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转变,艺术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变得多样化。
在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要形式,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人物画、花鸟画等题材也得到了发展。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不再局限于宗教主题,出现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人物的形象。
2. 客观写实的观察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追求真实和细腻的表现。
在绘画方面,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追求表现山水景色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艺术家们努力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精细。
3. 个性化的艺术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绘画中,画家们追求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派别。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工艺技术,展现了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
4. 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注重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追求雅致和高尚的艺术表达。
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5. 艺术与宗教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佛教艺术。
在绘画方面,佛教题材成为了重要的创作内容,表现了信仰和教义。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佛教造像和佛教用具的制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注重客观写实的观察力,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受到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些新特点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第五十九页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第六十页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第六十一页
第六十二页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莲花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性的造型,设 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 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 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 莲花瓷尊。
第六十三页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 馆藏
第四十一页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第四十二页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 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 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 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 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 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第五十页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 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 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 楼孔装饰。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 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瓷产地)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中国美术史----朝代分析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而兴,出现了新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一批艺术石窟,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1、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
2、以线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3、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出现了顾恺之等杰出画家.4、山水画萌芽。
山水逐渐从人物画种而兴起。
5、建立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如王微《叙画》、谢赫《画品》和,宗炳《画山水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对唐以及以后来中国绘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艺术(绘画)从雅拙走向成熟的桥梁.第一批画家出现”士大夫”三国: 曹不兴(佛画)西晋: 卫协、张墨(人、佛)东晋: 戴逵父子顾恺之三绝1、画出人的内在2、传神(眼神)3、高古游丝描4、“春蚕吐丝”般的线描5、画法画理:体现了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烈女仁智图>“顾陆” 密体”张僧繇(南朝) ——吴道子(唐)” 疏体陆探微”秀骨清像”“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书法“二王”:王羲之《兰亭序帖》王献之《中秋帖》唐代绘画方面: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后而加以发扬.2、山水画在晋以后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4、石窟陵墓壁画到初盛都有新的发展.5、唐代的绘画实践显示了唐代美学的实绩.人物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还不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的时期.宗教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世俗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尝试由2D 转向3D 构图金碧山水王维创破墨“泼墨山水”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花鸟画薜稷(鹤)、韩幹(马)、韩滉(牛)书法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P148五代十国1、各小王朝的贵族地主阶级,自知其权势不保、用“及时行乐”来求精神的解脱.绘画上山水花鸟画的兴盛2、山水方面画家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3、花鸟方面,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宗教画相应衰落.人物画继承唐遗风,细润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能反映揭示社会本质.院体画和风俗画出现.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特点,并扩展描述,使文章达到800字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呈现出了以人物画为主导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且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画家通过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和服饰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感状态。
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还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描绘自然界的美景和景色。
他们通过运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山水之间的气势磅礴和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之美。
同时,画家们还注重捕捉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流动,通过描绘水的流动、云的飘动等形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流转不息。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还表现出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倾慕和追溯。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关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将其作为绘画的题材。
他们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场景,展现了历史的庄严和悲壮。
同时,画家们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通过描绘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忆。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还表现出了对个性和思想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方式和题材,而是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题材内容。
这种个性化和思想化的创作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呈现出了以人物画为主导、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倾慕和追溯以及对个性和思想的追求等新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壹
传世画作与史论著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观念在沿袭前代强调社 会功用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
魏晋时期的传世画作
以《列女传》中的仁智部类为对象, 列女仁 塑造历史上聪明智慧有远见卓识的 智图
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曹不兴擅画人物与佛像; 以画龙水题材著称画坛。
曹不兴
现存存画卷为唐代摹本,是顾恺之根据西晋文
END
结束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南郊。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洞窟大 致分三种。
肆
书法
东晋南朝时草书和楷书都有重大的发展 呢,书坛上可谓名家辈出,其突出代表
人物是王羲之一家。
随堂测验:
1.简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以及重要传世绘画 作品的艺术成就和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2.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 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中有何意义?
4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主要创作活动在萧梁时期,是 具有很高地位的御用画家。
张僧繇
王微
南朝刘宋时期的王微是最早以 画山水知名的画家,著有《论 画》。
他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 其,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 今独立”,是公元5世纪后半 期最有影响的画家。
陆探微
绘画
宗炳
南朝晋宋时期的王微是最早以 画山水知名的画家,著有《画 山水序》。
北齐著名画家,在当时被尊为“画圣”。
杨子华
曹仲达
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 因其画以细劲的线描表现紧贴 在身躯之衣纹,故称为”曹衣 出水“。
史论著述
01
谢赫《画品》
02 顾恺之《论画》、《画云台,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论画》通过对汉末魏晋以 来的画家和作品的评论阐述 了他的艺术主张。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
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
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
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
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
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
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
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
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的纯粹的“艺术”,提高了美术创造活动的地位,更大大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其中尤以画论的出现为突出表现。
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谢赫的《画品》,到姚最的《续画品》,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士族画家们以其超然绝才创造了众多艺术精品,更留下了字字珠玑、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显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绘寺院壁画成为新兴的绘画活动。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宗教绘画题材,还带来了西域画法,也就是当时人称凹凸画的阴影法。
其中最著名的为张僧繇。
除了在画法方面的影响外,中外文化的交流在绘画内容中也有体现。
如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中出现的高鼻梁、深眼窝的仆吏和带有异域风情的精致裙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东魏北齐晋阳古城与中西亚人密切的的经济、文化交流。
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汇,敦煌石窟艺术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这是学者季羡林从文化史发展的角度对敦煌的高度评价。
那么,这几种艺术风格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希腊艺术风格的影响。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坐落着一尊3.4米的《弥勒菩萨塑像》,她那衣服上的生动褶皱,那高直的鼻梁,很容易让我们联象到《弥罗岛的维纳斯》那生动的衣服褶皱和希腊塑像中典型的“希腊鼻”。
其次是印度风格。
在敦煌艺术中,很多佛像穿衣均右袒,即衣服只穿左袖,而露出右臂,在汉族服饰中没有右袒的习俗,是印度的风俗习惯。
而伊斯兰艺术风格则体现在第420窟菩萨穿的裙衫上的连珠纹图案。
最后,中原艺术风格的影响莫过于洞窟中那一尊尊具有南朝士大夫“通俗潇洒”形象特点的“秀骨清像”的菩萨。
五、山水画的兴起。
在魏晋之前山水画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多作为人物衬景,带有稚拙的痕迹。
如在顾恺之所做的《洛神赋图》中,虽然人和山的空间关系还不协调,仍坚持践行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原则,但山水形象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图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结合得很完整。
山水画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但宗炳、王微
等专门山水画家的出现足以说明此时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①------山水激发了人的精神;“披图幽对,坐究四荒”②------山水实现了人的生活理想、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
六、线描能力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以“顾陆”为代表的“密体”线描,也有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疏体”线描。
前者源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称作“高古游丝描”,《画鉴》形容其用笔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后者线条舒朗,笔意洒脱,对隋唐绘画产生深远影响。
由上可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是士人和艺术自我觉醒从而促进美术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美术文化绚丽多彩的时代,是极具魅力和时代特点的美的艺术的时代。
参考书目∶
①王微《叙画》,见《历代名画记引》
②宗炳《画山水序》,见《历代名画记引》
①杨琪﹙2011﹚,《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中华书局。
②张超﹙2012﹚,《中国美术文化入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③杨大年﹙2005﹚,《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江苏教育出版社。
④钟文﹙2010﹚,《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外文出版社。
⑤曹卫东﹙2007﹚,《中国艺术》,海潮出版社。
⑥徐英槐﹙2003﹚,《中国山水画史略》,浙江大学出版社。
⑦徐坚•译,苏利文﹙英﹚•原著﹙2006﹚,《艺术中国》,湖南教育出版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