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储藏特性
粮油贮藏

(二)小麦的贮藏技术
2、控制水分,维持低温低氧
为了对小麦进行长期贮藏, 提高 贮粮的稳 定性,必须控制小麦的含水量,维持低温低氧状态。对 于含水量低于12.5%的小麦进行散堆密封防潮,可安全贮 藏;含水量 14%~15%的小麦如温度上升至22℃时,若管 理不善,则易腐败。而对已贮藏1年-2年的小麦,采用 热密闭和趁冬季低温翻仓去杂。摊薄降温后趁冷装仓, 进行“冷密闭”贮藏,可防小麦变质、生虫、发霉等, 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常温贮藏
• (2)清除杂质 杂质含水量高、吸湿性强、带菌量大、呼吸强度高,贮藏稳 定性差。杂质含量降至0.5%以下。贮藏时做到“四分开”。 • (3)通风降温 可用排风扇、低压轴流式风机负压通风、地槽通风,间歇通 风等。 • (4)害虫防治 害虫:米象和玉米象、谷蠹、麦蛾等 防护剂和熏蒸剂:溴甲烷、磷化氢、敌敌畏、氯化苦等。
第二节 豆类及油料的贮藏
大豆的贮藏
• 贮藏特性 贮藏稳定性 不耐高温 发芽率易丧失 易浸油赤变 易吸湿生霉
2.贮藏技术
• 充分干燥,干燥大豆以带荚晒干后再脱粒 为好,可减少脱皮,爆裂和破损现象。 • 贮藏以低温密闭贮藏。
第三节 成品粮的贮藏
• 大米的贮藏
大米不耐高温,储存后易陈化,易受物理、化学因 子影响及虫、霉生物性侵害。 陈化:粮食作物完成后熟期以后,随贮藏时间延长 ,尽管没有发生霉变和其他危害,其他理化性质也会发生一 系列变化,使品质逐渐劣变而趋于衰老,这种现象叫陈化。
• (二)油脂贮藏技术 常规贮藏 抗氧化贮藏
贮藏期间管理
• (一)防日晒:仓库周围种树,库房门窗要遮盖 密闭,减少高温影响。 • (二)防潮湿:干燥天气适时通风干燥,雨天不 开盖检查。 • (三)防氧化:随时旋紧桶盖,减少不必要的换 桶。 • (四)防感染 • 注意工具清理,最好专仓专用。
主要粮食储藏方法

(三)玉米
较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据试验,水分17%时的小麦,在温 度不超过46℃时进行干燥;或水分在13%以下时,曝晒温度不超过54℃,酶活 性不会降低,发芽力仍然得到保持。磨成的小麦粉工艺品质不但不降低,反而 有所改善,做成馒头松软膨大。这就为小麦采用高温干燥或高温杀虫提供了依 据。
具有耐储性:小麦最大的有点是具有较好的耐储性。完成后熟的小麦, 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正常的小麦,水分在标准以内(12.5%), 在常温下一般储存3-5年或低温(15℃)储藏5-8年,其食用品质无明显变化。
低温密闭: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 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标准以内,在春季气温上升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便 安全度夏。
(二)小麦
1.小麦的储藏特点
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吸湿能力较强。
后熟期长:小麦后熟期较长。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大多数 品种后熟期从两周至两个月不等。含水量适宜的小麦,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品 质有所改善,储藏稳定性还有所提高。
另外,热入仓密闭储藏所使用的仓房、器材、用具等均需事先杀虫。
低温密闭储藏:小麦虽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待持续储藏长时间也会 降低小麦品质。因此,可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 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低温储藏是小麦长期安全储藏的基 本方法。小麦保持一定的低温,对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品质有一定的好处。
小麦玉米储藏

小麦的储藏特点
• • 易受虫害
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 专食性虫种外,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蚀,其中一 玉米象和麦蛾等为害为严重。多种害虫喜食小麦,是因 为成分和构造对为害虫种的生理机能比较适应。而且小 麦成熟、收获、入库季节,正值害虫繁育、发展阶段, 许多害虫从田间即行为害,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 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储藏过程中,若麦堆 水分分层,出现结顶时,也易为害虫创造良好的生活环 境。
玉米的发热
• • 在常规储藏中的玉米, 在常规储藏中的玉米,入仓时水分 一般达到均匀, 一般达到均匀,常见发热部位在粮堆上 厘米深处, 层30--60厘米深处,这是因为受仓内温 厘米深处 度湿度影响的原因。 度湿度影响的原因。
玉米的霉变
•
•
玉米霉变一般是入仓水分高或是在储藏期间受外界因素影响 而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底层墙壁处返潮等), ),霉菌在适 而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底层墙壁处返潮等),霉菌在适 宜条件下开始繁育而造成的。 宜条件下开始繁育而造成的。 玉米的霉变过程一般是在粮温逐渐升高时, 玉米的霉变过程一般是在粮温逐渐升高时,粮粒表面发生湿 润现象(出汗)。注意可观察到胚部粘附灰尘的籽粒, )。注意可观察到胚部粘附灰尘的籽粒 润现象(出汗)。注意可观察到胚部粘附灰尘的籽粒,玉米的颜 色较前鲜艳,气味发甜。这是玉米霉变最为明显的早期现象, 色较前鲜艳,气味发甜。这是玉米霉变最为明显的早期现象,此 时菌落不明显,品质变化不大,尚不影响食用,如及时采取措施, 时菌落不明显,品质变化不大,尚不影响食用,如及时采取措施, 还可避免损失。否则随着霉菌的发育,有的玉米胚变成淡褐色, 还可避免损失。否则随着霉菌的发育,有的玉米胚变成淡褐色, 胚部及断面出现白色菌丝,通称“长毛” 有轻微霉味。 胚部及断面出现白色菌丝,通称“长毛”,有轻微霉味。这一阶 段可延续一周左右,是争取处理的最后界限。如再发展, 段可延续一周左右,是争取处理的最后界限。如再发展,菌丝体 就很快产生各种酶菌孢子,最常见的多为绿色孢子, 就很快产生各种酶菌孢子,最常见的多为绿色孢子,集中在胚部 十分明显,通称“点翠” 并产生浓厚的辛喇味、霉味和酒气味, 十分明显,通称“点翠”,并产生浓厚的辛喇味、霉味和酒气味, 严重者不堪食用。粮温继续上升,霉变范围扩大,并出现黄色、 严重者不堪食用。粮温继续上升,霉变范围扩大,并出现黄色、 黑色菌落,整个粮粒也变成黄褐色,以致霉烂结块。霉烂的玉米, 黑色菌落,整个粮粒也变成黄褐色,以致霉烂结块。霉烂的玉米, 畜食用后可能一起中毒事故,故食用价值几乎完全丧失。 人、畜食用后可能一起中毒事故,故食用价值几乎完全丧失。
谷子存储水分标准

谷子存储水分标准
谷子的存储水分标准通常取决于具体的品种和用途。
一般来说,谷子的存储水分标准是根据其种类和后续加工或用途来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谷子存储水分标准的示例:
1. 玉米:通常,玉米的存储水分标准为13%-15%。
这是因为玉米在这个水分范围内可以更好地保持质量和抗霉变能力。
2. 小麦:小麦的存储水分标准一般在12%-14% 之间。
小麦在这个水分范围内更容易保持质量,并且更适合加工成面粉。
3. 大米:大米的存储水分标准一般在13%-14%。
大米在这个水分范围内更容易保存,并且更适合加工和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实际的存储水分标准可能会因地区、季节、气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当地的标准来确定谷子的存储水分标准。
小麦、玉米、稻谷的储藏特点

小麦、玉米、稻谷的储藏特点(一)小麦的储藏特点(1)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没有外壳保护,吸湿能力较强。
(2)后熟期长小麦收获后处在后熟期,表现为呼吸强度高、生理代谢旺盛且发芽率低。
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
大多数品种后熟期从两周至两个月不等。
在此期间,会向粮堆内放出大量的湿热,并容易出现出汗、乱温、发热、结露、生霉等现象。
但只要控制好小麦的水分含量,一般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含水量适宜的小麦,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品质有所改善,储藏稳定性还有所提高。
(3)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并具有较高的抗温变能力。
在一定的高温和低温范围内都不致丧失生命力,也不致损坏加工的面粉品质。
小麦的这一特性,为采用高温日晒干燥及低温杀虫创造了有利条件。
(4)耐储性好小麦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好的耐储性,储藏稳定性好。
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
正常的小麦,水分在标准以内(12.5%),在常温下一般储存3~5年或低温(15℃)储藏5~8年,其食用品质无明显变化。
(5)易受害虫危害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
除少数豆类专食性害虫外,大多数储粮害虫均可为害小麦,尤以玉米象、麦蛾等害虫为害最烈。
并且在小麦的收获、入仓过程中即可感染害虫。
(二)玉米的储藏特点1.原始含水量高成熟度不均匀玉米的生长期长,我国主要产区在北方,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果穗外面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故原始含水量较大,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往往在20~35%,在秋收日照好、雨水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授粉时间较长,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相差可达7~10天,因而果穗基部多是成熟籽粒,而顶部则往往是未成熟的籽粒,故同一果穗上籽粒的成熟度很不均匀。
未成熟的籽粒未经充分干燥,脱粒时容易受损伤。
因此,玉米的未熟粒和破损粒较多,这些籽粒极易遭受害虫与霉菌侵害,甚至受黄曲霉菌侵害而被污染带毒不能食用,造成很大损失。
粮食保管特点与储藏方法

粮食保管特点与储藏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7期许丽丽一、稻谷1.稻谷的保管特点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
但是稻谷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别注意。
大多数稻谷(如籼稻)无后熟期,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
同时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
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
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
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连草堆垛,容易沤黄。
生芽和沤黄的稻谷,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
2.稻谷保管方法保证入库稻谷质量:水分大、杂质多、不完善粒多的稻谷,容易发热霉变,而不耐久藏。
因此,提高入库稻谷质量,是稻谷安全储藏的关健。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应根据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
一般籼稻谷在13%以下,粳稻谷在14%以下。
杂质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
如入库稻谷水分大,杂质多,应分等储存,及时晾晒或烘干,并进行过筛或风选清除杂质。
适时通风:新稻谷由于呼吸旺盛、粮温和水分较高,应适时通风,降温降水。
特别一到秋凉,粮堆内外温差大,这时更应加强通风,结合深翻粮面,散发粮堆湿热,以防结露。
有条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
二、大豆1.大豆的储藏特点大豆粒圆,种皮光滑,籽粒坚硬,抗虫、霉能力较强,但破损的大豆易于变质。
大豆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夏季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做好防潮工作。
易走油、赤变。
大豆水分超过13%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首先豆粒发软,然后在两子叶靠胚部位的色泽变红,俗称“红眼”,以后豆粒内部红色加深并逐渐扩大,俗称“赤变”,严重时,子叶蜡状透明,有浸油脱皮现象。
农产品储藏的几种方法

1、小麦的储存(1)高温密闭储藏法小麦耐高温性强,故利用高温仓储小麦是—种有效方法。
(2)低温密闭仓储法低温密闭仓储是小麦长期安全仓储的常用方法之一。
(3)缺氧仓储法用塑料薄膜或其他封闭容器将小麦与空气隔绝,利用自身呼吸作用达到气调的方法。
(4)化学防虫仓储法适用于长期储藏,通过加入化学防虫剂,可有效防止虫害和霉菌。
2、玉米的储存(1)穗贮的方法建玉米篓子,玉米篓子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
(2)粒贮的方法籽粒入仓前,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低温。
(3)注意事项:注意控制好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种子仓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种子的含水量,要按仓储标生。
要有合理的仓储方法,创造良好的仓储环境,仓储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仓储效果。
仓储方法多冷室仓储为宜,应把种子离地30厘米以上。
种子仓储期间要进行定期检查,在仓储期间应对其含水星、湿度、发芽率等进行定期检查,检查时注意是否受潮、是否虫蛀鼠咬、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3、大豆的储存(1)入库准备首先水分含量要降低至仓储标准,其次净洁完好达到标准,最后仓储达到标准。
(2)入库管理第一避免高温入库。
第二避开阴雨潮湿天气。
第三不宜过高堆放。
第四禁止与化肥或农药同库。
4、储存大白菜有什么好方法?第一种办法,地窖储存最稳妥。
谈起地窑大家并不陌生。
在平原地区,在地底下修建一间大房子的储存室。
一年四季,地窖气温都恒定在6~10℃之间,对大白菜、红薯、土豆、辣椒等等农产品,保存温度适宜,湿度合适,在经常灭菌条件下,农产品能保存在2~3个月以上,是农村冬季农产品储存的最好的传统方法。
第二种办法,山洞储存最方便。
在山区农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红薯洞。
红薯洞是依靠山背凿开的一个深山洞,大的有一两间普通房子大,小的存放红薯几千斤。
功能与地窑相似,内面气温和地窖差不多,能存放各种越冬保存的农产品。
山洞储存进出方便,在农村应用非常普遍。
第三种办法,就地深埋很可靠。
这种方法是没有地窑和山洞的时候,大白菜数量不多时,可以使用的好办法,方法十分简单。
主要粮食储藏方法

主要粮食储藏方法(一)稻谷1.稻谷的保管特点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
但是稻谷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别注意。
大多数稻谷(如籼稻)无后熟期,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
同时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
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
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
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连草堆垛,容易沤黄。
生芽和沤黄的稻谷,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
稻谷不耐高温,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
新稻谷入仓后不久,如遇气温下降,往往在粮堆表面结露,使表层粮食水分增高,不利储藏,应及时降低表层储粮水分。
2.稻谷的保管方法保证入库稻谷质量:水分大、杂质多、不完善粒多的稻谷,容易发热霉变,而不耐久藏。
因此,提高入库稻谷质量,是稻谷安全储藏的关健。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应根据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
一般籼稻谷在13%以下,粳稻谷在14%以下。
杂质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
如入库稻谷水分大,杂质多,应分等储存,及时晾晒或烘干,并进行过筛或风选清除杂质。
适时通风:新稻谷由于呼吸旺盛、粮温和水分较高,应适时通风,降温降水。
特别一到秋凉,粮堆内外温差大,这时更应加强通风,结合深翻粮面,散发粮堆湿热,以防结露。
有条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
低温密闭: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标准以内,在春季气温上升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便安全度夏。
(二)小麦1.小麦的储藏特点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吸湿能力较强。
后熟期长:小麦后熟期较长。
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
大多数品种后熟期从两周至两个月不等。
含水量适宜的小麦,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品质有所改善,储藏稳定性还有所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储藏特性
粮食的品种不同,储存的特性也不相同。
要想让储存的粮食有较好的品质,就必须了解不同品种粮食的储存特性。
常见的稻谷、小麦和玉米有哪些储存特性呢?
稻谷
稻谷具有完整的谷壳,它对防止虫霉危害与温湿度影响有一定作用,在储藏过程中稳定性较高,但稻谷后熟期短,不耐高温,易黄变和陈化,易发热、结露,水分超过25%即可发芽。
在正常储藏条件下,新谷的生理活性较强,呼吸旺盛,变化较大,一年后逐渐减弱,继而趋于平缓,储藏稳定性增高。
早、中稻收获时气温高,便于干燥,入库水分低,但易感染害虫;晚稻秋后收获气温低,虫害较少,但不易干燥,入库水分较高,容易引起发热霉变。
稻谷储藏期不宜超过三年,即使不生虫发热,也要注意定期轮换,特别是长期储备的粮食要防止因陈化而降低品质。
小麦
•后熟期长。
小麦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
大多数品种后熟期在两个月左右,少数超过80天。
含水量适宜的小麦,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品质有所改善,储藏稳定性有所提高。
•吸湿性强。
小麦外皮较薄,组织松软,亲水物质较多,吸湿能力较强,吸湿后,淀粉、蛋白质水解加强,易遭受霉菌与害虫的侵袭,引起发热霉变,使小麦品质劣变。
•较耐高温。
小麦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不致丧失生命力。
据报道:水分在17%以上时,干燥处理温度不超过46℃,或水分在17%以下时,处理温度不超过54℃,酶活性不会降低,发芽力仍能得到保持,面粉品质因在后熟期经历高温而得到改善,做成的馒头松软膨大。
这就为小麦采用高温干燥或密闭杀虫提供了依据。
•易遭虫害。
小麦抗虫性差,收获时正值夏季,易受害虫感染,多数储粮害虫都会危害小麦,其中以玉米象、麦蛾与印度谷蛾危害最为严重。
因此,要加强小麦虫害的防治工作。
玉米
▪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
玉米生长时,由于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致使同一果穗上下部分籽粒成熟度不一致。
收获季节气温低,加之果穗外有苞叶,使玉米在田间不能充分干燥,收获后的玉米水分可高达20~30%以上。
高水分玉米脱粒又容易损伤,不利于安全储藏。
▪胚部大。
玉米胚部较大,约占全粒的1/3左右,组织结构疏松,又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适合霉菌生长和繁殖。
胚部带菌量多,吸湿性强,容易招致虫霉侵蚀,引起发热霉变。
玉米在储藏中如容易吸湿、生霉、发酸、变苦等变化都与胚部大有关,这是玉米较其他原粮难储藏的主要原因。
▪易破碎。
高水分玉米在干燥过程中,一次降水幅度过大、干燥温度过高和多次提升都会造成籽粒爆腰。
当筒式仓型如筒仓、浅圆仓等进粮时,由于粮食落差过大,易造成籽粒大量破碎,一则会影响储粮的稳定性,二则引起玉米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