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传播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拉斯韦尔C. 诺依曼D. 施拉姆答案:C3. 以下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A. 政治传播B. 健康传播C. 国际传播D. 教育传播答案:B4. 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者对受众的影响被称为()。
A. 个人差异B. 传播效果C. 传播动机D. 传播策略答案:B5. 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人际媒介D. 网络媒介答案:C6. 传播学研究中,以下哪个概念与“议程设置”理论无关?A. 新闻框架B. 新闻价值C. 媒体偏见D. 媒体控制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
A. 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B. 在某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C. 媒体的编辑和记者D. 政府的决策者答案:B8.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B.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方式C. 受众认为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D. 受众认为媒介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他人的影响答案:C9. 传播学中,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关于受众的?A. 两步传播理论B. 选择性接触理论C. 媒介依赖理论D. 传播效果理论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方法?A. 内容分析B. 深度访谈C. 焦点小组D. 案例研究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研究的定性方法?A. 深度访谈B. 焦点小组C. 内容分析D. 案例研究答案:ABD3. 以下哪些理论是传播学研究中关于受众的理论?A. 认知一致性理论B. 选择性接触理论C. 意见领袖理论D. 议程设置理论答案:BC4.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研究中关于媒介的理论?A. 媒介依赖理论B. 媒介效果理论C. 媒介偏见理论D. 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答案:ABD5.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研究中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A. 议程设置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两步传播理论D. 选择性接触理论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
A.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B.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反馈C.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目的D.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意义答案:A3.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主张()。
A.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被动的B.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主动的C.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微小的D.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可忽略的答案:A4. 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是()。
A. 直接从媒介到受众B. 从媒介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C. 从受众到媒介再到受众D. 从意见领袖到媒介再到受众答案:B5.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是()。
A. 被动接受B. 主动寻求C. 随机选择D. 无意识行为答案:B6.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功能是()。
A. 决定受众的认知B. 决定受众的行为C. 决定受众的态度D. 决定受众的情感答案:A7.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
A.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媒介的报道而变化B.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变化D.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的一致性而变化答案:D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重复性报道C. 深度报道D. 客观报道答案:A9. 传播学中的“螺旋效应”是指()。
A. 媒介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B. 媒介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C. 媒介信息的传播效果越来越强D. 媒介信息的传播影响越来越深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小于他人B.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大于他人C.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等于他人D.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与他人无关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传播学课后题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2023传播学考研题库

2023传播学考研题库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题库的编制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议题。
以下是2023年传播学考研题库的示例内容:# 2023传播学考研题库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 描述传播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2. 简述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及其在传播学中的意义。
3. 论述传播学中的“双重功能”理论。
4. 描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传播媒介与技术1. 论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
2. 分析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
3. 探讨社交媒体对现代传播模式的影响。
4. 描述虚拟现实技术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三、传播效果研究1. 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2. 论述传播效果的层次性,并举例说明。
3. 分析传播效果研究中的“螺旋沉默”理论。
4. 描述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第三人效应”及其社会意义。
四、传播学研究方法1. 描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2. 论述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探讨焦点小组讨论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4. 分析传播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五、传播学理论的应用1. 论述传播学理论在公共关系领域的应用。
2. 分析传播学理论在广告学中的应用。
3. 探讨传播学理论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
4. 描述传播学理论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
六、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具体的传播事件,分析其传播过程和效果。
2. 以一个社会问题为例,探讨传播学理论如何帮助理解和解决该问题。
3. 分析一个成功的传播策略,并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4. 探讨一个失败的传播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结语传播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考研题库的编制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希望本题库能够成为考生备考过程中的有益参考。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调查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来了解特定群体或现象的情况。
本章将介绍传播学中常用的几种调查研究方法,并探讨其特点和应用。
一、问卷调查1.样本量大,覆盖面广。
问卷可以分发给大量的人群,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2.数据量化,便于统计分析。
问卷中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式的,答案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容易进行统计分析。
3.成本相对较低。
相比于实地访谈等方法,问卷调查的成本更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
二、实地访谈实地访谈是一种通过直接与被访者进行对话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根据预先设计的问题进行;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既有预设问题,也有灵活的追问;还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基本没有预设问题,完全按照被访者的回答进行。
实地访谈具有以下特点:1.可以深入理解被访者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与被访者的面对面交流,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思考过程和情感体验。
2.能够获取详细和具体的信息。
访谈可以进行追问和进一步探究,获取更多详尽的信息。
3.访谈过程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访谈是一种人际交流行为,可能存在主观偏见和误解。
三、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研究传播媒介内容的方法,通过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收集、分类和分析,从中得出相关结论。
内容分析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和客观性。
内容分析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2.可以分析大量的文本和图像信息。
内容分析可以对大量的传播媒介内容进行收集和分析,帮助研究者获取更为全面和具体的信息。
3.需要建立可靠的编码系统。
内容分析需要对媒介内容进行编码,以确保统一的解读和分析。
四、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描述目标事件的方法,研究者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境,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观察法具有以下特点:1.可以获取真实和直观的数据。
通过直接观察,研究者可以获得真实和直观的数据,减少了因主观因素而产生的偏差。
传播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及答案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近年来在考研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传播学考研真题及答案,供同学们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编码与解码D. 信息的传播效果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的5W模式B.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C.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D.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答案:D3.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拉扎斯菲尔德C. 科恩D. 施拉姆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诺依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公共意见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不表达与主流意见相悖的观点,以免遭受社会孤立。
这种现象导致少数意见逐渐沉默,而主流意见则被放大,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效应。
2. 描述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程”理论。
答案:两步流程理论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并非直接从大众媒介到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的中介作用。
意见领袖首先接收信息,然后将其传播给其他人,形成一种两步的传播过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趋势。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呈现以下新趋势:首先,研究焦点从传统的大众媒介转向了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其次,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再次,研究内容更加关注用户生成内容(UGC)和网络舆情;最后,研究视角更加关注传播的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
2. 分析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答案: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其次,数字媒体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对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模式构成挑战;再次,数字媒体的低成本和易传播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民主化;最后,数字媒体的发展也促使传统媒体进行转型和创新。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之父是哪位学者?A. 卡尔·马克思B. 弗洛伊德C. 威尔伯·施拉姆D. 马歇尔·麦克卢汉答案:C2. 传播学研究的起点是?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心理学研究答案:D4.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库尔特·勒温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威尔伯·施拉姆答案:A5.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A. 告知公众B. 引导公众讨论C. 塑造公众意识D. 娱乐大众答案:C6.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诺尔·诺依曼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B7.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D. 受众对媒介的反馈答案:A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如何?A. 选择信息B. 呈现信息C. 解释信息D. 分析信息答案:C9. 传播学中的“螺旋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反馈D. 信息的存储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A. 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B. 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C. 高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D. 低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媒介理论C. 传播受众理论D. 传播控制理论E. 传播内容理论答案:ABCD1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哪些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E. 个人效果答案:ABCD13. 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A. 发送者B. 信息C. 媒介D. 接收者E. 反馈答案:ABCDE14.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有哪些?A. 线性模式B. 循环模式C. 互动模式D. 系统模式E. 网络模式答案:ABCDE15.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类型?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数字媒介D. 社交媒介E. 传统媒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传播学研究中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
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
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是计划准备阶段的最主要的工作
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a.调查目的;b.调查对象;c.调查范围;d.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e.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f.实施日程;g.费用预算等。
在准备工作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员培训。
(3)实查阶段的主要工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
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
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4)数据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整理和统计数据。
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②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3.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答: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
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包括: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
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
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
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4)多级抽样
又称多阶段抽样。
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
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
(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4.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作问卷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在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对象的调查中,应留意以下九个方面: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
(3)避免使用暖昧、多义的词语;
(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
(5)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
(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
(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
(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5.选择你感兴趣的传播学课题,制作一份调查问卷。
答:略。
6.什么是内容分析?它有哪些特点或原则?
答: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
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1)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3)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7.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
答:内容分析不应以单纯的内容描述为最终目的,必须要有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内容分析的目的主要有:
(1)为了获得“文化指标”(cultural index)而进行的内容分析。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无疑是反映社会状态及其特点的重要指标。
这种内容分析既可以用于分析社会变化,也可以用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横向比较。
(2)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
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的今天,人们关于社会事物的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传播媒介,如果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现实”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引起人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并由此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因此,通过内容分析来检验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程度,防止媒介歪曲现实的某些倾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美国学者格伯纳从事的“培养分析”中较多应用了此类研究。
(3)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
文本(text)与讯息(massage)大致相同,是指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
体,这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
文本是由特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
因此,由文本内容分析,可以推断文本提供者的意图和目的。
霍尔的“文化研究”就是这一类型。
(4)以内容分析考察传播效果。
以考察传播效果为目的无疑是内容分析最主要的部分,这一课题大致可概括如下:
①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②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揭示不同国家、地区、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
③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推断时代精神潮流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
④不同媒体间的比较——考察不同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⑤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通过内容来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
⑥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和表达方法或技巧(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等)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等。
⑦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讯息接触和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
⑧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传播内容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联系等。
8.什么是“文化指标”?为什么说大众传播内容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文化指标”?
答:(1)文化指标是一套标示变迁和符号环境系统的标准体系,其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
格伯纳在涵化分析理论中,提出文化指标项目是对电视节目的安排和。