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建筑大都保持着清末民初马车时代的规模、尺度和风貌。
中山中路以西洋风格建筑为主, 大井巷以传统院落式作坊型商业建筑为主, 打铜巷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各建筑单体风格多变,从中国传统到西洋古典(一层皮),从木构土屋到早期现代主义,从山地民居到街坊石库门,从徽派商铺到江南店坊,琳琅满目。
巷弄呈树状盲端状,无贯穿街坊的巷道。
街区人口结构老化,消费能力减弱,社区精神和文化认同感减弱。
2 总体设计目标和定位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杭州地方山水人文的差异性价值观,挖掘千年街坊的诗意气息,保护和重现历史街区的场所氛围,恢复人们对城市的亲熟感和认同感,使振兴业态与延续原生态的市井生活共生共存,获得城市区块的全面复兴。
3 全面保护框架下的有机更新清河坊街区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其独具鲜明特色的街巷风貌和空间布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互为补充的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名人更是其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从整体统筹和全面保护的角度出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杭州市吴山脚下,是杭州市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传统老街和传统古巷。
其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而多彩的人文内涵以及货真价实的历史风貌,使它在我国历史街区中独树一帜。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就是在延续这一地区的环境特色和文化特征基础上,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商业及游览街区。
1 街区格局和现状清河坊历史街区在1400年前的隋朝置州时就是州治、县治所在地,自唐朝筑罗城、浚西湖、凿水井、御海潮伊始,至南宋定都临安,成为杭州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其形成坊巷至今,空间格局和建筑师 马少军\刘丰\郑慧娜\齐星\蔡晓南\王晓萍\崔秋荣\ 翁巧莉\王金献\周苏波\徐新阳\沈萱旖地点/ 浙江杭州设计/ 2006-2008年 / 竣工/2009年业主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会基地面积 5.76 hm 2建筑面积 6.32万 m 2线性街巷广场或景点,形成景观节点。
传统历史地段更新及其空间整合研究--以苏州相门广场概念设计为例

传统历史地段更新及其空间整合研究--以苏州相门广场概念设计为例范剑才;张月【摘要】Th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areas are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consider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Tak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Xiangmen Square district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trafifc, function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underground and ground spaci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its function, conifgur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key historical areas in cities.%传统历史地段的更新保护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需要考虑到周边历史建筑和原有环境的互相影响。
以苏州相门广场地区概念性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在城市重点历史地区发展中,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和功能、形态、环境的营造,解决现有交通、功能、文化和环境的问题。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历史地段;更新保护;空间整合;相门广场【作者】范剑才;张月【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传统历史地段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定文化元素,是城市核心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均具有其相应的空间特征和文化象征,被赋予的各项职能在更新保护中不断变化,但周边环境与该地段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化,故在类似地段的更新保护中,周边环境就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现象,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山塘历史街区的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本文揭示了更新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空间生产的多元模式。
本文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更着眼于社会结构的重塑和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将深入探讨历史街区更新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动态,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
通过这一研究,本文旨在为历史街区更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和谐共生。
二、历史街区更新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历史街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地方特色的街区,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被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所淹没。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认同感的日益增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水乡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社会底蕴,使其成为了研究历史街区更新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绝佳案例。
该街区的更新不仅关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结构的稳定。
深入探讨苏州山塘历史街区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对于指导我国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苏州山塘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和空间生产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以期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也期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为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共同推动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苏州山塘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变迁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社会记忆。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1.21•【字号】锡政发[2008]302号•【施行日期】2008.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锡政发〔2008〕302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的保护利用,是尊重历史、崇尚文明的体现,是展示无锡历史文化个性,构筑城市文化品牌的需要,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作为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根据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立“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护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无锡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含义较为广阔,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进行的探讨、诠释也有所不同。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形态。
它不同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地球无法再支撑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衍生于工业文明中弊端的生态文明改造。
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与展现。
随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衰败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崛起,街区在保持原有态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满足现行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相比国内,国外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政府1967年发布的《城市休闲法案》。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已经走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为其他国家提供较好的经验。
目前在国内已有某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保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了,如2017年,陈朔、姜斌和宋寿剑曾提出“要基于生态文明设计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小品进行再设计与解读,综合考量生态设计与环境小品的相关性”。
现如今从生态文明视角系统地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个元素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大多都是孤立地进行改造,这提示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用联系的生态文明思维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
二、湖州小西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湖州小西街历史沿革湖州小西街位于浙江湖州,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依西苕溪入古城西清源门支流漕渎而建,在熙攘闹市之中独占一隅,历史上名门贵族、富商官宦聚居于此。
小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街区,傍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它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样式。
历史上湖州大姓名家如许氏、温氏、莫氏、钮氏、冯氏都聚居于此。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十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
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
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
《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
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第十四届“挑战杯”获奖作品名单

三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苏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探索——基于张家港市家庭农场的调查 水卫士:一种以深紫外LED为光源的紫外荧光多信号在线水质传感器 从贫瘠乡土到网商沃土--基于徐州市东风村、新段村转型淘宝村的调研 《连云港地区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调研报告》 车用永磁滑差传动机构 生物炭-改良A2/O组合工艺系统研发 高性能蜜胺微球绿色制备技术及其光扩散应用 困境儿童现状调查与社会工作介入——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热情何处释?——南京广场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煤化工高浓污水除油新技术研究 多色彩微型稀土荧光陶瓷条形码的设计与识别 硅/钴酸镍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的研究 节能型复合相变混凝土砌块热工特性研究 新型高效回热式BOG回收系统及关键设备 可瓷化EVA耐火电缆料的制备 机器视觉自动送料缝纫机 智能病人转移车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基于环量控制技术的无舵面无人机 高精度光矢量分析仪 多视点大尺寸光场真三维显示系统 可倾转四旋翼飞行器 手持式激光三维扫描仪 凤凰涅槃:互保联保困境下中小企业的出路探究--基于丹阳市234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 无停顿旋转摆式转子发动机 新型流体式推力矢量动力装置
南京城南评事街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以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建筑为例

建 设 中努 力保 护和发展 符合本 土色 的 文化 。两院院士周干峙曾说 : 保 护和
发 展城市 的历史 文化 是当今全 世界都
在 关心 的问题 。我国 以其光辉独 特历 史 文化 屹立于世 界 民族 之林 .历史文 化 名城 是中华名族 的瑰宝 20 0 6年 南京城 南 历史城 区的保
地 ,这些宝 贵的 财富是 当今 南京城市
建 设 和 发 展 的 根 基 。我 们 必 须 在 城 市
长 干 里 建 成 史 达 2 8 4 0余 年 。 自东 吴定 都始 ,东 晋 、南 朝 ( 、齐 、梁 宋 陈) 、杨 吴 、南唐 、南宋 、明、太平天 国和 中华 民国 ,共 十二 个朝代 。悠久 的建城 史和建 都史 留下 了极其 丰富 的 文化 遗存 。城 南是 南京城 市发展 的摇 篮 .是重要 的城市 空 间 历史 上她是
2 1 6现代城市研究 5 0 0 2 9
历史保护与更新
CONS RV T ON AND RE W A S OR E A I NE LOF HI T Y
护 与复兴 开始启 动。在实施 的过 程 中. 由于 出 现 局 部 成 片 拆 迁 而 引 起 了 极 大 的社 会 反 响 , 多 名 有 关 专 家 、 学 者 上 书 国 务 院 呼 吁 立 即 停 止 拆 建 行 动 要
块 纳 入 本 次 保 护 与 整 治 规 划 中 ,形 成
决 保 温 隔 热 、 节 能 、 防 火 、 降 低 造 价 等方面的问题 。 上 述 规 划 是 城 南 历 史 城 区 保 护 与 更 新 的 指 导 性 文 件 .是 应 该 遵 循 的 原 则和途径 。
系统 的历史 地段框 架 ; 有的历史地 所 块 采取统 一的保 护与整 治策略 .根 据 地段 具体情 况有针 对性地 提 出实施 方 式 参考历 史功 能 ,根据 现状及 未来 发展的 需要整体 地进行 各地块 功能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
不过,伴随世界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
所以,选择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
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持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始弱化。
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择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
比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
综合来看,本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三、研究区概况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是“十里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六朝时代已繁华初具。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地先后经历了全面启动(1984—1990年)——完善实施(1991—1995年)——加快建设(1996—2000年)——扩容升级(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获得过“中国旅游胜地百佳”、“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中国著名商业街”等多项殊荣。
2010年,被评定为中国首个5A级历史文化街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是,又因其地处老城南南京城市化改造的核心地段,伴随城市更新改造步伐持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衍生的问题接踵而来。
所以,作为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在探索保护与更新、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选择其作为研究个案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研究设计与分析(一)城市记忆要素筛选通过查找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发现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存续的城市记忆要素和内涵丰富,如历史建筑景观(江南贡院、大成殿等)、遗存遗迹(秦淮河、乌衣巷等)、名人故居(李香君故居等)、老字号美食店铺(蒋有记等)、文学典故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桃花扇》等)、民俗节庆活动(秦淮灯会等)、民间手工艺(秦淮灯彩、秦淮风味小吃等)等。
(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15年8-10月期间展开,采用到实地发放的形式,分别向本地居民发放256份,外地游客244份,有效回收样卷462份,有效率92.4%,具有可靠性。
问卷内容分为两绝大多数。
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个人基本信息实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年限(当地居民)、游览次数(外地游客);第二部分为主观题(表1),主要调查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发展、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满意度,将城市记忆要素融入题项设计中,以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实行问题设计,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或态度中立,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
(三)研究分析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项实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1、古建筑与历史文化氛围绝大多数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记忆深刻,且对古建筑保护情况持较高认可度(选择“满意”比例为76%),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历史文化氛围”这两道选题的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比例分别为69%和72%)。
具体见图1、图2和图3。
2、餐饮卫生与美食特色受访对象特别是本地居民大多对夫子庙百年老字号食铺如蒋有记等的记忆深刻,但是对“地方美食特色”的评价和认可度较低(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6%和9%)。
此外,对街区“餐饮卫生情况”总体认可(选择“满意”比例为56%),具体见图4和图5。
3、购物环境与商业化氛围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购物环境的便利性”的评价较好(选择“满意”比例为61%),但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评价较差(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63%),而对“商业化氛围”的认可度整体持否定态度(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72%)。
具体见图6、图7和图8。
有些游客认为旅游商品缺乏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不值得购买。
4、休闲游览接待设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览设施及活动”的评价适中(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3%),对“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整体较好(选择“满意”的比例为58%)。
具体见图4-9和图4-10。
部分游客认为,旅游信息化宣传方面,对历史记忆要素的挖掘不够。
5、游客文明行为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文明行为”的总体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2%和38%)。
具体见图11。
五、研究结果分析针对上文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夫子庙等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挖掘街区存蓄的丰厚记忆要素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富的南京城市记忆要素,凸显了其在南京城市发展和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这些记忆要素,对于地方性的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彰显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具有重要功能。
包括彰显水乡秦淮的江南风韵,针对性的开发不同功能的画舫;恢复“蒋有记”等老字号百年美食店铺,移除古建筑上的外文招牌,用中文汉字配以中国书法艺术的手笔实行重新装饰,体现华夏文化的魅力。
(二)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更新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以“秦淮八艳”的民间故事为脚本,结合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复建古戏台,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或邀请艺术创作者或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记忆要素与现代艺术融合,开辟江南非物质文化创意园,邀请艺术创作家设立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宣传表演民间技艺,并考虑展开竞技比赛;同时,和地方院校联盟,共同开发创作非物质文化艺术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再现民俗繁荣景象。
(三)实现街区功能的有机更新分隔现代商业街与传统文化街道,规范市场销售秩序,提升旅游商品档次和质量,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旅游购物市场。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和线下营销、“上店下坊”的商业经营模式。
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历史文化街区测评体系,增强街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加志愿者协助维护游览秩序,展开定向咨询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要。
(四)展开志愿者公益宣传活动在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定期展开志愿者公益活动,与地方会展、旅游、艺术等院校展开合作,倡导游客文明出行。
采用网络媒体、现代传媒等手段,搭建线上文明出行的平台,以发请帖、求回帖、求订单等多种方式,邀请注重夫子庙旅游网站的网民签订网络承诺书。
对于实际到达景区的游客,也可专设指定的区域,成立文明出行委员会,邀请游客现场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
六、讨论和建议在城市化快速变迁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保护南京城市记忆、传承南京本土优秀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保护和更新面临新的挑战。
未来能够进一步扩大研究案例地和辐射面,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个案,从城市记忆和文化基因谱系构建、城市文化特色凝练、街区生活和市井民俗文化融入等层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为拓展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视域,推动城市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考素材和研究佐证。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