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第二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第一课第二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ocx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教案第一课第二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第一节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第二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对物质理解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准确把握物质的科学定义,比较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明确物质的可知性,世界上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只存在有待于认识的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外收集资料,通过师生在课堂中互动探究,结合教师的专题介绍和拓展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明确人类对物质概念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和看待事物。
二、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古代近代唯物主义的相关资料,并制成课件。
学生:收集世界未解之谜的资料三、教学过程导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多媒体展示l古希腊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l古印度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地火水风”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大元素。
l古中国的五行、八褂、元气等学说。
师: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阴阳是纯粹的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辩,即“什么是宇宙”,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马克思提纲

第一章●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其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矛盾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额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什么?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一般的物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一般的物质概念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3)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共同特征的本质性概括。
一般性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形态。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1)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劳动中产生了人的语言和意识。
2)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要素。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哪些内容?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3)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
这些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3)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形态运动的机能,其内容是对客观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要符合具体的历史的客观。
6.什么是运动?哲学上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7.物质与运动是什么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8.什么是静止?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1。
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要辩证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方法论](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又要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1。
既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2。
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方法论]1.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缸中之脑
▪ 1981年,希拉里·普特 南(Hilary Putnam)在 他的《理性,真理和历 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 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 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 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 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 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 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 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 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 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 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 觉…”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 中?”
知识要点
一﹒物质的科学含义 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三﹒社会的存在发展客观的 四﹒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范畴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
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 长期发展的结果
•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
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生命
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
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生命的基础
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
马原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客观实在性”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运动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承认事物的矛盾性B. 联系与发展C. 存在决定意识D. 事物的绝对运动5.量变是指A. 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B. 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C. 事物的显著突变D.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6.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 上升性B. 重复性C. 回复性D. 循环性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表达的哲学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辩证法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1.“扬弃”是A. 既克服又保留B. 抛弃C. 既保留又继承D. 矛盾的调和12.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A.规律是普遍的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C.规律是固定不变的D.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3.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A.一切从群众意愿出发 B.一切从已获得的经验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14.矛盾是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D.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辩证形式B. 趋势和道路C. 不同状态D. 源泉和动力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区别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如何理解呢?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著名的物质定义中所讲的“客观实在”,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共性。
切不可把这种“客观实在”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客观存在”。
何为“客观实在”,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
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
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
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在说明世界的本质,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列宁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产生于精神,是人的感觉、思想或者某种虚无缥渺的“客观”精神体现呢,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却可以为人们所感知所认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呢?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针对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歪曲,作出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指出“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从而堵塞了用感觉、心理要素和观念等等对物质进行“普通代换”的任何空隙。
列宁还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具有可知性,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第二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第一节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第二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对物质理解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准确把握物质的科学定义,比较物质与意
识的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明
确物质的可知性,世界上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只存在
有待于认识的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外收集资料,通过师生在课堂中互动探究,结合教师的专题介绍和拓展练习巩固所
学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明确人类对物质概念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和
看待事物。
二、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古代近代唯物主义的相关资料,并制成课件。
学生:收集世界未解之谜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多媒体展示】
l古希腊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
l古印度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地火水风”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大元素。
l古中国的五行、八褂、元气等学说。
师: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阴阳是纯粹的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辩,即“什么是宇宙”,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
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
革作辛,稼穑作甘。
”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
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
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五行相生相克图
师:古代的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他们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了物质本身。
这种观点,在哲学史上被称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
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基本形态。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1、基本观点:
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以“物”为本.
2、局限性
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对世界的本原只是一种猜测在当
时没办法被科学证实。
师: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当时,科学家们以为,原子是物质结构层次中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实体,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从这一科学事实出发,哲学家们推而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宇宙之砖”,是自然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1、基本观点:
原子是物质结构层次中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实体,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大厦的“宇宙之砖”。
2、局限性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实物,总是企图寻找“最终的”物质实体或“原初物质”,把自然科学的物质学说与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混同起来。
伦琴发现了射线!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些发现证明,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也不是最小单位。
【说一说】
请学生对以上两种唯物主义观点作出评价。
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
缺乏科学的论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
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
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同时利用哲学
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来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及较高的历史成就。
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
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家们的优秀的思想成果,在坚持唯物主义大方向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的人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概念,首先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次,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再次,它把物质看作
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具体的
事物本身。
这个概念,是对大量的最新的现代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既适用于自
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因此,它把唯物主义贯穿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唯
物史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科学概括
1、基本观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最根本的特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种种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客观实在性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学生交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
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
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
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
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
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
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世界只有已被认识的
事物和有待于被人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u相关链接:
袁隆平与他的杂交水稻流感疫苗嫦娥一号的发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
质的本质含义:
l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l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l物质具有可知性。
【学生活动】交流收集的世界未解之谜,同时谈谈你有何想法
师: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
A.①③R②④C.③D.②③
答案:1.D2.A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②④都是主观的,①③符合题意。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活动准备中,分组收集世界未知之谜,组织学生在课上交流,谈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的收集的资料作出肯定。
在本课的讨论活动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对于表现出
色的同学给予肯定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记录。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的是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分为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的唯
物主义观点,体现的人类探索物质概念由浅入深的过程。
本课的开始以屈原的《天问》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五行之说,第二阶段
主要介绍原子之说,这种层层推进式的学习,适合学生
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放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概括,主要从中概括三
个要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不以人的
意识为转移;物质具有可知性,同时结合思维拓展和课
堂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