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最全版
连云港建设大中型造船基地发展研究

厂为小 型船 厂 , 只能建 造 5 5 0 级 以下 内河 船 舶 0~ 0 t
及 海 上拖 轮 、 轮 、 船 。 驳 渔
1 2 2 连 云 港 港 口南 翼 新 兴 的 造船 工 业 基 地 ( .. 筹 建中】
随着 连 云港市港 口经济建 设 的快速 腾飞 , 市委 、
市政 府对 连 云港 市 的港 口及造 修船 工业 予 以高度 重
1 连 云 港 的航 运 业 、 修 船 工 业 现 状 造
中 图分 类 号 :5 0 3 F 3 . 文献标识码 : A
O 引言
位 于我 国沿海 中部 、 江苏 省东 北部 的连 云港 , 濒
目前 , 云港 主要 有 5家造船 厂 , 连 现有 9座5 0~
5 0 t 船 台 , 坞 为空 白。连 云港 恒 成船业 有 限 000 级 船
总经理 , 主要从事船舶建 造工程 。
临海 州湾 , 接 中原 , 扼齐 鲁 , 达 江淮 ,是镶 嵌 西 北 南
在 我 国黄海 之滨地 理 版 图上 的一 颗璀璨 明珠 。改 革
开放 以来 , 云港 港 口建设 突 飞猛 进 ,经济 建 设 蓬 连
勃发 展 。目前 连 云港 市 已成 为华 东 地 区重 要 的 工 业 、 贸 、 口城 市 , 亚 欧 大 陆桥 东 方桥 头 堡 。 随 外 港 新 着经 济形势 的 发 展 , 道 的 拓 宽 , 连 云 港 港 口建 航 对 设 、 口配 套功 能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 港
连云港港口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tu ,其 中万 吨 级 以上 泊 位 3 个 。 e) 0 ( )腹地 经济 三 新 亚 欧 大 陆桥 东起 中国 连 云 港港 ,西 至 世 界 第 一 大 港 荷 兰 鹿 特 丹 港 , 全 程 1 9 0 ,在 我 国境 内 长约 4 3 k 00 l l m,国 内 段 由 东 向 西途 经 江 苏 、安 徽 、河 南 、陕 西 、 甘 肃 、新 疆 6 区 ,周 围相 邻 山东 、山 西 、 省 湖北 、四川 、青海 、宁夏和内蒙等地 ,辐 1 射地 域 近 3 0 平 方 k 约 占国 土总 面 积 6万 m, 的 3 % ,区域 内人 口 4亿左 右 ,约 占全 国 7 人 口的 3 %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国 家 西部 大 0 开 发政 策 的落 实 以及 我 国加 入 WTO 的背 景 下 , 连 云 港 港 腹 地 经 济 将 有 空 前 的 发 展 , 国 民 经济 将 有 较大 的提 高 。 ( )国家的高度重视 四 近 年 来 ,江 苏 沿海 地 区的 发 展 ,得 到 了 中 央 领 导 同 志 和 相 关 部 门 的高 度 重 视 。 2 0 年 元 旦 , 家 宝 总理 在视 察 连 云 港 时 07 温 作 出 重要 指 示 , “ 好 连 云港 港 [建 设 任 搞 1 务 重 大 、前途 光 明 ,要 做 好 规 划 、加 快 发 展 ” 。 苏 沿 海 的 综 合开 发被 放 到 r国 家 江 层 面 和 全 局 发展 的 战略 高 度 。而连 云 港 港 的规 划 建 设 和 发展 ,理 所 当然 的被 推 到 了 实现这一战略定位 、助推 区域共 同发展的 最前沿 。
二 、连 云 港港 口业 发展 的 宏 环 境 三 、连 云 港港 口业 发展 的微 观 环境 分 分 析
关于推进连云港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连云港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港产城一体化”是连云港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的核心发展战略。
近几年,连云港市港口、产业、城市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港口“一体两翼”组合格局基本形成,T型产业带不断丰满,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由“带状”形态发展为“一心三极”的组团递进格局,海滨城市形象日渐显现。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聚焦,特别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三角发展规划》多重发展机遇叠加,将连云港港口、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问题推向前沿。
因此需要对港产城之间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做好前瞻性谋划,以更好地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连云港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议1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1港城支撑融合不足,产业间关联度不足目前,连云港港口以通过型海陆联动功能为主,港城在产业功能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港口相关的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和依托港口发展的加工业尚未建立,产业链条短。
既没有发挥港口对城市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体现出城市产业对港口的支撑作用,对城市和港口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
1.2 T型产业带初步构建,但产业园区无序蔓延,产业用地使用效率较低,冲击城市发展生态本底按照T型产业布局,沿海产业带上形成了徐圩新区、连云开发区、赣榆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燕尾临港产业区、堆沟港临港产业区。
沿东陇海产业带上形成了市开发区、高新区南部拓展区、新浦开发区、东海开发区。
各园区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但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使用效率低,项目开工率不足。
市开发区、徐圩新区、高新区南部拓展区、新浦开发区内部都存在着大量空闲用地、土地使用不集约、产业不集聚等问题。
(2)产业园区发展定位雷同,各园区之间恶性竞争,未能形成相互错位,优势互补局面。
(3)产业园区无序蔓延,超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冲击城市生态本底。
高新区南部拓展区、新浦开发区跨过高速向外围拓展,超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建设手续批不下来。
对连云港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回顾性思考

● 区域 经济
《 经济0}02年第 9期  ̄ 20
口的发展 来 推 进 城 市 的 发 展 , 即通 过 港 口 为地 方经 济 发展 服务 , 有 “ ” 具 点 的特 点 ; 后 者 则追 而 求 的是 如何通 过港 口 桥 头堡 ” 对 “ 桥 ” ) 陆 经济 带 发展提 供 优 质 服 务 , 通 过 在 “ 桥 ” 展 的 并 陆 发
因此 . 们 认 为 “ 桥 牌 ” 连 云 港 市 发 展 我 打 是
从 “ 港 兴市 ” “ 堡 兴市 ” 战 略 性 转 变 , 以 到 以 的 也
头 堡 中 心 ” 位 概 念 , 析 了 “ 头 堡 中 心 ” 功 能 特 点 , 出 了 实 现 连 定 分 桥 的 提 云 港 市发 展 战 略 定 位 的 对 策 建 议 。 关键 词 : 云港 市 连 城 市定 位 发 展 战略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 识 码 : F17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1 f0 2 0 10 9 4 2 0 9—2 6—0 l 4 2
是连 云港 市 利用 自身 优 势借 助 外 部环 境 寻 求发 展 的最 佳切 人点 。 二 、 云 港 市 发 展 的 城 市 定 位 是 什 么 连 “ 头堡 中 心 ” 位 是 连 云 港 市 城 市 发 展 的 桥 地 ●孟 力 强 功 能性定 位 。连 云 港市 是 被 国 家 首肯 的 “ 亚 新 欧大 陆桥 东 方 桥 头 堡 ” 但 绝 小 是 惟 一 一 个 。 , 的 随着 陆桥 经 济 的 发 展 , 以桥 头 堡 群 为 特 征 的桥 头 堡经济 区 已具雏 形 , 以预 见 , 着陆 桥 经 济 带 的 发 展 . 桥头 堡 势 可 随 各 必 展开激 烈的 竞争 , 在 竞 争 中 形成 各 自新 的 分工 。如 何在 新 的分 工 行 尚未形 成之 前 , 前对连 云港 市未 来 发展 进 行功 能性 定 位 , 求得 有 利 提 以 的竞争 、 发展 地位 , 这是 我们 真正 实现 “ 以堡 兴 市” 的关 键 。 笔 者认 为 , 云 港 市 应 定 位 r新 亚 欧 大 陆 桥 “ 方 桥 头 堡 群 的 中 连 东
论连云港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对策

论连云港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对策摘要:为通过构建港口产业集群,提升连云港港口竞争力,在阐述港口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连云港港口产业集群的优势、劣势因素并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临港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临港工业1 前言江苏省委提出的“三沿”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江苏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东陇海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将连云港摆上了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位置。
顺应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加快连云港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迅速形成东陇海产业带的“龙头”增长极,已经非常现实地摆在连云港市面前。
发展临港产业既是连云港市蓬勃振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召唤,更是连云港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取向。
1.1 临港产业集群的内涵临港产业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运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
集群是同一价值链中运营的独立组织在地理区域内的集中。
临港产业集群是以港口服务为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能够产生较大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集合。
1.2 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多种形式影响港口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企业座落在产业集群内部,较有机会接近专业员工、元件和信息。
港口区域内部相关产业集聚在一起,能产生范围经济效应。
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部相关产业作业效率的提高。
其次,临港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投资,并节省物流和信息流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集群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能够吸引更多实力雄厚的相关企业加入集群,并引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提升港口竞争力。
最后,在集群区域内,港口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更容易察觉到产品、服务或供应链需要改进之处,这刺激新企业的成长,进而扩大临港产业集群的规模。
2 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条件分析2.1 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因素从外部宏观环境看,国际制造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国内大进大出型工业加速向具有比较优势的沿海港口地区转移,连云港市发展临港工业正面临难得的机遇;从自身要素禀赋看,连云港市具有良好的港口、区位、资源等诸多潜在和比较优势,迅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和竞争优势,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奠定了现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连云港港与日照港发展比较与竞合路径选择

连云港港与日照港发展比较与竞合路径选择胡志强(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要]通过对连云港港与日照港的概况、发展条件、目标、战略、竞争力以及竞合条件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连云港港与日照港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确立二港的互补条件,提出了边界区港口竞合发展路径,避免临近区港口的过度竞争,争取协调互补共赢发展。
[关键词] 连云港港日照港发展比较竞合路径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合作的拓展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港口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水陆转运、江海联运的枢纽[1],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区域之间的发展除了竞争外更多的开始强调合作,因为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为不同区域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1连云港港与日照港概况1.1连云港港连云港港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海州湾西南岸、江苏省的东北端,以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为依托,港口北倚长6 km的东西连岛天然屏障,南靠巍峨的云台山,为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部终点港,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连云港港拥有包括集装箱、散粮、焦炭、煤炭、矿石、氧化铝、液体化工、杂货在内的各类码头泊位3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关系,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500万t(图1)。
1.2日照港日照港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兴沿海港口,是我国重点发展的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2]。
日照港区分为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和岚北港区,合计33个生产泊位, 设计年通过能力超过8300万t ,核定通过能力11000万t。
港口装卸以煤炭、铁矿石、集装箱、粮食、液体化工和油品为主,2010年,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800万t,较2009年增长10.5%(图2)。
连云港城市发展演进与城市化战略研究

小 , 区域 的水流 汇拢 ( 中) 该 集 部位 , 在海州 附近 。这 便形 就
成 了连云港市的“ ——海州。 根” 海岸线东移 , 新河 口三 角洲—— 新浦的形成 。 自北宋 开 始黄河偶有决 口夺 淮 , 尤其到 了清初 黄河 多在现 在 的徐州 、 邳州之间决 口, 海州 的海岸线影 响极大 , 对 海岸线逐 渐东移 。 清康熙七年(68年 ) 16 郯城大 地震后 ,8世纪初郁 州 岛( 云 1 今
. .
着交通线向外围扩展。同时, 新浦开始跨过铁路向南发展,
铁 路开始分割城市 。这一时期 , 云区的城市形态 发展 比较 连
云港市 的城市形态 由一个点块变成 了两 个点块 的组合 , 新浦
与海州之间 由一条近 4 里的陆路 交通便捷地联 系着 。 公 大浦港衰落——连 云港的 兴起 。大 浦 ( 猴嘴地 区) 现 港
口形成 与新 浦 河 口港并 存 了一个 时 期 。清 光 绪 三 十一 年
(95年 )临洪河 口的大浦 , 胶海 州分关 ” 10 , 以“ 的名义 自行开
维普资讯
第2卷 l
第1 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 a fLa y n ag T c nclC l g o r l in u gn e h ia ol e n o e
Vo. 1N Leabharlann 12 o 1Ma . 00 r2 8
20 0 8年 3 月
连云港与新浦相距约 2 公里 , 5 与海州相距约 3 0公里 , 新浦与 海州之 间约 4 公里 , 墟沟与连云港之间约 6 公里 。 ( ) 二 分散组 团的双城式城 市形 态形成阶段
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分析

中文摘要港口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窗口,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节点,是沟通国内与国际经济往来的重要枢纽。
从建国之初,中国便开始恢复港口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世纪伊始,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港口建设和发展热潮。
如今10年过去了,港口的建设数量、规模、吞吐能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港口格局初步形成,并跻身世界港口大国行列。
作为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集地理区位、政策、技术等优势于一身,但其发展速度却是相对缓慢的,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本文从连云港的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区位特点等方面着手分析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连云港港口物流问题对策AbstractThe port is a national opening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window, is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channel node, is communica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important hub. From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China began to restore port construction, 1978 year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but also get into high speed development perio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whole country raised a new round of por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oom. Now 10 years pa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rt number, the scale, the operation capacity with amazing speed growth, China's port pattern initially formed, and entering the world's port country ranks.As China's first batch of coastal open cities, Lianyungang se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the technology in a policy, but its development speed is relatively slow, this had to a thought. This article from Lianyungang's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location featur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anyungang port logistics, and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s.[Keywords] Lianyungang Port logistics Problem Countermeasures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5)1、相关概述 (5)1.1、物流的概念 (5)1.2、港口物流在国际物流中的作用 (5)1.3、连云港发展港口物流的优势 (6)2、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6)2.1、港口集疏运条件日趋完善 (7)2.2、港口集装箱运输跨越发展 (7)2.3、港口业已形成一系列物流服务品牌 (7)3、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3.1、连云港与周边港口腹地叠加、同质化竞争激烈 (8)3.2、港口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 (8)3.3、港口物流信息化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8)3.4、缺乏专业性物流人才 (9)4、发展港口物流的几点建议 (9)4.1、建设和优化港口物流硬件环境 (9)4.2、科学规划,优化港口体系结构 (10)4.3、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 (10)4.4、以人为本,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10)5、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港口作为全球运输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和物流通道的枢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关于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壹个地区的现代化通常是在港口城市起步,首先建立起现代化的港口基础,通过港口对内对外开放的俩个扇面,发挥对内对外双向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起到国内外经济联系的桥梁作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作用、外引内转的基地作用,再逐步推向腹地。因此,为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在苏北地区必须要发挥连云港港口城市的作用,而要使连云港市真正成为港口城市,必须加快发展连云港港口,实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 当前,连云港港口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促使连云港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港口建设和港口功能的拓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港口对内对外双向辐射的有利条件,带动陆桥沿线地区经济联动发展,同时也为缩小我省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是壹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根据全委的统壹部署,由我委牵头,会同河海大学,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了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在分管领导、课题研究小组组长秦雁副主任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先后赴陕西、河南等省份,有关铁路部门及沿海天津、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港口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后,又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研究报告。 壹、连云港港口现状 连云港港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陇海铁路的东端,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江苏省重要的大型海港,也是国家沿海主枢纽港之壹。港口背依云台山脉,面临东西连岛,是壹个山岛怀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连云港港口已成为以外贸物资、能源运输为主,集装箱及件杂货运输为辅的大型综合性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0个,其中万吨级之上深水泊位25个,设计通过能力2265万吨,2000年实际完成吞吐量已达到2708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454万吨,集装箱13万TEU,对陇海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壹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是: 第壹、连云港所依托的腹地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初级加工品运输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制约了连云港港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第二、散杂货及集装箱运输的开展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受各大型班轮X公司左右,航线、航班均未形成壹定的规模,加之大陆桥过境运输仍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连云港港尚未确立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应有地位。 第三、港口码头泊位等级和进港航道等级偏低,港口陆域面积严重不足,港口吞吐能力不能适应吞吐量增长需要,港口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运能和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 第四、从已形成的港口功能判定,连云港仍处在以运输功能为主导,多元化综合发展的由第壹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过渡阶段。连云港建港时间虽然较长,但其建设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从单壹的能源输出港发展到综合性港口,运输规模扩大了,但港口功能没有实质性变化,临港工业处在起步阶段,港口的商业功能仍较为薄弱,港口客运功能没有恢复。 第五、港城关系处在初级阶段,对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1999年、2000年连云港市集装箱进出口箱量仅占连云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2.1%和16.7%。连云港港目前是壹个以散杂货运输为主的港口,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的货物,江苏省的货源占全港不到壹半,这种运输结构说明了直接腹地尚未对港口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同时也说明了港口在带动相关地区的运输业、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和推动城市金融、商贸、保险等第三产业的繁荣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对连云港市GDP贡献率及创造的就业机会、带动城市的国土开发等方面和其他枢纽港相比有明显差距。 第六、债务负担沉重,应收帐款居高不下,阻碍了港口的加快发展。连云港港务局原有运营规模小,现有主要生产设施都是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以后依靠贷款建设起来的。巨额的贷款特别是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巨大的财务费用支出,至2000年底已累计亏损11亿元,企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应收帐款居高不下也进壹步阻碍了连云港港口资金的正常流动。因而,债务问题已成为连云港港发展的重大障碍。 第七、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人才层次和结构上的不合理,阻碍了连云港港管理水平的提升,制约了连云港港更好的按照市场经济办事的动力。加快人才的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已成为连云港港长远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壹。 第八、现行港口实行的交通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且港口政企不分,这种体制已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不利于港口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二、连云港港口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壹)全球海运发展趋势 1、世界海运量发展趋势 海运是世界贸易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大突发事件壹般对海运的短期趋势影响较大,而各国社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是影响世界海运发展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 二战以后,世界海运量的发展,虽在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发生过俩次的较大波动,但整体上呈现长期增长趋势,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世界经济保持稳定低速增长的带动下,世界海运量壹直保持稳定的增长,1999年世界海运量为52.3亿吨,为1950年的9倍。 1980年以后,海运货物结构总体上亦趋于稳定。原油运量占总海运量比重在31%左右,居全球海运量之首,近年随世界能源需求量增加,原油在总量中所占比重略有增加;包括煤炭、铁矿石和粮食在内的干散货物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世界海运近年发展最快的货种是集装箱,虽然世界海运总量的增速低于世界贸易的增速,但集装箱的发展速度却高于世界贸易发展速度,1987年以来,年均递增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由于世界贸易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三个地区,集装箱运输也相应集中在这壹区域,由此形成了世界海运集装箱的北美-欧洲、亚洲-北美和亚洲-欧洲的三大主干航线。 在全球经济及贸易的带动下,海运量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2001年至2010年世界海运总量年均增长为2.3-3.0%,其中,石油运量经历了近几年的波动后,受全球能源需求扩张影响将有壹定程度的增长,预计石油海运量年均递增2-2.7%;亚洲经济特别是日本经济的复苏将带来散货运量的增长,煤炭和铁矿石的海运量都将增加,预计干散货运量发展速度为1.8-2.1%;集装箱运量在全球贸易迅速发展的带动下会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其他货物海运量发展速度预计为2.7-3.8%。2010年以后海运量发展速度将趋缓,预计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 2、世界海运船舶发展趋势 世界海运船队运力和船型的发展主要受世界海运量、海运船舶市场和国际燃油价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近30年来,世界海运船队运力呈现波动增长态势,1982年和1999年世界船队运力达到阶段顶峰时的规模分别为6.5和7.5亿载重吨。海运船舶的构成也在不断调整,80年代后期,油轮船队载重吨占整个世界船队的比重约为40%,干散货船队占比重约为30%,其他船队总规模基本保持在30%左右。90年代以来,油轮比重略有缩小,干散货船队比重进壹步上升,而集装箱船队占世界船舶载重吨的比重虽不及油轮、散货船和杂货船,但其比重保持明显的上升趋势,1999年达到8.09%,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船种。 船舶大型化是世界船舶发展的最主要特点,迄今,油轮大型化已基本到位;干散货船仍处于大型化进程中,但发展势头已经减弱;而集装箱船的大型化正方兴未艾,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的比重将进壹步提高,且将成为全球三大主干航线上的主力船型,干线船的大型化同时带动了支线船的大型化;由于货物集装箱化的发展,杂货船整体规模呈萎缩趋势;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使液化气(LPG和LNG)船队规模发展迅速,其增长速度仅次于集装箱船队,液化气船的船型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大型化的趋势。 3、主要航运X公司运营发展趋势 航运X公司是港口的主要服务对象,航运X公司运营策略的变化对港口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班轮X公司的发展策略各具特色,而具有共性的运营策略主要有:通过联盟、兼且、收购,构建覆盖全球的运输服务网络,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不同渠道,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营运成本;建立以大型、现代化的船舶为主的核心船队;投资码头建设,建立战略枢纽港;建设高度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发展物流业,从全球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运营人转变。 (二)我国海运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程度和消费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海运在大宗散货运输中的优势,决定了能源运输在我国沿海运输中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干散货占我国沿海运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1年的61%下降到1999年的50.2%,仍然主导着我国沿海运输。石油壹度是我国沿海第二大货类,1996年以后因适箱货的增长下降为第三位,在沿海运量中所占比重比较稳定。适箱货占沿海运量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现已成为沿海运输的第二大货类,是我国沿海运输的最重要的增长点,也是我国沿海运输货物结构调整的最重要的标志,1999年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