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符号
网络“梗”的传播符号学研究

网络“梗”的传播符号学研究摘要:流行语“梗”是十几年前就出现的对“哏”字的误用,“梗”拥有“好笑、可笑”的基本意义,它使读者从趋向于严肃性的叙述中抽离出来。
“梗”作为体现边界的文本同时又将群体凝结成整体,同时“梗”和传统定义之间存在理据性。
趣缘群体是“临界大多数”,其促进了“梗”文本在社会中的传播,最后在整合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整体中来考察“梗”在群体中的意义,“梗”是一种“默契”,因而“梗”的内涵十分丰富。
关键词:“梗”文化;理据性;趣缘群体;传播的“仪式观”一、“梗”字对“哏”的误用起源“梗”这个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今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其在百度进行综合检索,共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通过百度指数检索该词,从其能囊括的最早时刻——2022年1月3日起至2022年6月底7月初,“梗”的检索趋势呈现出持续上升的特点,并且直到今天,在它超过它的整体日均值1031后,该曲线仍然一直保持在这个平均水平线之上。
网上有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梗”,与之相应,解释这些“梗”的意义的行为和网站也已非常常见,如百度之“梗吧”、“小鸡词典”、“萌娘百科”、新浪新闻联合推出的“解梗词典”专栏、“梗百科”等等,“梗”成为了一个类名词,围绕它产生了可称同一个型文本的文化意象。
《汉字源流字典》详细记载了“梗”的九个意思,但是今天的“梗”似乎不与其中任何一个字典定义的“梗”相一致。
较早公开回应这个问题的是台湾相声演员冯翊纲或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大春,“‘梗’是从既有的名词误念,误写的结果。
‘哏’哪!ㄍㄣˊ,笑话,或形容好笑的人或事……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我们如今才会经常将该写成「哏」的字,写成了「梗」字”。
[1]相声演员郭德纲于2022年8月21日在自己的微博说,“所谓的梗,是哏。
哏指的是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讹读成梗。
天长日久,梗从港台又带回了内地”。
[2]通过百度搜索,最早是“百度知道”的用户提问,“天堂俊”在2022年2月11日进行了回答,“台湾人说的‘一个梗’,‘梗’是什么意思……‘梗’就是笑点在综艺节目中总是出现这个词”。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和发展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网络传播符号指的是在网络传播中使用的图像、表情、动图等形式的符号,它们往往能够代表一种情感、态度或者思想,成为了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以此为话题,探讨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和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传播符号在互联网交流中的作用。
在网络交流中,很多时候文字无法完全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想法,而这时候网络传播符号就能够发挥出它们独特的作用。
在某个聊天群中,当一位成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其他人可以用“ ”、“ ”等符号来表示祝贺;而当有人感到不满或者无奈时,也可以用“ ”、“ ”等符号来表达情绪。
这些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交流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加深了交流的效果。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网络传播符号层出不穷,例如各种梗图、表情包等。
这些新的网络传播符号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想法,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趣味性和创意性。
近年来流行的“抖音梗”中,就有很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意性的网络传播符号,它们不仅能够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趣向,还能够成为年轻人交流的独特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
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还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
随着网络传播符号的使用日益普及,在一些特定社交群体中,人们甚至形成了一种“符号语言”,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虚拟社交文化。
这种文化的形成既是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符号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有的人会误解或者曲解他人的表达意图,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一些网络传播符号的使用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情绪的传播,例如暴力、色情等,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学2_网络传播形式符号系统与新闻传播者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刘明祥,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传播形式不应简单对应一种技术,而是在多种技术平台上体现。
•应该关注的是技术所营造的实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情境,而不是技术本身。
•这些典型形式也互有交叉,它们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复杂基础与机制。
•网站传播、即时通信传播、网络社区传播、博客传播、搜索引擎传播、RSS传播等
• 1 网站传播
• 2 即时通信传播• 3 网络社区传播• 4 博客传播
• 5 搜索引擎传播• 6 RSS传播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网络传播中的符号变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很大
程度上,它们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对符号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符号本身,还需要从符号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去加以认识。
•在不同的网络传播形态中,符号的使用特点有所不同。
•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
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从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角度看,目前网络中最值得关注与研
究的,还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
•媒介一词在使用时更强调传播介质这一属性。
媒体一词强调的则是传播主体,即传播机构,而且一般多指大众传播媒体。
•因此,在本书中,网络媒体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利用网络这样一种媒介从事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机构或个人,二是指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网络。
•Ch6 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
网络传播中网络流行符号的特征

导 地 位 ?之 四 ,数 字 传 播 是 传 统 传 播 但 也 容 易 改 变 现 实 生 活 方 式 ,导 致 人
新 体 播中 媒 传 的 “ 蝶 应" 对策 蝴 效 及 第 8期 《 际 新 闻 界 》 - 文 , 国 r 0
文 化 阵 地
场 严 重 危 机 。 新 媒 体 具 有 互 动 性 、 开 放 性 、 主 动 性 、跨 地 域 性 、 草 根 性 等
传 播 特 点 , 易成 为 危 机 的放 大 器 ,任
认 为 , 着互联 网技 术 的普 及 , 随 网络 符
号 通 过 网络 这 一 特 定 的 传 播 渠 道 大行
致 行 为 准 则 失 范 。 对 此 ,一 是 要 紧 贴
认 为新媒体 突发事件 具有 瞬间性 、非
预 期 性 、破 坏 性 等 特 征 ,处 理 得 好 可
能 转 危 为 安 . 处 理 不 当则 会 演 变 成 一
网 传 络 播中 网 流 符 的 征 络 行 号 特
四 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学 院 在 20 0 9年 第 8期 《 闻 爱 好 者 》 刊 文 新 上
场 大 众 的 狂 欢 ,在 虚 拟 的 世 界 中尽
显 魅 力
2 0 年 第 9期 《 媒 》 刊 文 认 为 , 09 传 传 统 媒 体 在 推 动 报 业 转 型 、 建 设 数 字
报 业 的 过 程 中 ,最 大 的 障碍 不是 技 术 、 奖 金 而是 能 否 把 握 住 数 字 报 业
的 意 义 存 在 。亦 是 现 实 社 会 的 文 化 产 品 ,消费群体 的价值 和商业社会 的规 则 , 其 卷 入 了社 会 的 商 业 漩 涡 。 视 让 在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网络传播符号是指在网络传播中使用的符号,包括文字、图片、表情、声音等。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在目前的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广泛,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丰富化的趋势。
1.表示情感:网络传播符号通过表情、短语等方式表达情感,能够更加直观地传递信息。
例如,表情包、吐槽等都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
2.强化表达:网络传播符号能够帮助用户更加生动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通过添加一个表情、贴图等,就能更好地强化表达效果。
3.增强互动: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能够让沟通更加愉快,增加互动体验。
例如,在互动游戏中,玩家使用表情符号相互交流,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和互动的快感。
4.创造个性:网络传播符号的使用是个性化的,能够帮助用户凸显个性。
例如,在社交媒体、聊天工具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头像、修改昵称、设置签名等方式,展现自己的特点。
1.从简单到复杂: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符号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最早的文字表情到现在的图像表情等,网络传播符号的应用场景以及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2.从传播到商业:网络传播符号已经从最初的生活娱乐工具,逐渐进入商业领域。
各类表情包、贴图、音频、视频等已成为品牌营销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资源。
3.从个性化到标准化:随着网络传播符号的不断发展和使用,已经形成各类符号的标准规范。
例如,在表情符号的标准化方面,Unicode推出了国际标准符号化编码,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2,600个表情符号。
4.从文化到语言:网络传播符号日益涵盖更多的文化元素及语言表达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分享的歌曲、电影、电视剧等,都成为网络传播符号的一种形式,而深受各国民众的喜爱。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符号的日益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网络传播符号可以提高交流效率,增强沟通乐趣;对于企业品牌方而言,网络传播符号也可以起到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吸引目标受众的作用。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网络传播符号是指在网络交流中,利用文本、图片、表情等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来表达情感、态度、意见等信息。
网络传播符号起初是根据表情、动作、声音等现实生活中的符号发展而来的,如笑脸、哭泣的表情符号,表示赞同的“点赞”手势等。
这些传统的符号在网络传播中被大量运用,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符号不断创新和演变,逐渐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符号体系。
常用的文字表情符号“emoticon”在网络传播中被改编出了更多形态,如拥有不同颜色和表情的笑脸、猫脸、心形等。
这些符号通过简单的图像和文字组合,能够直观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想法。
除了文字表情符号,图片也成为网络传播符号的重要形式。
通过图片,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翻白眼”、“囧”、“doge”等图片被广泛运用于网络传播中,以表达讽刺、无语等情感。
这些图片因其独特的形象和富有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中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共鸣。
除了文本和图片,表情也是网络传播符号的重要形式之一。
人们通过摆姿势、做手势、做表情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666”手势表示赞赏和佩服,表情包“墨镜笑脸”表示自信和玩笑。
这些表情的运用,使得网络传播更加生动有趣。
网络传播符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语境的影响,有时候会造成误解和冲突。
网络传播符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共识和了解,以避免出现误解和误解。
网络传播符号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符号疲劳,人们对某些符号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在使用网络传播符号时,需要适度和恰当运用。
网络传播符号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现象,它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让人们更加方便地表达情感和意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符号不断创新和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网络传播符号的使用也需要注意适度和合理,以免造成误解和滥用。
网络传播符号是时代的标志和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传播符号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网络传播符号,就是指在网络通信中用来代表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各类符号,如表情符号、emoji、网页符号等。
这些符号以其简洁直观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用户快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我们将就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已经成为了网络交流中的常见现象,它们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在文字交流中,使用表情符号可以增加信息的丰富性和情感的表达。
“ ”可以代表微笑,“ ”可以代表悲伤,“ ”可以代表赞同,“ ”可以代表不同意,这些表情符号能够让人们在沟通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有效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表达的准确性。
emoji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们不仅丰富了文字表达的方式,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中,用户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emoji,这些简洁直观的符号成为了用户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使得文字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表情符号和emoji,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还包括了网页符号、特殊符号等。
在网页设计中,网页符号可以用来丰富页面的排版和内容呈现,提高页面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而特殊符号的应用则更加多样化,它们不仅用于图文排版美化,还可以在数学公式、编程语言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丰富了网络交流的表达方式,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效率,使得人们在网络交流中能够更加轻松地沟通和交流。
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趋势。
从最早的简单颜文字到现在的表情符号、emoji,网络传播符号的形式不断更新换代,迎合了用户对表达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在表情符号方面,原本只有简单的笑脸、悲伤等符号,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情符号库。
无论是各种萌萌哒的动物表情,还是不同肤色的人脸表情,用户都能够找到最符合自己情感表达的表情符号。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网络传播符号是指在网络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它通过表情符号、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形式,在网络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网络传播符号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并且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早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增多,网民们开始尝试用符号来表达情感和观点。
最初的网络传播符号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如“:)”、“o(∩_∩)o”等,它们主要用于表达开心、生气、委屈等情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网络传播符号,如表情包、动图、emoji等。
表情包是一种将真实人物、动漫形象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图片,它们具有丰富的表情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情感和态度。
动图是一种通过连续播放多张图片或视频来模拟动画效果的媒体形式,它们可以传达更加生动的视觉效果。
而emoji是一种在网络聊天中常见的表情符号,它们具有简单明了的图形形式,能够快速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意思。
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支持。
不同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对网络传播符号的应用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微信和QQ等即时通讯工具更加注重文字和emoji的使用,而微博和抖音等社交媒体更注重表情包和动图的传播。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操作将网络传播符号分享给其他人,从而形成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网络传播符号的发展还受到网络文化和大众需求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网络传播符号应运而生。
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网络传播符号已经成为他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衡量流行度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的乐趣:恶搞的根本出发点是娱乐性;轻 松把外在世界的生存规则复制为自我的可 操作对象(复制是消弭不平等的手段,复 制是占有过去不曾被占有的物的现代民主 行为)。
34
大众的批判:通过采取戏仿拼贴等手段,恶搞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再创造”。
大众的无边疆域——传播景观:德勒兹游牧
28
(二)按照自身的叙述逻辑进行文本 的布局与建构
恶搞影像创作中,作者的创意很重要 。
创意的源头有两类: 一类是是针对具体影像母本而产
生出来的。 一类是创意先出来以后,再寻找合
适的影像作品作为母本。 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创意,母本是
为创意服务,而不是束缚其创作的。
29
(三)融入诸多的流行元素,获得反讽的 传播效果
18
2、恶搞时代 PS时代——2003网
络小胖—“网络PS” 不是始于斯,却因其 而发扬光大,形成第 一次全民PS恶搞热潮
19
flash时代:《大话三 国》(闪客)
视频:2006年恶搞元 年——一个馒头引发的 血案——将恶搞时代推 向巅峰
(视频恶搞始于2000年 《大史记》)
20
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 参赛记2006.4——网 络恶搞大讨论
23
文字恶搞
24
音频恶搞
叶良辰同名神曲新单 《叶良辰》 震撼出 炉!
《我叫叶良辰》
恶搞吉祥三宝
视频恶搞
一风之音:孙悟空国 庆出游被打 唐僧化 身叶良辰奉陪到底
25
(三)恶搞的策略:颠覆和拼贴 恶搞的无厘头叙事策略
(一)利用一个或几个熟悉的母本重新建构
1、挪用——基本的恶搞叙事技巧 挪用其他文本事实以形成文本间的互文
白春仁,顾亚铃.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62 -163
32
1、网络提供狂欢化重现空间
狂欢文化特征:狂欢节全民参与活动;与 实际生活相平行、不交融的游戏式生活, 它给人们“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摆脱 特权与禁令,自由平等的理想得以实现
33
2、网络恶搞:众生想象下的大众狂欢
恶搞的主体——年轻化、自我性、游戏性、颠覆 性(但在20世纪的文化世界里,青春却是一个和文化颠覆密切相关 的文化主题。)大众性(身份认同和草根坚守)、批判性
识的爆喷,恶搞暴露了后现代性中的一种边缘 生活,它根本上源自大众对文化话语权的渴望, 也是大众媒体碎片化的结果。它在浓烈的反讽 社会的色彩中所隐蕴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究竟 赋予了自身以现实需要的存在主义价值。
31
(四)“恶搞”——狂欢的外衣
“狂欢化”是20世纪著名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 文学理论——实指的是“是一种打破现存秩序、实 现个性自由的审美价值取向。”
(intertext)性 对母本的要求:一定要是正在流行或者作为经典内
容。 2、反串——潘冬子参赛记 3、戏仿——千手观音、梨花体、新闻联播等
26
“戏仿”由这样几个构成要件:第一,它 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主要是借用原作的 题材、人物等内容;第二,它的美学形态 是滑稽的、喜剧性的,而不是严肃的、悲 剧性的或崇高的;第三,模仿的目的是批 评原作,因为具有滑稽、喜剧性,这种批 评表现为对原作的讽刺。
梨花体事件2006.8
21
3、泛恶搞时代
恶搞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不再是一味 简单的佐料,一些经典恶搞片段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导致恶搞已经成为一种言语习惯和生活方式。
新型的恶搞文化与传统流传于民间的恶搞在表现 手法上、载体上及参与制作者的文化水平上均有 所区别
22
(二)恶搞分类
图片恶搞(图片移植、动作模仿、人物模仿)
什么地方?
3
4
P108网络新闻的语以言超文本形 式存在
屏幕阅读速度比媒体速度慢25% 网络新闻标题与原来印刷新闻标题有什么不
同?
行字 数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
结构
内容表现: 吸引眼球
齐 完整 压力……
性性
5
6
(二)非规范的网络语言
1、聊天等特殊用语(p109看构成)
1.1汉字的变异使用 ——谐音、别字 、缩略
思想表明拼贴性、碎片性、混融性和杂语性为 民间话语的文化特点;网络恶搞对互联网具有极
强的依赖性; 网络不过是现实的另一种反映形式而已,网络就是
现实,现实就是网络——网络恶搞题材的日常生活 化。
35
现代大众有着要使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 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接受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 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这种通过占有一个对 象的酷似物、摹本或占有它的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的 愿望与日俱增。显然,由画报和新闻影片展现的复制品 与肉眼所亲眼目睹的形象不尽相同,在这种现象中独一 无二性和永久性紧密交叉,正如暂时性和可重复性在那 些复制品中紧密交叉一样。把一件东西从它的外壳中撬 出来,摧毁它的光韵,是这种感知的标志所在。它那“ 万物皆平等的意识”增强到了这般地步,以致它甚至用 复制的方法从独一无二的物体中去提取这种感觉。——[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90—91页。
胡戈:《鸟笼山剿匪记》商业化之路的开端10万 授权六间房独发两日。
38
将恶搞“搞”成品牌2011.10.25. 现 代快报_胥渡吧也被网友称为网络第一 恶搞的视频配音团队。
39
网络恶搞:一种源于日本的kuso文化,以 青年为创作主题,通过反讽、拼贴、戏仿 等后现代手法对传统的、经典的、为人熟 知的理念、作品、成果、事实等进行二度 创作,实现娱乐、讽刺、表情达意等传播 效果。
这些流行的元素包括:名人,重大新闻或娱乐事 情,流行术语、概念、口头禅、广告语,家喻户 晓的电视节目、影视情节,典型的社会潜规则, 著名丑闻等。
《闪闪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 《中国队勇夺世界杯》
30
娱乐性自然是恶搞文化的根本话语属性。 在对一种意义颠覆和对另一种意义追寻的语境
中,恶搞呈现出自身的话语质性。 作为技术时代的社会风景和边缘状态中生命意
(五)商业获益是网络恶搞的推动力之一。
37
六、收编——网络恶搞的归宿
意识形态的收编:英受骗护士自杀促媒体反思恶搞 新京报2012.12.12——“最大的皇室恶作剧”。
商业的收编:学者迈克·格劳迪说:“越是大的公 司,就越是对‘恶搞’持宽容的态度,因为他们认 识到,如果能够让受众或者是顾客提交自己的想法 和内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品牌的认 知度也会随之提高。”
网络传播符号
1
网络传播所利用的符号,从本质形 式上看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差异。
但是,在应用方式上出现了很多变 化,这些变化有些是“量”的,有 些则是“质”的。目前,在文字与 图像符号方面,网络传播所带来的 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它们也是 本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2
一、网络传播中的文字符号 规范的语言符号——个性化体现在
9
3、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动 力
3.1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推动网络语言的发 展;
3.2网络文化的反主流基调刺激网络语言 的发展;
3.3网络与一般大众文化的互动推动网络 语言的发展;
10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 种“语言污染”,你如 何评价这种观点?
11
12
二、网络中的图形、图像符号
(一)网络情绪的图形化
27
4、变形——ps图片等 5、反讽 6、置换 利用数字化的音频、视频、图片制作技术打碎原
有作品的七宝楼台,通过镜头剪辑、配音制作、 夸张修辞等蒙太奇的编辑手法重新组合并赋予作 品完全不同于原作品的表达主题,从而创作出耳 目一新的艺术形象,并形成冲击人们的传统价值 观念和事实认定的效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置换。 置换叙事是恶搞最为原始的叙事,几乎所有恶搞 都存在置换的叙事方式。
谢谢观赏
42
“狂欢化”理论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的狂欢节文化。
狂欢节上最主要的仪式,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或 者是愚人节上的牧师、主教、教皇等)的加冕和随 后的脱冕;最基本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秩序的颠倒 、礼仪的破坏、等级的取消,是政治与文化等方面 的全方位‘犯上’:对统治者不恭、对伦理禁忌的 不顾、对神明的不屑、对平日显得道貌岸然不可一 世的一切权威势力的不畏——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 5 卷.
36
(五)恶搞盛行的原因
(一)经验世界的远离、多元文化开放与共荣的 大环境导致人类更容易恶搞
(二)媒介制作和传播技术的多样化和简单易学 、易传播是“恶搞”繁荣的基础。
(三)受众是网络恶搞的最大动力,社区文化交 流的依托。
(四)心理满足是网络恶搞的根本原因,恶搞体 现了人们对自由表达权力的向往。
40
为什么在网络中会出现文字的 图形化现象?
你如何评价网络图像的“PS” 和“恶搞”现象?
41
参考文献:1、网络恶搞文化【作 者】蓝 爱国著北京市: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08
2、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莫茜著, 北京市: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
3、网络恶搞文化流行的深层解析,吴凤颖 200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方言
1.3数字谐音
1.4汉语拼音或英语缩略、谐音形成 的符号
1.5标点符号等构成的表情符号
1.6流行语
7
网络流行语作为新的形式, 虽盛行于虚拟的网络,但与现 实血肉相连,体现着人们对现 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影响着 人们的日常表达,甚至对现实 社会起一定的推动和改造作用 。
8
2、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 力 2.1降低网络交流成本 2.1彰显个性 2.3表达情绪 2.4昭示态度 2.5形成网络社交圈
13
(二) 网络ID 的图形 化—— 传播形 象
14
(三)网络文字符号的图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