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对比研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和他人进行合作探讨的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片、做小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让学生重新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分类和三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以关于声音的旅行为线,串起三个考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复习内容。
教师有效利用学生学习小组活动,通过“兵帮兵、兵教兵”,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显示。
”未来站”环节的设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既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又吧对研究问题的方法、技巧授之于学生。
四、教学资源
演示用:多媒体设施。
学生用:刻度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声波、频率等概念,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学目标具体、可衡量,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也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涵盖了声音产生的物理学原理,包括声波、振动、介质等概念。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师生互动良好。
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环境整洁有序。
教学评价
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
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堂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物理学原理。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声的利用评课稿

声的利用评课稿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回顾李老师执教的《声的利用》一节的教学,我感触很深,十分兴奋,也体会到了探索新课程改革教学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四节物理课中,初步掌握了物理学学习方法。
《声的利用》这节课,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实践创新。
课前准备了一个有裂纹的碗和一个完全相同的好碗,分小组合作探究:辨别出哪个是裂纹的碗?说说你的辨别方法,再谈谈你有何感想?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此时李老师适时说那么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呢?通过这样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真正起到激趣导入效果,学生探知强烈;新课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竞争机制,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声现象的事例”,学生都勇跃发言,兴趣极高,努力思考搜集生活中关于声的利用的事例,例如: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院用超声波治疗牙病;狗在夜深人静时叫喊,防盗贼和犯罪分子……等等,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
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情形下适时进行第二次分组合作学习:“把列举的事例进行分类。
”说说你是如何去分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列举声在工业、医疗、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利用,进一步升华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
在学生探求知识的极高的情况下李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是生活中常见的娃哈哈瓶、气球、蜡烛、剪刀等),三下五除二就把实验演示完毕,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出声可以传递能量,声可以传递信息。
再进行第三次合作学习:“按声与能量,声与信息”对上述事例再进行分类,学生讨论热烈,兴趣不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而且会学知识了,更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充分明白有些物理实验在家中就可以顺利完成,增强了实验意识,学生明白了物理的生活性,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
最后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建筑师的声学杰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深入地体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WL8-012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附教学反思

WL-8-012
物理
题 目 学 校 设计 来源 星火 一中
导
学
案
设
计
课时 1 物理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 教 者 王影 年 级 八年
子有: ;声传递能量的例子 有: 。 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题 1: 如图 1 所示,用竖直悬吊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 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 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 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 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 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 中能量逐渐减少 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 区别) 例题 1: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 (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 2: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 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 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 的. 知识点三:环保问题 例题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 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 ④装修房子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④⑤⑥ 2: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知识点四:回声测距问题: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3s, 收到回波信号, (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多少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 度是 1531 m/s)(2)列举超声波的其它用途(至少两个) , ;这种方法能不能 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认识声现象 评课

《认识声现象》评课意见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而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的产生。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上面两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
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
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
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
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组内全体老师听课六、评课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加强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上面三图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图1 图2 图3 图4图52图1图2图3说明什么?_____3如图2所示,小明同学邀请他的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几个声学的小实验:(1)图a中小明用细绳将衣架悬挂在空中,请他的同伴用笔敲击衣架后,听到了响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____ 。
(2)图b中小明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面的操作,明显发现响声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又说明 _______________ 。
接着他的同伴用笔又敲击衣架后,立刻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结果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 。
4如图3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比较声音的变化?____________分析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5如图4小铃铛拴在橡皮塞上,用橡皮塞塞紧烧瓶,然后摇动烧瓶,听听铃铛的响声.接着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加少量的水,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摇动烧瓶,发现铃声明显变弱,请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推理能得到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6小明为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如图5在玻璃罩内放置点燃的蜡烛和正在发声的手机, 他认为蜡烛熄灭后,铃声会明显减弱,由此利用前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请你对小明的做法作出评价:__________ 7有一段长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_______________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8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当时空气15℃)。
9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10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请综合1 、2 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二:声音的特征1“引吭高歌”中的高指:_______________ “低声细语”中的低指:___________ 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期中“高”“低”指_______________2.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d.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4小明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产生的。
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5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高。
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瓶子是。
6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这主要是依据()a.音调b. 音色c. 响度d. 频率7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 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b. 响度c. 音调d. 音色8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学习声音之后,小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弦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 、b 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 、b 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 、b 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小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1)小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2)小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 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4)如何研究猜想②③,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9如图,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 图;响度相同的是_ _图和____图。
10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三、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 、b 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有。
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 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