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解决化学反应中的计算问题ppt课件

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解决化学反应中的计算问题ppt课件

实战技巧
对应训练
B
解析 △ CuSO4· nH2O ===== CuSO4+nH2O↑ Δm 160 4g 160 18n 4 g =1.8 g,解得 n=4。 18n 5.8 g-4 g=1.8 g
答案 4KO2+2CO2===2K2CO3+3O2 ΔV(g) 4 mol n(KO2) 22.4 L (18.8-13.2)L
4 mol×18.8-13.2L n(KO2)= =1 mol 22.4 L m(KO2)=1 mol×71 g· mol-1=71 g
【例 3】
取 a g Na2CO3 和 NaHCO3 的混合物充分加热,称
①可选用
作滴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 。
②CuCl2 溶液与 KI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该试样中 CuCl2· 2H2O 的质量百分数为
解析 ①“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 CuCl2· 2H2O 晶体试样的纯 度的基本原理是 CuCl2 氧化 I 生成 I2,用 Na2S2O3 标准溶液滴 定生成的 I2,而淀粉溶液遇 I2 显蓝色,故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 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 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b g, 求混合物中 NaHCO3 的质量分数。
答案 △ 2NaHCO3=====Na2CO3+CO2↑+H2O↑ Δm(s) 2×84 g m(NaHCO3) 62 g (a-b)g
2×84 g×a-bg 84 m(NaHCO3)= =31(a-b)g 62 g 84 84a-b 31a-bg w(NaHCO3)= ×100%= ×100%。 ag 31a
(2)准确称取所制备的 0.250 0 g CuCl 样品置于一定量的 0.5 mol· L 1FeCl3 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水 20 mL,

2014年高考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4年高考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4年高考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一、守恒法利用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为基础,就是巧妙地选择化学式中某两数(如化合价数、正负电荷总数)始终保持相等,或几个连续的化学方程式前后某微粒(如原子、电子、离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样不用计算中间产物的数量,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一)原子个数守恒【例题1】某无水混合物由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组成,测知该混合物中的硫的质量分数为a,求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化学式FeSO4、Fe2(SO4)3可看出,在这两种物质中S、O原子个数比为1:4,即无论这两种物质以何种比例混合,S、O的原子个数比始终为1:4。

设含O的质量分数x,则32/64=a/x,x=2a。

所以ω(Fe)=1-3a【例题2】用1L1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求所得的溶液中CO23-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分析】依题意,反应产物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根据Na原子和C原子数守恒来解答。

设溶液中Na2CO3为xmol,为NaHCO3ymol,则有方程式①2x+y=1mol/L×1L②x+y=0.8mol,解得x=0.2,y=0.6,所以[CO32-]:[HCO3-]=1:3(二)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例题3】在Na2SO4和K2SO4的混和溶液中,如果[Na+]=0.2摩/升,[SO42-]=x摩/升,[K+]=y摩/升,则x和y的关系是(A)x=0.5y (B)x=0.1+0.5y (C)y=2(x-0.1) (D)y=2x-0.1【分析】可假设溶液体积为1升,那么Na+物质的量为0.2摩,SO42-物质的量为x摩,K+物质的量为y摩,根据电荷守恒可得[Na+]+[K+]=2[SO42-],所以答案为BC【例题4】用1L1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求所得的溶液中CO23-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分析】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Na+]+[H+]=[HCO3-]+2[CO32-]+[OH-],因为[H+]和[OH-]均相对较少,可忽略不计。

高三新人教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十一:《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高三新人教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十一:《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专题十一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考点知识回顾化学计算涉及的十几个方面:(1).以微观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阴阳离子电荷数、原子序数为主的原子结构的计算;(2).判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价态,以反应过程中电子守恒为主的有关化合价的计算;(3).以物质的量、质量、气体的体积、微观粒子数为主的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4)以多角度、综合为主的有关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计算;(5).以物质的量浓度、电离程度、PH 、氢离子浓度、粒子浓度为主的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计算;(6).有关溶解度、溶液中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相互关系的计算;(7).以处理图表数据、定量实验结果为主的应用性计算;(8).与元素、同位素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9).以确定有机物分子组成的计算;(10).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化合价、物质中的原子个数比以及确定结晶水合物分子式的计算;(11).过量计算、多步反应计算、混合物的分析计算;(12).确定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及确定物质化学式的计算;(13).信息型计算等。

从高考化学计算题的考查内涵看,已明显向测试能力的方向倾斜,主要表现在如下五种变化趋势:(1)反应诸量关系的动态变化;(2)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化;(3)题意形式的信息化;(4)巧解巧算、一题多解化;(5)数据处理表格化。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极限法、讨论法等。

题型示例: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用化学方法测量一个不规则容器的体积。

把35.1g NaCl 放入500 mL 烧杯中,加入150 mL 蒸馏水。

待NaCl 完全溶解后,将溶液全部转移到容器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完全充满容器。

从中取出溶液100mL ,该溶液恰好与20 mL 0.100 mol ·L -1AgNO 3溶液完全反应。

试计算该容器的体积。

解:AgNO 3 + NaCl = AgCl ↓+ NaNO 3n(AgNO 3) = 0.100 mol ·L -1×0.02 L = 0.002 molm (NaCl) = 0.002 mol ×58.5 g ·mol -1 = 0.117 gV 容器 = L mL gg mL 3030000117.01.35100==⨯答:该容器的体积为30L 。

江苏省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综合训练:化学计算

江苏省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综合训练: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综合训练1. (2013·南京学情调研)从生产印刷电路板(生产原理:2FeCl 3+Cu 2FeCl 2+CuCl 2)的废液中提取CuCl 2·2H 2O 晶体。

实验流程如下:室温下,相关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下表:物质 Cu(OH)2Fe(OH)2Fe(OH)3 K sp2.2×10-20 8.0×10-164.0×10-38(1) 上述流程中试剂X 可以选用 (填化学式)。

反应Ⅱ调节溶液的pH 为4.0,此时溶液中的c(Fe 3+)= 。

“浓缩结晶”需在低温下进行,其原因是 。

(2) 为控制试剂X 的用量,对“废液”的组成进行如下测定:取20 mL 废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 3溶液,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17.22g;另取20mL 废液,加入NaOH 溶液至pH 为4.0,将生成的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至恒重,冷却后称量得0.64g 。

试计算废液中各种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写出计算过程)。

2. (2013·南京二模)TiO 2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制备TiO 2的常见方法:将TiCl 4的水解产物加热脱水生成TiO 2。

已知常温下Ti(OH)4的Ksp =7.94×10-54,测得TiCl4水解后溶液的pH=2,则此时溶液中c(Ti4+)= 。

(2) 制备纳米TiO2的方法:以N2为载体,用钛醇盐Ti(OR)4和水蒸气反应生成Ti(OH)4,再控制温度生成纳米TiO2。

温度控制不当会使产物含结晶水,测定产物aTiO2·bH2O组成的方法如下:步骤一:取样品2.010g,在酸性条件下充分溶解,并用适量铝将TiO2+还原为Ti3+,过滤并洗涤,将所得滤液和洗涤液合并注入250mL容量瓶,并用稀硫酸定容,得待测液。

步骤二:取待测液25.00mL于锥形瓶中,加几滴KSCN溶液作指示剂,用0.1000mol·L-1NH4Fe(SO4)2标准溶液滴定,将Ti3+氧化为TiO2+。

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一、质量守恒法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

抓住守恒这个中心,准确建立已知量与待求量的等量关系,是用质量守恒法解题的关键。

此法在化学计算中应用广泛。

例1. 向5g铜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氢气,并加热。

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的质量为4.2g。

求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和铜粉各多少克?二、差量法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差量法。

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质量守恒的关系,但某一状态的物质(例如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发生反应(增加或减少),这一差值称为差量。

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有着正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关的待求量。

因此,寻找差量,正确建立差量与待求量的比例关系,是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

在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常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例2. 某学生将16g氧化铜装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

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4.4g。

问有多少克氧化铜被还原?三、关系式法在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中,根据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关系式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化学反应中,有时会涉及到多步反应: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第二个反应的生成物又是第三个反应的反应物。

对多步反应的计算题,用通常的方法从已知数据到求得最终结果要根据每个化学方程式一步一步地计算,相当繁琐。

由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

只要找到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即可一步计算得出结果,从而化繁为简,提高解题效率。

关系式法适用于多步反应的计算,其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多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建立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例2. 加热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将产生的氧气用于红磷的燃烧实验。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讲解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讲解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讲解计算题理科科目的学习和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以下是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讲解,请考生认真学习。

一、阐明化学计算的基础明确化学计算的根据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些化学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式以及他们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

其中化学概念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因为化学计算是由化学概念的量引申出来的。

化学定律主要是指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等。

由于化学计算的要求是把数学运算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概念间的关系,并注意灵活运用基本定律。

二、规范拆卸操作流程1、审题认真检查是充分理解问题含义、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2、把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它是找出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判断量,并用数学方法表示。

3、数学运算过程4.结论与检验就是对计算依据、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检验,并把数学语言转化成化学语言,做出恰当的回答。

三、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技巧:注意一个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并努力寻找聪明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重视一题多解。

化学计算技能是一种高水平的智能操作技能。

用一题多解来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技能培训过程。

注意一个问题的多解性,要求我们在遇到化学计算问题时,仔细分析各种可能的情况,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思维判断,严格进行科学论证,寻找所有符合问题含义的正确解。

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迫使我们运用我们的大脑,拓宽我们的思维,以多种方式思考,并充分理解知识的结构和各种解决方案的内在联系。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化学计算技能水平,还将促进我们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造性的发展。

其次,力求巧解妙算。

巧妙解决问题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化学计算必须有多种解;另一个是,我们可以在一个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找到最简单、最巧妙的解决方案。

巧妙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的目标之一。

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讲解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考生可以在2021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

高三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精美教案 化学计算常用方法和技巧

高三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精美教案 化学计算常用方法和技巧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专题14化学计算常用方法和技巧【专题目的】1. 掌握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2. 强化根本计算技能,进步速算巧解才能和数学计算方法的运用才能。

【经典题型】题型一:差量法的应用【例1】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270C〕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点拨】原混和气体总体积为90毫升,反响后为70毫升,体积减少了20毫升。

剩余气体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下面可以利用差量法进展有关计算。

CxHy+〔x+4y 〕O2xCO2+2y H2O 体积减少 1 1+4y 10 20 计算可得y=4,烃的分子式为C3H4或者者C2H4或者者CH4【规律总结】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者者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响过程中的热量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响,且反响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响体系。

【稳固】1、现有KCl、KBr的混合物3.87g,将混合物全部溶解于水,并参加过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响后产生6.63g沉淀物,那么原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0.241B.0.259C.0.403D.0.487题型二:守恒法的应用【例2】Cu、Cu2O和CuO组成的混合物,参加100Ml0.6mol/LHNO3溶液恰好使混合物溶解,同时搜集到224mLNO 气体〔标准状况〕。

求:(1)写出Cu2O跟稀硝酸反响的离子方程式。

(2)产物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

(3)如混合物中含0.01moLCu,那么其中Cu2O、Cu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多少?(4)如混合物中Cu的物质的量为X,求其中Cu2O、CuO的物质的量及X的取值范围。

【点拨】此题为混合物的计算,假设建立方程组求解,那么解题过程较为繁琐。

假设抓住反响的始态和终态利用守恒关系进展求解,那么可到达化繁为简的目的。

2014年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精品)

2014年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精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有机会代表衡水中学化学组和大家进行高中化学的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主要是把我们在日常备考中的做法和体会毫无保留的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也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咱们共同提高。

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方面:谈我们对2013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及对2014年备考的思考第二方面:介绍我校化学教学安排,并主要介绍一下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以及高一二的教学的具体做法第三方面:介绍一下保证教学方法落实到位的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

3 我首先谈第一方面:把握脉搏,明确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考纲,高三开学初,我们组专门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给我们进行考试说明解读,每个人都将近几年的高考题做完,并分析明确每个题的考点与考查方式。

以及在教材中的位置这样我们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高考脉搏;选题时,便有章可循,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具有综合性,力求由浅入深,触类旁通。

不难发现今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命题注重基础、关注社会、紧扣大纲。

与去年相比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意。

总体难度比去年略有增加。

更加贴近课改精神,明显注重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体现。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立足基础,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灵活新颖,注重学习能力、创新思维。

3.稳中有变,青睐数据处理、贴近生活。

以今年的全国卷考题为例我们研究了每个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以及对应的章节,考查的角度。

发现(1)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动摇。

这一特点在新课标卷也有体现5可见,高考试题仍然注重基础,考查内容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所涉及知识点覆盖面较广,考点多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

通过研究高考,我们也发现了试题的连续性,或者换句话说,难舍熟题再具体一点,比如说,13年新课标Ⅰ卷26题变成了实验题,较之去年题目顺序有所变化。

再细看这些问题,会发现涉及仪器名称、仪器作用、反应原理、分液操作、试剂作用、仪器选择和实验计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专题十一】化学计算与技巧考点1 守恒法守恒法就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1.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

2.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绝对值相等(化合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守恒。

方法点击化学计算中,“守恒”无处不在,运用守恒法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又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所以只要看到化学计算,就想到守恒。

例:1.质量守恒法例:0.1 mol某烃与1 mol过量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增重15 g,从Na2O2中逸出的全部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16.8 L。

求烃的化学式。

解析:设烃的化学式为C x H y,摩尔质量为 a g·mol-1,因为最后逸出的气体不仅包括反应剩余的O2,也包括烃燃烧产物CO2和水蒸气与Na2O2反应放出的O 2。

烃的质量+m(O 2)=Na 2O 2的增重+m(逸出气体)0.1 mol×a g·mol -1+32 g·mol -1×1 mol=15 g+32g·mol -1×16.8 L/22.4 L·mol -1解得a=70,烃的式量为70,1270=5余10,烃的化学式为C 5H 10。

2.原子(或离子)守恒例:用含1.0 mol NaOH 的溶液吸收0.8 mol CO 2,所得溶液中的-23CO 和-3H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3 B.2∶1C.2∶3D.3∶2解析:设生成Na 2CO 3、NaHCO 3物质的量为x 、y ,由反应前后C 原子和Na +守恒可知,可得方程组:⎩⎨⎧=+=+moly x mol y x 8.028.0 解得⎩⎨⎧==moly mol x 6.02.0 即所得溶液中-23CO 和-3H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3.电子守恒例:在一定条件下,PbO 2与Cr 3+反应,产物为-272O Cr和Pb 2+,则与1.0 mol Cr 3+反应所需的PbO 2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电子守恒进行计算:1.0 mol×(6-3)=x×(4-2),得x=1.5 mol 。

4.电荷守恒例如:在硫酸铝和硫酸钾、明矾的混合物中,若c(-24SO )=0.2 mol·L -1,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 L -1 KOH 溶液时,生成的沉淀又恰好溶解为止,则原溶液中K +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1)是( ) A.0.2 B.0.25C.0.3D.0.45解析:方法1:原混合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K +、Al 3+,阴离子是-24SO ,加入KOH 溶液后发生的反应是Al 3++4OH -====-2AlO +2H 2O ,所以原溶液中Al 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c(Al 3+)=c(K +)=41×0.2 mol·L -1=0.05 mol·L -1方法2:根据电荷守恒有:3c(Al 3+)+c(K +)=2c(-24SO ) 推出:c(K +)=2c(-24SO )-3c(Al 3+)=0.25 mol·L -1 考点2 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发生的变化,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

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差量法就是借助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

方法点击 例如:某一元醇10 g 与乙酸反应生成酯13.2 g ,同时回收醇1.0 g ,则该醇的式量是( )A.74B.88C.90D.104解析:醇与乙酸反应生成酯和水,则乙酸和水的质量差等于酯和醇的质量差,设该醇的式量为x,则有:R —OH+CH 3COOHCH 3COOR+H 2O Δm X 60 18 42 9g (13.2-9) g=4.2 g902.44292.4429=⨯=→=x g g x差量法是建立在化学反应基础之上的,反应前后的量差与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直接相关,在计算时,若能将反应前后单位统一,配合成套,只需将差量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成物”即可。

考点3 关系式法关系式法是对于多步进行的连续的反应,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

关系式法计算方便、准确。

方法点击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

例:将5. 6 g铁溶于足量盐酸中,蒸发至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恒重,最后得到固体的质量最接近于( )A.8.0 gB.19.2 gC.24.2 gD.30.6 g解析:由Fe Fe2+Fe(OH)2Fe(OH)3Fe2O3所以可得:2Fe—Fe2O3则Fe2O3的质量m(Fe2O3)=5.6 g×160/(2×56)=8 g 考点4 平均值法混合物中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相应量的最小值而小于相应量的最大值。

方法点击借助平均值法对于分析混合物问题可化繁为简,实现快解。

例:燃烧镁和某金属的合金,所生成的氧化物的质量为反应前合金的质量的2倍,另一金属可能是( )A.CuB.BeC.NaD.Al解析:镁形成的氧化物中,m(Mg)∶m(O)=24∶16,金属质量大于氧的质量;则另一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中,金属质量要小于氧的质量。

Cu、Be、Na、Al在燃烧时所形成的氧化物分别是:CuO、BeO、Na2O2、Al2O3,其中只有BeO中m(Be)∶m(O)=9∶16,是金属小于氧的质量。

所以选B。

考点5 讨论法当题中缺乏条件或关系模糊时,可分别考虑每种可能的情况,运用数学手段再结合化学原理分别计算,从而使模糊问题具体化。

方法点击例:把x mol CO2通入含有y mol 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当x≤y时,生成100x g沉淀;②当y≤x时,生成100y g沉淀;③当y<x<2y时,生成100(2y-x)g沉淀;④当2y≤x时,产生的沉淀全部溶解。

解析:CO2和Ca(OH)2的反应有:CO2+Ca(OH)2====CaCO3↓+H2O①2CO2+Ca(OH)2====Ca(HCO3)2②此类型的题比较复杂,我们为了直观简洁,可以借用数学中的数轴来表示。

方法:①画一个数轴,②在数轴上标出正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x≤y时,发生反应①产物只有CaCO3,且CO2全部反应,所以n(CaCO3)=n(CO2)=n mol,m(CaCO3)=100x g;当y<x<2y时,反应①②同时发生,产物有CaCO3和Ca(HCO3)2且CO2和Ca(OH)2全部反应,则: CO2+Ca(OH)2====CaCO3↓+H2Oy y yCa(OH)2+CO2+H2O====Ca(HCO3)2x-y x-yn(CaCO3)=y mol-(x-y) mol=(2y-x)molm(CaCO3)=100(2y-x) g当2y≤x时,只发生反应②,所以沉淀全部溶解。

做讨论题时,因为题量比较大,比较复杂,我们依据数轴,根据数轴上的点和区间,把一个大题分成几个小题,然后各个击破。

考点6 假设法假设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与策略,一些较难的化学题,运用适当的假设加以解决,既方便又快捷,这不仅给解题的方式带来新意,同时也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方法点击 1.极端假设法:就是把研究对象、过程、数据、变化,经过假设推理的极限值,从而绝处逢生,得到正确答案。

2.中值假设法:选定研究过程中的某量、某方程式的参照、分析、推理量变关系进而求解。

例:18.4 g 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到250 ℃,经充分反应后排出空气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NaOH 和NaHCO 3的固体混合物,可能发生的反应是:NaHCO 3+NaOH====Na 2CO 3+H 2O ①同时可能发生:2NaHCO 3 △2CO 3+H 2O+CO 2↑ ② 对于②式是否发生以及固体的成分,可采用中值法判断。

设NaHCO 3和NaOH 恰好反应,加热后失重x g ,并建立下列关系式:NaHCO 3+NaOH △Na 2CO 3+H 2O 84 40 18所以m(H 2O)=18.4 g×12418=2.6 g本题失重18.4 g-16.6=1.8 g ,说明仅发生①式反应,且NaOH 过量。

设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为y,由①式得:84∶18=y ∶1.8,y=8.4 g 所以原混合物中NaOH 为18.4 g-8.4=10 gw (NaOH)=gg 4.1819×100%=54.3%考点7 十字交叉法十字交叉法又名“交叉法”“混合规则法”“杠杆原理法”,它在计算中具有简捷和迅速求解的功能。

方法点击十字交叉法实际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变式,所以凡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均可以用十字交叉法求解。

如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求物质的量之比。

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 )A.29∶8∶3B.22∶1∶14C.13∶8∶29D.26∶16∶57方法指导:由于CO与N2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CO2、H2和CO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仅由CO2、H2决定,CO的量任意。

由十字交叉法:即得CO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13∶8,答案为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