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合集下载
第二节_发酵过程影响因素及过程控制

17:44
22
2.固体发酵
当发酵温度不足时可通入蒸汽保温或水浴保温, 也可用堆积的办法保温,一般采用通入蒸汽保 温较为简单 当发酵温度过高时,采用风机连续通风,可达 到冷却降温的目的
17:44
23
(二)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1. 发酵对pH的影响 2. 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3. 最适pH的选择 4. 发酵过程中pH的调节与控制
17:44
43
根据和氧的关系分为: 专性好氧微生物 好氧微生物 (必需有氧) 微好氧微生物 兼性好氧微生物 耐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17:44
(可有可无)
(不需) 严格厌氧微生物
温度太低:使原生质膜处于凝固状态,不能正常进行营养物质的 运输或形成质子梯度。 温度太高: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的其他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形作 用。
微生物对低温的适应性又比高温强,在低温往往停 止生长发育,而在高温下易死亡。
4
17:44
17:44
5
小结:
1.嗜冷微生物能够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其所含 的酶在低温能有效地催化生化反应;在低温下主动运输 仍能正常进行,有效的吸收必须的营养物质,是其原生 质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仍可维持膜 的流动性。 2.嗜高温微生物在高温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其酶和其 他蛋白质在高温时更稳定;其蛋白质合成机构和细胞 质膜(富含饱和脂肪酸等)等结构成分是热稳定。
第三,PH的改变往往引起某些酶的激活或抑制,使生物合成途 径发生改变,代谢产物发生变化。
二、pH对发酵的影响
1、实例
例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林可霉素发酵开始,葡萄糖转化为有机酸类中间产物,发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

量以最高罐批经验量为参考。 每小时 前期0~40h 中期40~90h 后期90h以后 加糖量 0.08%-0.15% 0.15% - 0.18% 0.15% -0.18%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例:
控制原则:
μ、
qP
、 qC之间的关系:
Growth
2-3 pH units
pH
影响培养基某些组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从而影响微
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二、影响发酵pH变化的因素:
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生产菌: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pH的变化: 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若阴离子
氮源被利用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 pH下降。 一般来说,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向酸性pH转移,高氮源 培养基倾向于向碱性pH转移,这都跟碳氮比直接有关。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的消耗
确定基础培养基的适当配比,防止培养 基过于丰富或过于稀薄。
通过调节中间补料的速度和量来控制。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酶活
影响各种酶促反应的速度
发改酵变温发度酵升高液,的生物长理代性谢质加快:,生
产期提前。
温度
发温改酵度变温影菌度响体太基高代质,和谢菌氧产体的物容吸的易收合衰速老成度,方发向
三、最适pH的选择
选择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一 般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性,确定不同的最适pH
同一菌种根据不同阶段,生长期采用最适生长的 pH,在产物采用最适产物合成的pH。
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例:
控制原则:
μ、
qP
、 qC之间的关系:
Growth
2-3 pH units
pH
影响培养基某些组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从而影响微
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二、影响发酵pH变化的因素:
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生产菌: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pH的变化: 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若阴离子
氮源被利用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 pH下降。 一般来说,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向酸性pH转移,高氮源 培养基倾向于向碱性pH转移,这都跟碳氮比直接有关。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的消耗
确定基础培养基的适当配比,防止培养 基过于丰富或过于稀薄。
通过调节中间补料的速度和量来控制。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酶活
影响各种酶促反应的速度
发改酵变温发度酵升高液,的生物长理代性谢质加快:,生
产期提前。
温度
发温改酵度变温影菌度响体太基高代质,和谢菌氧产体的物容吸的易收合衰速老成度,方发向
三、最适pH的选择
选择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一 般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性,确定不同的最适pH
同一菌种根据不同阶段,生长期采用最适生长的 pH,在产物采用最适产物合成的pH。
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工学]第六章发酵食品生产工艺
![[工学]第六章发酵食品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033d350dbe23482fb5da4c38.png)
6.1.3 发酵条件与过程控制
⑴ 培养基 在生产上是为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代谢的需要。
成分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与发酵产品的 质量。一般分为:
斜面培养基:提供菌种繁殖扩大之用,要使菌体长得 快、健壮。浓度不宜高,碳氮含量不宜过多。
种子培养基:使菌种纯净、健壮、活力旺盛并有足 够的数量。浓度不宜太高,控制碳氮比。
特点:是酱醪稀薄,便于保温、搅拌和输送适 合于机械化生产,而且酱油滋味鲜美,酱香和酯 香醇厚,色泽较淡。但生产周期长,设备利用率 低,压榨工序繁杂,劳动强度高。
⑵ 固稀发酵 即先固态后稀醪,二者分阶段性结合起来,而且
蛋白质原料与淀粉质原料分开制曲,高低温分开制 醅及制醪发酵。一般固态发酵温度保持在40 ~ 50℃,然后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盐水,进行稀醪发 酵温度保持在30~40℃。
⑹染菌与控制 发酵过程染菌是很严重的问题,主要的原
因有菌种带菌,设备渗漏,空气系统带菌等。 原因多种不尽相同。
要注意环境卫生;车间设计要合理;消毒方 法要适当;利用发酵条件控制杂菌生长。
6.2 酱油生产技术
6.2.1 概述
酱油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以粮食作物为原料加 工制成的发酵调味品。
每l00mL酱油中含可溶性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达7.5~10g,含糖分2g以上,此外,还含有较丰富
﹡适合的菌种 ﹡适合的代谢条件 ﹡适合的生化反应器 ﹡适合的分离方法与设备
6.1.2 发酵基本过程
⑴ 发酵食品的形成
在原有酶及微生物产生的酶的共同作用下,原料有机物产生大分子 降解,如淀粉降解、蛋白质降解、脂肪降解、纤维素降解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个过程 也称为原料的液化阶段。
原料降解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决定了发酵产物的最终取向 。
第六章_发酵乳制品

一般2~7℃下把酸温乳度的降贮至藏5℃期,为贮7~存14d。
凝固型酸乳加工
(二) 质量控制
1.凝固不良或不凝固 2.乳清析出 3.风味不良
4.表面霉菌生长
1.凝固不良或不凝固
①乳②③④中原发加含料酵糖有乳温剂量抗度活质菌与 力量素时、间防腐剂,会抑制乳酸
菌凝质都•会酸成•了能加低发生固含会使 乳 酸 乳 很糖于酵长性量造乳凝酸好量剂乳,差降成酸固凝菌凝过活酸影;低酸菌性固的固大力菌响原;乳凝降性生。,发减正料掺凝乳低差长产酵弱常乳碱固能。繁生的或发掺中不力殖高最接酵水和好降,渗适种,,发。低也透温量从使酵,会压度太而乳所从使,与少导的产而酸抑时会致总的导乳制间造酸干酸致不,乳物,
4 接种
为使乳酸菌体从凝乳块中分散出来,应在接种前将发酵 剂进行充分搅拌,达到完全破坏凝乳的程度。接种量可按 培养时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发酵剂的产酸能力灵活处理。 一般接种量为2%~3%。制作酸乳常用的发酵剂为保加利 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菌种,其比例通常为1∶1。也 可用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乳酸链球菌1:4搭配,由于菌种生 产单位不同,其杆菌与球菌的活力也不同,在使用时其搭 配比应灵活掌握;混合发酵剂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共生作用, 促进发酵。
四、酸乳的质量标准
酸牛乳的感官指标
项目
纯酸牛乳
调味酸牛乳、果料酸牛乳
呈均匀一致的乳 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
色泽
白色或微黄色
或调味乳、果料乳应有的
影响蛋白质水解活性的因素
四、发酵剂的制备
1.培养基的热处理 90~95℃ 30~45min
2.冷却以培至2养接.5种注基%温意:~度:脱3接%脂种的奶量接,、种或培量特和级
345. . .加 培 冷入养却2球适最脱 干 代发~菌接适脂物 。酵培130p和种剂养养在保奶质~hH杆和的时2温所持4粉制0菌培.间培℃5度有不按成。一养1养和阶变:再9般1温时%培段!为制的度间养都~3脱比为~,时必1率4脂22要间须03%,h奶达℃。的最到替。
凝固型酸乳加工
(二) 质量控制
1.凝固不良或不凝固 2.乳清析出 3.风味不良
4.表面霉菌生长
1.凝固不良或不凝固
①乳②③④中原发加含料酵糖有乳温剂量抗度活质菌与 力量素时、间防腐剂,会抑制乳酸
菌凝质都•会酸成•了能加低发生固含会使 乳 酸 乳 很糖于酵长性量造乳凝酸好量剂乳,差降成酸固凝菌凝过活酸影;低酸菌性固的固大力菌响原;乳凝降性生。,发减正料掺凝乳低差长产酵弱常乳碱固能。繁生的或发掺中不力殖高最接酵水和好降,渗适种,,发。低也透温量从使酵,会压度太而乳所从使,与少导的产而酸抑时会致总的导乳制间造酸干酸致不,乳物,
4 接种
为使乳酸菌体从凝乳块中分散出来,应在接种前将发酵 剂进行充分搅拌,达到完全破坏凝乳的程度。接种量可按 培养时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发酵剂的产酸能力灵活处理。 一般接种量为2%~3%。制作酸乳常用的发酵剂为保加利 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菌种,其比例通常为1∶1。也 可用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乳酸链球菌1:4搭配,由于菌种生 产单位不同,其杆菌与球菌的活力也不同,在使用时其搭 配比应灵活掌握;混合发酵剂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共生作用, 促进发酵。
四、酸乳的质量标准
酸牛乳的感官指标
项目
纯酸牛乳
调味酸牛乳、果料酸牛乳
呈均匀一致的乳 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
色泽
白色或微黄色
或调味乳、果料乳应有的
影响蛋白质水解活性的因素
四、发酵剂的制备
1.培养基的热处理 90~95℃ 30~45min
2.冷却以培至2养接.5种注基%温意:~度:脱3接%脂种的奶量接,、种或培量特和级
345. . .加 培 冷入养却2球适最脱 干 代发~菌接适脂物 。酵培130p和种剂养养在保奶质~hH杆和的时2温所持4粉制0菌培.间培℃5度有不按成。一养1养和阶变:再9般1温时%培段!为制的度间养都~3脱比为~,时必1率4脂22要间须03%,h奶达℃。的最到替。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开始补糖时间:根据代谢变化的情况来确定。
l 补糖数量:以控制菌体浓度略增或不增为原则,使 产生菌的代谢活动有利于抗生素的合成。
l 补糖方式:连续滴加补入、少量多次间歇补入、大 量少次补入等。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2、动力学模型控制法: l 根据菌体比生长速率、糖比消耗速率以及抗生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一)物理参数 (二)化学参数 (三)生物参数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一、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l (一)物理参数
l 1.温度(℃) l 发酵整个过程或不同阶段中所维持的温度。 l 酶反应速率、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与传递速
率、菌体生长速率和产物合成速率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1)生产菌种 本身的特性;2)合适的环境条件,使它的 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
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培养温度、pH、 氧的需求等。
为了掌握菌种在代谢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 需要监测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菌体浓度 、糖、N消耗及产物浓度,培养温度、pH、 溶氧等。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发酵液的菌体量和单位时间的菌浓、溶氧浓度、 糖浓度、氮浓度和产物浓度等的变化值)
l 计算
(菌体的比生长速率、氧比消耗速率、糖比消耗速 率、氮比消耗速率和产物比生产速率)
(控制产生菌的代谢、决定补料和供氧工艺条件)
研究
发酵动力学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二节、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l 1.菌体生长阶段(菌体生长期或发酵前期 ) l 菌体进行合成代谢:菌浓明显增加、摄氧率不
l 补糖数量:以控制菌体浓度略增或不增为原则,使 产生菌的代谢活动有利于抗生素的合成。
l 补糖方式:连续滴加补入、少量多次间歇补入、大 量少次补入等。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2、动力学模型控制法: l 根据菌体比生长速率、糖比消耗速率以及抗生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一)物理参数 (二)化学参数 (三)生物参数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一、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l (一)物理参数
l 1.温度(℃) l 发酵整个过程或不同阶段中所维持的温度。 l 酶反应速率、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与传递速
率、菌体生长速率和产物合成速率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1)生产菌种 本身的特性;2)合适的环境条件,使它的 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
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培养温度、pH、 氧的需求等。
为了掌握菌种在代谢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 需要监测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菌体浓度 、糖、N消耗及产物浓度,培养温度、pH、 溶氧等。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发酵液的菌体量和单位时间的菌浓、溶氧浓度、 糖浓度、氮浓度和产物浓度等的变化值)
l 计算
(菌体的比生长速率、氧比消耗速率、糖比消耗速 率、氮比消耗速率和产物比生产速率)
(控制产生菌的代谢、决定补料和供氧工艺条件)
研究
发酵动力学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二节、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l 1.菌体生长阶段(菌体生长期或发酵前期 ) l 菌体进行合成代谢:菌浓明显增加、摄氧率不
发酵生产的过程及控制

死亡期
2、补料分批培养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 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 在此过程中只有料液的加入没有料液的取出,所以发酵结束 时发酵液体积比发酵开始时有所增加。在工厂的实际生产中 采用这种方法很多。
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后,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 除了空气的通入和排气。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 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优点: 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机会少,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容易掌握 缺点: 产率低,不适于测定动力学数据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
迟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 定期
发酵级数确定的依据
级数受发酵规模、菌体生长特性、接种量的影响。
级数大,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一 般2-4级。
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 的一个方面。
3、接种量的确定
移入种子的体积 接种量= —————————
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
过大过小都不好,最终以实践定,如大多数抗生素为7-15%。 但是一般认为大一点好。
7 种子的质量标准
• 菌丝形态、菌体浓度和培养基外观(色素、颗粒等); • pH; • 糖氮代谢速度; • 其它参数,如接种前的抗生素含量、某种酶活等。
8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1)原材料的质量:
一般选择一些有利于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在营养 上容易被菌体直接吸收利用,营养成分要适当地丰富和完全, 氮源和维生素含量较高,这样可以使菌丝粗壮,并且具有较 强的活力。
另一方面,种子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要尽可能和发酵培养基 接近以适合发酵的需要,这样的种子移入发酵罐后能比较容 易适应发酵罐的培养条件如微量元素Mg、Ca、Ba能刺激孢子 的生长。 2)、培养温度:过低?过高?
代谢控制发酵-第六章 代谢控制发酵实例

型突变株 思考:这样做有什么不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选育渗漏缺陷型突变株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双营养缺陷(或预苯酸缺陷)使得菌株生长
缓慢,因此可选育预苯酸渗漏缺陷型突变株 渗漏缺陷型是一种不完全营养缺陷型,它不会产生过量的末
端产物,因而可以避开反馈调节 但它又能合成微量的末端产物,用来进行生物合成 在培养这种突变体时,可不必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
弱化子
p 解除反馈调节,增强色氨酸合成途径代谢流(通) 解除色氨酸抑制作用:
(1) 选育色氨酸结构类似物(5-氟色氨酸、5-甲基色氨酸) 抗性突变株
变构,失活
酶
色氨酸
问题:诱变后存活的微生物 包括正向突变(想要的)、负 向突变(不想要的),怎么把 正向突变的筛选出来?
5-氟色氨酸 5-甲基色氨酸
四、青霉素发酵
生物合成途径
四、青霉素发酵
代谢调节
碳分解代谢产物的影响
Ø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受碳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如ACV合成 酶,IPN合成酶,酰基转移酶就被阻遏
Ø 葡萄糖可以刺激菌体生长,使作为赖氨酸和青霉素合 成中间体的α-氨基己二酸转向合成赖氨酸,抑制青霉 素的合成
Ø 葡萄糖降低青霉素生物合成的速率和得率还由于葡萄 糖与6-APA之间形成复合物,从而减少了可用于合成青 霉素的中间产物。
Ø 选育单氟乙酸、三氟乙酸敏感突变株 抑制乌头酸梅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若菌体对药品 敏感,说明该突变株的乌头酸酶和异柠檬酸酶活力低或 含量少
Ø 选育强化CO2固定反应的突变株 氟丙酮酸敏感、天冬氨酸缺陷、羧化酶基因克隆
Ø 强化柠檬合成酶
一、柠檬酸发酵
发酵控制
Ø 控制Mn2+和NH4+浓度,解除柠檬酸对PFK的抑制,使EMP 畅通无阻
(2) 选育渗漏缺陷型突变株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双营养缺陷(或预苯酸缺陷)使得菌株生长
缓慢,因此可选育预苯酸渗漏缺陷型突变株 渗漏缺陷型是一种不完全营养缺陷型,它不会产生过量的末
端产物,因而可以避开反馈调节 但它又能合成微量的末端产物,用来进行生物合成 在培养这种突变体时,可不必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
弱化子
p 解除反馈调节,增强色氨酸合成途径代谢流(通) 解除色氨酸抑制作用:
(1) 选育色氨酸结构类似物(5-氟色氨酸、5-甲基色氨酸) 抗性突变株
变构,失活
酶
色氨酸
问题:诱变后存活的微生物 包括正向突变(想要的)、负 向突变(不想要的),怎么把 正向突变的筛选出来?
5-氟色氨酸 5-甲基色氨酸
四、青霉素发酵
生物合成途径
四、青霉素发酵
代谢调节
碳分解代谢产物的影响
Ø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受碳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如ACV合成 酶,IPN合成酶,酰基转移酶就被阻遏
Ø 葡萄糖可以刺激菌体生长,使作为赖氨酸和青霉素合 成中间体的α-氨基己二酸转向合成赖氨酸,抑制青霉 素的合成
Ø 葡萄糖降低青霉素生物合成的速率和得率还由于葡萄 糖与6-APA之间形成复合物,从而减少了可用于合成青 霉素的中间产物。
Ø 选育单氟乙酸、三氟乙酸敏感突变株 抑制乌头酸梅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若菌体对药品 敏感,说明该突变株的乌头酸酶和异柠檬酸酶活力低或 含量少
Ø 选育强化CO2固定反应的突变株 氟丙酮酸敏感、天冬氨酸缺陷、羧化酶基因克隆
Ø 强化柠檬合成酶
一、柠檬酸发酵
发酵控制
Ø 控制Mn2+和NH4+浓度,解除柠檬酸对PFK的抑制,使EMP 畅通无阻
发酵工程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3、菌体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在适当的比生长速率下,发酵产物的产率与菌浓成正比 关系,即
式中, P ——发酵产物的产率(产物最大生成速率或生率),g/(L· h); QPm ——产物最大比生成速率,h-1; ♦初级代谢产物的产率与菌体浓度成正比; c(X) ——菌体浓度,g/L.
P=QPmc(X)
♦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中,控制菌体的比生长速率μ比μ临略高 一点的水平,即c(X) ≤c(X)临时,菌体浓度越大,产物的产量 才越大。 ♦c(X)过高,摄氧率增加,溶氧成为限制因素,使产量降低。
(三)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 磷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ATP的必要元素,是微生物 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合成产物所必需的营养。 控制方式: ☺ 在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量的浓度给予控制,以保证菌 体的正常生长所需;
代谢缓慢:补加磷酸盐。举例:在四环素发酵中,间歇,微量添加磷
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四环素的产量。
(二)氮源
2、不同种类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培养基中某些氮源的添加有利于该发酵过程中产物的积累, 这些主要是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作为菌体生长繁殖的营养 外,还有作为产物的前体。 如:缬氨酸、半胱氨酸和ɑ-氨基己二酸等是合成青霉素和头 孢霉素的主要前体。
☺ 无机氮源利用会快于有机氮源,但是常会引pH值的变化, 这必须注意随时调整。如:
(三)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 微生物生长良好时,所允许的磷酸盐浓度为0.32~ 300mmol/L,但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良好时所允许的磷 酸盐最高水平浓度仅为1mmol/L。 ☺ 因此,在许多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 土霉素、金霉素和万古霉素等的合成中要以亚适量添 加。
举例:四环素发酵:菌体生长最适的磷浓度为65~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学院
③尿素流加法:味精厂多用,尿素首先被菌体尿酶分解成氨, 氨进入发酵液,使pH上升,当NH4+被菌体作为氮源消耗并 形成有机酸时,发酵液pH下降,这时随着尿素的补加,氨 进入发酵液,又使发酵液pH上升及补充氮源,如此循环, 致至发酵液中碳源耗尽,完成发酵。
检验学院
pH的控制方法
常用方法
① 调节好基础料的 pH 。基础料中若含有玉米浆, pH 呈酸性,必须调节 pH 。若要控制灭菌后 pH 在 6.0,消前pH往往要调到6.5-6.8 ② 在基础料中加入维持pH的物质,如CaCO3 ,或 具有缓冲能力的试剂,如磷酸缓冲液等 ③ 通过补料调节pH
液体的表面性质:表面张力、表观粘度; 蛋白质及微生物菌体具稳定泡沫作用;
培养液的温度、酸碱度、浓度及泡沫表面积对
泡沫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检验学院
2、泡沫对发酵的影响
降低了发酵罐的装料系数;
增加了菌群的非均一性;
增加了染菌的机会;
引起“逃液”,导致产物的损失;
影响通气搅拌的正常进行,造成发酵异常,导致 产物产量下降; 菌体提前自溶,使更多泡沫生成; 消泡剂的加入给提取工序带来困难。
检验学院
二、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变化
泡沫随通气、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搅拌引起 初期,泡沫的高稳定性与高的表观粘度和低 的泡沫比通气来得大; 表面张力有关; 泡沫多少与培养基所用原材料性质有关; 同一浓度下:玉米浆>花生饼粉>黄豆饼粉 随着微生物对碳、氮源的利用,粘度降低, 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温度、时间会改变培养基性 质,从而影响泡沫的产生; 表面张力上升,泡沫减少; 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性质随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发酵后期,菌体自溶,可溶性蛋白质浓度增 而不断变化,影响泡沫的消长。 加,泡沫上升。
待发酵液的温度表现为上升时,发酵液温度应控 制在菌体最适生长温度。 主发酵旺盛阶段,温度应控制在代谢产物合成的 最适温度。
发酵后期,温度出现下降趋势,直至发酵成熟即 可放罐。
检验学院
第三节 pH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 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二、发酵对pH的影响
三、最适pH的选择
四、发酵过程中pH的调节与控制
检验学院 《发酵工程》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一、pH对发酵的影响
影响菌体原生质膜电荷的改变,引起膜对离子
的渗透作用,影响了营养物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
分泌。
影响菌体生长代谢的酶活性
影响代谢产物的合成方向
Growth 2-3 pH units
pH
检验学院
引起发酵液中pH下降的常见因素 ( 1 ) C/N 过高,或中间补糖过多,溶氧不足,致 使有机酸积累,pH下降; (2)消泡剂加得过多:脂肪酸增加; (3)生理酸性盐的利用; (4)酸性产物形成:如有机酸发酵。
检验学院
一、营养基质的影响及控制
碳、氮、无机盐、前体、生长因子
种类的控制 浓度的控制
检验学院
1.种类的控制
工业中发酵培养基常采用含迅速利用和缓慢利用 的混合氮源和混合碳源。
检验学院
补料内容
① 能源和碳源; ② 氮源; ③ 微量元素; ④ 诱导物;
检验学院
补料控制方法
反馈控制
无反馈控制
检验学院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吉林医药学院
董 媛
检验学院 《发酵工程》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控制方式
一般检控系统包括3个部分。
1.测定元件:如温度计、压力表、电流计、pH计 直接测定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并输出相应信号。 2.控制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将测定元件测出的各 种参数信号与预先确定值进行比较,并且输出信号指 令执行元件进行调整控制。 3.执行元件:它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开启、或关 闭有关阀门、泵、开关等调节控制机构,使有关参数 达到预定位置。
补料速度较慢,供氧充足时:糖完全转化为 污染杂菌
酵母、CO2和水。
补料速度提高,培养液DO跌至临界值以下:
中间补料 糖不完全氧化,生成乙醇,酵母产量减少。
作为控制代谢方向的指标
有些操作故障或事故引起发酵异常
检验学院
一、泡沫的产生及其对发酵的影响 1、泡沫产生的原因
外界引进的气流被机械地分散而形成。 发酵过程产生的气体聚结生产的发酵泡沫。 培养基的物理化学性质。
检验学院
1、引起溶解氧异常下降的原因
污染好氧性杂菌;
菌体代谢发生异常,需氧要求增加;
某些设备或工艺控制发生障碍或变化。
搅拌功率变小或搅拌速度变慢。
消泡剂过量。
搅拌停止。
闷罐。
检验学院
2、引起溶解氧异常上升的原因
污染烈性噬菌体; 菌体代谢异常,耗氧能力下降。
检验学院
五、溶氧作为发酵异常的指示
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影响 最适温度的选择和温度的控制
检验学院
发酵热 =
生物热 + 搅拌热 - 蒸发热± 辐射热
温度控制措施:
大罐:在夹套或蛇管内通入冷却水。 小罐:控制冷却水水温。
检验学院
2、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影响各种酶反应的速率和蛋白质的性质;
通过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间接影响微生物的 生物合成; 会影响生物合成方向; 对同一微生物,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 往往不同。
检验学院
金色链霉菌:可同时产生金霉素和四环素。 低于30℃:金霉素合成能力强; 温度升高:四环素合成比例提高; 高于35℃:只产生四环素。 青霉素产生菌:
生长最适温度:30 ℃ ;
青霉素合成最适温度:25 ℃ 。
检验学院
温度的控制——变温培养
接种后培养温度应适当提高,以利孢子萌发或加 快菌体生长、繁殖。
检验学院
三、泡沫的消除和控制
机械消泡:依靠物理学原理,即靠机械力引起强 烈振动或压力变化,促使泡沫破裂。 化学消泡:使用化学消泡剂消沫。
优点:不需要引入外来物质,可节省原材料, 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减少培养液性质的变 优点:消泡剂来源广泛,消泡效率高,作用 化,对提取工艺无任何副作用。 迅速。 缺点:效率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泡 沫稳定的因素,需要一定的设备,消耗一定 的动力。
检验学院
2、化学消泡
化学消泡剂的种类 化学消泡剂的应用
检验学院
(1)化学消泡剂的种类
天然油脂:玉米油、菜油、豆油、猪油等。
高级醇类:十八醇、聚二醇。
聚醚类:聚氧丙烯甘油(GP)、泡敌(聚氧乙烯 氧丙烯甘油,GPE)。 硅酮类:聚二甲基硅氧烷及其衍生物、羟基聚二 甲基硅氧烷。 氧化烷烃
添加缓冲物质:碳酸钙和磷酸盐
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或碱
过去流加硫酸或氢氧化钠,
现采用补加氨水、尿素、硫酸铵, 在发酵过程中调节补糖速度控制pH
检验学院
解释: ①添加CaCO3:当用NH4+盐作为氮源时,可在培养基 中加入CaCO3,用于中和NH4+被吸收后剩余的酸.
②氨水流加法:氨水可以中和发酵中产生的酸,且 NH4+可作为氮源,供给菌体营养.通氨一般是使压缩 氨气或工业用氨水(浓度20%左右),采用少量间歇 添加或连续自动流加,可避免一次加入过多造成局 部偏碱。氨极易和铜反应产生毒性物质,对发酵产 生影响,故需避免使用铜制的通氨设备。
检验学院
补料时机
补糖时机
过早,刺激生长,加速糖利用;
过迟,所需能量跟不上。如谷氨酸发酵在对数生 长期的末期补料。
判断:培养基条件,菌种,发酵状况(残糖,pH, 菌形态等),在需要时加入;
检验学院
补料方式
一次性大量
少量多次 连续流加 快速流加 恒速流加
指数流加 变速流加
可与其他组分一起进行多组分补料。 以不引起发酵液成分剧烈波动为前提;
检验学院
青霉素发酵的补料控制
碳源 葡萄糖:根据发酵液残糖量、pH值,排气中 CO2及O2含量控制加糖。一般在残糖降至0.6% 左右、pH上升时开始加糖。 氮源 硫酸铵、氨水或尿素,使氨氮控制在0.05%。 前体 发酵的合适阶段添加,使其浓度维持在一定范 围。
检验学院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检验学院
引起发酵液中pH上升的常见因素
(1)C/N过低(N源过多),氨基氮(NH4+)释放; (2)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3)生理碱性盐的利用; (4)碱性产物形成。
检验学院 《发酵工程》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四、pH的控制
采用合适的培养基配比
C:N合适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比例合适
检验学院
放罐指标
产物浓 培养液外观和粘度
过滤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