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古诗杂诗王维拼音版

古诗杂诗王维拼音版

古诗杂诗王维拼音版导语: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诗杂诗王维拼音版,欢迎借鉴!zá shī杂诗wáng wéi王维jūn zì gù xiāng lái君自故乡来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应知故乡事。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来日绮窗前,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寒梅著花未 ?古诗杂诗王维注释及译文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这首诗表现诗人的情趣与倾向。

作者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杂诗 王维

杂诗 王维

杂诗王维杂诗王维《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王维《杂诗》 (带拼音、注释、译文)

王维《杂诗》 (带拼音、注释、译文)

王维《杂诗》 (带拼音、注释、译文)
《杂zá

shī


zuò

zhě
:王wáng

wéi

jūn





xiāng

lái
, 应
yìng

zhī


乡xiāng
事shì。


lái





chuāng 前
qián
, 寒hán
梅méi
著zhuó
花huā

wèi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注释:
绮(q ǐ)窗:雕镂窗花的窗户。

著(zhu ó)花未:有花没有。

著,同 “着”,附着。

未,用在句末表询问,同 “否”。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古代诗歌四首》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与答案(共6篇)

《古代诗歌四首》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与答案(共6篇)

《古代诗歌四首》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与答案(共6篇)一、(2023·浙江省·同步练习)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梅花(清)汪中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1) 这两首古诗均用_______(意象)来表达感情的。

(2) 两首诗都用梅花表达思念之情,但抒情的艺术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梅花”(2)○1《杂诗三首(其二)》中,梅花象征故乡,诗人借问故乡梅花是否开放,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梅花》借景抒情,以故乡梅花已落,反衬客馆的梅花刚刚开放,突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2023·浙江省·同步练习)课内外联读,探究诗歌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1.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飞花。

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王维——《杂诗》(其二)

王维——《杂诗》(其二)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王维——《杂诗》(其二)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雅虎〗〖在线字典〗 -
【年代】:唐
【作者】:王维——《杂诗》(其二)
【内容】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刘学锴)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杂诗 王维

杂诗 王维

杂诗王维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三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赠范晔陆凯(三国)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梅花汪中(清代)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1.以上三首古诗均用____________(意象)表达了____________之情。

2.赏析每首诗最后两句的抒情艺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①绣衣:官服。

①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①铜鞮陌:代指襄阳。

1.作者送朋友入蜀的季节是;词中用“如椽笔”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1)(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注释:(1)指诗人抽到以“藤”字为韵脚作诗。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尾联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心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四块玉·闲适关汉卿〔元代〕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

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解读
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教材选的是第二首。

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为什么“我”惟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

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

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像化了。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练习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着花未:开了花没有。

B、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C、“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D、全诗通过具体描写,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B、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C、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D、这首诗歌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4、“故乡”一词在起首两句中的迭现,使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 急切 )心情。

(2分)
5、花草本是无情物,可作者对寒梅却情有独钟,可见寒梅寄托着作者( 思乡 )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为( 借物抒情或融情于物 )。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