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

合集下载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从译作《玉阶怨》看庞德的翻译观

从译作《玉阶怨》看庞德的翻译观

作者: 马燕
作者机构: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7-9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埃兹拉·庞德;意象;玉阶怨;创意翻译
摘要:作为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注重的是'意象'的传达,运用创意翻译法,竭力传译原作之美。

虽然翻译界对这种创造性翻译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庞德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通过对其译作《玉阶怨》的分析,进一步探析庞德的翻译观。

玉阶怨诗歌赏析

玉阶怨诗歌赏析

玉阶怨诗歌赏析导读:【诗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出处】唐·李白《玉阶怨》【译注】玉石砌成的台阶上,挂满了露珠。

长时间地在夜里伫立,露水打湿了脚上的袜子。

诗句写夜景。

“侵”字写出夜露之大,“玉阶”、“罗袜”写出女主人公住宅之豪华,生活之奢侈。

而一“久”字便托出物质生活丰富的宫女,因长久幽居深宫,故精神空虚,只得久久站在玉阶上苦思冥想。

此情诗中虽未言及,却饱溶于字里行间。

注:玉阶,用玉铺成的台阶。

罗袜,用丝绸缝织的袜子。

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鉴赏李白的著名诗作《玉阶怨》,这里拟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这首小诗。

因为,《玉阶怨》是一首感情细腻委婉,风格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幽美的杰作佳构。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特别重视的一个美学范畴。

“意境”一词的出现,始于中唐。

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首先把先秦以来“立象尽意”(《易传》)、“言不尽意”(庄子)、“意象”(陆机)、“神韵”(钟嵘)等理论中“意”与“境”(“象”)两个概念熔铸成一个新的美学范畴。

在长期的发展中,“意境”的内涵不断丰富,至清代王国维,遂成为古典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

王国维认为,境界(即意境)是指“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人间词话》)这也只是描述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定义。

根据前人的论述,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画相融相汇而达到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这里的“意”是蕴含在图画中的,这里的“境”是含蓄着深“意”的。

“意境”不是“意”与“境”简单的相加,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它强调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一致、交融相生。

而情必至真至诚,景必至美至谐,意必至正至深,境必至朴至善。

有意境,则景能动人心弦,情能感人肺腑;有意境,则虚体(情)实体(物)、虚笔实笔皆妙;有意境,则有含蓄隽永、馀味不尽之致;“有境界即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所以,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同上)。

古诗玉阶怨·紫藤拂花树翻译赏析

古诗玉阶怨·紫藤拂花树翻译赏析

古诗玉阶怨·紫藤拂花树翻译赏析《玉阶怨·紫藤拂花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炎。

其古诗全文如下: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翻译】这首诗题目就标明它写的是宫怨,写一位宫中妇女的精神痛苦。

诗只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言情,情因景发,很是富于含蕴。

【鉴赏】“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春景很美。

紫、花、黄、青,每种景物都十分富于色彩感,而且配合得很和谐;藤条披拂,黄鸟翻飞,这些景物又显得十分的活泼。

景象色彩纷呈,生机勃勃。

面对这些美好的景象,这个宫女也会感到愉悦,她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也有一般人那样的欲念和爱好。

但她这种欲念和爱好又常常是被压抑着、禁锢着的,因此面对此景,又会引起她特别的刺激。

她会感到自己的孤寂、苦闷,大好春光无人共赏。

她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美好的年华无人顾惜,等闲虚度;草木春荣秋衰,她的芳颜不可能长久留驻。

“以色事人”的身份,更使她感到芳华的可珍、芳华失去的可怕。

这两句的景物之间还显现了一种相依相亲的关系,“紫藤”与“花树”间是“拂”,“黄鸟”与“青枝”间是“度”,披拂着,穿越着,情景十分美好,这更使她感到感情生活的缺憾,加重“望幸”的心情。

甚至那自由自在的“黄鸟”也会引起她这样的感喟:“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

”(孟迟《长信宫》)这些就是她面对春景可能会产生的感触,这样下两句的“叹息”就有了来由,也有了着落。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这里的“君”指君王。

“一叹息”的“一”,显出了一种时间性,仿佛是久久沉默后的一声长叹,很是深沉。

“苦泪应言垂”,“言”,助词,这句是说眼泪要流下来了。

这可看作是作者的旁白,也可看作是宫人的心语。

作心语看,情感的份量更重些。

她“叹息”的原因,她有什么样的“苦泪”,这一切,已寓含在景物描写中了。

这首小诗写得清新可爱,是南北朝时期所产生的一批所谓“新体诗”的一首。

它很注意情景的配合,也很注意修辞和调声,在诗形上很像唐代的近体绝句。

《诗经·采薇》庞德与许渊冲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诗经·采薇》庞德与许渊冲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 5 】 胡天赋. 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 《 水浒传 》的后殖民主义色彩卟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0 6 ( 5 ) : 7 9 — 8 3
采 薇》 通篇 皆美 。赋 比兴 的表现 手 法穿插 于情 景 交 融 的 抒 情 方 式 之 中 , 重 章 叠 唱 的 音 形 之 美 也 烘 托 着 诗 歌 的 意 象 与 意 境 。 原 诗 中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 应 用 对 于 翻 诨 造 成 了极大 的困难 ,诗歌 的韵律 也给诗 体译文挂 上 了 层镣 铐 。在翻 译 《 诗经 》时 ,虽然许渊 冲与庞德 的 目 性 与 翻 译 策 略 不 尽 相 同 ,但 两 者 都 同意 应 该 在 译 文 中 韵 ,而 不 是将 原 文变 成 纯粹 的散 文体 。庞德 在 《 如 伺 阅 读 》 一 文 中 曾 认 为 , 伟 大 诗 人 开 发 语 言 能 量 的 方 式 之 一 便 是 “以 声 入 诗 ” ( Me l o p o e i a ) , 即 注 重 诗 歌 的 音 嫠 ( P o n d , 1 9 6 8 ) 。而 许 渊 冲 在 《 诗 经 》 译 本 的 白序 中 也 曾认 为, 《 诗经 》总的说来 是用韵 的,译诗如 不用韵 ,绝不司 能产 生和原诗相似 的效 果 ( 许渊冲 , 2 0 1 3 ) 。不过 ,在翻 译过程 中 因声 损益 的现 象是无法 避免 的。与之前 论文不 同的是,本文将 详细分 析 《 采薇 》全篇 中,两位译 者 译 文 对 于 诗 歌 原 义 的取 舍 , 并 加 以 比较 分 析 两 者 译 本 不 同语 言特 点 , 以及 给 读 者所 带 来 的 不 同 文 化 体 验 。
【 关键词】 诗经 ;庞德 ;许渊冲 ;英译
【 中 图分 类 号 】 H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7 0 0 1 5 — 0 3

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

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

㊃134㊀㊃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李㊀城作者简介:李城(1983-),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㊂㊀㊀摘㊀要:近20年来,西方翻译界的新理论不断传入我国,其中,美国学者勒菲威尔所提出的改写理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为这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㊂而在改写理论中讨论较多的就是美国诗人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许渊冲所倡导的汉诗英译的标准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㊂本文试图从翻译中的改写理论入手,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对两者的翻译思想进行横向的对比,揭示两人在汉诗翻译思想中所显示出的不同之处,从而使读者对于两人的翻译思想能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把握㊂关键词:改写理论;翻译策略;汉诗英译Ⅰ.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许多翻译理论陆续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就包括勒菲威尔的改写理论;作为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主要著作,杰罗姆.芒迪的‘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实践“分出专门篇章论述改写理论,在国内,许多学者也撰写了一些文章来对改写理论进行探讨,包括章永凤的‘从改写理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㊁李昕的‘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等㊂其中2005年何绍斌在‘洛阳外国语学院院报“上发表的‘作为文学 改写 形式的翻译 Andre Lefevere 翻译思想研究“从起源㊁发展过程㊁目的㊁意义等多个方面对于改写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㊂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国外的一些译家及其经典译作㊂作为汉诗英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庞德也逐渐被国内学者所重视,关于他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上百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庞德的诗学与诗歌,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㊂研究庞德诗歌理论的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阐释庞德的 意象 内涵,二是清理庞德的 意象主义原则 及其渊源,三是从整体上描述庞德的诗学观念㊂在这其中,蒋洪新的‘庞德的文学批评理论“㊁张子清的‘美国现代派诗歌杰作 诗章⓪“㊁赵毅衡的‘儒者庞德 后期 诗章⓪中的中国“可谓深入浅出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祝朝伟出版的‘构建与反思 庞德翻译理论研究“是国内迄今唯一的研究庞德翻译的专著(董洪川,58)㊂该书从庞德翻译思想的起源㊁发展以及文化研究角度对庞德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㊂在汉诗英译中,另一个被人经常提到的是许渊冲,他的汉诗英译理论独树一帜,提倡 美化之艺术 的翻译标准㊂关于他的翻译思想,国内许多研究生在自己的论文中都加以专门的论述,但深入研究的并不多㊂其中马红军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一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从许渊冲个人性格出发探究其翻译思想形成原因,并且通过对国内外读者的调查等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具体实例对许渊冲的翻译标准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值得一读㊂尽管现在学界对于这三者的理论和思想都有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但在改写的理论框架下对于庞德和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综合横向比较的文章却并不是特别多㊂本文试图从改写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两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再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两者在翻译背景㊁目的和策略上的具体差异,以便使读者对两者的翻译思想有着更为清晰的把握㊂同时启发其他人从另外不同的角度对于译家的翻译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改变就事论事的研究习惯,不断推进翻译研究的进步㊂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缺点,如由于视角问题,文中对于两人思想研究对比的脉络还不甚清晰,例子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等,这些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㊂Ⅱ.改写理论2.1改写理论的历史80年代初,Lefevere 发表了一篇论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英译的论文,提出了自己的 折射 理论㊂在他看来,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折射文本(refraction)的形式而存在,即 各种误解或误释 ,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改编,才得以使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和发挥影响,因为作品的理解总要基于特定的文学文化背景㊂折射文本以各种形式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形式是翻译,同时提出了赞助人㊁诗学规范等概念㊂在1992年,勒菲威尔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中制约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专业人士㊂至此,改写理论基本确立起来㊂2.2改写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杰罗姆.芒迪的‘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芒迪将勒菲威尔的改写理论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就是改写,改写就是操控,而改写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需要或者是诗学上的需要㊂(Jerome Munday,128)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受到三种因素制约,一是文学系统内的专业人士,包括批评家,评论家,教师和译者;二是赞助人,包括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影响力的个人㊁社会群体和对文学起规约作用的机构,这些赞助人通过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主流诗学,一些刚刚问世的作品,由于符合主流诗学的要求,很快被提升至经典的地位,而另一些作品则要等到主流诗学发生变化后方能成为经典㊂(Jerome Munday,129)2.2改写理论的意义改写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有着以下两个意义:首先,改写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标准所提出的 忠实 原则㊂在传统理论中,始终坚持的就是原文中心论,以 忠实 ㊁ 对等 作为衡量译文的最终标准,把翻译单纯的看做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并没有把翻译当做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王宏志,6)㊂而改写理论则突出了社会其他方面因素对于翻译过程的影响,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标准问题㊂其次,改写理论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㊂在传统理论看来,译者在翻译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一种 语言转换器 的功能㊂译者在翻译中要尽量避免自身个性的介入㊂而改写理论则将译者放置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观察,肯定了作者自身知识层面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翻译者处于 隐身 状态的看法㊂Ⅲ.庞德与许渊冲翻译思想比较3.1庞德翻译思想产生背景艾兹拉.庞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好刚刚经历了英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㊂这一时期中,英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在后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风格已经变得趋于虚华而空洞无物,完全是为了抒情而抒情㊂在庞德看来,维多利亚后期的英国诗歌 是一种可怕的混杂之物,诗里全是连奏,鬼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显得凝滞沉重㊂ (祝朝伟,92)因此,庞德决心打破这种过时的㊂腐烂的维多利亚式文风㊂3.2庞德翻译的目的基于以上情况,庞德提出 大凡伟大而优秀的艺术,都应当逆流而动㊁逆时而作,应当与时代的趣味相对抗 (祝朝伟,93)㊂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庞德的翻译思想中,正如他在‘休.赛尔温.莫伯利“开篇中所提到的那样:为时三年,同自己的时代不合拍,他力图恢复已死的诗歌艺术,想保持旧意义上的 崇高 ㊂(袁可嘉,187)庞德通过反对当时的主流诗学,确定新的诗学元素,对英语诗歌进行革新,从而达到改变主流诗学的目的;同时,庞德看到了在世纪之交西方文明进入衰败与没落的寒冬,于是决定通过翻译向西方引入东方文明之中的精华,从而达到拯救西方文明的目的㊂这一点也清楚的表明,庞德对于文化对于文学所起到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㊂这两点是和改写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的㊂3.3庞德的翻译策略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文化和民族心理对于文学所起的作用,并且吸取了东方文明中的精华,庞德在他的翻译中抛弃了 存在 这个西方哲学中所预设的本体,拒绝确定词语或者整个文本的意义,而是转而通过捕捉诗歌中具体的意象,通过意象的不断叠加来产生新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新的感受,而不是将作者本身的感情强加于读者的头上㊂同时,在诗歌翻译中,庞德认为译者由于受到自身所处时代和自身的知识层面的限制,必然会在翻译中加入自身的 前理解 ,因此,译者的体验和原作者创作时㊃135㊀㊃的体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㊂ 译者的翻译要么是译者自己对原文的体悟与理解,形成一首新的㊂与原文不同的诗歌,要么就是像照片一样,力求精确逼真的复制原文,结果只是某座雕像的一个侧影㊂ (Ming Xie,214)所以,庞德在自己的翻译中不仅突破了传统英语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他在翻译实践中也大胆颠覆了原作者的中心地位,采用 创译 的手法来进行翻译㊂尽管很多人对于庞德的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乃至是批评,但庞德曾经这样说: 若论我翻译中是否使用了粗暴的手段,我只能为自己辩解说,这些手法的使用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是与我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初衷是一致的㊂ (Ezra Pound,172)下面,我们通过庞德的一首译诗来展现他的 创译 思想: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 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丝绸的瑟瑟声停了,尘埃飘落在院子里,足音不可再闻,落叶匆匆堆成了堆,一动不动,落叶下是她,心的欢乐者㊂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㊂(彼得.琼斯,84)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篇诗歌中,庞德并没有添加自己的任何主观感受来试图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整篇诗歌中意象,诸如rustling,silk,dust,sound,leaves等的叠加,以及最后一句中的比喻手法,使整篇诗歌中的画面缓缓展开,使读者在读后能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却震撼人心的忧伤情调㊂其实这首诗是汉武帝刘彻所做的‘落叶哀蝉曲“的庞德译本,原文如下: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㊂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庞德的翻译手法:前四句庞德对原诗进行了相对忠实的翻译,但省略了 虚房冷而寂寞 一句㊂而对于后面两句,庞德则对于其中的意象采取了大胆的舍弃和创作,在深刻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使用 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 这个崭新的意象表达对去世的所爱之人的思念㊂但细想之下,我们会发现,庞德的后两句更加深刻的凸显了汉武帝心中的哀伤和思念,不仅不失原诗的凄美情调,同时也为原诗增色不少㊂改写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翻译的归化与异化㊂为了更好的了解庞德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我们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一点探讨:送友人㊀㊀㊀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㊂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Ezra Pound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在这首诗的翻译中,庞德忠实的将 青山 ㊁ 白水 ㊁ 孤蓬 ㊁浮云 ㊁ 落日 等意象反映在自己的译文中㊂不仅如此,庞德还创造性的将 挥手 翻译成了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这正是中国古代离别时所行的抱拳告别的礼节,包含了浓郁的东方风味㊂在其他的翻译中,庞德也经常使用拼音来体现异域风情,例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中,庞德就采取了用带有异域风情的拼音Ko-jin来代替old acquaintance,从而使得译文更有诗意㊂(金隄,2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中,庞德基本上是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的㊂3.4许渊冲翻译思想产生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的10年间,大量的西方名著源源不断的被译介到国内,同时,国外的翻译理论也不断的被引入到国内翻译界,一时之间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国内纷纷兴起,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而国内学者却很少提出独立的翻译见解和新思想,而且也很少有人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国外,在这种形势下,许渊冲独树一帜,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并着力将中国古诗词译介到国外,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㊂3.5许渊冲的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艺术“一书的前言中,许渊冲曾说: 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光辉灿烂㊂ (许渊冲,1)而汉诗英译正是一个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途径㊂同时,他针对国外已经出版的汉诗英译选集所暴露的问题,提出恢复 以诗译诗 的传统,改正不够的缺点,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一步㊂(许渊冲,1)3.6许渊冲的翻译策略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 三化论 和 再创论 无疑最能够体现改写论对他产生的影响了㊂许渊冲所提出的 三化论 是指浅化㊁等化和深化㊂在汉诗英译中,如果遇到汉语中的专门名词(如 秦汉 )可以变通,浅化为普通名词(如 古代 );普通名词(如 关 )可以等化成专门名词(如 长城 ),也可以深化成更具体的普通名词(许渊冲,82)㊂ 再创论 是指从原文出发,对译文进行特殊的深化,赋予其新的意义, 是最高级的深化论 (许渊冲,13)㊂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讨论 三化论 和 再创论 与改写理论之间的关系㊂例如杜牧的‘赠别“中,有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形容珠帘内的美人的容貌胜过扬州的春景㊂许渊冲翻译为: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mile way.其中,许渊冲将专有名词 扬州 完全去掉,只写帘外的美景,这样做就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阅读,防止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影响他们的阅读过程㊂这属于一种 归化 策略,将中国特有的事物转换成西方读者常见的事物或者是将其删除,便于对方理解㊂而在另一首唐诗中,许渊冲则展示了 深化论 的具体运用:江雪㊀㊀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㊂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s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这篇译文的前三句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风貌,而最后一句则把 独钓寒江雪 理解为 在寒江上钓雪 ,全句中意象没有变化,而只是把诗句的宾语换成了 雪 而不是 鱼 ㊂尽管没有像庞德的拟作‘落叶哀蝉曲“那样进行意象的变换,但意象的转换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体现了原作者孤傲高绝的情操,同时也加入了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情,这和翻译改写论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是一致的㊂Ⅳ.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庞德和许渊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改写理论的影响,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体现了这种影响,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受到的教育和自身因素不同,两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㊂具体说来,在翻译目的上,庞德是为了改变主流诗学,创新英文诗歌,改造西方社会;而许渊冲则是为了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介绍到西方,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㊂至于策略方面,两者尽管都注重意象的表现,但庞德在具体的翻译中大多采取异化的翻译手段,而许渊冲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两者的 改写 也有不同,庞德的改写是通过对于意象的重新选择实现的,而许渊冲则是采取意象转换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的翻译目的㊂(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参考文献:[1]㊀Munday Jerome,An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1.[2]㊀Pound Ezra,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M],New York:NewDirections Publishing Cooperation,1968.[3]㊀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M],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㊂[4]㊀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㊂[5]㊀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㊂[6]㊀王宏志,重释 信达雅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㊂[7]㊀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㊂[8]㊀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㊂[9]㊀祝朝伟,构建与反思,,2005年㊂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作者:李城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刊名:金田英文刊名:Jin Tian年,卷(期):2015(9)引用本文格式:李城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期刊论文]-金田 2015(9)。

《华夏集》中的女性意象诗歌——以《玉阶怨》为例

《华夏集》中的女性意象诗歌——以《玉阶怨》为例
庞德的《 华夏集 》 中有几类 不同的主题 , 分 别是战争题材 、 孤独女性 以及友 情的主题 。在 《 华夏集 》 中, 庞德 一共 翻译 了四 首关于女性 的诗歌 , 这在一本仅有十九篇诗 歌的翻译集 中相对 比重很大 。作为勇于表达 自己心声 的反战人士 , 庞德 以女性主 题的诗歌表达出 自己的反战情绪 , 预见出战争给欧洲人 民带来 的惨重后果 ,并 以此警醒 ^ . 们 战争可能带来 的战士战死沙场、 人们流离失所以及 战后妇女们的问题。 作 为意象主义诗人 ,庞德 在对欧洲 比较文 学的研究 中发 现, 维多利亚 时代 的诗歌很少涉及到严重 的社会问题 , 而主要 是关注诗人的纯粹的个人品味或精神 问题 。此外 , 维 多利亚时 代的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都 是固定的。为 了改变这一诗歌风格 , 庞德翻译 了《 华夏集》 , 并将此诗集作为开创 现代 意象 派诗歌 的 佳 作。 庞德认为 , 从文学 的开始直到 1 7 5 0 年 的诗歌才是优 秀的 艺术 。 对他来说 , 诗 歌中的形象是最重要 的部分之一 , 而维多利 亚时代 的诗歌形象不能帮助读者理解诗人的情感 。1 9 1 3年 , 庞
是李 白在公元 7 4 2年写的一首诗, 描绘 了一个深夜等 待恋人 的 宫 中女性 。在这首诗 中, 读者几乎找不出直接描述女人 的心态
乃 至诗人 的感受 的词汇。李 白用形象生动 的描述 , 而不是直接 的评论 , 描述了一位备受冷落的宫廷女士无尽的哀叹和忧郁。 诗 人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 , 他 的任务只是引导读 者进 入女人 内 心, 留下他们想象的广阔空 间。
上 战场打仗。姚 铮认 为 , 庞德关于女性的翻译反 映了第一次世 界大 战的形势 , 强调 了女性 在诗歌领域 的重要 地位 。在《 华夏 集》 更加关注女性的情况下 , 庞德借用这些诗歌来暗示无论在 中国还是在西方 , 没有伴侣共同分担生活中的风 风雨雨无助女 性生活 的艰辛 , 既不能 与丈夫享受家庭幸福 的机会 , 也没有伴 侣去欣 赏她们 的青春和漂亮 ,这 就是 造成 她们不幸 生活的原

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2020年2月普洱学院学报Feb.2020第36卷第1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6No.1基金项目:2018年闽南理工学院社会科学C 类项目:基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18SKX044)。

作者简介:李恬恬(1990~),女,福建石狮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实践,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9-11-28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李恬恬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分别选取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诗译者许渊冲和埃兹拉·庞德,将两位译者在翻译汉诗文化意象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评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而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原诗文化意象的含义。

关键词:许渊冲;庞德;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20)01-0085-03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

意象可以由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修饰语、一个明喻或者一个暗喻都可生成意象,也可以由一段表象简单实则传达难以言表的感情的描绘构成,诗歌意象可以是单纯的情景的替代,也可以是隐喻的象征的(贺权宁,2015:70)。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翻译则关乎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能否被译语读者所理解。

在国内“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译界大师许渊冲(2006)翻译了《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诗歌。

他提出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量遵守原诗的音、形、意这三美(许渊冲,2006)。

在国外埃兹拉·庞德(1915)出版汉诗译本《华夏集》,该书的翻译与出版使美国诗歌进入一个意义非凡的不同时代。

将两位译者对同一汉诗中的同一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得失。

一、理论基础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 (1986/1995)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
作者:龙宁宾书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
摘要:中国的古诗意境悠远,格式严谨,讲究韵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其英译过程中,我们既要想既保留原诗的形式,语言风格又能很好的传达原诗的意境,实非易事。

本文从意境传达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

关键词:意境;中西文化;翻译对比
作者简介:龙宁(1993.10-),女,陕西汉中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宾书丹(1992.1-),女,河南周口郸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
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中国的唐诗代表,随着中国文化西进传入了西方文化人的生活。

唐诗在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唐诗在西方的影响之所以能迅速扩大,还要归功于许多中国译者的翻译。

他们的译作影响广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诗在西方社会寂寂无闻的状态。

文中分别选取了中西方代表性的两位诗人和翻译家——美国诗人庞德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进行对比研究。

爱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研究过大量的中国和日本的诗词。

1915年庞德选择出版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题为《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他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地位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动作。

许渊冲先生以前人学说作为基础,结合自己一生的翻译经验成功实现了形似与神似,求直与求美的结合。

意境是古代汉语的产物,他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环境中生长,意境是很难用其他语言代替的。

庞德和许渊冲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唐诗的理解也不同。

《玉阶怨》是一首宫怨诗。

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深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在痴痴的等待。

由于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水晶帘,却还在凝望秋月。

全诗无一句正面写怨情,然而却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有深邃幽怨之美。

玉阶生白露。

庞德将其翻译为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玉阶梯上已经有了白霜了,许渊冲将此句译为 sighing on the stairs made of jade, the white dews grew on the jade stairs.坐在玉椅上,看着阶面不断落下白霜。

我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更好的还原了当时的情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动作。

Grew一词用的尤为巧妙,grew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宫女一直在看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深夜,白玉的椅子,玉石阶梯,雪白的霜,从中我们既看到了宫廷的奢华,有窥探到人的寂寞与孤独。

而庞德的解释只说了有白霜的那一时间点,并未突出主人公的寂寞和夜不能寐的惆怅。

“夜久侵罗袜”It is so late the dew soak my gauze stocking夜太深了,以至于我的丝袜湿了。

“gauze stocking”指的是“丝袜”,而文中的“罗袜”是指丝绸袜子。

从这句和上句我们只能知道是由于天气寒冷和夜深,并不能知晓他在户外幽怨的呆了将近一晚上。

也可能是天气过于寒冷而一出门就湿了袜子。

而许渊冲翻译的she lingered at night so long that her silked and white,女主人公在寒冷的深夜中幽怨的徘徊以至于她的丝绸袜子都湿了,她的复杂心情和浓浓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却下水晶帘”And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和Still, she pu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不如Still的程度深,still暗含这样的动作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了,也就说这样夜不能寐的场景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And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词,程度并不如still深。

“玲珑望秋月”And watched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和And looked at the bright Autumn from behind.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月”的联想大相庭径。

中国人对月亮就如同对秋一样是怀有很多情愫的。

诗人往往寄情于月来抒发离别忧愁的心情、烘托凄凉孤寂的氛围。

但是在西方文化里moon moonlight常与表示纯洁母亲、幸福光明的词汇相联系。

另外月作为一个星球,同时隐含了黑夜、善变和反复无常。

月丝毫没有思家怀人之情。

庞德和许渊冲都忠实的把“月”翻译成了moon,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难免存在差异,很难传递原诗应有的意境。

结语
众所周知,唐诗是唐朝特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只有充分理解当时背景才能完全掌握唐诗。

庞德和许渊冲的翻译不能用好坏来评判,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唐诗就像一幅山水画,它浑然天成。

庞德和许渊冲都试图描摹这幅画给西方人看。

与其说就庞德是在进行临摹,不如说是对诗歌的再创造。

他的创作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联想,使另一个时代和另一种文化中词语产生的意义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中得以重任而许渊冲则不然,他有着更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唐诗基础,把繁荣世界文化作为根本目的,致力于诗译中实现“三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从而实现。

从而他的翻译能更好地将本诗的意境还原出来。

参考文献:
[1]《庞德与中国文化》陶乃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翻译文本中的互文传递——以英译为例》叶少斌,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5月30卷5期
[4]《翻译策略选择的目的性——许渊冲与庞德中国古诗翻译策略对比》党莉莉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5]《以的两个译本探讨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李维黎《华章》2011 第14期 P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