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鉴赏---王维
王维山水画赏析

该 卷 为 宋
村术 庄学 房院 舍藏
全 图 纵
王 维 《
28 8
人 仿
,。 落图
.
王 雁绘 厘
长 江
维 平大 米 积
画 风
滩江 ,之
横
雪
449 3
之 俱上
图
作 沉, .
浸 在 茫 茫 雪
两 岸 群 山 绵
厘 米 ( 美
局 部 》
意延 )
之 中 。 椐 考 ,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 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 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 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 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 了一步。
之之型雪。的者翻雪
,透特,情两引录溪 图 》 皆 视 征 坡 景 岸 入 于 图 厘
中异。石冷有白《” 米 规常令有漠茅皑中。 , 矩精人渍萧屋皑国原 横 。确感染瑟四一名作
,到似。五片画不厘 无惊无画间冰宝知米 论讶勾家,雪鉴存, 比的皴用溪世》何无 例是,墨中界图处款 、全这色有,录,, 角图正染一树。我有 度采是溪叶木图们宋 ,用唐水篷凋下所徽 即俯代,船零方见宗
,,
30
环圣绢 《
抱福 本 ,寺 设 林。 色
辋 川
木此, 图
29.8
掩图 纵 映是
》
,王
亭维 厘
台晚 米
楼年 ,
榭隐 横
481.6
,居
古辋
朴 端 庄 。
画家王维的创作调研报告

画家王维的创作调研报告王维(701年-761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他以其独特而独到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王维的创作风格、作品特点和影响进行调研报告。
首先,王维的创作风格多样化且富有变化。
他擅长诗、词、画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
在诗歌创作上,王维以山水诗为主,善于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美丽之处。
他的作品常常以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为主题,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纯粹美的追求。
在画作中,王维也以山水画为主要创作形式,他善于以简约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
他的画作通常给人以静谧、宁静的感觉,而不是雷厉风行。
其次,王维的作品在主题和内容上也非常独特。
他的作品常常以理想化的自然风景为背景,融入了哲学、宗教和音乐的元素。
他的山水诗深受“禅宗诗学”影响,其中包含了对人生哲理和情感的思考。
王维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内心的世界和精神生活。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渴望,体现了他对高尚情操和美好人性的追求。
最后,王维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他的诗歌和画作在唐代以及之后的数百年里,一直受到后继文人的赞赏和追捧。
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文人,开启了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王维的创作对于塑造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王维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创作在风格、主题和影响力上都显示出非凡的特点。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大自然美的追求,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以及对高尚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追求。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文人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解析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解析王维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其母居士,一家人信佛。
唐朝著名诗人。
祖籍太原祁,起初仕途顺利不久因事被贬济州后因张九龄得到提拔重又作了京官,四十多岁时归隐但并未挂冠而是一直半官半隐。
王维使山水田园诗达到高潮并也因此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的诗类型题材多样,但成就最高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提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幅清新秀丽的画卷。
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在这样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艺术上很是辉煌灿烂,加之自身的努力,使得王维不仅在诗歌上造诣很高而且对绘画、音乐、书法也非常精通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他在其《偶然作》中就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正因为王维对画如此精通,所以其诗才美如画,让人陶醉。
王维诗中画意、王维诗中绘画技巧、王维诗画的相融。
王维的诗中通常运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和技巧。
首先,王维山水诗的景物描写中十分注意构图,“清代蒋骥在《山水诀》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
’”王维就是运用绘画中的这种构图方式来描写诗中之景,借画家之笔融诗家之语将大自然的美再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顺序清楚,层次宛然”如《汉江临眺》一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水的浩瀚、江的雄浑壮阔为背景,紧接着写烟波飘渺山色的若有若无,颈联写郡县城邑点缀其中,后又总的抒发了自己对襄阳风光的喜爱,全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以水的辽阔为大背景,有山又有水,水的浩瀚山的飘渺,山水缠绕,又有城邑作点缀,有景又有人,自然和人相照应,相衬托,和谐的融在一起。
层次清楚。
又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便将终南山的`雄浑巍峨、高远不尽作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颔联写山间白云青霭,迷离变幻。
王维《画》鉴赏《画》译文及赏析

王维《画》鉴赏《画》译文及赏析《画》是由王维所创作的,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画》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画》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画》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画》鉴赏《画》译文及赏析

王维《画》鉴赏《画》译文及赏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之一,他的诗作和画作均为唐代文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诗作和画作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画》这幅画作便是王维画作中的佳品之一,下面将对其进行鉴赏和赏析。
《画》这幅画作为一幅山水画,表现了王维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整个画面构图简洁而优美,色彩柔和而浪漫,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恬静和人间的美丽。
这幅画的构图精妙,形象逼真。
整个画面主色调为淡青色,以水墨手法表现,透出一种淡雅的气息。
画面中最显著的便是山和水,山峰的形态线条简洁流畅,暗示出山峰的高大和险峻,而水势平缓,透出清透的细腻和安详的气息。
二者构成了完美的对比,诠释了山水之胜的意境,符合“以石为足,以水为骨”的山水画创作理念。
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十分生动,如山峰之间的流水,水边古树之间的芳草,都透出一种静谧的气息,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画中的人物处理也十分巧妙,没有给人过多的干扰感,只表现了一件小小的场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水中遨游,静静地看着水中的倒影,流露出淡淡的思索。
然而,这个简单的场景却富含哲理,很有意思。
渔夫顺水而下,飘摇不定,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而他凝眸水中的倒影,静静思考着天下间的万物,表现了王维在人生感悟上的深刻思考和豁然开朗的心境。
此外,王维的笔墨工夫也十分出色,一笔一划都显得极为自然。
这是王维体现文人气质、品味的重要特征,便是“儒墨之交融,笔墨具佳”的艺术表现。
画中的山水笔法流畅优美,小船、人物则以淡墨轻描,慵懒而自然的状态去勾勒,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个物的特点,显示出了画家深厚而娴熟的艺术功底。
综上所述,《画》这幅作品在表现王维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国山水画和文学创作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这幅画作默默地诉着一个人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世间之理的窥探,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思的相互映照,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中国好字画鉴赏王维

中国好字画鉴赏王维《雪溪图》影儿山水画发展到唐代,更为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
一是以初唐的武将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盛唐文臣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
王维的山水画,常把他的理想寄托于山水之中,使之具有一种空灵静谧的气质。
从他的画中就能感觉一种远离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回归心灵宁静的生活本质,淡泊名利,追逐自由自在的人生,不受任何事物的牵绊。
王维开始学过李思训的画法,后来又学习吴道子的画法,因此他作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青绿山水,另一种就是从吴道子画风变化而来的“水墨山水”画。
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禅宗南北之分来譬喻李思训和王维,称李氏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将王维视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王维(701—761/698—759),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时著名诗人和画家。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职,安史之乱后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最终官至尚书右丞,故后人常以王右丞称之。
性喜佛,爱山水,晚年于蓝田营辋川别墅,过着谈玄赋诗的田园生活。
工诗,通音律,长于书画,并能将书画二者有机结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邃,后世谓为南宗绘画之祖。
文臣画家王维一心向佛,从他给自己取的字就能看出一二。
他原本热衷于政治,在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安禄山俘获并要委以重任,他以死相肋,并服药装哑拒绝安禄山的委任。
但最后,他还是不得不就职。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以“陷贼”之名论罪,把王维的职务降到太子中充,在此之后,王维对佛家更信奉。
在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渗透着佛学思想。
也正是如此,王维首创了山水画独特的“禅境”表现手法,从而在山水画中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之意境。
此幅《雪溪图》无款,却是王维的一幅佳作,画的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因此历来被看作是王维仅存的山水作品。
这幅画构图平远,可分近景、中景、远景三段。
近景左下方一座木拱桥上轻披素纱,将观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中景为一条结冰大河,于画卷中部横卧,水波不兴,很是平静;远景即河对岸的雪坡、树木、房舍等,在黑水之上平卧,若隐若现于皑皑白雪之中,让画面更为深远。
中国美术史考试资料重点

简答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唐代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及画家。
王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发展了水墨山水画,以水墨代替青绿颜色,用笔随意自然,意境优美。
多以雪景、栈道、农作等具有田园气息的题材为主。
在艺术手法上创“破墨”技法,使用浓淡不同的的墨色相互渗透,大大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被后世称为“文人画之祖”。
王维将诗和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苏轼称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面具有诗意、抒情恬淡,被董其昌称为“南宗之祖”。
代表作有《江山雪霁图》、《雪溪图》、《辋川图》、《伏生授经图》等。
王维的水墨山水影响了唐代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吴镇的艺术特点及成就吴镇是元代文人画家的代表,是元四家之一。
吴镇的修养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单绘画方面,他山水、梅竹、人物俱擅,但奠定他在画史上的地位,使他名列“元四大家”之一的乃是他的山水画。
吴镇与黄、倪、王等许多山水画大家均提倡墨戏、士气、逸气,从而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画,使元代画坛大放光彩。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
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
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
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
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
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
吴镇画中的水墨效果是与他多种笔法、墨法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的,湿墨决不是简单化的水量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鉴赏
题目:王维的禅宗美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11月5日
王维的禅宗美学
王维被尊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画之祖。
他的画论倡导清幽绝俗的意境,讲究“意在笔先”,追求“自然”。
他的画作以“悠然野趣”的大自然为素材,描绘闲静安谧的田园生活,传递出诗意禅境。
在绘画技巧上,他创造了“渲淡”、“破墨”及皴点等表现手段。
王维山水画高度净化的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标志中国美学走向成熟。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着名的诗人兼画家,后世尊其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画之祖。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正值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兴起、形成并改革、定型的关键时期。
王维奉佛向禅,他的美学思想随着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最后定性于南禅宗。
其山水画受清高幽雅的禅学思想影响,无论在画论、意境构思或着墨落笔上,都取法禅宗态度。
他往往运用精练、宛丽的笔墨,把自然界的优美描绘出来,而深沉的诗味和禅意从中悠悠透出。
王维的画论着述,现存世的主要有两篇;一是《山水诀》,二是《山水论》。
其画论倡导清幽绝俗的意境,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相辅相成。
王维出生在一个奉佛家庭,幼年随母习经,常年素食,清心寡欲,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醉心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中年丧妻后终生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在仕途受挫后,他对黑暗的现实政治感到失望,只能在佛禅之中寻找精神慰藉。
他以一颗虚空清静的心感受自然,政治上的压抑感得到缓
解,自然山水成为他心灵的憩息地、避风港。
他将禅心和诗意融合在水墨山水中,画作表现淡泊高远、物我两忘的境界。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人便将“画中有诗”视为王维山水画论的内容。
王维具有精深的佛禅理论修养,他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他的画论讲究“意在笔先”,以画面体现寂然淡泊的心境,散发幽静空灵的气韵,流露深邃禅意。
在《山水论》和《山水决》里,他主张将禅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提倡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使画作具有虚静空灵的意境、平淡自然的风格和含蕴深邃的意蕴。
这就是禅宗艺术特有的优美风格,正是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王维的水墨画理论,也很强调“自然”,自然中取情境,画家的身心在创作过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画意与禅心结合,产生意境上的共鸣。
他主张水墨作画取神略形,笔简意深,讲究笔墨情趣,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的艺术效果。
王维山水画的内容,取法“悠然野趣”的大自然,描绘闲静安谧的田园生活,表现“寒山泉水”、“渡头落日”、“空山新雨”之类的逸致闲情。
其精神内涵全部具化于他的隐士型思想:参禅问佛,不羁功名利禄,作画自娱,笑傲山水林泉. 在题材选择上,王维好画明月、春涧、深林、雪景、剑阁、栈道、捕鱼、村墟等。
此类具有柔和、静谧、协调风格的山水之景,人处其中,方能排除纷繁杂念,心平如镜,触动极其微妙的内心体验,引发美感,从而回归自然本性的至静境界。
王维画中多山林小景,清风明月,自然平淡之中传递诗意禅境。
王维对于自然
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特别富有神韵,耐人玩味。
他的画取景状物,极富诗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其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王维作为一位着名的绘画大师,在描写自然山水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化成一个整体。
王维山水画的内容丰富并发展了中国水墨画。
王维山水画在绘画技巧上,创造了“渲淡”、“破墨”及皴点等表现手段,改变了以往惯用的“勾斫”之法。
其画笔墨精湛、擅长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他使山水画的制作由“绘”过渡到“写”,使笔机墨趣更加服从于自然变化的法则。
王维特别强调“凡画,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古人评他的作品“笔踪措思,参于造化”、“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董其昌称其“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
”王维作画不再是仅用线条勾勒物形,而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分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用笔用线既不象李思训细匀,也不似吴道子阔大雄壮,而是劲爽兼柔顺,随意而自然。
王维的画以墨为色,从淡到浓,最后以焦墨破轮廓线。
此法提高了墨与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形成极富诗意的画面美。
而其平远小景的构图,简练、清新的风尚,最适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画面多悠闲清雅之风,有清新脱俗
之感。
王维以一颗平静的诗心,从自然山水里领略朴实与恬美,在寂静禅定中感悟自在和永恒,创造出种种幽静淡雅、清空闲远的静美,十分符合禅宗的追求。
从日常隐逸生活中感悟禅趣、感悟美,是王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不懈地追求“空灵”之美和“静谧”之美,是其美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在审美对象上,以恬淡的田园风光为美、以静谧的自然山水为美,表现出对平淡超脱和空灵寂静的审美追求;在审美形态上,以平淡超脱为美,以空寂为美,开创了全新的审美境界,促进了“韵味”说的产生。
他以超脱世俗的审美心胸,以“悟”且“静”的审美体验方式,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着“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开创“雄浑壮伟”的盛唐气象主流之外的又一“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
王维山水画高度净化的美学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美学情调,同样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并标志中国美学进一步走向成熟。
“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
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陈铁民先生在《王维新论》里说道:“禅宗以无念为宗,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处世,追求一种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在王维山水诗中则表现为一种幽深静谧的美。
王维“中年后奉佛日笃。
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
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审象于静心’(王维《绣如意轮像赞序》),从中悟理得趣”。
这静之美便是诗人佛禅思想的体现,是“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的体现。
孙正军先生说“禅宗喜欢自然,爱在自然山水中创造一个禅的世界,在鸟飞鱼跃中得到佛性的体。
禅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借助于事物,超越事物,达到禅的本体境界。
正因禅的此种目的性,禅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只中。
习禅所达到的心中无所挂碍,无所执着,无所系缚。
‘随处得自在’是王维‘淡然忘机,一切不系于心’的冲淡诗风的主要来源。
”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