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_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模板
理解的基础: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论理解的可能性

体 系或 有一个 清 晰的 界限 , 反 , 相 它永 远 开放 地涌 动
色 和 形 状 , 不 能 像 他 们那 样 以颜 色 形 状 结 合 来 看 但 到 事 物 的 意 义 , 他 们也 不 能 通过 分 开 颜 色 形 状 来 而 经 验 事物 。这 样 我 们和异 族之 间 的 沟通 就 不 可能 。 维 特 根 斯 坦 曾设 想 一个 陌生 的 国 度 , 这 个 国 在 家 里 的 人从 事 的各 种 实情 在我 们 看 来 是 “ 乎 逻 辑 合 的 ” 但 我 们想 要 学 习他 们的语 言之 时 却发 现 那是 不 , 可 能 的 , 为 他 们所 说 的 和 他 们 的行 动 之 间 并 没 有 因 合 乎 规 则 的联 系 。1 。 我 们 质 问语 言 和 行 为 之 - I 们 当 ] 间是 否 合乎 规 则 的时 候 , 个规 则 总是 我 们的 规则 , 这 或 者至 少是 我 们能 够 理解 的规 则 。“ 从 一条 规则 , 遵 作 一个 报 告 , 一 个 命 令 , 一盘 棋 , 些都 是 习惯 下 下 这 ( 俗 、 制 )理 解 一个 句子 就是 说 : 风 建 。 理解 一 种语 言 。 理 解 一 种 语 言 就 是 说 : 握 一 种 技 术 。 [( " 就 掌 ,1p 也 ,] 是说 , 一方 面 , 则 不是 凭 空 而 来 的 , 是 基 于 生 活 规 而 形式 。 一方 面 , 们理 解异 族语 言就 是 能够 在 他 们 另 我
特根斯坦──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维特根斯坦──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陈嘉映来源:天益于维特根斯坦这个人,我愿破例多谈一些,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
向大多数哲学家一样,他一生并没有作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他的生活仍可以写成一部有声有色的传奇,就像罗素曾经说过的那样,维特根斯坦可谓“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维也纳。
从血统说,他多一半是犹太人,但他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受洗为天主教徒。
他出身豪门,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工业的大亨。
少年维特根斯坦在家里接受教育。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维也纳群星灿烂,涌现出多位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科学家。
维特根斯坦的家庭以及他本人和其中许多人来往密切。
勃拉姆斯是他家的常客。
他哥哥保罗就是一个闻名国际的钢琴演奏家。
音乐充满了这个家庭,也是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终身爱好,这一点在他的著作中也常有体现。
维特根斯坦从小爱好机械和技术,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能够实用的简单缝纫机。
他的最初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
他的兴趣渐渐集中在喷气发动机方面,于是他在1908年秋天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
他对螺旋桨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多年后获得了实际应用。
由于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维特根斯坦努力研究数学,在此期间他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并由此了解到了弗雷格的工作。
数学的逻辑基础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兴趣,他极为推崇数理逻辑的成就,把从传统逻辑到数理逻辑的发展比作从星相学到天文学的转变。
他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而从事哲学。
他来到耶拿,向弗雷格请教,并听从弗雷格的建议,于1911年转到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
据罗素讲,维特根斯坦有一天跑到他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
罗素于是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行。
维特根斯坦不久把论文拿来了。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启示论文精选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的启示论文摘要: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后期思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意义指称论和语言界限;在后期,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研究视角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论文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
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
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
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
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从“家族相似性”看语言范畴的模糊性——以英汉词类兼类现象为例

维特根斯坦提 出“ 家族相 似性 ” 这个概 念主要 是强 调事物和现象之间只有家族相似 , 而没有共 同之处 。也 就是说 , 事物 和现 象之 间不存 在本 质 的东西 。比如说 ,
就必然会询问这千万种语言游 戏之间有什 么关 系 , 是否
有某种共同之处。针对这个 问题维特根斯坦 提出“ 家族 相似性” 这个概 念予 以解答 。通 过对 Si e 德语 , pe ( l 表示
1 前 言 .
又消失 的情况 。这种考察 的结果就 是 , 我们看 到一种错
综 复杂 的互相重叠交叉 的相似关 系 的网络 : 时是总体 有
路德维希 ・ 维特 根斯坦 ( uwgWigntn 是 2 L d i t es i) 0 t e 世纪伟大 的哲学家 、 数理逻辑 学家 , 语言哲 学的奠基 人。
上的相 似 , 时是细节上 的相似 , 有 ……我想 不出 比‘ 家族 相似性 ’ 更好 的表达式 来刻 画这种 相似关 系 , 因为一个
家族成员之 间的各种各样 的相似 之处 : 体形 、 貌 、 相 眼睛 的颜 色 、 姿 、 步 性情 等 , 以同样 方式互相 重叠 和交叉 , 也 所 以我 要 说 : 游 戏 ’ 成 一 个 家族 。 ( 9 820 :6 ‘ 形 ” 15/ 0 1 6 -
中图分类号 :0 0 I 3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397 (0 0 0 -0 30 17 —8 6 2 1 ) 20 2 -5
Ab t a t sr c :W i h hls p ia d a o F mi e e ln e p tfr a d b i g n ti .t i atce e p o e h h — t t e p i o h c li e f“ a l R s mba c ” u o w r y W t e s n h s r l x l r st e p e h o y t e i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作者:————————————————————————————————日期: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哲学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蔡祥元作者简介:蔡祥元,(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①Wittgenstein,Ludwig:“思想的本质,即逻辑,呈现出一种秩序,而且是世界的先天秩序:也就是可能性的秩序,它对于世界和思想一定是相同的……它一定纯净得像晶体一般。
”(97节)(PhilosophischeUntersuchungen,FrankfurtamMain:SuhrkampVerlag,20 01.)中译文引自[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本文凡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注小节号。
②董志强:《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③董志强:“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
然而本人认为,‘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
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
”参见同上书,第62页。
④李红:《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⑤李红:“这个反驳也可以表明,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家族相似概念适用于所有概念,否则,‘家族相似性’就是所有概念的共同性质,而‘家族相似性’本身是不承认所有概念具有共同性质的。
”参见同上书,第42页。
【摘要】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
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黄晓雯【摘要】“家族相似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比喻性说法,被后人视为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的纲领之一.“家族相似说”认为不存在语言的本质,各种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是一种错综复杂、重叠交错的“相似性”关联,应通过“不要想,而要看”的方式研究语言的个别性、多样性.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7【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说;语言游戏说;反本质主义【作者】黄晓雯【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59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他一生前后持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他后期的思想更是对前期思想的一种批判与反思,他的哲学因此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很鲜明的特色。
“家族相似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一种比喻性说法,因其影响深远而常被后人视为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的纲领之一。
对于“家族相似说”,很多学者持有不同看法,如张家龙等人认为“家族相似说”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韩林合、李红等人则认为这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1〕其实,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说”既不是一种通常而言的理论,因为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推理论证过程;当然“家族相似说”也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新“概念”,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同样没有作出任何解释,而且在阅读原著过程中,发现不了任何把“家族相似说”当作概念使用的依据。
虽然学界对“家族相似说”存在很多的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这一说法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分析和解读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比喻及其理论意义对正确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着作和一些概念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 family resemblance较之于“语言游戏”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一个更为基础的术语是“家族相似”或“家族”。
这个术语与语言游戏的中心思想密切相联。
在一个家族中,由于亲缘关系,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相象之处,如骨骼、相貌、性情等等,而不论骨骼相象或相貌相象还是其它的相象之处都是部分相象和一点相象,即有时大体相象,有时细节相象。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所称的“家族相似”。
从对“家族相似”的描绘当中可以看出,它包括以下三点:(1)在一个家族之中,一个成员总有与另一个成员相象之处(2)一个家族成员与另一个家族成员的相象之处,未必也是它和第三个成员之间的相象之处(3)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相象之处是每个家族成员都有的,但没有一个相象之处是所有家族成员共同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用“家族相似”一词说明各种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语言游戏的关系,是最好不过的了。
因为各种游戏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共同点,可是没有一个共同点是所有游戏共有的。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
其实,在他那里,不仅“游戏”形成一个家族,语言游戏也是一个家族。
他说:“我们看到,我们所称的…句子‟和…语言‟没有我所想象的那种形式上的统一,而是彼此多少有关的各种结构的家族。
”有些哲学家在同样的意义上把“家族相似”、“家族”扩大应用于更大的范围。
例如,怀特认为,分析的兴趣把后期的摩尔、后期的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连接起来,但他们并不属于一个有固定的一组教义或有一个纲领的哲学党派,他们之间毋宁说是家族相似。
甚至还有人认为“存在主义者”形成一个家族——存在主义者这个术语用于广泛的许多哲学家,而实际上他们是显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
在这些例子中,使用“家族”或“家族相似”这个词,目的在于否认所有家族成员有什么共同点,“家族相似”作为“共同性”的反义词出现。
要否定存在共同性,这就是把家族相似概念引进哲学之中的实质。
维特根斯坦,我们乡下没有他这样的人

维特根斯坦,我们乡下没有他这样的人不妨先来说说维特根斯坦这个人吧,我是读了《罗素回忆录——来自记忆里的肖像》才对他有所了解。
在书中,罗素曾这样说他:一个甚为重要的哲学交流来自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起初他是我的学生,之后接下我在剑桥和牛津的教职。
他原本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因此前往曼彻斯特学习。
工程师的训练课程也包括数学,这令他对数学的基础理论产生了兴趣。
他四处探听是否有这样的一门课程,是否有人专门研究这门学问。
有人提到我的名字,因此他来到了剑桥。
他的个性相当古怪,想法在我看来也很奇特,整个学期我都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一位天才还是怪人。
在剑桥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跑来问我:“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大白痴?”我告诉他:“亲爱的同学,我真的不知道。
你干吗要问我?”他回答说:“因为如果我真的是个大白痴,就该当一名飞机驾驶员;但如果不是,就应该当一名哲学家。
”于是我要求他在放假的时候,写一些与哲学主题相关的文章给我,这样我就可以回答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大白痴。
下个学期开始时,他把所写的文章拿给我看。
我读了第一句之后便告诉他:“不,你绝不能成为一名飞机驾驶员。
”后来他果然没有成为飞机驾驶员。
不过,他这个人也不好应付。
他常会在三更半夜突然来到我的房间,然后像一只笼子里的老虎来回踱步数个小时。
来到我的房间时就宣称当他离开我的房间他就会自杀。
所以,尽管我已是昏昏欲睡,也不敢把他赶出去。
有一天傍晚,在静默了一两个小时之后,我不禁对他说:“维特根斯坦,你在想逻辑还是你的罪?”“都有。
”他回答道, 然后又再度保持沉默。
我们不仅在晚上见面,我还常和他一起在剑桥附近的乡间散步。
有一次我诱骗他和我一起违规潜入梅丁雷森林(Madingley Wood ),没想到他竟然去爬树。
当他已爬得很高时,一位看守员出现了,控告我擅闯禁地。
我赶紧要他在1分钟内下来, 否则对方就会开枪。
他听进去了,并照着我的话去做。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奥国陆军服役,而且在停战后两天被意大利人俘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_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作者:李红哲学研究 2004年06期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 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
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
对误解的澄清,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1)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语言游戏观)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3)(至少)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本身的思想脉络中把握这一概念的提出、运用和引发的问题。
而根据笔者的拙见,董志强先生的论文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三个方面,因此,本文拟从正面对“家族相似”概念做出一点澄清。
一我们可以或许也有必要把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理论化”,但是,就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思想而言,我们与其把它们视为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哲学理论”的建构,不如视为他对自己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zing)的描述,即“哲学研究(探究)”,而不再是“逻辑哲学论”。
众所周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活动大致有两个目标:其积极目标在于获得对概念领域的清晰的综观(Wittgenstein,§122。
以下仅标节数),在于整理安排语法材料,以便使多种多样的关系清楚分明;其消极目标在于消解概念的混乱,清除形而上学的幻相,摧毁符号体系和心理学的神话。
因此,这是对理智疾病的治疗工作,既可比作医学治疗(§255),亦可比作心理分析(§302)。
而在《哲学研究》中,积极目标是从属于消极目标的,换言之,只有通过清晰的视线去综观(übersehen, overview)语言的使用,实现消极目标,才能最终达成一个或积极或消极的目标——哲学问题的消失。
“家族相似”就是这样一种综观的方法、清晰的视线,而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理论”。
基于上述目标,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的第1-64节中批评了奥古斯丁式的图像论的核心观点,彻底摧毁了实指定义的概念和分析的支撑性概念,这也是对自己早期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和图像论的自我批判。
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在此的核心论题以语言活动(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语境化取代了语词意义的指称论的本质观,旨在清除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主流传统,即认为哲学是一种认知性的科学,拥有自己的对象、方法和原则,并最终通过探索世界万物的本质(柏拉图)、知识的确实可靠的基础(笛卡尔) 、一切知识可能性的先验原则(康德)而获得哲学的知识或真理。
我们可以把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各种哲学方法视为一个家族,称之为语言活动观,它要求我们在生活形式、交往活动的背景下,描述语言丰富多彩的使用方式,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当中去。
(§116)描述语词的使用就是去具体说明或指出语词在语言的言说实践(语言游戏)中是如何使用的。
用法为正确的使用确立了标准(范型),这是一种规范性的( normative)研究,而不是认知性的研究——(科学)认识活动只是语言游戏的一种方式。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主要处理了这样几类语言游戏:哲学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学的、数学的、逻辑的和自然科学的。
从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就在两线作战,一方面要抗拒奥古斯丁式的语言本质的图像论,另一方面要对抗对语言的心理学说明(心灵意象理论)。
换言之,一方面是意义的本质论(实指定义和特征定义),另一方面是意义的意象论(观念论和唯我论)。
维特根斯坦首先要澄清的是,语词或概念与对象的指称关系至多是某类语言游戏的一种用法而已,绝不是语言的本质图像。
他的研究是一种“ 语法研究”,而不是认识论,绝不是超越语言的现象学而直接超越地谈论事物本身的相似性、共同性或本质。
当维特根斯坦从实指定义入手,以语言活动观摧毁了奥古斯丁式的语言本质理论之后,很自然地就面临对手的一个质疑:如果语言无本质,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和说明语言?“现在我们碰到那个处于以上所有这些考虑背后的大问题。
——因为,有人也许会对我这样反驳:‘你避重就轻!你谈论各种可能的语言游戏,但在任何场合也没有谈论语言游戏的本质,因而也没有谈论语言的本质。
所有这些活动的共同点是什么?是什么东西使它们成为语言或者语言的组成部分?因此,你自己避开了这项研究中那个曾经使你头痛的部分,即关于命题和语言的一般形式的部分。
’”(§65)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正是《逻辑哲学论》所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并被认为“从根本上已获致最终的解决” :每一个有意义的命题要么是描画一个可能事态的简单名称之组合,要么是由简单命题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值函项。
然而,在(中)后期思想中,这个问题以及此前的解决方式又成为令他头痛的问题。
因此,第65节乃是一个转折点,第65-142节可视为对第65节中的挑战的长篇回应。
维特根斯坦给出了家族相似概念的解释和辩护,认为它适用于语言和命题这样的概念;继而又引入了一种把哲学视为对本质的探索的哲学观(§92);随后,他论证了所有被称为命题的东西中不存在共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一种“适合于”命题观念的东西(§1 34),因此把哲学视为探索命题的一般形式的观念是一个基本的误区。
在这一系列论证过程中,我们看不出“家族相似”这个概念是适用于所有概念或“共相”的,而且维特根斯坦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他并不想提出一种关于所有概念的共同特性(哪怕是家族相似性)的普遍理论。
如果说“数”是一个家族相似性概念,那么在现代数学的领域内,实数、复数就未必是这样的概念。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家族相似性概念,那么在实证性的语言学的领域内,(各种)具体的语言也可以不是这样的概念。
事实上,在这一部分,维特根斯坦所针对的是哲学概念:语言、数、命题、思想、对象、概念、游戏、观念,还有哲学,等等;与此相对的是:语言的本质,命题的一般形式,思想的本性等等。
维特根斯坦认为,它们其实是一些用法的家族,每一个都是若干用法组成的家族;家族会扩大,也会繁衍,它们可以没有确定的边界,也可以是一个模糊的家族——为什么一张不那么清楚的照片就不是照片呢?这些家族没有本质,也没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的特征。
倘若你出于特定的目的去划定一个家族,那就划定好了。
然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用法,或许会得到普遍的认同,或许不会。
家族相似概念在这里主要是否定性、批判性的,它更多的是转向遵守规则问题的一个过渡。
家族相似概念让我们想起了《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对形式概念和具体概念、内在性质和外在性质之间的区分(参见韩林合,第375页):前者如语言、对象、思想、命题、逻辑等等,不是“真实”的概念,或者说不是关于事实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学中认知性的概念,而是用以划分和支撑整个逻辑空间的概念;它们只能自身显示自身而不能用事实语言加以描画。
也许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要澄清的是一个以把哲学设想为科学的形式体现出的偏见:对包含在一个一般名词之下的一切实体来说,必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
他要处理的不是事实概念或科学概念,而是形式概念或“哲学概念”,家族相似性首先适用于这些形式概念,也就是后期那些作为传统哲学之研究对象的普遍概念。
举一个或许不恰当的例子,维特根斯坦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确定氢原子的“本质定义”或“特征定义”的方法,而是“物质”这个概念的正确用法。
因为现代化学中的氢原子这个概念不是家族相似性概念,而“物质”却无疑是哲学中的家族相似性概念。
要获得所谓的正确用法,首先就要通过观察语词实际的使用而清除那些误解和混淆的用法。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物理学中对“时间”概念的使用是平常而正常的、清楚而明白的,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概念从具体语境或学科范式中抽离出去,去讨论“时间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就难免陷入奥古斯丁式的困惑。
当然,这并不是说“时间”根本不是哲学应当探究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要抵制在哲学层面上把时间作为认识对象或形而上学实体去把握的诱惑。
哲学活动不是去认识事物,而是去澄清概念——因此也就是治思想之病,救入魔之人。
这种语言批判的哲学工作不同于语言学的工作。
事实上,在维特根斯坦之前的德语文献中,叔本华、洪堡和尼采都曾经主要在语言学领域内使用过家族相似的概念,但把它扩展到对概念的考察之上(包括语言这个概念)却是维特根斯坦的洞识。
这就是说,概念的扩展可能不是因共同特性而成为一体,而是因为其成员之间重叠和交叉的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引入“家族相似”既是为了批判曾经深深影响了他的早期思想的本质主义的哲学传统,更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哲学中那些核心概念的用法,特别是像语言、命题、数等形式概念——如同《逻辑哲学论》中的逻辑、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概念一样。
总的来说,维特根斯坦所讨论的家族相似性概念主要包括两类情形:形式概念(如命题、语言、名称、数)和心理学概念(如思想、理解、意愿、相信、试图)。
就形式概念而言,在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中,因此也在主流的“哲学语法”中,总有一种诱惑让我们去设想某个形式概念之下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种本质,即便我们无法说出这种本质是什么;就心理学概念而言,也有一种诱惑,让我们对不存在某个心理学概念之下的所有事物的共同的心理现象这一事实耿耿于怀,而去设想无意识的心灵中深藏的心理现象,或假设某种快得无法把握的心理过程。
家族相似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抵制这两种深层诱惑。
这个概念本身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用以指导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观察,而不是形式概念或心理学概念;或者说,它不是传统的“哲学”概念,虽然它并不缺乏哲学上的功用。
与其说维特根斯坦用一种理论去论证传统的共相理论、本质主义的缺陷,不如说他在使用多种方法让我们看到传统哲学中若干思想的误区。
二维特根斯坦对家族相似概念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游戏”概念上(§60-83)。
如果我们要反驳他的论证,就必须聚焦于他的整个论证线索,特别是“游戏”一词的语法;或者去尝试解决命题的一般形式、语言的本质、正义是什么等问题,看看能不能得到正面的肯定性结论,以此来批判家族相似性的否定性结论。
避重就轻地反驳他的一个比喻或类比是不适当的。
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打比方常常不过是用较为明显的经验事实提示我们去“看”已被误导的语法事实而已。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65-67节中引入、澄清、运用了家族相似的概念,然后反驳了三个反对意见:(1)家族相似概念具有析取的共同特性(§67);(2)家族相似是子概念的逻辑和,每一个子概念都具有特征定义,从而也有严格的边界(§68);(3)既然它是根据范型来说明的,那么就没有严格的边界,因此是毫无用处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