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合集下载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

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主要同于湿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致。

西医中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过敏等,均可参照本证。

1、病因病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

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

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

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泄泻中医护理_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_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中医护理规范

泄泻中医护理规范

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西医学中的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病毒性肠炎,寄生虫感染所致的泄泻等;非感染性腹泻,如结肠过敏、消化不良、肠胃功能失调等;其他疾病以腹泻为主证时均可参照本证治疗护理。

【护理评估】1、评估泄泻的病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2、评估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3、评估泄泻的病性: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损阴伤阳发生变证。

(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泄泻以夏秋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为常见,风寒致泻则四季均有。

(2)伤于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哺乳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水谷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

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泻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常见护理问题】①脾胃功能受损。

②体液不足。

③有皮肤损伤的危险。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1、密切观察病儿大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数量,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变化,防止变证的发生。

2、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避免干裂、破溃,可用银花甘草液漱口,3次/d。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臀红。

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臀部,用毛巾擦干,并补上滑石粉。

勤换尿布,尿布以棉制物为宜,用后清洗干净,干燥保存,必要时消毒处理。

泄泻中医护理常规

泄泻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

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施护6.1肝郁脾虚,注意情志舒畅。

6.2脾虚湿盛,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6.3脾胃虚弱,注意腹部保暖,或用艾条灸神阙以温中散寒(三)健康指导3.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

泄泻中医护理

泄泻中医护理

• 3.食滞肠胃证:腹部胀痛明显者,可予 山楂、神曲煎茶饮。 • 4.肝气郁滞证:可用佛手片沸水泡茶代 饮。 • 5.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类中药应注意 煎药方法,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煮沸 后用文火熬半小时,热服。 • 6.肾阳亏虚证:中药汤剂睡前热服。腹 痛甚者,用肉桂、川椒粉纳入脐中,用 暖脐膏敷贴。
•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 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 不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 3.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 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 适宜。 • 4.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 可指压足底,增强脾胃消化功能,年老 体弱者可练保健操。肝气犯脾者,多听 音乐,陶冶情操,消除烦恼。
(内关:仰掌,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 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
即用人工方法,通过工 具的作用引起呕吐。 目的在于吐出毒物、 食滞等。常用的方法 是以开水泡洗过的鹅 毛或鸭毛轻扫咽部,引 起呕吐。
• 3.食滞中停滞物, 探吐动作宜轻柔。③饮服山楂水消 食化积。④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 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以和为 胃消食止痛。
• 6.肾阳亏虚证: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 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 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 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渣、高热量、富 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多吃热粥。 2)保证水分摄入,遵医嘱口服电解质平衡液。
3)忌肥肉、乳制品、粗粮及辛辣、生冷、刺 激油炸、多纤维食物,戒烟酒。
临证护理
• 病室宜安静,每日定时 开窗通风。有传染病的患者, 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以 防交叉感染。注意卧床休息。
临证护理
• 1.寒湿困脾证:畏寒腹痛者注意保暖, 可用热水袋敷腹部。腹痛明显者,遵医 嘱配合艾灸治疗,如神阙隔姜灸,祛寒 消痛止泻。

泄泻患者的护理

泄泻患者的护理

病位:病位在脾,与胃、肠、肝胆、肾 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湿邪为主。 病机特点:脾胃受损,湿困脾土,清浊 相夹,并趋于大肠,肠道功能失司。
【诊断】
主证: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主要 诊断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 大便次数每日三五次甚至数十次 兼症: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检查:大便常规及血常规,必要时 腹部B超、肠镜等检查
6、肝气乘脾 [症状]:胸胁胀闷,每因抑郁恼怒, 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泄泻,舌淡红, 脉弦。 [护理原则]:抑肝扶脾。 [治疗方药]:痛泻药方。
【护理评估】 1.评估病情的轻重 2.评估寒热、虚实 3.评估大便性状和气味 4.评估久泻的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1.泄泻 (1)病情观察:泄泻发作的原因, 大便的次数、量、色、质。 (2)饮食护理:少食多餐,清淡易 消化 (3)起居护理:注意肛周护理 (4)情志护理 (5)对症护理:天枢、足三里等。
【鉴别诊断】 泄泻与痢疾:腹泻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赤白脓血;
【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
(二)辨证施护 1、寒湿内盛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肢体 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护理原则]:散寒化湿。 [治疗方药]: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肛 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护理原则]:清热利湿 [治疗方药]:葛根芩连汤
泄泻患者的护理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成为泄,大便清稀如 水而势急者成为泻。
凡消化器官功能或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 腹泻均可参照本章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内因为主 1. 感受外邪 2. 饮食所伤 3. 情志失调 4. 病后体虚 5. 禀赋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下面是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温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燥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温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饮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温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