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王维诗意图
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3课 诗配画》 苏少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水 墨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意境。那么 在课后,我们还可以去尝试用其他绘 画形式来表现,老师希望能尽快看见 大家更加优秀的作品!
再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构思 构图 运笔 用墨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创作要求: 1、选择一首诗或者诗中的一部分进行创 作,然后完成一张诗配画作品; 2、构思要巧妙,文图的内容与表现要符 合诗意; 3、画面构图要完整,注意运用笔墨的方 法; 4、最后要题上诗句和自己的姓名。
诗配画
《渭城曲》配图 傅抱石 (中国现代画家 )
Hale Waihona Puke 渭城曲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水墨画知识回顾: 墨色:浓、淡、干、湿 笔法:勾、皴、擦、点、染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望庐山瀑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画》古诗朗读教学教案

《画》古诗朗读教学教案1.1 设计思路1.1.1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美。
1.1.2 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提高朗读效果。
1.1.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知识点讲解2.1 古诗《画》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1.1 背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画》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1.2 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2.1.3 《画》的文学价值: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古诗《画》3.1.1 学生自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3.1.2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1.3 学生分组朗读,相互评价、交流感受。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画》。
4.1.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4.1.3 学生能够背诵古诗《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正确朗读。
5.1.2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5.1.3 学生对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
5.2 教学重点5.2.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停顿的把握。
5.2.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2.3 渗透古诗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多媒体课件6.1.1 包含古诗《画》的文本、注释、翻译、图片等资料。
6.1.2 动画、音频等多媒体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6.1.3 课件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6.2 学生课本6.2.1 学生人手一册,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6.2.2 课本中包含古诗《画》的原文及注释。
6.2.3 课本内附有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6.3.1 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辋川别墅3D复原图
王维在辋川期 间写了很多诗。比 如“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 琴复长啸”(《竹 里馆》)。这些诗, 在艺术上达到了极 致的高度,为后人 营造出一个清寂疏 旷、淡然天真的美 学境界。
《瑞鹤图》绘彩云缭 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 飞鹤盘旋,鸱尾之上, 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 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 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 氛。
城市特点: 1.城市建设以教堂为中心设置。 2.道路以教堂为中心向处放射 成蛛网状。 3.市政广场是城市的中心(政 治权力、经济、市民生活) 4.教堂高楼是城市独立的纪念 碑和标志性建筑。
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 堂,是世界五大教 堂之一。佛罗伦萨 在意大利语中意为 花之都。教堂位于 意大利佛罗伦萨历 史中心城区,教堂 建筑群由大教堂、 钟塔与洗礼堂构成, 1982年作为佛罗伦 萨历史中心的一部 分被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
瑞鹤图 绢本设色 51CM×138.2CM 赵佶 宋 辽宁省博物馆
宋徽宗运用界画技巧,将庄严巍峨的 宣德门描绘得细致入微,几乎可以看清殿 脊上整齐排列的块块灰瓦、飞檐上只只瑞 兽的造型和檐下木质斗拱的紧凑结构。
汴梁宣德门是北宋东京皇城的正南 门,是北宋皇宫标志性建筑。宋都开封 历经千年磨砺,黄河水患吞没了北宋皇 宫,宣德门已荡然无存。
辋川别业 [ 唐 ]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辋川图(局部) 纸本设色 29.9CM×480.7CM 王维 唐(宋人摹本) 美国西雅图美术馆
王维44岁左右时,为 供“志求寂静”的母亲 以修行静养,于“蓝田县 营山居一所”,即辋川别 业。此后苦心经营为一 片山水胜地,成为他“诗 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关键词:南画之祖破墨山水禅宗精神雪溪图辋川图正文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亦工书画。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其诗大多为表现山水田园之作,在对自然美景地描绘中,流露出生活中闲适恬静的情趣。
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
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人尊其为南画之祖。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可能同时受到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影响。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他“笔力雄伟”,吴道子的笔法也以“雄壮”见称。
这都可视作他承受吴道子画风的证据。
画史上又载王维画“皆如刻画”,其工谨细丽之处,显然又有与李思训相近之处。
但总的来说,王维的画风显然更加倾向于前者。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
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
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是从从六朝的青绿山水画法中继承而来并完善的,而水墨渲染则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
经过了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山水绘画达到顶峰。
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
于是开始备受推崇。
至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
应该说,王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的艺术思想。
王维是唐代山水画家中诗名最大又通禅理的一个,而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更成为了后世画家的理想典范,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造就了王维画作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广泛共鸣。
王维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
他的诗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平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古诗《画》课件

课件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画》的作者 、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 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 解《画》的诗意,并能够 分析其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画》所表 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 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02
画古诗概述
诗人简介
• 诗人王维(约699-759),唐代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今 山西祁县)人。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任大乐丞, 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中,为安禄山所逼迫,作 诗明志“百官不反王,吾宁老农死。”后隐居蓝田辋川别墅 。
创作背景
• 唐代是田园山水诗的繁盛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特有的意境和风格著称。《画》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五言绝 句,写的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美景。
古诗主题
• 《画》的主题是描绘自然山水的美景。诗中通过“远近高 低各不同”等诗句,表现了山水的壮丽和优美。同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诗句则表现了自然的清 新和宜人。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 的热爱和赞美。
详细描述
《古诗《画》课件》作为一首五言绝句,语言凝练,结构紧凑。每句诗五个字,共四句,既独立又连贯,形象 地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同时,诗歌采用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读起来韵律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古诗意境解读
总结词
清新自然,意蕴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描绘了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前两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用鲜明 的对比手法,描绘出画中山水的特点。后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 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06
人物介绍王维PPT课件(图文)全文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层次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巧妙地运用了艺术构图手法,在诸多诗歌中均得到了体现。例如 《终南山》,诗人首先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终南山的大轮,而这一轮廓只可远观,却不可近视,不然将使终南山丧失云雾缭 绕的神秘美感;然后诗人身处终南山中,描绘了仿佛走在云端的景象;接着诗人又置身于终南山中,眺望远处景色已经发生了 变化,阳光照射下若隐若现的景象尽收眼底;最后诗人笔锋急转去找寻投宿的居所,并找寻到对岸山间樵夫的身影。诗人与樵 夫的出现,与终南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烘托出诗作的层次美。另一方面是色彩美。王维深知色彩的奥妙,用于创新,不为 文体、题材所拘泥,吸纳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例如《积雨辋川庄作》,诗人将大片浓绿的“漠漠”与葱葱浓绿的“阴阴” 作对比,表现出极强的色彩对比效果。
人物生平
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赴凉州河西节度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自河西回长安,仍官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迁殿中侍御史。冬,因公务赴南方,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自岭南北归,曾经过瓦官寺谒璇禅师。 天宝元年(742年),在长安,转左补阙。 天宝三载(744年),开始经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745年),迁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曾经至南阳郡,遇神会和尚。 天宝五载(746年),转库部员外郎。 天宝七载(748年),转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750年),春,母亲去世守丧,离朝屏居辋川。 天宝十一载(752),三月初,守丧期满除服,官拜吏部郎中。当年吏部改为文部,为文部郎中。 天宝十四载(755年),由文部郎中转给事中。
古诗《画》课件

古诗《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画》。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王维的《画》,感受诗中的意境美,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能够背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画与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古筝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从而引出本课《画》。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学生自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 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1)教师展示山水画,让学生对照诗句,感受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体会画与诗的交融。
4.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古诗的句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画王维山水的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画》。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幅山水画,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3. 家长协助孩子上网查找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王维的《画》,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美,初步体会了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创作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王维的诗作,体会其诗画一体的风格。
2. 邀请画家走进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3. 组织学生参观画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画》。
精品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人(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以下是老师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教案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同上2、学会七个生字3、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b、学生动脑筋猜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一)讲读第一、二行(二)讲读第三、四行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王维诗意图
《画王维诗意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陈裸的国画作品。
该画为立轴,纸本,设色,纵198.4厘米,横95.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陈裸(公元1563-约1639年),初名瓒,字叔裸,后去掉“叔”字,号道樗、白市,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作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
善画山水,远宗赵伯驹、赵孟頫诸家,近师文征明。
摹古人笔法逼真,能工书。
晚年居虎丘,以吟咏自娱。
作品有《石粱飞瀑图轴》,《秋山高隐图轴》。
《画王维诗意图》为陈裸佳作,以王维诗句“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为题。
图中远山崇冈,劲松翠竹,清流溪石,庭院柴门,一士人席床而坐,潜心研读。
笔法严谨,用墨适宜。
既雄浑沉厚,又郁茂深秀。
古诗:
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