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转变,艺术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变得多样化。
在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要形式,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人物画、花鸟画等题材也得到了发展。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不再局限于宗教主题,出现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人物的形象。
2. 客观写实的观察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追求真实和细腻的表现。
在绘画方面,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追求表现山水景色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艺术家们努力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精细。
3. 个性化的艺术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绘画中,画家们追求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派别。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工艺技术,展现了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
4. 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注重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追求雅致和高尚的艺术表达。
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5. 艺术与宗教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佛教艺术。
在绘画方面,佛教题材成为了重要的创作内容,表现了信仰和教义。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佛教造像和佛教用具的制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注重客观写实的观察力,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受到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些新特点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概述

东西。在达到传神 的要求上 , 要抓住表 现每个人 的个性 和生
活 情 调 的典 型特 征 和 与之 相 适 应 的 环 境 。
另外 , 《 魏晋胜流画赞》: 凡画 , 人最难 , 次 山水 , 次狗 马; 台榭一定器耳 , 难成而 易好 , 不待 迁想妙得 也。“ 迁想 妙得 ” 重要命题提出 : 迁想 , 就是 观察之外 要发挥 艺术想 象才 能发
对则大失, 对而不正则小失 , 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 , 不若
汉末魏晋六朝是 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 社会上 最苦痛的时
代, 然 而却是 精神史上极 自由、 极 解放 , 最富于智 慧、 最 浓于
热情的 一个 时 代。 因此 也就 是 最富 有 艺术 精 神 的一 个 时 代。 L l 在玄学盛行 、 魏晋风骨形成的这个时代 , 文 学艺术呈现
[ 关 键丽门 绘画; 美学思想; 传神写照; 畅神; 气韵生动 [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2— 8 6 1 0( 2 0 1 4 ) O 1— 0 0 5 4— 0 2
以形写神而 空其 实对 , 荃生 之用乖 , 传 神之趋 失矣。空其 实
到 了充分发展 。 这个时期美学思想最核心突出的变化 , 是曾建立在人格 本位论话语基础上 的 、 以贵我贱 物、 情 理冲 突为特征 的主我 论、 缘情论 , 逐 渐让 位于 以精 神本 体论 为语 境 的、 以物 我两 忘、 主客俱 一为模式 的畅神论 、 尚意论 。 - 2 这 时期 的绘画艺术 具有承上启 下 的作用 , 是 人物 画 山水画 的源 头 , 卫协 、 曹不
神是 画家的 自由之精神。
“ 神” 究竟是指 什么 呢?传 神写 照 中的“ 神” , 是 指一个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
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
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表达之高度。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
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
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
“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
《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
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
“唐工宋巧”。
(1)唐代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
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
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
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
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中国美术史笔记+口诀

(三)魏晋南北朝绘画时期特点: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陆探微:秀骨清像,张僧繇:受佛教绘画的影响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2、顾恺之的三件传世作品及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四)绘画理论4、谢赫的六法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一)隋唐五代人物画1、阎立本及其代表作品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2、吴道子的作品、风格特征、艺术成就送子天王图、地域变相图、伏生授经、鬼伯图用笔遒劲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著4、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作品及画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1.6、南唐著名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周文矩:《宫中图卷》《重屏会棋图》等(二)隋唐五代的山水画1、隋展子虔的代表作品及其在山水画史上的意义展子虔《游春图》,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的三水画。
2、唐青绿山水画派画家李思训、李昭道及其作品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父< 江帆楼阁图> 子<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圖>4、王维的山水画及技法特点5、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荆浩、关仝及其作品、风格荆浩:北方山水,《匡庐图》关仝:师法荆浩传《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6、五代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董源、巨然及其作品、风格董源:《潇湘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等,擅长用披麻皴巨然:董源弟子,其画轻岚淡墨、烟云流动。
(韩滉《五牛图》、4、五代花鸟画“徐黄异体”指哪两种风格,各自有何特点黄筌“黄家富贵”;首创没骨法(强调院体)徐熙“徐家野逸”;线条为主色彩为辅2. 范宽《溪山行旅图》,重山叠岭,雄奇壮伟,笔力坚实,山石作“雨点皴”3.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4.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5.3、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1. 李唐《万壑松风图》《清溪鱼隐图》大斧劈皴、水墨苍劲2. 刘松年:《四景山水》斯文细腻3. 马远《踏歌图》一角构图、人物情节与山水结合4. 夏圭《山水十二景》善于半边取景4、两宋其他的山水画家许道宁、翟院深、王诜等,燕文贵,赵令穰,米芾父子,王希孟萧照、马和之、江参等5、元初赵孟頫的代表作品及画风《鹊华秋色图》;倡古排宋、清雅朴素、书画结合。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美术史----朝代分析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而兴,出现了新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一批艺术石窟,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1、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
2、以线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3、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出现了顾恺之等杰出画家.4、山水画萌芽。
山水逐渐从人物画种而兴起。
5、建立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如王微《叙画》、谢赫《画品》和,宗炳《画山水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对唐以及以后来中国绘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艺术(绘画)从雅拙走向成熟的桥梁.第一批画家出现”士大夫”三国: 曹不兴(佛画)西晋: 卫协、张墨(人、佛)东晋: 戴逵父子顾恺之三绝1、画出人的内在2、传神(眼神)3、高古游丝描4、“春蚕吐丝”般的线描5、画法画理:体现了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烈女仁智图>“顾陆” 密体”张僧繇(南朝) ——吴道子(唐)” 疏体陆探微”秀骨清像”“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书法“二王”:王羲之《兰亭序帖》王献之《中秋帖》唐代绘画方面: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后而加以发扬.2、山水画在晋以后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4、石窟陵墓壁画到初盛都有新的发展.5、唐代的绘画实践显示了唐代美学的实绩.人物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还不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的时期.宗教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世俗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尝试由2D 转向3D 构图金碧山水王维创破墨“泼墨山水”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花鸟画薜稷(鹤)、韩幹(马)、韩滉(牛)书法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P148五代十国1、各小王朝的贵族地主阶级,自知其权势不保、用“及时行乐”来求精神的解脱.绘画上山水花鸟画的兴盛2、山水方面画家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3、花鸟方面,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宗教画相应衰落.人物画继承唐遗风,细润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能反映揭示社会本质.院体画和风俗画出现.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和画家顾恺之

魏晋南北绘画艺术概况和著名画 家顾恺之
魏晋南北朝处于政治分裂的局面,区域文 化的特色极为显着。随着晋室南渡,南方的建 康也成为文化中心,也是在艺术活动上最有创 造力的地区。总说绘画解衣般礴,各擅其长。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 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中国绘画中的其他 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 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 ,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 任务决定的--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 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 魏晋南北朝绘画史发展的概要有:】
第一,出现艺术的自觉。这时期绘画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 可以说在魏晋时期开始发现艺术。 第二,士人画家的出现。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第三,观者的出现。这时候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着这个现象的是书画 收藏活动。这个现象对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时期,观者的品评成为画家 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历代名画记》,戴逵造无量寿佛木像,“逵以古制朴拙, 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详加研究,积思三年,刻 像乃成。”戴逵作无量寿佛木像费时三年。并非实际作木像需费时如此长久,而是戴逵 为了听取观众的品评意见。戴逵的无量寿佛木像,可以说是戴逵的艺术能力于观者的评 论相互激荡的结果。 第四,画论文字的出现。例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陈姚最《续画品》。谢赫的《 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成为後来画史中绘画批评的基本法则。 第五,线描能力的发展。在南北朝晚期,开始出现针对不同主题采取不同描绘方式的现 象。 第六,山水画的出现。虽然目前并未留下当时确切的山水画作,但是由顾恺之《画云台 山记》与宗炳《画山水序》可以略知大概。这与当时的山水文学以及隐逸思想有很深的 关。 第七,宗教人物画的出现。当时绘寺院壁画为新兴的绘画活动,顾恺之与瓦棺寺、戴逵 造无量寿佛木像、张僧繇与一乘寺的关均为类似的实例,在中国中古时期,寺院成为新 的艺术活动中心。 第八,西域画法的传入,也就是当时称为凹凸画的阴影法。最着名者为代张僧繇。
魏晋南北朝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文/ 陶复元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一段政权分裂、朝代更叠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人性觉醒、自由解放和富于智慧的时代。
「魏晋风度」、「魏晋风骨」造就了一代的艺术精神。
这个时代的艺术倾向于简约玄澹,超然绝俗。
在解脱了汉代儒家的束缚后,魏晋人直接欣赏、品评人物,追求人格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之美。
他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以表里澄澈的胸襟、玄学的意味来体会自然,创立一个风神潇洒的山水灵境,形成一种脱俗的理想美。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向后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质:画风中的「疏密」二体定制于此时;经典的艺术理论如「六法与画品」、「传神论」、「山水画理论」涤讪形成;卷轴画走向独立;笔法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定。
又因遭遇「五胡乱华」,导致华戎混杂的局面,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使绘画题材、样式、技法都得到空前和多样化的发展。
这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如顾恺之、谢赫、陆探微、张僧繇、宗炳、王微和姚最等,画艺超群理论丰富,与秦汉时期的绘画不同,不再注意现实本身,开始探索新的领域,例如山水画即作为一种独立科目,寻求新的意境和表现方式。
在绘画中还提出许多美学问题,使绘画艺术从实践到理论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魏晋时期的绘画内容,概括起来有“三多”:第一是表现生产活动的画面多,如壁画中的《屯田图》,描写人们的垦田、放牧、采桑等活动,颂其辛劳。
第二是表现宴享、出行、狩猎等娱乐活动的多,从嘉峪关壁画中,可以看到他们聚会、狩猎等活动,以及奴仆为主人奏乐舞蹈的情景。
第三是表现少数民族的画面多,如嘉峪关新城6号墓中,有一幅《采桑图》,图中穿短衣窄抽、垂发赤足者,就是少数民族妇女。
3号墓中,画有坞壁,坞外有两穹庐,一人半卧,一人在煮食,均髭首,后脑留发,从装束上看这可能是河西鲜卑人。
永昌县东四沟墓中壁画,画有上穿红衣,下著红绿相间多褶长裙的妇女,也显然是少数民族的形象。
酒泉下河清五坝河墓中的画砖,有两个少数民族武士在操练习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我 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 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 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唐 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南方: 西晋(265年—316年) 东晋(316年—420年)。 南朝(420年—589年)经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 与东西晋并称“六朝”。 北方: 五胡十六国(311年—439年) 北魏(439年—534年) 534年 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改号北齐;西魏改号北周。 577年 北周灭北齐。 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南北。
第一节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 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 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服药和饮酒,组成了 魏晋风度。
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魏晋风度之服药与饮酒。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 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 魏晋社会流行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题材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丰 富多彩的面貌。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 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注重传神,以线为主的造 型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 高到理论上;山水画也在此时逐渐向独立画科发展; 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专业画家在画史 上不仅有了较详细的记载,而且画家论风的风气渐 盛,出现了顾恺之等一大批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大 影响的画家和一些绘画理论著作。
壁画: 佛教壁画 墓室壁画
卷轴画: 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
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
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雕塑:陵墓雕塑 佛教雕塑
中国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和佛教绘画迅速发展,出 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些画佛像的名家,对 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时(453——493)。他师承顾恺之,在顾恺之的画风上又有所发展。 用线“行笔紧细”,气脉贯通,人物造型符合南朝士大夫“秀骨清像” 的审美趣味。后人评价他,常常把他与顾恺之、张僧繇放在一起,说: “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说明陆在“骨法用笔”上有突 出的成就,作品未见传世,但其画风可以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 画《竹林七贤》和《羽人戏虎》和当时的石窟造像中可以得到印证。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多宋代摹本,全卷分为三 个部分,人物安排疏密得宜,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 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 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情感活动,在古代绘 画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丰满。
3、彪炳千古的“六法论” 东晋以后,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接连问世,如顾恺之的《画评》、
《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 画》,谢赫的《古画品录》,肖绎《山水松石格》、姚最《续画品》等
绘画题材包括道释、山水及同时代的名士肖像 。 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提出塑造人物最高的要求:“传神写照”,并
运用于艺术实践中。将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如何使人的形象传神——意识到人物面部刻画的重要性,又以眼睛最
为关键。眼睛之外,他还注意到了其他因情的影响。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 赋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2、东晋顾恺之(346年—407年) 诗赋、书法、绘画皆所擅长,并有“三绝”(才、画、痴绝)美誉。
“迁想妙得”命题 其绘画理论作品《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均对 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女史箴图》原有十二段,现存九段。 主要通过线条表现人物形象,发展了自战国以来就形成的“高古游 丝描”,线描匀细而富于节奏感,犹如“春蚕吐丝”、“春云行空、流 水行地”,绵延不断而又舒缓自然。图中人物形象,脸形虽略微圆胖, 却近于鹅蛋形,身形修长苗条,正处于向六朝时“秀骨清像”过渡的阶 段。
《列女仁智图》系宋摹本,图中人物仪态风度和《女史箴图》一致, 但《女史箴图》用线较细秀,人物服装很少墨染;而《列女仁智图》 线描较粗,风格劲健,衣褶部分晕染较多,在量感和明暗变化的表现 上有所前进,通过眉、眼、嘴的微妙差别及身姿仪态,表现了复杂的
性格特征。
2、南朝陆张 陆探微,吴人,约生于晋末宋初,活动在刘宋孝武帝到南齐武帝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 最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