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教案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7 壶口瀑布

17 壶口瀑布◎文化自信: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体会课文磅礴大气的风格特点。
(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
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今天我们就跟随散文家梁衡先生走进《壶口瀑布》一文,一起领略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风采。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驰骋”“寒噤”“震耳欲聋”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新闻理论家、作家。
主要著作有新闻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等,散文集《人杰鬼雄》《只求新去处》等。
◎文体知识游记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
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
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壶口瀑布》。
全文以壶口瀑布为线索,描绘了瀑布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详细内容包括:瀑布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瀑布的四季景象以及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壶口瀑布的地貌特点,感受瀑布的壮美景象,理解作者通过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赏析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瀑布的地貌特点、四季景象以及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预习提纲、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瀑布的壮美,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等基本信息。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找出描绘瀑布景象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5.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简答等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地貌特点:瀑布、峡谷、奇石四季景象:春、夏、秋、冬民族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壶口瀑布的地貌特点。
(2)从课文中找出描绘瀑布景象的精彩语句,并进行赏析。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看法。
2. 答案:(1)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的晋陕大峡谷,具有瀑布、峡谷、奇石等地貌特点。
(2)示例:“河水从豁口处涌出,如千军万马奔腾,惊涛拍岸,声如雷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3)壶口瀑布展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壶口瀑布》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的瀑布壮美景象;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壶口瀑布的基本情况,同时注意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感悟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壶口瀑布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
2.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修辞手法。
3. 生词和短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壶口瀑布的特点。
(2)分析文章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壶口瀑布美景的感悟。
2. 答案:(1)壶口瀑布位于我国陕西省宜川县和山西省吉县交界的黄河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赞誉。
(2)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壶口瀑布》语文教案八年级五篇

《壶口瀑布》语文教案八年级五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壶口瀑布》语文教案八年级五篇《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壶口瀑布》一课。
该文为写景状物散文,描述了作者亲临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大意,领略瀑布的壮观景象;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新词,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身临其境地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新词。
3. 讲解课文(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瀑布的自然特点。
(3)赏析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涌”“跌”“碎”等动词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运用类似的动词,描述其他自然景象。
(2)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描绘,表现出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的?6. 小结七、板书设计1. 课题:《壶口瀑布》2. 结构:总分总3. 语言特色:动词运用、修辞手法4. 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运用动词描述一种自然景象,不少于100字。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夏日午后,阳光灿烂,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
一群鸭子在水中嬉戏,一会儿潜入水底,一会儿又冒出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著名的瀑布资料,进行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7《壶口瀑布》【教案含同步练习】

17.《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抓住关键语段,找寻壶口瀑布特点,学习游记散文的赏析方法。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重点难点:1.寻找归纳壶口瀑布特点。
2.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教学方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1.朗读法。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魅力。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寻壶口瀑布的特点。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教师导入名山大川,激流冲荡,总有种种别样的美。
李白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安石也说过:“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徐凝面对瀑布也有诗曰:“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2.谈话交流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呢?谁来说说。
3.介绍壶口瀑布欣赏壶口瀑布图片。
教师介绍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检查预习出示本课重点字词:铸成告诫推搡霎时寒噤迂回出轧汩汩潺潺雾霭驰骋怒不可遏震耳欲聋前呼后拥湿漉漉个别读,同学纠错,解释重点词语意思。
齐读字词。
三、初读课文,感受瀑布1.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教案、教学设计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壶口瀑布》一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自然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大自然的馈赠;通过学习文章中所展现的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写作,提出修改意见,提高写作水平。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文章中的重点词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2.情感体验: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壶口瀑布有了怎样的认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哪些魅力?”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文章中是如何描绘壶口瀑布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困难:一是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二是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把握;三是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词汇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课堂讲解: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文章中重点词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一文为教学内容,涉及文章的阅读理解、生词学习、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自然美景》中的第二课时。
文章详细内容:课文描述了作者在壶口瀑布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壶口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习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对壶口瀑布景观的描绘和感悟。
2.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互相解答疑惑,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2. 主要内容:生词、短语、成语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写作技巧3.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生词、短语、成语,右侧展示描绘方法和写作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模仿课文,运用修辞手法,描绘一处你熟悉的自然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壶口瀑布诗句导入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2壶口瀑布(图片)学习目标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重点)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难点)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重点)走进作者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背景链接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受到文人画士的青睐,以之为歌咏的题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梁衡的《壶口瀑布》所歌颂的并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而是整个黄河,黄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字词积累告诫()雾罩()推搡()驰骋()旋涡()寒噤()雾霭()出轧()乘隙()迂回()汩汩()潺潺()震耳欲聋()恕不可遏()Ǎi zhào jìn jiè tuī sǎnɡwō chěnɡɡǔzháxìyūchán zhènè◆词语解释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
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整体感知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课文精讲默读第二部分,说一说: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
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看到: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看到: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仿佛”,想象,将壶口瀑布的威然的气势表现得酣畅淋漓。
感受:自己将要被洪峰吞没。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
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瀑布之险,回应了段首中心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拟人:以静衬动,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连续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拟人、排比,写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活力。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
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
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
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想一想: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
作者看到了哪些异于雨季景象?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河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借景抒情。
借助黄河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深入探究1.作者连续几次游览壶口瀑布,速读全文,说一说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象征(或:托物言志)。
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3.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赞美黄主旨概括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写作借鉴1.手法多样,句式灵活。
如在描写水流湍急之时,运用比喻,将水势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水势的激流勇进,波涛汹涌。
如在描写“脚下的石”时用反衬的手法,以石头形状的各异来反衬水势的浩大,冲击力强大。
句式整齐灵活,如“更闹……”长短句结合,表现力更强。
2.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
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3.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拓展迁移(图片欣赏)中国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参考答案:雨季的壶口瀑布:隐隐如雷,震耳欲聋,惊心动魄,“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坚忍不拔,“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深不可测”。
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浑写“脚下的石”是作者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轰然而下,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沟底看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壶口瀑布令人震撼,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2.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猛烈”。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河水翻卷着、沸腾着流进峡谷,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又是那样的柔。
3.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
”河水坚强,遇强则抗,无比坚韧。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初观瀑布(雨季)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涛声如雷。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体会:“可怕”“心还在不住地跳”。
再观瀑布(枯水季)初识壶口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