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力求当堂背诵。
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感悟词的主旨。
3、比较两首词作,感受柳永不同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课:【画面1】同学们,文学作品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你知道吗?在美国,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了一场战争,而在中国,有一首词也引发了一场战争。
大家猜猜看?【画面2】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他即兴题诗称“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隔年,便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赏析过程:一、初读:(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两分钟,扫除字音、词义障碍。
【画面3】)【参考】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
都会:大都市。
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多。
怒涛:汹涌的潮水。
霜雪:比喻浪花。
天堑(qiàn):天然险阻,指钱塘江。
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
盈:充满,言其多。
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
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嘉,一般作“佳”。
三秋:农历九月。
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
这里泛指乐器。
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莲娃:采莲的姑娘。
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
望海潮柳永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案背景望海潮是宋代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情浓意和抒发离愁别绪的感人之处而被广泛传诵。
柳永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望海潮这首作品,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3. 了解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扩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2)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3)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4)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述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2)解读:通过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4)写作:指导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约10分钟)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通过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于宋代词的特点和美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约20分钟)将望海潮分为几个段落,依次解读每一段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约3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词、散文或其他文体。
5. 学生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柳 永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 柳永,字耆卿,北宋崇安人。排行第
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 称柳屯田。婉约派创始人。为人放荡 不羁,因仕途坎坷而终身潦倒。诗作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 羁旅行役之情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 2.品位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兵状貌 极其夸赞
人民和平 宁静的生 活
点 染
• 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予
以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 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 密相连,相互配合,造成强大的攻势,表 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词中的点染
• 1.形胜——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 3.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 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情。
思考
• 1.哪些句子能够勾起完颜亮入侵的野心
呢? (小组讨论) • 2.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繁华? • 3.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上
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自然风光 都市繁华
• 2.都会—— • 烟柳画桥,风帘萃幕,参差十万人家。 • 3.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4.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 夜,嬉嬉钓叟莲娃。
• 小结:内容+情感+手法
• 作业: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词中“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绕”“卷” 两字,并分析作用。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望海潮》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望海潮》词牌的起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格律特点、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格律要求。
2. 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掌握《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新课导入: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望海潮》为例,详细讲解其格律、修辞手法及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并进行仿写。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律(2)创作背景:宋代、海洋文化(3)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4)意境分析:壮美、激昂、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完成一首仿写作品。
(2)阅读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1)示例:海浪翻滚激荡,雄浑壮美;烽火连天映照,英勇豪迈。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章节和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条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轼《江城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小试牛刀:
• 训练1: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首曲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是染,结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点。 点染结合,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的气氛, 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
二.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 点:指点明情感内涵,将所要抒发的情感
和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 体认识。(或开头或结尾)
• 染: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以
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的 把握。
小结:
本词中“繁华”是点,“烟柳画 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雪”“市列玑珠”“三秋桂子,十 里荷花”等等为染。点染结合,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社会太平、国家富 庶、经济繁荣的钱塘生活景象。
训练2: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首诗的点染结合又体现在哪里.试分析.
明确:“归思”是点,用“秋雨”、“雁声”来染 。 用“秋雨”绵绵不绝和雁声的孤单渲染了一种萧瑟、 凄清的气氛,主要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再读诗歌
你能不能用自己优美独特的语言描 绘一下繁华美丽的杭州。
望海潮
柳永
教学目标:
•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写景
物。
• 2.掌握点染手法。 • 3.尝试从不同角度赏析本诗。
预习检测
1.关于词
•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 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 “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粉笔、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都会(dū)参差(cī)堤沙(dī)天堑(qiàn)珠玑(jī)豪奢(shē)重湖(chóng)菱歌(líng)罗绮(qǐ)叠巘(yǎn)羌管(qiāng)钓叟(sǒu)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充分的诵读,通过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风光、
市井面貌、百姓生活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依照意象、意境、情感这一
思路,对整首词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品味诗句,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学习两种表现手法,迁移应用,培养写作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德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赏析诗句。
导入:
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不同于他以往的婉约词风,起笔高亢,以大开大合的笔法,浓墨重彩的向我们展现了杭州的美丽与繁华。
上节课我们通过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风光、市井面貌、百姓生活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体会到了词人对杭州都市生活的繁华、祥和、美丽的惊叹、赞美和喜爱之情。
我们也感受到了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这都得益于词中优美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难点是赏析诗句。
重点是点染和铺陈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首先让我们齐读《望海潮》。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学生齐读)(评价)
通过学生的齐读,我们来共同赏析名句。
一、学习难点:赏析诗句
赏析诗句时,我们要学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可以抓住关键的动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首先,让我们来赏析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一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不好,用霜雪比喻浪花,波涛滚滚而来,“卷”突出浪涛的形态,如果用“推”就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
2、除了这一句,本词中还有许多美妙的诗句,例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
(相传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望海潮》一词,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现在我们用抓住关键词这种方法来赏析这一句。
首先,我们发现修饰“桂子”和“荷花”这两种西湖的典型意象时选用了“三秋”、“十里”两个数量词,“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
“十里”是说湖中荷花种植范围广,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桂花与荷花并不是盛开在同一时节,词人巧妙地把西湖的两种典型意象凝练于一句诗中,大大扩大了词的意境,给人以开阔壮美之感。
“重湖叠巘清嘉”是说,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绣山水实在是清丽可嘉,这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3、在词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壮阔,我们也能感受到人们生活的恬静安逸。
本诗中哪一句诗最能表现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的确如此,这一句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呢?提示:“弄”“泛”,两个动词充满动感,这样的生活图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极富生活情趣。
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的幼童,嬉戏喧闹,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答题要点:翻译诗句,抓住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
二、学习重点:点染和铺陈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它被称为词中的清明上河图,词中优美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都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法:点染和铺陈。
1、点染原本是绘画中的手法。
运用到古诗词中,简单来说,点是点明主旨(总写),染是具体描述(分述),点染之间无间隔。
例如:《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染),总是离人泪—(点)。
同学们还记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吗?同学们齐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_—_(点)。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望海潮》请同学们找出词中运用点染表现手法的诗句。
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都市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民生安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2、除了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铺陈其实就是诗经中的赋。
铺:平铺直叙。
陈:详细陈述。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陌上桑》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我们发现铺陈表现手法,句式整齐,铺陈常与夸张和排比连用。
让我们一起朗读《望海潮》,找出其中运用铺陈表现手法的诗句。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真可谓一句一景,工于铺陈。
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点染和铺陈的表现手法,难点是通过抓住关键词来赏析诗句。
(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提出要求,下次课提问,做到温故知新)
迁移应用(作业):
学习了这首《望海潮》相信同学们也想用我们的笔,写一写我们的家乡伊春。
伊春最突出的景色有哪些?
自然风光方面:群山环绕,山像一幅水墨画,树的颜色,红松,汤旺河石林,大平台观杜鹃花。
可以写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秋天的五花山,冬天的雪景。
百姓生活方面:这里人们的生活,春天的早晨人们早早就在院子里互相召唤着,结伴而行,去山里采山野菜。
人们的装扮,表情。
下午时菜市场热闹非凡的场面,刺老芽,老山芹,刺五加叶,葔腿,黄瓜香,猫爪菜,荞麦秧菜,山茄秧,苦老芽等各种山野菜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供人们选购。
可以写一写人们注重防火,护林,栽树的活动。
相信同学们会写出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老师期待你们精彩
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