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共51页文档
专题八:课程组织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0世纪70年代兴起。是对现代课程中的科技理性的膨胀及 由此到导致的课程非人性化的反动。
两种风格: 自我实现课程: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马斯洛和罗杰 斯。 合成教育和合成课程。在常规课程中加入情绪维度,以使 学习内容具有个性。受人本主义哲学影响。如现象学、存 在哲学,精神分析理论等。主要有派纳、阿普尔,麦克唐 纳等。
一、课程类型概述
(一)课程类型的含义 课程类型指的是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 式,是由不同的课程思想产生的。 (二)课程的不同分类 泰勒的分类(课程的组织结构) 1、学科课程 2、广域课程 3、核心课程 4、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 又叫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 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 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 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 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 时数和期限。
学效率。
局限性
第一,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其中缺乏 内在地统一性,因而容易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割裂学 科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对事物的片面认识。 第二,由于分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 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第三,由于分科课程强调传授间接经验,因而在很大 程度上忽视了直接经验的作用,容易脱离生活实际, 造成学生实际动手动脑能力下降。 第四,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过于绝对,不但无法 反映现代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而且可能造成 并行课程过多,加重学生负担。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课程思潮。经历了从卢梭的浪漫 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发现教学,裴斯泰洛齐主义运动,以 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与德国的有机整体的世 界观相结合,发展为乡土教育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特征。
其次,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存在着功能上的互补性。
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各有其价值和特点,不存在主与 次、优与劣、重要与不重要之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不可用简单的优劣标准评判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是两 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二者存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 ,构成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结构。
教学组织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 教学组织为学生个性、情感等的发展提供了可实现的
途径。
根据学生组织方式的差异可以把教学组织划分为三个
类型: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 织。 二、班级授课组织
班级授课组织是以固定的班级为基础,把年龄大致相
同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 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 教育的教育组织。
4、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旨在围绕学科逻辑、学习者的心理逻辑和社会问题几
个方面组织课程。 强调学科、学习者、社会彼此间 的平衡与整合。
从实践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的课程组织形式都可以说
是混合取向的,就目前各国的课程组织现状而言,多 采用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课程节: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第二节: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教学组织
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
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 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 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1、课程组织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通过课程要素的有效安排,激发学习 者的学习动机,其二是使学习产生最大的 积累效果,达成课程目标。
第四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 - 副本

3、比高矮
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位置:(1)、(2)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1) 、(2)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1)、(2) 第八单元 找规律:(1)、 (2) 第九单元 统计: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优势: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易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个性发展和技能 学习有益。
缺点:效率较低、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知识。
• (三)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当前的 需要的课程,可称为社会本位课程。如德国 的手机课程。
优势:反映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
化趋势;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 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势:历史悠久,效率高,保证学
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识并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与学生的需要和现实生活 脱节,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链接:瑞吉欧教育学校的教室 靠墙的架子上,一边放着装有各色织物、缎带、细绳 和棕榈纤维的塑料盒,另一边放着透明的盒子,里面装着 各种颜色的闪光纸、格子纸、箔纸、硬板纸、手工折纸、 玻璃纸和纱纸;低架子上放着许多透明的罐子,里面装着 贝壳、纽扣、珠子、线、小松果、干玫瑰花瓣、闪光装饰 片及削彩色铅笔时留下的螺旋形刨花。
优点:充分照顾到学系被打断,缺乏整体性且易重复。
小资料
• 一份理科螺旋课程计划 • 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 • 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 • 三年级:学习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 • 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 • 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 • 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 • 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 • 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 • 九年级:学习生物学。 • 十年级:学习化学。 • 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
大学课程与教学共90页文档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大学课程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教学课程设计与课程组织

教学课程设计与课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进化的基本原理等。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生物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与遗传、进化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概念与历史2.细胞的基本结构3.细胞膜的功能4.细胞器的功能第二章:遗传与变异1.遗传的基本规律2.基因与DNA的关系3.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关系第三章:进化的基本原理1.生物进化的证据2.生物进化的机制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调控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参考书丰富多样,多媒体资料生动有趣,实验设备完善,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占总评的30%。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20%。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50%。
六、教学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等安排如下: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时间:每周安排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共18周。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

一 课程组织的涵义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妥 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 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二、课程要素 即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 原理 技能 方法 价值观
三 课程结构的涵义
课程结构
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各部分,在不 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 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四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 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涵义; 是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 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 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 知识组织为学科。 (二)、学科课程基本类型; 1、科目本位课程 1)、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 所组成的课程(六艺、七艺之类)
六 必修课与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程涵义 242 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1893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最先确立的 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 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分别满足人的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2、两者等价性 3、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 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采用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组织确立起来 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7世纪上半叶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 257-258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258-259
十一 个别化教学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是(课程的基本构成):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纬度,即"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指出,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课程流派;⑵课程功能;⑶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
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为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