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解析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解析王维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其母居士,一家人信佛。
唐朝著名诗人。
祖籍太原祁,起初仕途顺利不久因事被贬济州后因张九龄得到提拔重又作了京官,四十多岁时归隐但并未挂冠而是一直半官半隐。
王维使山水田园诗达到高潮并也因此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的诗类型题材多样,但成就最高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提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幅清新秀丽的画卷。
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在这样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艺术上很是辉煌灿烂,加之自身的努力,使得王维不仅在诗歌上造诣很高而且对绘画、音乐、书法也非常精通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他在其《偶然作》中就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正因为王维对画如此精通,所以其诗才美如画,让人陶醉。
王维诗中画意、王维诗中绘画技巧、王维诗画的相融。
王维的诗中通常运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和技巧。
首先,王维山水诗的景物描写中十分注意构图,“清代蒋骥在《山水诀》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
’”王维就是运用绘画中的这种构图方式来描写诗中之景,借画家之笔融诗家之语将大自然的美再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顺序清楚,层次宛然”如《汉江临眺》一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水的浩瀚、江的雄浑壮阔为背景,紧接着写烟波飘渺山色的若有若无,颈联写郡县城邑点缀其中,后又总的抒发了自己对襄阳风光的喜爱,全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以水的辽阔为大背景,有山又有水,水的浩瀚山的飘渺,山水缠绕,又有城邑作点缀,有景又有人,自然和人相照应,相衬托,和谐的融在一起。
层次清楚。
又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便将终南山的`雄浑巍峨、高远不尽作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颔联写山间白云青霭,迷离变幻。
唐代初期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七幅经典绘画赏析

唐代初期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七幅经典绘画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唐朝时期绘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这里介绍著名诗人王维绘画作品。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作品有:《江干雪霁图卷》《伏生授经图》《著色山水》《画》《辋川图》《长江雪霁图》等。
王维《画》鉴赏《画》译文及赏析

王维《画》鉴赏《画》译文及赏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之一,他的诗作和画作均为唐代文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诗作和画作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画》这幅画作便是王维画作中的佳品之一,下面将对其进行鉴赏和赏析。
《画》这幅画作为一幅山水画,表现了王维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整个画面构图简洁而优美,色彩柔和而浪漫,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恬静和人间的美丽。
这幅画的构图精妙,形象逼真。
整个画面主色调为淡青色,以水墨手法表现,透出一种淡雅的气息。
画面中最显著的便是山和水,山峰的形态线条简洁流畅,暗示出山峰的高大和险峻,而水势平缓,透出清透的细腻和安详的气息。
二者构成了完美的对比,诠释了山水之胜的意境,符合“以石为足,以水为骨”的山水画创作理念。
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十分生动,如山峰之间的流水,水边古树之间的芳草,都透出一种静谧的气息,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画中的人物处理也十分巧妙,没有给人过多的干扰感,只表现了一件小小的场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水中遨游,静静地看着水中的倒影,流露出淡淡的思索。
然而,这个简单的场景却富含哲理,很有意思。
渔夫顺水而下,飘摇不定,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而他凝眸水中的倒影,静静思考着天下间的万物,表现了王维在人生感悟上的深刻思考和豁然开朗的心境。
此外,王维的笔墨工夫也十分出色,一笔一划都显得极为自然。
这是王维体现文人气质、品味的重要特征,便是“儒墨之交融,笔墨具佳”的艺术表现。
画中的山水笔法流畅优美,小船、人物则以淡墨轻描,慵懒而自然的状态去勾勒,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个物的特点,显示出了画家深厚而娴熟的艺术功底。
综上所述,《画》这幅作品在表现王维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国山水画和文学创作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这幅画作默默地诉着一个人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世间之理的窥探,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思的相互映照,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王维《画》原文、译文及赏析3篇

王维《画》原文、译文及赏析
第一篇:《画》原文、译文及赏析
《画》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译文:
从远处看山,色彩丰富多彩,稍稍走近听水,声音却无声无息,春天已经离去,但是花儿依然在开放,人来了却不会惊动鸟儿。
《画》赏析:
《画》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是一首清新优美的田园诗。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中的自然风景,通过文字的描绘把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将深山中的山水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句话用简单明了的词语,将深山中的景致一一道来,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整个场景静得让人想到一片“宁静致远”的感觉,也像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吸引着观赏者投入其中。
第二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表现了山中的含蓄秀美。
春天早已经逝去,但花儿仍然在随着季节变化绽放着美丽,引喻事物的更替与永恒,表达了王维哲学思辨的境界。
整首诗深情而温婉,不泛一起的哀思也透着一股静默平和的气息,整首诗极具写意和意境,通过简洁准确的词语描述出只身穿越深山的美丽景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王维的画
境,则以其深邃、具象和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充分表现了他的雅致气质和广博学识。
王维山水论赏析

王维山水论赏析1. 王维生平- 王维(701年 - 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1. 山水观察与感悟- 对山水整体与局部的观察- 山水的四季变化与特征- 他还注重山水的四季变化,“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
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
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
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王维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季节山水的特色。
春天的山水烟雾朦胧,水色如蓝染;夏天树木茂盛,瀑布穿云;秋天天空水色相近,有雁群飞过秋水;冬天则以雪景为主,还有樵夫、渔舟等生活场景。
这种对四季山水的精准描绘,既反映了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也为山水画表现不同季节的意境提供了范例。
2. 构图布局的原则- 主次分明与虚实相生- 在构图方面,王维强调主次分明。
“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
”主峰高耸突出主体地位,客山奔趋则衬托主峰,使画面有主次之分。
同时,他也注重虚实相生的原则,“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
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
此是法也。
”云、泉、树、人等元素的布置要形成虚实的对比,如山腰的云、石壁的泉等起到填充画面、营造虚实效果的作用。
看景物的不同角度也是构图的要点,通过对石、路、树、水不同角度的描绘,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 画面的开合与呼应3. 笔墨技法的运用- 用笔的特点- 王维虽未详细阐述用笔的具体方法,但从他对山水形象的塑造中可以推测出用笔的一些特点。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王维《画》及赏析

【导语】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不倒的旗帜。
王维的⼭⽔诗关于结构画⾯,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动静相兼,声⾊俱佳。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维《画》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画唐代:王维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译⽂远看⾼⼭⾊彩明亮,⾛近⼀听⽔却没有声⾳。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艳,⼈⾛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颜⾊,也有景⾊之意。
惊:吃惊,害怕。
⽂学赏析 看远处的⼭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应当听到⽔声,但画上的流⽔却⽆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违反⾃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有⾊, 远⼭含笑,有⾊便是好⼭,何为有⾊?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寒⾊苍苍亦是佳⾊,奇傀峭拔也是异⾊,只因其距离⽽产⽣美感,让⼈觉其有⽆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句,在于有静⼼者能品之。
这就好⽐是阳春⽩雪,⼀开始就将下⾥巴⼈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任何的浮躁都不⾏,有的只是⼼静如⽔.但不是死⽔⽽是活⽔.你看画中有⽔呢?⼀汪春⽔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出.⼀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的眼中。
近听⽔⽆声。
源头活⽔本是“动境”,⽽⽆声⼆字⼜进⼊静境,宁静致远.和⾸句并⽆⽭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难以放弃去⼀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神和⼭⽔便靠近了。
⼀切的妙处只是因为“⽆声”,⽆声是⼀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上⾏,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声都溶在⼀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籁”“地籁”⼀起时,便共同构成⼀个常⼈⽆法⾔语的⾃然之声。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介绍在唐代文学史上,王维是一位重要的文人艺术家。
他不仅以其优美的诗词闻名,更以其出色的山水画而广为流传。
王维的山水画与他的诗词艺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和他的诗词创作之间的关系。
王维的山水画特点1.表现手法多样:王维善于运用轻笔墨、韵味悠长、构图别致等技巧,使得他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氛围。
2.着重写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形态、气氛和情感的捕捉,王维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自身情怀中,并以抒发内心感受为目的来创作。
3.追求空灵幽雅:王维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空灵幽雅的意境表达,在表现自然之美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修养和情趣。
王维的诗词艺术特点1.内容丰富独特:王维的诗词内容广泛,既有山水风景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与倾诉。
2.语言简练含蓄:王维善于用简洁而深入人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空间。
3.情感真挚温婉:王维的诗词虽然形式短小,但情感却深沉而真挚。
他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山水画与诗词艺术之间的关系1.共同追求意境:王维通过山水画和诗词两种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生命和情感等方面的追求,并侧重于传达一种意境或氛围。
2.相互补充展现:通过观赏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他创作中所倾注的感情。
同样地,阅读他的诗作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画中所追求的意境。
3.形成艺术的互补:王维通过山水画和诗词的相互作用,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到文人心灵的抒发。
结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关系。
他以自然为主题,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出对情感、思考和内在世界的深度抒发。
无论是欣赏他的山水画,还是阅读他的诗作,都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与启迪。
王维以其别具特色且高度相融合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
关键词:南画之祖破墨山水禅宗精神雪溪图辋川图
正文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亦工书画。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其诗大多为表现山水田园之作,在对自然美景地描绘中,流露出生活中闲适恬静的情趣。
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
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人尊其为南画之祖。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王维的山水画可能同时受到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影响。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他“笔力雄伟”,吴道子的笔法也以“雄壮”见称。
这都可视作他承受吴道子画风的证据。
画史上又载王维画“皆如刻画”,其工谨细丽之处,显然又有与李思训相近之处。
但总的来说,王维的画风显然更加倾向于前者。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
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
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是从从六朝的青绿山水画法中继承而来并完善的,而水墨渲染则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
经过了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山水绘画达到顶峰。
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
于是开始备受推崇。
至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
应该说,王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的艺术思想。
王维是唐代山水画家中诗名最大又通禅理的一个,而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更成为了后世画家的理想典范,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造就了王维画作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广泛共鸣。
王维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
他的诗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平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在绘画方面,他不是写实派,却强烈地具有自然之美。
其《雪溪图》中对房舍、人物、船篷等景色的勾勒均不甚确切,但整幅画作却表现出一种白雪之下朦胧的自然美。
水墨作画,讲究的是神韵的勾勒,而不是实际物象的写实。
同样一座山,用几笔勾勒出它的神韵,中间适当留下大量空白,效果大于吃力地去画一草一木。
同样的秋天景色,展示出“雁鸿秋水,芦岛沙汀”,把真实的物体藏于意境中,胜于对秋风落叶的单纯写实。
从王维的绘画理论文章《山水论》和《山水决》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讲究画作中蕴含淡泊态度与豁达的禅宗精神,是宗教与审美的自然融合。
佛教禅宗主张的淡泊宁静、顺应自然,符合古代知识分子受社会挤压的苦闷心智及恬淡地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总的来说,其画作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造自然的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意境界。
而其所创的破墨山水,实为后代文人画之先河。
雪溪图
全图描绘了一幅雪中宁静深远的溪边乡村景象。
图画从左下方开始,一座堆满积雪的木拱桥把观者引入一个冰雪天地。
江畔和山脚下的房舍门窗紧闭,田间阡陌不见人烟,初步渲染了冬雪乍晴、气象萧瑟下一片无声空寂的气氛。
接着是一条溪水,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其上隐约可见一艘渔船,在江中显得孤寂万千。
远处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溪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
纵观全图,近中远景的构图一眼便知,景物错落有致。
用墨色染溪水,映衬出两岸的白雪。
对景物形态不甚确切勾勒,表现出了一种白雪之下朦胧的自然美,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
山水境界之中。
辋川图
图中是王维晚年的隐居之所——辋川。
画面中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
同《雪溪图》类似,画作依然是从左下角开始,一叶舟楫的驶入似乎预示着访客的来临。
画面主体辋川别居坐落在山水环绕之中,直接给人一种超然的隐逸之感。
居所左右对称,富有传统古典建筑的美感。
其中三三两两的树木点缀其中,淡化了建筑给人的庄严感。
最后,远山环绕,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淡薄于宁静。
整幅画描绘出一所山水环绕中的隐逸别居,呈现出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
伏生授经图
图画描绘的是儒者伏生在经历秦朝焚书坑儒之时,将《尚书》藏于墙中,直至汉初将书取出,向汉朝宫廷派来的学者讲述《尚书》经文的情景。
画面中伏生坐态自然,神态专注,勾勒出他讲经时沉浸其中的情景。
他略微枯槁的手臂仿佛在诉说着他经历过的焚书坑儒的黑暗时代。
其双手一手执卷,一手作五指并拢状态,眼神聚于画面之外,勾勒出了其声情并茂的讲经过程。
他手中的经卷、手臂下的案桌以及坐下的蒲团线条柔和,形制规整。
整图的勾画并不符合透视原理,然而通过对伏生的面部及肢体的表现,刻画出了伏生讲经时声情并茂的神态。
日本美术史学家大村西崖评价此画为“画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与万辋山水相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