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并了解她与“凤辣子”的初次相遇情节。
2.能力目标:运用阅读策略,理解和分析文本,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小说《红楼梦》第五回《贾琏仙逝黛玉哀辞李纨贾迎春两妻探望林可卿》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节。
2.教学重点:了解林黛玉的形象特征、人物性格和与“凤辣子”的相遇情节。
3.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比喻。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林黛玉形象的图片或读一段描写林黛玉的文字,引发学生对林黛玉的兴趣和好奇。
2.阅读理解(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段文字,然后进行问题解答。
问题:1)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2)林黛玉和“凤辣子”相遇的情节是什么?3)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体现在哪里?4)文中使用的一些词语和比喻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3.分组讨论和汇报(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然后汇报给全班。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详细解释一些问题的答案。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总结学生介绍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词语比喻等,确保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强调林黛玉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她的人物形象对整部小说的影响。
5.拓展讨论(15分钟)提问:1)林黛玉和“凤辣子”初次相遇时,两人的对话内容和情感有哪些特点?2)文中描述的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否合理?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3)该节文本中的词语和比喻手法体现了什么意境和情感?6.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等经典作品,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理念:本文是本册教材中典型的“难点不是重点,重点不是难点”的文章。
难点是对王熙凤的外表打扮描写,是朗读的难点,也是理解的难点;重点是从王熙凤的言行中品出她的性格特点。
而王熙凤说的话,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以读出“言外之意”的。
因此,教学前,首先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一些人物关系,特别是涉及到本文的一些人物;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策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外表打扮”所传达的信息。
对王熙凤的语言,通过阅读链接、想象等策略,使学生读出“言外之意”,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二、教学目标:1、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链接、想象等策略,感受并表现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迁移描写方法课外练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并表现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五、过程预设(1课时):(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1、(播放《红楼梦》插曲,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
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解其中的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段,去解一解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王熙凤,也就是“凤辣子”。
板书课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读读题目,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2、范读课文,自由朗读,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地方划下来和同桌交流。
3、分解难点:【设计意图:文章的第一段描写王熙凤的外表打扮,是朗读的难点。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情节,掌握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手法,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节概述: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两人在贾府的相遇,彼此印象及后续发展。
2. 人物分析:凤辣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及其在故事中的地位。
3.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细腻的描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对凤辣子与林黛玉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节、人物关系和写作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享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情节:详细讲述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
3. 分析人物:剖析凤辣子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了解其在故事中的地位。
4. 写作手法讲解:讲解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文中典型的句子,分析其写作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享心得。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深入了解凤辣子和林黛玉的故事。
2. 分析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心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凤辣子和林黛玉性格特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理解。
3.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剖析《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和林黛玉形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名师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和“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
在这一见面过程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巧舌如簧、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凤辣子”形象。
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难点: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一)解课题,初识王熙凤。
齐读课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为什么称王熙凤为“凤辣子”?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预习收获。
让学生根据课前老师下发的预习学案,相互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
在交流搜集的有关《红楼梦》的资料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林黛玉、王熙凤、贾母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感受王熙凤多变的复杂性格奠定基础。
(三)品读感悟,感受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时,我课件出示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后,围绕“你心目中的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描写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进行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几方面去分析王熙凤的形象,从课文具体的句子中去感受王熙凤泼辣张狂、巧舌如簧、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复杂性格。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我还播放了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四)课堂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从字词、描写人物的方法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课堂检测,并及时进行反馈。
(五)作业布置:为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进行了二选一的`作业设置:1、积累、背诵本课中的精彩片段。
2、模仿本组课文写一个人物片段。
学生可自主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作业。
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通过精彩的对话和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和林黛玉的才情。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同时,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凤辣子和林黛玉的个性魅力,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懂得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难点:对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体会人物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2.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人物情感。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相关文学作品:用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4.教学录音机、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跟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优秀4篇】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优秀4篇】五年级下册语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篇一一、文本细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
细读文本,有如下感想:(文本的教学价值)(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具体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则是两块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对于感受人物形象,阅读理论告诉我们: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者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等等。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或者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寥寥无几,人生阅历、人情世故上等积累更是缺少,让学生鞭辟入里地去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特点显然超过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这两个目标中教学重点之一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上。
(2)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a、外貌描写,分二个部分,一是“佩饰”“衣服”的描写,二是身材容貌的描写。
对于这些语言,深究其深奥的意思没有任何意义,老师的带读,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形式感受。
b、语言描写。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被誉为“语言学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精彩的语言描写方法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
对于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总共有三处:第一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凸显王熙凤的嚣张、地位不同;第二处,也是最精彩的一段话,总共四句话,要让学生先分清,然后通过指导读好这段话,进而体验“话外之音” 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借助王熙凤多变的表情、善于见风使舵的表现来读好这段话,体会人物的形象也就不再难了。
c、动作、神情描写:通过王熙凤的“用帕试泪”“转悲为喜” 和“携”、“忙携”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王熙凤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个性,应整合在朗读中。
d、侧面、衬托描写:比如贾母口中的王熙凤、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描写,以及众人都是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背景下,更能衬托出王熙凤的张狂。
(3)文章的语言。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支晓清教学目标:1、通过多次读课文,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红楼梦》的语言。
2、通过对外貌、语言描写的学习,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初步知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适度拓展,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通描写“凤辣子”外貌的部分。
教学过程:一、检查字词,了解起点1、引入话题:师:(课件出示)背景介绍: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了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贾家荣宁俩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被誉为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件出示),就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一个小片段。
2、板书课题,读课题(指名读,齐读)从课题入手提问: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片段中的两个人物:凤辣子是谁?(板书:王熙凤,人名下面划横线)检查字词:(最好随文)第一组liàng liang xìjì身量打量来者系谁裙边系着第二组纳罕(诧异,惊奇)恭肃严整(恭敬、严肃、整齐,课文中指贾府上上下下在贾母面前非常恭敬,举止收敛,行动小心)敛声屏气(行动十分小心谨慎)第三组放诞无礼(行为放纵,谚语荒唐,不合礼仪)泼皮破落户儿(性格放纵,不拘小节)第四组嫡亲(文中指血统最接近的亲属)媳妇(文中指女仆)老婆们(文中指年老的妇女)第五组攒(cuán)珠髻挂珠钗(chāi)璎(yīng )珞圈玫瑰佩窄裉(kèn)袄银鼠褂洋绉(zhòu)裙2、师:预习的时候读过几次课文?读这篇课文和读以前学过的课文感觉一样吗?预设:难读:哪部分难读板书外貌觉得难读的同学举手(这是一篇古白话文,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所不同,读来特别拗口)课件出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jì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共10篇)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共10篇)好我为你精心整理了10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搜索到更多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
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两个方面的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从正面对王熙凤的描写,二是从侧面对王熙凤的描写。
写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分析的方法。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小说中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3、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及赏析小说。
【教学重点】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王熙凤出场前后描写及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出场及具体语言行动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鲁迅先生曾称颂道: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使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打破了。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著作,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还留下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人物事廊,塑造了许多不朽的人物典型。
其中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人物,且对众多人物的写法绝不雷同。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写人物技法尤为高超,王熙凤出场的文字尤其脍炙人口,细节描写也极为精彩。
二、快速阅读课文,欣赏电视相关情节1、认真快速阅读课文有关王熙凤的描写,比较分析王熙凤出场前后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说明:按王熙凤图象进入影片欣赏,然后返回此页。
)2、然后结合课文的描写去欣赏电视情节,认真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问题1、联系电视剧和课本的内容讨论:课文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王熙凤这个人物?(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目标】
1.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品读人物的外貌、言行,通过读、思、议等策略,感受并表现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迁移描写方法课外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并表现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有关《红楼梦》的一些资料;教师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播放《枉凝眉》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里面的谁?这节课我们去去认识《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王熙凤,人称“凤辣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哪三位?
4、老师向学生简介贾母、林黛玉、王熙凤的身分及三人的关系。
5、[再读课题],人称“凤辣子”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通过品味描写人物的词句,去认识这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觉得不好读的地方请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1)一语未了纳罕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媳妇
风骚携着老祖宗手帕嫡亲
A检查读音。
B点拨解释:嫡亲:血统最接近的亲属。
《红楼梦》中,贾母的嫡亲孙女有:贵为皇妃的元春,有漂亮的迎春、探春和惜春;
(2)读准下列词语: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3)结合插图上的“王熙凤”大致明白这个句子是描写了人物的头饰、裙饰和服饰。
三、自读自悟,小组学习自学提示:
1、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请画出相关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组内说说。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初步交流:读了课文,王熙凤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人物的什么描写中感受到的?
四、品味词句,探究性格
(一)品读人物的外貌。
1、出示句子: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提示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金”字,“珠”字,还有描写颜色的词语等来体会王熙凤穿着的华贵、珠光宝气。
]
(2)用自己的话说说“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意思。
[体会王熙凤美丽的容貌] (3)投影“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面相。
这种面相,让你感受到什么?[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阴损]
(4)品读句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唇未启笑先闻。
”
(5)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作家不是为了外形而外形,而是为了性格而外形。
作家
用了这么多的篇幅来写王熙凤“与众不同的打扮”及其容貌,你感受到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二)品读人物的言行
1、课件出示句子:“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从后房门进来。
”
(1)细读王熙凤的出场片断,你能体会到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在旁边简单作批注。
(2)组织学生交流,老师着重从以下方面点拨:
①从王熙凤出场时与众人的表现作对比,体会她性格张扬放肆、在贾府的地位特殊。
②从“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体会到她在贾府的地位特殊。
(3)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放诞无礼),理解“放诞无礼”。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句子。
2、贾母是怎么介绍王熙凤的?出示句子: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贾母的评价让你体会到什么?[王熙凤在贾府地位高,在贾母面前是很受宠的。
]
3、指导朗读。
4师过渡: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之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她的说话艺术。
5品读:“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句话夸了谁?黛玉听了心情会怎么样?站在周围的嫡亲孙女“三春”,她们听了会怎么想?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站在周围的嫡亲孙女听了又会怎么想?贾母听了心情会怎么样?(3)你从中感受到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4)王熙凤为什么用帕拭泪?“拭”与“擦”有什么区别?透过“拭”字,你有什么体会?[虚伪、逢迎取宠]
(5)品读“携”:“携”是怎样的动作?为什么不用“拉、牵、握”,而用“携”?
(6)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也只管告诉我。
”
(1)王熙凤一连串问了黛玉哪些问题?黛玉回答了吗?有机会回答吗?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从两个“只管告诉我”,你体会到什么?[表现自己,在贾府中地位高]
(3)王熙凤说这话时是怎样的神情的?刚刚才“用帕拭泪”,现在忙“转悲为喜”,这是为什么?这一切是做给谁看的?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性格?[机变逢迎、笑里藏刀]
3、品读第三段话,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观看视频,诵读展示
1、想一睹王熙凤的风彩吗?请看大屏幕。
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个圆滑、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炫耀特权的人物。
2、看完视频,大家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肯定印象深刻,但是,我相信,当你有机会读完原著,你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还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看法。
有人就是这样评价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模样极标致,言语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也有人这样评价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王熙凤真是一个性格鲜明而又复杂的人物。
3、小组分角色朗读片段,再次揣摩人物。
【设计意图:视频的情景与课文十分温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王熙凤的性格和为人很有帮助,这样形象的画面配上课文内容使学生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时,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
】
六、总结运用,领会写法
1、本单元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再来回顾一下,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
2、作者紧紧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描写叫正面描写。
作者写王熙凤这个人物,不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还从林黛玉的眼中来写,从贾母的口中来写,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3、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写法迁移运用]请同学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出一个老师或同学的特征。
写完后,与同桌分享,并作进一步的修改吧![汇报写话,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迁移小练笔,运用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达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
七、巧设作业,拓展阅读
1.《红楼梦》中塑造了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林黛玉、贾宝玉、晴雯、薛宝钗、袭人、史湘云……推荐课下阅读《红楼梦》,找出人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多读读。
2、继续修改习作。
八、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圆滑、炫耀特权、外貌、言行
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