2011Z065)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腹部超声,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长春130021)通讯作者:祝英乔,E-mail :zhuyingqiaozyq@163.com 摘要:目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AP )的稳定性。
方法选取2011年6月 2012年6月44例有临床症状于我院就诊患者,CEUS 观察CAP 新生血管。
并选取24例颈内动脉强回声斑块患者做对照。
同时每个患者均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 ,MES )监测技术监测是否存在微栓子脱落。
二者检测均阳性者,回顾分析其CT 或MRI 是否存在新鲜梗死灶,予以验证是否为不稳定斑块。
回顾TCD 结果除外大脑中动脉狭窄。
结果(1)44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CEUS 阳性者34例,其中以低回声/等回声组(20例,占58.8%)和以低回声/等回声为主混合回声组(16例,占47.1%)增强为著。
对照组24例患者造影均为阴性。
(2)44例患者中,TCD 监测MES 阳性者16例,其中包括2例CEUS 阴性者。
(3)2级、3级CEUS 增强者,MES 阳性检出率高。
4、2级、3级CEUS 增强者共23例,经回顾CT 及MRI 检查结果,7例门诊患者未查CT 或MRI ,余16例患者中,1例为阴性,15例均提示见新鲜梗死灶。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作者:陈芳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35例)和无症状组(17例),根据超声回声分为软斑块20例,混合斑块18例,硬斑块14例。
比较斑块构成、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与管腔增强强度比值(ratio)及和造影增强程度分级。
结果:有症状组软斑块比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造影后EI及ratio值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软斑块造影Ⅲ级比例、EI及ratio值均高于混合斑块及硬斑块,而混合斑块造影Ⅲ级比例、EI及ratio值高于硬斑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脑梗死;稳定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Method: 52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ivided into symptomatic group (35 cases) and asymptomatic group (17 cases)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and divided into 20 cases of soft plaque, 18 cases of mixed plaque and 14 cases of hard plaque according to the ultrasonic echo. The plaque composition,contrast enhanced intensity (EI), plaque and lumen enhanced intensity ratio (ratio)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degree classification of each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ratio of soft plaque in symptomati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symptomatic group, and after contrast EI and ratio val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symptomatic group (P【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Ultrasonography; Cerebral infarction; Stability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7.04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颅内动脉严重栓塞是诱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其稳定性则是决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故准确评估斑块性质,对确诊、监测疾病进展及预防脑梗死发生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卓勇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8期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
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及混合斑组,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指标。
结果 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
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R5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79-02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及危险因素,已引起了国内医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
造成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以及易损斑块的破裂而引起的血栓的形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2]。
因此,为深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期待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均处于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58.46±9.74)岁。
采用超声造影对52例患者61个颈动脉斑块进行分析,所有斑块临床诊断均依据Salcuni标准[3],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局部增厚>1.2mm。
所有患者排除心源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全身免疫系统疾病。
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三组:软斑组(包括溃疡斑)29个斑块,为患者斑块内回声低于管壁回声,且后方无声影;硬斑组19个斑块,为患者斑块内回声强于/等于管壁回声,且后方伴/不伴声影;混合斑组13个斑块,为患者斑块内回声包括强回声、低回声以及无回声,钙化情况少见,钙化后方伴/不伴声影。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Logiq9彩色超声诊断仪,可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6~12 MHz,造影时内配置机械指数设为0.13,并采用反向编码造影剂成像技术。
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略后仰而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将探头轻放在患者颈部表面,让患者保持平静呼吸,沿患者颈动脉由下向上进行纵向及横向扫查,详细记录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纵向及横向图像。
采用意大利Braacco公司生产的Sono Vue超声造影剂(含六氟化硫气体)进行造影,并于造影前采用0.9%无菌生理盐水将Sono Vue粉剂稀释至5 mL,充分混合至冻干粉全部分散于微泡悬液中,取混合微泡悬液2 mL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入体内。
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内置定时器进行实时不间断观察,并记录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造影剂显影的变化情况,保持患者平静及缓慢自然呼吸,直至造影微泡消失为止。
1.3 定量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后时间-强度变化
采用Sonoliver CAP 软件系统定量分析斑块峰值强度(maximum intensity,Imax)、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以及拟合质量(quality of fit,QOF)等指标。
对每一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注射造影剂后0~100 s内的图像进行分析,同时要求斑块拟合质量和参考拟合质量均≥75%,即达到良好水平。
1.4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超声造影增强率的比较
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
(38/61)。
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5,6.61;P < 0.05),见表1。
超声造影顺序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
增强造影增强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外层以不同程度的点状、斑状及网状形式逐渐向斑块内增强,以中央及周边增强较为明显。
2.2三组患者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指标的比较
以颈动脉管腔内作为斑块峰值强度参考区100%。
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12.00,5.10;3.65,
2.38;P < 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在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
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的因素包括:纤维帽薄、巨噬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基质减少,核心充满脂肪[5]、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二维超声检测不能较好地将斑块表面纤维帽及溃疡面结构显现出来,也不能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成分,因而对其稳定性的评估造成困难。
超声造影通常是采用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泡作为造影剂的新技术,其对肾脏和心脏均无不良反应。
造影剂主要是通过对声阻抗和散射强度的增强,进一步增强检测部分的信号,从而提高管腔内血流呈现的敏感性[6]。
本研究对52例患者的61个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测,其中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增强现象,软斑组超声造影增强率明显高于硬斑组和混合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者超声造影增强顺序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
此结果与软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同时斑块内出血也是血管生成刺激物,其会使滋养血管不断延伸扩大,进而致使软斑块病理性新生血管较为丰富[7]。
而混合斑块内也有新生血管的生长,但远没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丰富。
硬斑块则仅有少数或没有血管生长,进而导致血流信号增强不明显。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软斑组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均明显高于硬斑组和混合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软斑块内造影剂微气泡灌注明显增多有关,进而使得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进一步说明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较硬斑块和混合斑块更为丰富。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进行检测,并能敏锐地显现出斑块的增强过程,因而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超伦.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109-111.
[2] 熊莉,邓又斌,毕小军,等.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及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1583-1585.
[3] Salcuni M,Di lazzaro V,Distasi C,et al. The role of Doppler U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 system[J]. Rays,1995,20(4):406-425.
[4] 乔锋利,刘美含,杨艳艳,等.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2):356-359.
[5] Nighoghossian N,Derex L,Douek P. The vuluerable carotid artery plaque: current imaging methods and new perspectives[J]. Stroke,2005, 36(12):2764-2772.
[6] 杨欣,孙鹏,信天游,等.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杂志,2012,26(11):1051-1052,1056.
[7] Coli S,Magnoni M,Sangiorgi G,et 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in carotid arteries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y and plaque echogenicity[J]. J Am Coll Cardiol,2008,52(3):223-230.
(收稿日期: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