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分析
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理论分析

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理论分析摘要: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时,时常提到的一个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过长导致审计质量低下。
于是有了对审计师轮换的规定要求。
文章回顾了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指出监管部门应把监管重点放在抑制公司管理当局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能力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充分披露上。
关键词:审计师轮换;审计质量;Sarbanes-Oxley法案一、引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连续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欺诈、作为公司审计师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并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问题。
安然事件的爆发还直接导致具有近90年历史、声誉卓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黯然退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世界历史舞台。
人们在剖析和反思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和披露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从而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时,时常提到的一个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过长导致审计质量低下。
据此,一些人认为,应强制实行审计师的定期轮换制度,即每隔几年必须更换审计某一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指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为某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年限做出一定的限制,一般为三年至九年。
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则是对注册会计师为某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并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年限做出限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为某一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达到一定年限之后,上市公司必须更换事务所或签字注册会计师。
这种审计师变更有别于由审计师或上市公司发起的审计师自愿性变更,亦不同于会计师事务所因违反执业规则,存在执业质量问题,或涉嫌欺诈舞弊案件等被吊销或暂停执业资格,导致这些事务所的原有客户被迫重新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被迫变更。
二、国外关于审计师强制轮换的经验国际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对实施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必要性的争论已持续几十年之久。
审计师强制轮换政策已被某些国家政府或市场监管者所采纳,并延续至今;有些则在实施之后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或上市公司的极力反对而“半途而废”;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还没有关于审计师强制轮换政策的实践经验。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审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学科,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其发展和应用的基石,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对称理论信息对称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信息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非常常见的。
企业经营者通常比外部投资者或债权人更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独立第三方的核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一个中立的评估依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道德经济学道德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以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师需要遵循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如保持独立、保守机密、尽职调查等。
这些准则和规范的存在,保证了审计师在工作中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
三、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审计学中,信息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审计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
审计市场是一个充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审计需求方需要依赖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信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市场可能无法有效运作,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来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审计师作为第三方,通过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服务,弥补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
四、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审计学与会计学密切相关,会计理论为审计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会计理论研究会计信息的产生、处理和使用过程,为审计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与审计师变更我博弈分析

和 审计市 场 不 存 在 政 府 监 管 处 于 自发 状 态 第 二 种情 况 是 政 府基
于 社 会 福 利 最 大 化 的 出 发 点 对 信 息 披 露 和 审计 市 场 进 行 严 格 监
若 息 那 么 很难 在 短 期 内找 到 第 二 家 上 市 公 司 ; 为 披 露 虚 假 信 息 在
, “
’ ,
为 d 因 为 审计 是 专 业 服 务 新 任 审计 师 必 须 投 入
、
定 的成 本 通 i
,
沟 通 调 研 才 能 熟 悉 被 审计 公 司 的 经 营 状 况 为 审 计 服 务 这 部 j
,
?
本文将通 过
“
个简单 的完全 信 息 静 态 博 弈 的分 析
’ ’ ,
成 本 必 须 得 到补 偿
4 5
。
l
A
n
g
e lo
。
,
19 8 1a
,
b
)
。
经 济含 义
。
中介 机 构 的信 息 披 露 是 满 足 独 立 同分 布 的 当中 介 机 构未 被 续 聘 时
,
笔 者 分 两 种 情 况 讨 论 博 弈过 程
,
,
第
一
种 情况 是 假 设 信息 披 露
,
若 其信 息 披 露 策 略 是 披 露 真 实1
,
,
,
立性
,
审计 质 量 很 矧
保证
,
。
本 文 将 博 弈 论 引 入 上 市 公 司 审计 师 变 更 的 研 究 中
,
,
分 析 上 市公 司在 不 同 利 益 下 采 用 的 披 露 政
客户资源个人化下的事务所变更——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市场反应的分析

毋庸 置疑 , 事务所 变更是 证 券 市场 中的 重要 行 为 , 行 为一 直 是 学术 界 所研 究 的重 要课 该 题 , 是监 管部 门和投 资者密切 关注 的对象 。 自 19 也 9 0年沪 、 深两 大证 券交易 所成立 以来 , 中国 的证券 市场 便成 为企业 融资 的一 个重要 渠道 , 的健 康 、 它 有序 发 展对 企 业 的发 展极 为重要 , 并
一
、
审计委托关系的扭 曲
独立 审计 制度安 排下 的三 方委 托代理关 系 , 在逻辑 上 因审计业 务 的实施应 该是 : 企业 委托
作 者 简 介 : 继荣 , 州 大 学 管理 学 院会 计 系 教授 ; 胡 福 康 莉 霞 , 州 大 学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福
《 南学术 ] 0 0年第 6期 东 ) 1 2
客 户 资 源 个 人 化 下 的事 务 所 变 更
— —
基 于我 国上 市公 司市 场 反 应 的分 析
胡 继 荣 康 莉 霞 李 晶 莹
摘要 : 本文重点关注审计师 与客户之间存在过 于密切联 系的一种表现形 式—— 上市公 司追 随前
师事 务所 的情况 不在少 数 。刘 峰 、 张立 民和雷科 罗在对 中天 勤客户 流 向的案例 分析发 现 , 中 原
天勤 5 2家 的客户 中 , 就有超 过 三分之一 的公 司与其 签字 审 计师 “ 共进 退 ” 追 随其 更 换 到新 的 , 事务所 。 这种 “ 换所 没换人 ” 现象存 在 的机理 以及背后 所 隐含的真 实原 因是什 么 呢?
且最终将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独立审计作为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 资者之间信号有效传递的保证 , 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举足轻重。然而, 从我国近几年披露的 数据来看,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仍不在少数 , 其中不乏存在一些上市公司管理 当局利 用更换会 计师事 务所 以达 到粉饰 财务报 表 和购买 审 计 意见 的 目的 , 而误 导 投 资者 使 从 其利 益受 到严 重损害 的恶性事 件 。通 过统计 研究 , 市公 司追 随签 字 审计 师 更换 到 新 的会 计 上
审计师变更时机、年报审计意见分歧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关键 词 :审 计 师变 更 时机 、 计意 见 收买 、 计 师选 择 、审 计定 价 审 审
中 图 分 类 号 : 2 9、 2 6、F 3 F3 F7 82
t 本文得 到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重大研究项 目(o 9 l 9 0 1 以及上海市社科规 2 o J D7 0 3 ), 划一般 课题 (0 9 J 0 0 和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资助项 目 ( x I 0 93 9、 x I O 0 2 0 BB 2 ) c I 2 0 —3 C J一 1 . 一 2 3 4 的资助 。 者感谢《 2) 作 中国会计与财 务研究 》 执行编 辑吴东辉教授 和两位 匿名审稿人 对本文提 出的宝贵建 议 , 以及上 海财经 大学会 计学院 陈信 元教授 、朱红军教 授 、侯青川 博士 、同济 大学 曹胜博 士对本文的帮助和 评论 , 当然 文责 自负 。 z 田野 , 上海财经大学会 计学 院 , 博士研究生 , h f. a y @yh oc r. 陈全 , suet n e a o . n c i o n; 上海财经大学 会 计学院 , 博士研究生 , u n c e@ ̄x icm 。 q a —h n malo .
审 计师变更 时机 、 年报审 计意见分歧 与审计质量
一 、
研 究 问题 的提 出
经 由注册 会 计 师审 计 的财 务信 息 是 资本 市场 正 常 运行 和 健康 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之
一
( at a d Zi r n 9 3 审 计市 场 的发 展与 资本 市场 的运 行休 戚 相关 ,高 W t n mmema ,1 8 )。 s
质 量 的审 计服 务能 够提 高 财 务会 计 信息 发 挥 资产 定价 和 资 源配 置 的作 用 ,同时 能够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选择辨析

一 一 一 一 一
师选 择 。
摭 一 一 犋 熟 ~描 消~ 一 诳 掳 哟 一 要 蛳 一 所 成
是 指审 计需 求者 结合 自身对 审计 质 量 的需求 , 在考 虑会 计
师 事 务 所 的 品 牌 、 誉 、 模 等 因 素 之 后 , 择 某 一 会 计 师 声 规 选 事 务 所 为 其 提 供 审 计 服 务 的 行 为 。 不 同 的 审 计 需 求 者 对 审 计 质 量 的 要 求 不 同 , 对 不 同 审 计 质 量 的需 求 就 转 化 为 对 而 不 同 审 计 师 的 需 求 , 计 需 求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行 动 则 为 审 计 审
的 审 计 需 求 。审 计 行 为 是 一 种 契 约 行 为 , 计 契 约 的 签 订 , 审 标 志着 审计关 系 的形 成 。审计 关 系是 包 括审 计委 托人 、 审
利 于结 合 两种 审计 行 为 的不 同 特 征 ,采 取不 同 的研究 思
路 , 计 师 变 更 的 研 究 重 点 是 变 更 审 计 师 的 动 机 以 及 后 任 审 审 计 师 的行 为 特 征 ,审 计 师 选 择 的 研 究 重 点 是 公 司 治 理 、 代 理 成 本 以 及 政 府 管 制 与 审 计 师 选审计师 选择行 为 。 二 、 计 师 变 更 与 审 计 师 选 择 辨 析 审
维系 , 审计 师变更 随之 发生 。
“ 计 师 选 择 ” 译 自 a dtr e cin或 a dt h i , 审 ui l t ose o u i rc o e o c
7 6
Co mmeca Aco ni g2 1 1 ・ 2期 ril c u t 0 0・ 2 n 1
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本文在 国内外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 ,采用统计 与图形分析
相 结 合 的方 法 ,就 董 事会 公 告 上 市 公 司 90 年 年 报 会 计 _ 8 0
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对研 究样本公 司进行分 组。本文
e 和 Sh (9 1 d ci 18 )在 研究 审计 师变 更 是 否存 在 着 f 重 大 的 市场 反应 时 ,假 设 会 计 信 息 使 用 者 对 所 有 公 司 的
2 样 本 的选 取
2 1 资料 来 源 .
本文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20 08年度 年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的上市公司 ( 不包括强制性变更 ) 为研究对象 ,研究资料分 别来源于 中国注册会 计师协 会
所 董 事 会 公告 日前 后 各 l 内 , 0天 和 非 s1 究 样 本 公 I 研
2O OO年的 3 家增加到 20 9 05年 10家 ,20 5 06年以来稳 中有
司发生会计 师事务所变更时 ,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陆正飞、童盼 (03 20 )研 究发 现 ,会 计师 事务 所变 更与上年的审计意见类 型存 在着显著 的相关性 。对 于信 息使用者来说 ,公司变更前 的审计意见类 型对审计 师变
审计 师变更都表示1: ,即审计师 变更 的总体市场 反应 疑 为 负 ,实证结果证实 了这一研 究假设 。因此 ,本文 假设 1 :在更换会 计 师事务 所 董事会 公告 日前 后各 l 内, 0天
务所和元同行业 可配对的上市公 司后 ,最终获 得样本公 司为 8 0家。
总 体市场反应为负 。
业 中资产规模接近的 8 0家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 ,采 用统计 与图形分析相 结合 的方法 ,在董事会 公告 日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的实证分析

Dec. 2007, Vol, 3, No.12 (Serial No.31) 现代会计与审计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ISSN1548-6583, USA52基于中国股票市场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的实证分析石绍炳(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41)摘要: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一直受到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利用1995年到2005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和审计师变更的宏观数据,在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细分后,通过ARMA模型对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潜在原因和实现情况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研究结论表明:只有收到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及否定意见才会引起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而且,这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变更审计师实现审计意见购买。
关键词:审计意见购买;审计师变更;宏观数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一、引言审计师1就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发表的审计意见,不仅是监管部门监测上市公司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是投资者判断公司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不愿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且随着审计意见严厉程度的加大,公司规避这种审计意见的意愿就越强。
上市公司避免收到不利审计意见的方法之一就是变更审计师,通过寻求其他审计师对自己会计处理的支持以获得较满意的审计意见,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意见购买”[1]。
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扰乱证券市场的* 本文是2005-2006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F05-06D37)及2006年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jqw06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信息】石绍炳(1971-),男,苗族,湖南省花垣县人,硕士,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分析
关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
审计师变更是证券审计市场中的一项重大事件,同时也是国际会计学界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审计师变更是一种途径和手段,一些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可能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粉饰,而审计师的不合作行为可能会导致审计师变更的发生。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这一行为进行研究。
面对这么多的审计师变更事件的发生,证券市场是否做出了及时反应?这种反应又是否是适当的?这种反应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否健康、有序、有效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任何一项实证研究得以进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代理冲突、有效市场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三个方面对审计师变更的市场反应这一研究的的理论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代理理论认为,因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会通过独立第三方机构对代理人的经营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而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受各自利益的驱动,会存在代理冲突,独立审计被认为是解决代理冲突的一种机制。
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越激烈,越存在更大的动机去降低代理成本,对独立审计的依赖性,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越强。
而如果原来的审计师不能够使得公司的代理冲突得以解决,那么公司就存在更换审计师的动机。
而我们一般认为,不同的事务所会提供不同质量的审计服务,如规模大的事务所可能审计质量更高,因此市场有可能对于不同规模事务所之间的变更做出反应。
一、代理冲突现代企业由于规模的增大以及分工的细化,往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的股东由于不能时刻参与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会委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日常管理,这种行为就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同,并且对代理人的行为无法直接观察或者观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样代理人就会存在机会主义动机。
代理人可以选择在职消费等方式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因此委托人需要对对代理人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与考核,委托人由于受时间、地点及专业知识的限制,监督代理人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倾向于寻找具有专业能力与丰富经验的独立第三人对委托人实施监督,而代理人也出于对其业绩的证明,进而对其报酬的保证也会要求独立的第三人对其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个独立的第三人就是审计师。
代理成本分为监督成本、保证人的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
独立审计就是解决代理冲突的外部约束机制,外部审计的监督成本也是代理成本的一部分。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监督机制中的独立审计会带来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
首先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是首要的委托代理关系;其次是投资者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次要的委托代理关系。
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投资者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基础。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都由经营者全权负责,所有者只是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
所有者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不能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因此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采用隐瞒、粉饰等手段欺骗投资者为自己谋福利,因此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
同时也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越来越激烈。
在委托代理理论下,审计师受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进行审计,使公司的信息透明化,降低了公司的代理成本。
因此可以说,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越激烈,越存在更大的动机去降低代理成本,对独立审计的依赖性,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越强。
因此,代理成本越高的公司越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
而以往的研究及经验表明,事务所的规模及声誉不同,其所提供的审计质量也会存在不同。
因为市场的一些缺陷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力量的博弈,委托代理关系会发生变异。
这种变异会影响到包括审计师的选择、审计的定价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并最终影响审计功能的正常发挥。
根据前面的分析,审计师变更主要分为自愿变更与强制性变更。
自愿变更的原因在于购买审计意见、公司财务困境、
公司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或者公司管理层的变更等,这些原因都在于公司内部代理冲突需要通过外部审计来解决。
如果原来的审计师不能够使得公司的代理冲突得以解决,那么公司就存在更换审计师的动机。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上所有的信息都会以价格的变动的形式来反应。
审计师变更作为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事件,当获得有效的披露后,有效市场的投资者会依此作出及时地、相应地反应,即股价会有所变动。
二、有效市场理论在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拥有信息的一方,如上市公司处于信息的优势一方,而不掌握信息的另一方,如投资者及证券监管部门处于信息的劣势。
信息优势一方试图通过一种途径传播对其有利的消息,同时掩饰对其不利的消息。
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试图通过各种种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并依据获得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投资或管理决策。
正因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才使会计、审计的存在成为可能。
证券市场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试图寻找一种图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会计师事务所正是由于其专业性而被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所需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所做出的报告,信息劣势一方可能依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证券监管部门也可以更好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
上市公司本身也有传递信息的需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可以对市场传达公司财务状况的好的消息。
而一公司发生的审计师变更往往将公司的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市场众多的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理论设想证券市场中所有的信息都会获得有效的传递,而信息使用者都会依此做出自己的适当的反应,因此价格总是能适当地反应一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有序前进。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时,有可能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事务所即是向市场传递什么样的信号,如上市公司需向投资者传递其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信心时,会选择规模大的事务所,因为大所通常代表着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而事务所以审计报告及上市公司的重大公告为信号向委托人传递上市公司的信息,委托人依据获得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最终完成自己的投资决策,并以此形成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影响。
三、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提出。
Spence(1973)进行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他指出劳动力市场上由于雇主对于雇工的经验、能力等并不了解,因此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而受教育程度可作为一种信号传递给雇主,因为受教育程度是可以了解和掌握的。
因此,在雇佣者决定是否聘用一名雇工时,应当,也很可能采用受教育水平这一指标作为对应聘者的考核标准,从而做出决定。
可以说受教育水平成为应聘者工作能力的可靠信号。
与之相似,管理当局接受审计的愿望并由其担保,正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其报告真实、可靠。
因此可以说,独立审计需求也是出于信号传递的需要。
在审计市场中,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相关部门作为信息的需求者,他们就是审计的委托人。
他们与被审计人,即上市公司以及审计人即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由于对公司信息的不了解,或由于知识结构与时间的限制,不能对企业的各项信息有足够的掌握,为此他们聘请具有专门技术与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审计。
事务所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情况进行合规性与正确性的审计,依据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同时敦促被审计单位对其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及时完整的披露。
事务所以审计报告及上市公司的重大公告即信号向委托人传递上市公司的信息,委托人依据获得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最终完成自己的投资决策,并以此形成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影响。
在审计市场中,事务所的选择由上市公司来完成。
上市公司依据事务所的相关特征来决定是否与事务所进行合作,这其中上市公司考虑的有: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地域特征、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能力等。
上市公司出于不同的目的,有可能选择不相同的事务所。
如上市公司需向投资者传递其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信心时,上市公司会选择规模大的事务所;如上市公司出于公司经费的考虑有可能会选择一些小
所,因为规模大、信誉好的事务所意味着高额的审计收费。
经过多方面分析后,上市公司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事务所,与之签定委托与代理关系。
但之后上市公司评价审计师的审计结果是依据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现实中,在通常情况下,审计师会出具令上市公司满意的审计报告,以此来获取以后年度的审计工作。
但随着近年来审计诉讼的不断增加,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事务所,或不愿承担高风险的事务所,会对上市公司意见购买行为说“不”,这就导致了审计师的辞聘或上市公司的解聘。
上市公司只能通过更换审计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
首先,代理冲突是导致审计师更换行为发生的前提。
而市场是否有效则是研究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最终意义,即通过审计师更换这一信息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来判定市场是否有效。
信号传递理论,即公司通过审计师更换这一行为向投资者传递一定的信息,则使审计师变更的市场反应这一研究的实现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